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崔蘭田嗓音純淨,音域寬廣,演唱講究韻味,在樸實無華中顯出細膩。她有著高超的演唱技巧,根據不同角色的不同特點,在唱腔中不僅有流暢自然、情真意切的意蘊,而且也有或甜美活潑,或低沉委婉,或纏綿悱惻的情感色彩。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崔蘭田的唱腔以豫西調為主,同時又借鑑了祥符調的技巧,並吸收融匯了秦腔、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調,形成了深沉渾厚、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感染力很強,在豫劇各流派中以唱工最具特色。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崔蘭田早年演出劇照

一、從“崔家炮鋪”走出的一家人

清朝時,開封有五座城門,南、北、西各一座,東面有兩座,偏南的一座名宋門,直通舊稱宋州的商丘,偏北的一座名曹門,直通舊稱曹州的荷澤。商丘與荷澤相距180華里,雖然一個在河南,一個屬山東,但文化傳承同出一源,老百姓的風俗習慣非常接近,河南梆子在這一地區早就廣為流傳。

商丘與荷澤中間,是在魯西、豫東赫赫有名的曹縣。

曹縣古稱亳,是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公元前1700年,商湯在此建都,成為商朝早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被歷史學家稱為“華夏第一都”。在這片土地上,先後孕育了政治家伊尹、古朝鮮第一國王箕子、哲學家莊子、軍事家吳起、農民起義領袖黃巢、農學家汜勝之等歷史名人。

曹縣東門裡有一家專賣炮仗的商店,人稱“崔家炮鋪”。炮鋪老掌櫃共生了三男兩女,最小的孩子名叫崔煥臣。

崔煥臣五歲時,父母和長兄相繼去世,他就跟著二哥和兩位姐姐過活。後來,二哥繼承了祖業,大姐、二姐也都嫁了個殷實人家,他們在曹縣北門裡賃間破房,給崔煥臣娶了媳婦。

崔煥臣媳婦姓朱,名叫石姐,也是貧苦出身,很潑辣能幹。崔煥臣是個老實人,沒啥別的技能,平日裡就靠賣破爛、扒火車、販硝鹽為生,有時也在賭館裡給人端茶遞煙掙個小錢。

1926年,崔煥臣小兩口生了個清秀漂亮的女孩,取名大田。破屋裡雖然多了清脆的笑聲,但多了一張嘴,日子更加艱難。迫於生計,崔煥臣隨同鄉遠赴山西,在閻錫山麾下的部隊當了一名勤務兵。

1930年,山東大旱,石姐帶著兩個年幼的孩子,千里尋夫,來到山西高平縣,過了一年相對平靜的日子。“九?一八”事變發生後,部隊裡關於打仗的傳聞越來越多,抱著“混碗飯”吃的態度當兵的崔煥臣,悄悄脫下軍裝,偷偷溜出軍營,一路穿山越嶺,披星戴月,來到鄭州。

鄭州舊稱鄭縣,位於黃河南岸,往東,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往西,是伏牛山系的餘脈,丘陵起伏。遠古時候,人類就在這一帶狩獵耕耘,繁衍生息。南邊數十里的具茨山,相傳是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出生地;北邊不遠處,綿延百里的邙山走到盡頭,黃河向東滔滔奔流。西南數十公里,是中國第一個王朝“夏”最早建都的陽城,現稱登封,少林寺是馳名華夏的武術聖地、禪宗祖庭。商朝時,曾在鄭州建都,史稱“鄭亳”,遺址猶存,近年被“古都學會”命名為中國八大古都之一。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鄭州處在開封和洛陽兩大中原都會之間,曾飽受江山更替的兵火之累。20世紀以來,平漢鐵路和隴海鐵路相繼修通,鄭州正處在東西、南北兩大交通動脈的交叉口上,商賈雲集,人煙輻臻,成為河南省的一個重要城市,並在新中國成立不久成為河南省的省會。

崔煥臣夫婦逃到鄭州,在杜嶺的一個大雜院租間房子,靠販賣青菜、硝鹽謀生,不久又生下一個兒子,一家人飢一頓飽一頓地熬日子。

那時的鄭州雖然還不足10萬人,但也遠比山東曹縣、山西高平繁華,各路戲班紛紛前來闖碼頭。女兒大田是個小戲迷,一聽到“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就忍不住鑽進戲院看戲,不覺間便記了許多戲詞,大雜院裡時常飄蕩著她清脆的童音。

