孫策以幾副鎧甲起家,數年間平定整個江東,為什麼青梅煮酒時曹操還是不承認他是英雄?

醉文史


青梅煮酒是《三國演義》中的情節,按照正史裡面的記載,曹操是在誇劉備時,恬不知恥的也誇了一下自己,然而再順帶貶詆了一下以袁紹為首的人(士家大族子弟)。

但並沒有單獨提到孫策,也沒有專門針對孫策進行過評價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三國志·先主傳》



不過,這裡要說明一點。青梅煮酒的時間大概是公元198 年,那時候孫策還沒有完全降服江東,他還不入曹操的法眼。但是一年多後,當袁紹搞定了公孫瓚,劍指河南;孫策搞定了江東,也劍指河南時,曹操有點害怕了。他由衷的說了一句:年輕人真是後生可謂啊,我是不敢與他爭鋒。

是時哀紹方強,而策並江東,曹公力未能逞,且欲撫之。吳歷曰:“曹公聞策平定江南,意甚難之,常呼“猘兒難與爭鋒也”。——《裴松之注三國·孫策傳》

於是曹操便採取北打南和的策略,對北方的袁紹開戰,而對南方的孫策則進行安撫。他先是把自己弟弟的女兒許配給孫策的弟弟孫匡,又讓他兒子曹彰娶了孫策堂兄孫賁的女兒,孫曹兩家結為姻親關係。

以上便是正史中,曹操對孫策的評價。一開始沒有單獨點名,估計是瞧不上。後來在面對袁紹和孫策夾擊時,曹操怕了,便主動跟孫策結交關係,以避免兩面作戰。因此,歷史上曹操對應孫策的英雄身份,應該還是予以了充分肯定的。



至於說曹操不承認孫策是英雄,那是《三國演義》中的內容。

當時曹操邀請劉備嘮嗑,老曹說,劉老弟你久歷四方,應該認識不少當世英雄吧?老哥我很感興趣啊,想聽你吹吹牛,看看到底誰才是當世英雄。

劉備表示,我就是個肉眼凡胎,哪認識什麼亂世英雄?

曹操說,你就甭謙虛了,想到誰就說,咱倆無話不說。

劉備接著甩鍋,說我只是運氣好,這次跟著你曹大哥才第一次進京,面見了皇帝。其實我就是個草根,根本不認識什麼英雄。

曹操看劉備不上套,便繼續逼問道,你沒見過他們的面,應該聽說他們的名字吧?你就隨便說說吧!

劉備一看,實在推不掉了。便先說了袁術和袁紹兄弟,稱他們為當世英雄。結果曹操蛤蛤大笑,那兄弟倆都是垃圾貨色。

劉備繼續說,荊州劉表如何?曹操說,劉表也是個垃圾,虛名無實,非英雄也。

連說三人都被否,劉備心想,你丫的架子也忒大了點吧?那好,我再說一人!

“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

曹操第四次裝逼道:“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於是孫策就這麼無情的被曹阿瞞給無視了。


以上便是《三國演義》中,曹操不承認孫策是英雄的情節過程。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這個問題呢?也就是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到底對不對?

我覺得,曹操說的是對的。因為如果按照曹操對英雄的評價標準來看:夫英雄者,胸懷大志,腹有良謀,有包藏宇宙之機,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孫策確實還差點意思。並且曹操說孫策“藉父之名

”,也非虛言。事實上孫策本來就是靠著孫堅的基礎(孫氏一族的支持),以及袁術的資助,才得以拿下江東之地。

至於曹操認為劉備符合他的英雄標準,我覺得也是對的。

因為東漢的人,重名士,又以眼光為榮,即所謂月旦評。按照當時的品評標準,一個人是不是英雄,並不強調這個人有沒有“做過什麼大事”,而是看他是否有英雄氣

劉備這個人,他不像曹操(神明英發),也不像孫策(英銳冠世)。

他的特徵是格局大:少語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先主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陳壽以曹魏為正統,但他也誇獎劉備是個有高祖之風的豪傑。

在演義裡面,曹操對劉備說這番話時,劉備還沒幹出事業,但是!劉備以草根出身,卻做到了一鎮諸侯。且到處得人心,將士效死力,像關羽、張飛這樣的萬人敵,不管去哪個諸侯的帳下,必然都是上將軍的待遇,但是他們卻願意跟著草根出身的劉備,一起混跡江湖。足以可見,劉備是真英雄。他在籠絡人心方面,卻有獨到之處。

曹操是東漢末期的人,他文武全才,對毫無政治眼光的土鱉軍閥看不上,對只會誇誇其談的士族子弟也看不上。但看見劉備這種英華內斂的人(關鍵是劉備草根出身,卻有如此深的城府),自然會由衷的認為:此人在日後必成大器!



所以按照《三國演義》中,曹操對英雄的評價標準,劉備那種有格局,又能得人心,且不屈不撓的傢伙,才是真英雄。

還是那句話,是否是英雄,並不強調此人幹了什麼,也不強調實際幹出什麼事業,而是看是否有英雄氣。否則僅僅以事業為評價標準,那袁紹比孫策強得多啊!孫策也就拿下江東五郡之地而已(演義中是六郡),袁紹那可是虎踞河北四州的大軍閥。曹操連袁紹都瞧不起,孫策豈能入他法眼?



再者,孫策也並非幾副鎧甲起家。他爹留給他的可是一大筆財產。孫策入江東時,他的舅舅吳景,堂兄孫賁都是江東太守(袁術冊封的太守)。並且袁術還給了他三千士卒和五百匹戰馬。

當孫策東渡江東後,他一開始是以輔助的身份協助舅舅和堂兄作戰(打劉繇),後來因為表現出色才從助攻提升為主攻,孫氏一族的武裝都聽他的號令。再後來,孫策成為孫氏一族的掌門,創立江東基業。因此,孫策的創業確實不簡單,但也沒有誇張到幾副鎧甲定江東的程度。


Mer86


孫策,字伯符,孫堅長子,孫權哥哥。

孫堅戰死後,孫策投奔袁術。孫堅死後,他的一些舊部依附了袁術,父亡子在,袁術把這部分人馬交還給孫策統轄。孫策勢單力孤,所以暫時屈身於袁術帳下。

孫策驍勇過人,而且治軍嚴厲,將士們很敬畏他,在軍中威望甚高。袁術曾感嘆道:“如果我有孫策這樣的兒子,死亦無憾啊”!由此可見袁術對孫策是多麼器重與激賞。

袁術當初曾經許諾讓孫策作九江太守,後來卻將這個官職封給了陳紀 。袁術曾經向廬江太守陸康借糧,被陸康拒絕,引起袁術怨恨;孫策也去拜訪過陸康,陸不願見他,讓手下人出面接待,駁了孫策的面子。陸康牛逼哄哄,連續得罪了袁、孫二人。

袁術對孫策說:“我以前錯用別人為九江太守,如今追悔莫及。你若能攻取廬江,擒獲陸康,九江、廬江這一大片地盤就是你的”。孫策信以為真,就率部一舉攻克了廬江,俘虜了陸康,袁術卻再次食言,讓親信陸勳去作太守,孫策愈發失望。

孫策見袁術氣量偏狹,言而無信,而且在暗中還一直猜忌自己,知道在他帳下不會有多大作為,便向袁術請求率部回江東討伐劉繇 。嫉賢妒能的袁術樂得賣個人情放他走,就給他封了個折衝校尉的軍職,行殄寇將軍,還撥給他許多財物軍械,數十匹戰馬,願意跟從他回江東的數百吏卒也一併放行。在回江東的路上,孫策千里轉戰,渡過長江後一路所向披靡,無人能擋其鋒芒,許多人聞風來投,到江東歷陽時,隊伍已經發展至五、六千人馬。

孫策到江東後,如魚得水,沒多久就蕩平了各股割據勢力,聲威大震,於是自任會稽太守。

他還任命舅父吳景為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 堂兄孫賁為豫章太守。此時,袁術自稱皇帝,孫策立馬和其絕交。曹操是袁氏兄弟的死對頭,一直覬覦二袁的地盤,袁術此時又正忙於和兵多將廣的兄長袁紹鏖戰爭鬥,無暇顧及江東,樂得做個順水人情,任命孫策為蕩寇將軍,封為吳侯,目的是利用能征善戰的“小霸王”孫策來牽制咄咄逼人的曹操。

之後,孫策剿滅嚴白虎等數萬盜寇 ,克會稽,屠東治,用數年時間平定江東之地,江陵以南盡歸其所有。孫策自然不滿足在江陵割地自雄,他還想向中原拓展,闖出更大的名堂。

彼時的曹操已經率軍離開許都,正在官渡一帶與袁紹展開決戰。孫策打算率軍北上,偷襲許都,端了曹操的老窩,迎接被其挾持的漢獻帝。正在他秣馬厲兵,籌辦作戰物資,訓練士卒,還未正式出兵前,卻突然遭遇意外,被人行刺身亡。