1936年冬,時局動亂,回老家販硝鹽的崔煥臣被阻隔在曹縣。沒有了生活來源,石姐只好帶著三個孩子在瑟瑟寒風中上街討飯。

屋漏適逢連陰雨,船破偏遇頂頭風,大雪天石姐生了重病,高燒到昏迷不醒,上街要飯、養一家人活命的重擔便落在才剛剛10歲的大田肩上。

好不容易熬到春天,石姐的病終於好了,正巧有個戲班在附近的破廟裡招學員,大田就纏磨著石姐給自己報了名。招生的趙師傅從頭到腳打量了大田一遍,又讓她唱幾嗓子,就欣然收下了。

二、聞名遐邇的“豫劇十八蘭”

這個戲班,正是大名鼎鼎的太乙班,班主是堪稱豫劇一代宗師的周海水。

太乙班招收的這一科學員是“蘭”字輩的,大田從入科起,就改名叫“崔蘭田”。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名鬚生周海水

周海水帶著戲班,還經營著長髮戲院,平日裡忙得脫不開身,科班的教學和其他事務就由周銀聚負責。

周銀聚是周海水的二哥,1892年出生,12歲時帶周海水沿街乞討唱小曲,13歲時入密縣太乙戲班學藝,工文武小生,唱腔別具一格,武功尤其出色,身段乾淨利落,算得上是一位演戲的“好好”,在豫西有“活周瑜”之稱。

科班的老師中,有一位名叫賈鎖的老藝人,籍貫不詳,1881年出生,年紀最大,以演紅臉著稱,兼演小生、小旦、老生、老旦等行當,會的戲很多。他一輩子沒有結婚,以戲班為家,對學員像對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照顧,教學認真細緻,深得學生尊敬。解放後,擔任安陽市豫劇團團長的崔蘭田,把賈鎖接到家中奉養,1961年,80歲高齡的賈鎖去世,崔蘭田親自率領賈鎖的眾弟子為他戴孝送終。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崔蘭田青年照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在周海水、周銀聚、賈鎖等幾位師傅的教導下,崔蘭田和“蘭”字輩的同伴們進步很快,幾個月後就能登臺演戲了。

從1937年到1941年,5年的光景,太乙科班的學員們跑遍了滎陽、汜水、鞏縣一帶的高臺和廟會,名氣越來越大,有個姓牛的老秀才編了幾句順口溜:

要看戲,十八蘭,

四生四旦四花臉。

毛蘭花、王蘭琴,

她倆色藝俱超群。

蘭田蘭玉和蘭貞,

同稱五魁在周門。

這句順口溜一傳唱開來,“豫劇十八蘭”的名頭就叫響了。

“十八蘭”中的頭牌旦角是師姐毛蘭花。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毛蘭花1924年出生在長葛縣老城鎮大趙莊,本名叫毛正義,小名叫毛妮。毛蘭花自幼父母雙亡,8歲時隨舅父討飯來到鄭州,進入周海水戲班學戲。毛蘭花的眼睛不大,但卻清秀水靈,面相姣好,身材嫋娜,扮起戲來煞是漂亮。她天資聰穎,性格堅韌,由於小時候吃過很多苦,學起戲來特別認真,很得老師們的青睞,到13歲時便讓她挑大樑擔任主角了。首演《大祭樁》,毛蘭花唱得悲切纏綿,聲情並茂,一鳴驚人,很快就和湯蘭香並列頭牌。

抗日戰爭末期,毛蘭花來到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安徽界首掛牌演出,和馬金鳳、閻立品、徐豔琴一起,被觀眾譽為河南梆子的“四好名旦”。1948年淮海戰役後,毛蘭花隨丈夫朱振家離開大陸,飄萍臺灣,輾轉高雄、屏東等地。

1953年,臺灣空軍幾個河南籍軍官效法海軍的“飛馬豫劇團”,組織“大鵬豫劇團”,毛蘭花擔任總教官,培養出許貴雲、田運顯、封君平等豫劇演員,為豫劇藝術在臺灣的傳播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三、“崔蘭田的唱,姚淑芳的浪”

1941年農曆八月,鄭州時局日趨緊張,周海水帶著小科班的幾十個孩子徒步來到洛陽,在背靠北城牆的世界舞臺演出。崔蘭田的嗓子好,扮相俊,唱戲又很賣勁,很快就在洛陽這座歷史名城嶄露頭角,名氣越來越大,傳出了“三天不吃鹽,也要看看崔蘭田”的順口溜。很多觀眾到世界舞臺買票看戲,就是衝著她這位才十五歲的小演員去的。

崔煥臣夫婦聽說女兒在洛陽唱響了,也帶著二妞二小前來投奔。

周海水帶著戲班在洛陽演出將近一年,收入時好時壞,眼看難以維持,就讓科班提前出科,演員各奔東西。世界舞臺的經理楚公民是個在江湖上混得開的精明人物,效法樊粹庭,把自己辦的戲班取名為“豫聲劇社”,看到崔蘭田越來越紅,就力邀她留下來,並拍胸脯說要請名角為崔蘭田配戲。