原來,孫策在平定江東的征戰中曾殺死了前吳郡太守許貢。許貢的小兒子和幾位忠心耿耿的門客逃到江邊藏匿起來,這些人發誓要為主人報仇,一直在等待復仇機會。正好某日孫策出門打獵,他的馬快,把隨從侍衛遠遠地甩在了後面,單人獨騎在前追趕獵物,突然間與許貢小子以及家客遭遇,幾人一擁而上,大砍大殺,孫策雖然悍勇絕倫,但事出意外,猝不及防,又寡不敵眾,中箭中刀,傷得很重,就在快要斃命時, 程普等親隨侍衛策馬趕到,三下五除二就將幾個刺客解決掉,並將頭部中箭,身負重傷的孫策抬了回去。

孫策傷勢太重,便急招張昭等人囑託道:“中原戰亂不休,曹操、袁紹無暇南顧;憑吳、越兵多將廣、以及長江天險,完全可以坐觀天下成敗,再伺機而動,希望諸位好好幫助我弟孫權”!又叫來孫權,將大印交給他,佩好綬帶,對弟弟說:“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陣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如卿《三國志·孫破虜討逆傳第一》”。孫權涕泗橫流,悲痛莫名,表示一定要繼承並保住父兄打下的基業,不負兄長重託。當天夜裡,孫策死去,年僅26歲。

孫策在父親孫堅遇害後,20郎當歲就領軍東征西討,北攻南伐,獨當一面。他勇冠三軍,屢建奇功,讓袁術器重與忌憚,也使雄才大略的曹操側目。

曹操、袁術和孫堅是同齡人,是孫策的長輩,孫策能以初出茅廬的後生小輩而讓曹操這樣已經名噪天下的大英雄另眼相看,不能不說他年輕有為,早成霸業,只可惜天妒英才,英年早逝,實為一大憾事。不過,後來孫權之所以能獨霸江東,三分天下有其一,是因為其兄孫策早已為他的事業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的故事並未見諸於正史記載。小說《三國演義》裡之所以有此渲染,大概是因為孫堅、孫策父子雖然一生都轟轟烈烈,悍勇無匹,但在胸懷大志、文韜武略俱佳的曹操眼裡,只能算是亂世梟雄,最多相當於呂布,和他眼裡的真英雄劉備不能相提並論,所以才有“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的說辭。孫策能征善戰,武藝驚人,但智略不足,缺乏冷靜鎮定,還有浮躁冒進的性格軟肋,並恃勇逞強,麻痺輕敵,這才招來殺身大禍,多少和他驍勇寡謀的自身素質有關。於是在目光如炬的曹操眼裡,和胸懷大志、文武兼具的劉備比,他算不得真英雄。話雖如此,但誰也不能否認孫策是東漢末三國初披堅執銳、攻城略地、勇冠三軍的虎賁之士,一位令敵人聞風喪膽的大英雄。


【寫作不易 嚴禁剽竊】

【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我認為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主要有兩點理由。

第一,我們看青梅煮酒時,曹操是如何評價孫策的。

曹操說:“孫策籍父之名,非英雄也!”也就是說,孫策是靠了他父親孫堅的威名,才平定江東。孫策不是白手起家,因此不能算英雄。

這一點其他答主已經說過了,孫堅在江東很有群眾基礎,孫策平定江東時,很多孫堅的老部下,以及江東的大族,都幫助了孫策。

由此帶來的一個影響是,東吳一直實行私兵制。其實魏蜀兩國也有私兵,但是不像東吳這麼制度化。

所謂私兵制,指的是一種由個人或者家族自主招募、訓練、指揮的軍事制度。也就是說,士兵是屬於將領個人的,該將領死後,士兵可以被將領的兒子繼承。

這很好理解,因為孫策的很多士兵本來就是屬於江東豪族世家的,這一制度自然被延續下來了。


第二,曹操還曾評價孫策說:“猘兒難與爭鋒也!”猘是指很勇猛的狗,用現在的話說,曹操把孫策比作“小狼狗”。

可見孫策的優點是勇猛無畏,《三國演義》稱他為“小霸王”,就是想霸王項羽一樣勇猛。

但是這也是孫策的一個缺點。

《三國志》中,郭嘉評價孫策說:“策輕而無備,雖有百萬之眾,無異於獨行中原也。若刺客伏起,一人之敵耳。以吾觀之,必死於匹夫之手。”最終果然被郭嘉料中,孫策被刺客殺死了。

曹操將英雄比作龍,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乘時變化。如果孫策是真龍,又怎會擱淺沙灘,遭蝦所戲?

古人說,千金之子,坐不垂堂。真正有大志向、大抱負的英雄,必然懂得保全自己,是不會讓自己輕易處於險地的。這不是懦弱,而是自重。

可見孫策是匹夫之勇,劉備對他的評價是血氣方剛,很是恰當。孫策這樣的人,做一個武將很勇猛,但做不了爭天下的英雄。


夢露居士


這還不明確嗎?

因為孫策臉皮薄,後來一箭穿頰而死,曹操的判斷是正確的。

其實曹操最佩服的人就是,劉備,他能做自己做不到事,這就是曹操認為他是英雄的原因。

李宗吾說的,曹操只是心黑卻面不厚。

大將軍何進密謀殺十二常士,曹操不同意,何進在席間說,聽聞孟德是太監之後,果然如此啊。曹操拂袖而去,“亂天下者,必何進也。”試想一下,劉備會怎麼做?吃酒吃肉全然不在乎。

劉備面厚,厚的發亮。

第一,我乃中山靖王之後,你直接說我是漢室宗親,劉邦之後不就完了嗎,扯中山王幹嘛。殊不知這裡面貓膩大了去,中山靖王劉勝兩百多個孩子,這家譜怎麼修啊,開枝散葉,造假太容易了。漢獻帝當朝查家譜,估計也就是翻翻,既然有一個站出來說自己是漢室宗親,與曹操作對,何樂不為呀,正好利用。“哎呀,乃我皇叔是也。”這才是周瑜打黃蓋,一個打一個挨。一個敢封,一個還真感要。

第二,投靠荊州劉表。

說了一句恬不知恥的話,把老子的“太極”思想,矛盾主次的轉化運用的水到渠成,“說屢戰屢敗,倒不如說屢敗屢戰。”這臉皮厚的,也是沒誰了。到哪裡都以主公居之。

第三,對呂布。

三英戰呂布,嚇壞了劉備,若是曹操得到了呂布,豈不是如虎添翼,所以悄悄說了一句,“丞相可記得丁原,董卓乎。”呂布到死都合不上眼,“大耳賊,大耳賊,轅門射戟是為誰?”

英雄惺惺相惜,所以曹操青梅煮酒說,天下英雄只有你我二人。

白首起家,空手套白狼,最終三分天下。不得不說劉禪臉皮也厚的可以了。笑死司馬昭。


逸謙吧唧吧


曹操為什麼在煮酒時不認為孫策是英雄呢?

首先,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這只是他個人看法,孫策經過數年平定江東,不管曹操認不認為他是英雄,孫策的能力都沒有改變。

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也只是他個人的看法。

其次,在曹操眼裡,不管孫策如何的厲害,但畢竟不是他自己白手起家的,而是繼承他父親的基業。

他父親孫堅死的時候,手下已經有了一批忠心耿耿的人,也有一定的威望。讓曹操覺得孫策是藉著他父親的基業發家的,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

最後,曹操曾經和劉備孫堅一起討伐董卓,知道孫堅的能力,跟孫堅是同事的關係,作為孫堅的兒子孫策,曹操當然不會把他放在心上!

所以曹操不認為孫策是英雄!

當然孫策到底是不是英雄也不是曹操能說的算得,這只是他的個人看法!


中孚鑑


我們如果單獨看孫策的發家史,的確可以算是白手起家,整個江東地區基本都是靠自己打下來的,雖然手下有父親的舊部,但是如果孫策沒有領導才能,沒有軍事謀略,單靠那麼點兵丁,噹噹土匪是足夠了,卻遠不足以稱雄一方。我們看看青梅煮酒這段:

酒煮罷後,二人共飲青梅酒,好不高興!操曰:"今天下分裂,諸侯戰爭,玄德知今誰可言乎英雄?"備言:"袁術政權,居以淮南,可算英雄?"操曰:"袁術膽小,缺計謀,算不得英雄。"備曰:"袁本初佔據河北、冀州,可稱英雄?"操笑曰:"袁紹剛愎自用,誅殺功臣,算不得英雄。"劉景升、劉季玉做擁荊州、益州,可算英雄?"操曰:"此二人雖有根據地,但有名無實,不算英雄。"備愧曰:"那備就不知了。"操言:"我看,今天下英雄惟使軍與操耳!"劉玄德嚇的筷、勺掉地。這時,天忽然一道巨電。備曰:"此電畏之!"操問:"夫懼怕雷?"備慌曰:"備生畏雷也。"玄德方將神情掩蓋……

曹操他甚至連提都沒有提到孫策,為什麼呢?我認為只有一個原因可以解釋,這個時候的孫策,曹操根本就沒有把他放在眼裡,青梅煮酒大概時間在建安四年也就是公元199年,孫策從袁術那借兵是在公元195年,打下了會稽,涇縣,陵陽,到了公元199年冬天才把廬江,劉勳投奔了曹操,也就是說在這之前,孫策雖然小有名氣,但是更本就不夠曹操這類大軍閥看的,甚至曹操認為袁術就可以把孫權給幹掉,一直到了公元199年孫策攻破廬江,袁術大敗,可能在這個時候曹操才注意到江東的孫策,但是這已經是煮酒論英雄之後的事情了。

其實煮酒論英雄還有另外一種說法,劉備問道了孫策,曹操也做了評價:

玄德曰:"有一人血氣方剛,江東領袖--孫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孫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其實這樣一看似乎孫策還真的和劉備,曹操兩人是有些不同的,孫策他的父親孫堅早年就久經沙場,被稱為江東猛虎,後來孫堅死後,孫策是從父親那有所繼承而非白手起家出來打拼的,而劉備,曹操兩人所有的一切主要是靠自己打拼出來的,而沒有什麼可以依靠,所以曹操對孫策的點評就可以看出來,他認為孫策的成就是有他父親孫堅的成分的,而不是全靠自己,所以算不得真英雄。

另外其實我們不能只看曹操對這些人的評價,畢竟這也不是曹操的真正目的,曹操煮酒論英雄的目的主要還是試探劉備有多大的野心,自己能不能把劉備招攬來為己所用,畢竟對於曹操來說,似劉備這樣的人,如若不能為己作用,最好趁其未成氣候早點做掉,劉備幸好也借驚雷掩飾住了自己的野心,不然必死無疑,試探劉備,順便誇耀自己威懾劉備才是曹操的真正目的,而不是真的要論天下誰是英雄。


玄坤


曹操輕視孫策,認為其“因父成名”,絕非能與自己相提並論的英雄,是理所當然的。就當時天下情勢而論,孫策別說和曹操相比,就算比之荊州劉表、幽州公孫瓚這些諸侯,同樣也大為不及,孫堅之子的身份,確實讓他在創業時佔據了極大便利。

孫堅與孫策

江東孫氏出身寒門,自稱是春秋時“兵聖”孫武的後裔云云,不過是得勢後給自己門楣貼金。孫堅的父親孫鍾、也是孫策孫權兄弟的祖父,只是個種瓜農民。

孫堅17歲那年行船時遇到海賊,揮刀與戰,斬首一級,由此聞名鄉里,被召為縣吏。漢末黃巾之亂,孫堅從軍屢立戰功,擊平各方叛亂,一刀一劍給自己搏取了拜將封侯的大好前程,獲封“長沙太守、烏程侯”。

董卓竊奪漢朝中樞大權,廢立天子,關東各地紛紛起兵,組成反董聯軍。孫堅率其部屬,身先士卒,浴血奮戰,斬華雄,敗呂布,克虎牢而復洛陽。孫氏虎卒屢克西涼鐵騎和幷州鐵騎,為聯軍第一敢戰之勁旅,在英雄竟逐的舞臺上,書寫了自西楚霸王項羽之後數百年來,江東子弟最絢爛的華章。

董卓屢戰屢敗,求和不得,被迫西遷長安以避其兵鋒,孫堅的聲威也因此震撼天下,縱是稱為當時天下第一名將,亦絲毫不算誇張。

孫堅兵進洛陽,收取玉璽

彼時的曹操也只不過是個聯軍盟主袁紹的故舊之友,而劉備更是籍籍無名之輩。他們雖然年齡與孫堅相仿,但此時的聲望和功績,皆遠不能與孫堅相提並論。此後,孫堅雖然在攻取荊州時,誤中流矢而陣亡,但其人雖沒而英氣長存,將星長耀九天!

小說《三國演義》裡將孫堅在討伐董卓戰爭中的這些戰績,統統“乾坤大挪移”給了主人公劉備、關羽、張飛三兄弟,捏造出“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之類的膾炙人口故事,通過戲劇、評書等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了數百年,相當程度上深入人心,才使得孫堅的功績和能力被廣為低估。

孫堅去世後,其親信部屬依附了袁術,孫策同樣也在袁術帳下為將,奉其命令攻略淮南與江東。事實上,孫策攻佔江東的吳郡、丹陽、會稽三郡之後,名義上還是袁術的部屬,袁術也派了自己親信去接管孫策所得城池。

只是袁術因為孫策在江東的勝利,和徐州呂布的歸附,自以為統領揚州、徐州、豫州三州,已成天下第一大諸侯,竟利令智昏而稱帝,才令其麾下州郡眾叛親離,孫策也趁機脫離袁術,驅逐其親信而自立。

待袁術被曹操連續大敗,最終敗亡時,孫策趁機奪取廬江郡,收其餘部三萬餘人,戰船千艘,而後揮軍西進,於沙羨之戰大破黃祖,斬殺荊州軍萬人,繳獲戰船六千艘,接著兵不血刃奪取豫章郡,又分豫章郡南設立廬陵郡,是為通常所述的“江東六郡”。

當然,孫策僅率領數百門客過江,便打下江東一方基業,甚至被譽為“英氣傑濟,猛銳冠世,志陵中夏”的同時,也必須看到他很大程度上確實是“因父之名”。

討逆將軍,吳侯:孫策

正是孫堅這個江東虎將的威名,才讓孫策在起兵之初,就得不斷英雄豪傑來投,部眾尚未與敵一戰,就迅速壯大到六千餘人。而他的堂兄孫賁(丹楊都尉、九江太守),舅父吳景(丹楊太守、廣陵太守)都是袁術委以重任的方面大員,正是他們的投效,才讓孫策輕鬆叛離袁術,真正自立為一方諸侯。

孫策背離袁術(“仲家”政權)而獨立

孫策江東征戰的敵手,要麼是劉繇、劉勳、許貢之流,要麼是王朗、華歆等坐談高士,要麼是嚴白虎、笮融、祖郎等地方豪強,而且這些人還彼此爭鬥不休,才會被孫策次第擊破。哪怕最有“含金量”的對手江夏黃祖,和曹操擊敗的呂布、袁術、李傕、郭汜等人相比,也完全不是同等分量。這些人放在整個天下舞臺上,確實就是一群能力不值一提的“土雞瓦狗”之輩,

而且,江東所在的揚州,其真正精華在九江、廬江兩郡,原本也只有此處的戶口數和繁華程度,能勉強和中原各州郡相比。等袁術在淮南數年的竭澤而漁,荼毒當地匪淺,又妄自稱帝遭致各方圍攻後,這兩郡也幾乎廢棄了。

孫策佔據的江南的吳郡、丹陽、會稽、豫章諸郡,只是在地圖上看著地方大而已,以人口和開發度而論,也就比南中、嶺南這些蠻荒之地強得有限,和曹操控制的中原地區,決不可同日而語。

因此,從曹操這個大漢司空、中原霸主的角度,認為孫策的戰績相比其英雄蓋世的父親孫堅,完全無足稱道,不過是和割據遼東四郡(遼東郡、玄菟郡、帶方郡、樂浪郡)的公孫度一樣,佔據了同樣為貧瘠偏遠化外之地的江東,也在情理之中。

孫策死後,孫權在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夷陵之戰大破劉備,歷時二十年之功,將版圖從繼位時的五個郡,擴張到荊州、揚州、交州的一共三十三個郡,更在整個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建立了割據江南而力抗中原、屹立數十年之久的強大政權,孫策作為東吳帝國這方基業最初的奠基者,其歷史地位也就自然水漲船高。

孫權稱帝時版圖

不妨做個假設,如果赤壁之戰時,孫權竟拱手歸降,或者一戰而亡,則孫策的最終歷史評價,怕是還未必及得上劉表、公孫瓚等漢末諸侯。他確實要感謝自己有一個英雄蓋世的好父親,又有一個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的好弟弟。


狐狸晨曦


青梅煮酒發生在公元199年,當時劉備被呂布偷襲,失去徐州,不得已才投奔曹操,隨後協助曹操攻破徐州,擒殺呂布。在朝廷期間,劉備在衣帶詔事件中受到牽連,但他並未答應董承參加反曹。此後不久,就發生了青梅煮酒論英雄的事情。

所以當時的形勢就是,曹操佔據黃河以南的中原地區,袁紹佔據河北和山西,公孫瓚在幽燕地區,馬騰和韓遂在關中,張魯在漢中,劉璋在益州,劉表在荊州,孫策這時候已經佔領了江東地區。所以,曹操和劉備歷數群雄,分析各個割據勢力的優劣,也就是所謂的青梅煮酒論英雄。

從當時的形勢來看,曹操處於群雄勢力的中間,可謂是四戰之地,雖然他“挾天子以令諸侯”,但實際上是每個諸侯都以曹操為敵,尤其是劉表和袁紹與曹操之間是直接衝突的。消滅徐州呂布和淮南袁術之後,江東孫策與曹操也直接接觸了。群雄之中,袁紹實力最強,對曹操的威脅也最大。

關於這件事,《三國志》只在《先主傳》中有幾句簡單的記載:

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劉備在這裡之所以表現得有些緊張,是因為他剛被董承拉攏加入衣帶詔反曹的事,他以為曹操知道了,所以特別緊張。而曹操這時候實際上並不知道這個事情,反而是帶有拉攏劉備的意思。曹操這話的意思就是說,別看現在袁紹等人勢力很大,其實都不足為慮,只要咱們一起聯手,肯定能消滅他們。


所以,曹操在這裡不光是看不上孫策,實際上是誰都看不上,從袁紹往下,劉表、袁術、張魯、馬騰、劉璋、孫策,他都完全沒放在眼裡,覺得自己滅了他們簡直不用費吹灰之力。但他唯獨對劉備很看得起,為什麼呢?

這裡要順便對劉備早期的形象做一點解釋。《三國演義》把劉備描述成了一個光會哭的人,所以顯得很無能。但其實劉備早年的形象是更接近江湖遊俠的。在討伐黃巾之後,劉備也因功被任命為安喜縣尉,就是在這裡發生了鞭打督郵的事情,在《三國演義》裡,這個故事被移花接木到了張飛頭上。這個事情說明,劉備也是很有氣性的人。

鞭打督郵之後,劉備就從河北遊歷到了京城。何進在籌備誅殺十常侍的時候,曾派遣校尉毋丘毅到丹楊郡招募軍隊,劉備跟著毋丘毅一起到了丹楊郡。行至下邳時,遇到盜寇,劉備力戰有功,被任命為下密丞,不久後劉備又棄官而去。之後,劉備又被任命為高唐尉,又升遷為高唐令。

裴松之就是在這個地方加入了一個註釋,引用了王粲的《英雄記》說,靈帝末年,劉備本來在京師洛陽,曾和曹操一起返回沛國招募軍隊,靈帝死後天下大亂,劉備也起兵參與了討伐董卓的戰爭,這也就是《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的故事的由來。但陳壽並沒有採信王粲的這個說法,而是隻簡單記錄了劉備跟隨毋丘毅到丹楊郡徵兵的事情,沒有提到曹操。

劉備在高唐縣令任上,被賊寇所破,才又轉而投奔了公孫瓚,公孫瓚讓他和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去對抗袁紹,數有戰功,於是被任命為平原令、平原相。袁紹進攻公孫瓚時,劉備和田楷一起屯兵在齊地,也就是保護公孫瓚的側翼。

就在這個時期,發生了曹操進攻徐州陶謙的戰爭,陶謙向公孫瓚求救,公孫瓚就讓劉備率軍前往徐州去救援陶謙。而到了徐州之後,陶謙病重,曾對別駕糜竺說,他死後要請劉備代領徐州。之後,劉備在陳登和北海相孔融的勸說下,才同意領徐州刺史。

為什麼劉備一來到徐州,陶謙就說“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就是因為之前劉備曾隨毋丘毅或者是曹操,到徐州臨近一帶活動過,並且曾短暫擔任過級別不高的官職,其中就包括下密丞、高唐尉、高唐令,所以在這裡留下了不錯的名聲。

但這時候袁術還在淮南,還沒有被消滅。後來劉備逃離許昌,正是因為袁術稱帝,曹操讓劉備和朱靈一起率軍去討伐袁術,到了前線的時候袁術已經病死,劉備乾脆就不回去了,又再次佔據了徐州。之後,曹操不顧袁紹在後方虎視眈眈的威脅,果斷東征,擊敗劉備,並俘虜了關羽,劉備只好又逃歸袁紹。

也就是說,劉備的早期經歷中可以看出來劉備身上有一股江湖遊俠的氣質,有膽量、有氣魄,但是所到之處又能很快就收拾人心,得到當地人的支持,無論在哪兒都有一批死忠粉絲追隨著他。這和當時已經烈士暮年的袁紹、劉表是完全不同的,年少輕佻的孫策所表現出來的氣質也完全不同。雖然當時的劉備還沒有穩定的地盤做根據地,但他顯然是一個可以期待的潛力股,所以曹操對劉備是比較欣賞的。

所以,劉備佔領徐州的時候,曹操表劉備為鎮東將軍、宜城亭侯,和曹操同歸許都之後,又表劉備為左將軍、豫州牧。這之後,劉備用左將軍的名義,佔荊州,取益州,奪漢中,一直到自稱漢中王,才沒有再用左將軍的名義了。


蕭武


青梅煮酒論英雄算是三國演義中,比較耳熟能詳的故事了。曹操和劉備邊喝酒邊聊天,聊了一陣之後,曹操詢問劉備,天下誰才是英雄?

劉備自然不敢瞎幾把扯淡,在人家地盤,說錯話的結果隨時可能沒命的。實際上,曹操這是在將劉備的軍。果不其然,劉備在道盡天下諸侯之後,均被曹操否決。最後,曹操說:

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

以當時兩人的地位懸殊,曹操是沒有必要恭維劉備的;更沒必要在抬高劉備的同時,將孫策等人貶的一無是處。

劉備與曹操到底有怎樣的深交,以至於曹操如此抬高他?

話說劉備投靠曹操之前,多次被呂布吊打,若是沒有曹操,劉備絕逼掛了。曹操救了劉備之後,與他出則同輿,坐則同席,待遇之高,無出其右。為什麼會如此厚待劉備呢?難道是因為他是中山靖王之後?

曹操連漢獻帝都看不起,能看得起小小的中山靖王之?開什麼玩笑!劉備之所以能讓曹操看得起,大概是因為兩件事吧。

東漢末年黃巾起義,劉備聯合關羽、張飛舉起大旗,共同匡扶漢室。劉備是怎麼起義的呢?他忽悠張飛賣了桃園,又忽悠他掏錢買兵。這特麼妥妥的空手套白狼+借雞生蛋啊。

上面這件事,只能說明劉備膽大,而且很有領導才能。這是亂世必備的素質,卻不是成功的關鍵。真正讓曹操刮目相看的,是下面這件事。

曹操活捉呂布之後,詢問劉備該如何處置他。曹操看似舉棋不定,實則非常希望把呂布收入麾下。劉備只說了一句話,直接絕了曹操的念想:明公不見布之事丁建陽及董太師乎

只這一句話,劉備的梟雄本質暴露無疑。心狠手辣,該下死手的時候,絕不皺眉頭。曹操不也是這樣的人嗎?曹操何等心細,一下子就看清了劉備的為人。可是,曹操惜才之心氾濫,還想再測試一下他,便有了煮酒論英雄。

故而,在曹操眼裡,能夠成為英雄,必須要有兩種素質:白手起家、意志果決。

可惜的是,孫策雖然決策有餘,奈何身為富二代,不具有前提條件。儘管孫策平定江東,曹操仍舊認為他不過是匹夫之勇,假以時日,孫策能擁有的,劉邦都能擁有。


祗樹


青梅煮酒論英雄的典故成為一代佳話,為什麼曹操觀遍各路割據諸侯一個都看不上眼,反而把無權無勢到處求生存的劉備捧那麼高呢?這就要對比一下孫策和劉備這兩個人物特徵了。



曹操這個人不拘泥於形式,常常說出一些出人意料的話,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事,對看人、用人還是很準的。在東漢末年那個大政治背景下,整個社會風氣很講究門第,像袁紹這樣的世家大族就很吃得開,而像劉備這種賣草蓆涼鞋的小商販地位就極低,稍微有點權力的人都不會用正眼去看待,更別說平等相待共圖大業了。



可曹操不是那種勢力小人,他是一個常常不按常理出牌的梟雄,越是這種有本事、品級低下的小人物他越是喜歡用,因為那種人潛力無限。像曹操團隊設置崗位就是能者居之,關係戶沒本事照樣難晉升,這也是曹軍戰鬥力強悍的重要原因,有點類似秦朝的軍功制度。曹操看到劉備出身低下,卻有非凡的氣質與抱負,所以對劉備情有獨鍾,很是欣賞。



而孫策雖然文武雙全,但卻是因其父孫堅而成名,很多軍閥忌憚孫堅要比孫策多,而且孫策的戰將多數都是父親孫堅的舊部(如程普、韓當、黃蓋等),孫策的成功應當說是理所當然的,畢竟有那麼好的條件再不成功就有點說不過去了,相較於劉備幸運太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