果然,過不幾天,藝名“狗頭”的王相臣、藝名“狗尾巴”的王遂朝、藝名“地牤牛”的賈保須以及大名鼎鼎的張慶官都被邀請過來。

王遂朝是郾師縣人,1901年出生,15歲入科班學戲,主工鬚生,天生一副好嗓子,唱腔聲大音洪,甜中帶沙,婉轉流暢,迴腸蕩氣,餘音嫋嫋;表演武戲剛中有柔,分寸適度。

賈保須1908年出生在宜陽縣張村,13歲到洛陽學戲,拜蜚聲豫西各縣的著名淨角演員爨金聲為師,20歲左右就名噪豫西。因其腹藏本戲二百餘,被人稱作“戲包袱”、“活字典”。賈保須音域寬廣,聲如洪鐘,行腔粗獷豪放,底氣充沛,最擅長大段唱詞和悲憤哀傷的腔調,唱起來酣暢淋漓,哀婉動人,群眾特送藝名“地牤牛”。

王相臣是王遂朝的堂兄,1892年出生,鬚生、武生兼工,雖然比王遂朝稍有遜色,卻也享有盛名。

崔蘭田對這幾位名藝人很是敬重,虛心學習,哪怕是有一聲一技之長的,便納為己用。尤其是對著名男旦演員張慶官,崔蘭田更是躬身求教。

張慶官1888年出生,郾師縣人,自幼學戲,青年唱花旦,中年唱青衣,老年改唱老旦,戲路寬,功底厚,表演細膩真切,落落大方,尤以寒腔、鼻韻絕技享譽梨園。張慶官的點撥指導,使崔蘭田攀登上新的高峰,對她日後藝術發展和風格流派的形成,起到重大作用。

童年的苦難磨礪,使崔蘭田小小年紀就諳熟人情,不但對同科出身的王蘭琴、李蘭菊、王蘭巧等不擺第一主演的架子,就是對前來搭班的祥符調演員姚淑芳等也親切相待,視同姐妹。

姚淑芳的出身比崔蘭田還苦。她1922年出生在開封縣南北堤,原姓韓,從小被賣入青樓,跳出火坑後學戲,曾拜小火鞭為師,在開封的舞臺上小有名氣,曾有“門搭子點炮,姚淑芳坐轎”之稱。抗日戰爭爆發後,姚淑芳來到西安,曾為常香玉、陳素真配戲,演技臻於成熟。到洛陽加入楚公民“豫聲劇社”時,姚淑芳已經是20歲的大姑娘了,出落得嫵媚漂亮,一雙大眼睛顧盼生輝,靈動傳神。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姚淑芳《抬花轎》

姚淑芳的唱腔以祥符調為本,兼融豫西調之長,用二本嗓行腔,俏麗明亮,口齒清楚,猶如行雲流水一般。她在表演方面尤其擅長,扮相俊美漂亮,獨具風韻,走起臺步猶如風擺楊柳一般。在《桃花庵》中,崔蘭田扮演竇氏,姚淑芳扮演妙善,配合默契,各展所長,可謂是珠聯璧合,洛陽的戲迷很是喜歡,傳下了“崔蘭田的唱,姚淑芳的浪”的俚語。後來,《桃花庵》一劇經樊粹庭的指導和崔蘭田的不斷雕琢打磨,成為崔派藝術的代表作“四大悲劇”(《秦香蓮》、《桃花庵》、《賣苗郎》、《三上轎》)之一。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崔派《陳三兩爬堂》

姚淑芳在和崔蘭田同臺演出時,與崔蘭田的師哥、唱鬚生的常年來一見鍾情,愛得如膠似漆,死去活來,因遭家庭反對,曾吞金自殺,終得喜結連理。解放後,姚淑芳、常年來加入開封市人民豫劇團,1954年調到河北邯鄲地區豫劇團,1959在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演出,對京劇藝術頗多借鑑,唱腔演技別具一格。

1968年,在文化大革命的狂飆中,姚淑芳不堪凌辱,自縊身亡。

四、從洛陽到西安,崔蘭田贏得越來越多的讚譽

在洛陽世界舞臺演出一年,崔蘭田憑著天賦佳喉征服了無數觀眾,名滿洛都,聲譽日隆,當時在洛陽的豫劇演員中,無人可攖其鋒。但她並不自矜自滿,尤其是對有“梆子大王”、“豫劇梅蘭芳”之稱的大名家陳素真更是心生仰慕。

恰巧,崔蘭田的乾媽魏太太是陳素真的結拜四姐。1943年陳素真從重慶返回洛陽為災民演出時,魏太太設宴接風,讓崔蘭田作陪。酒酣耳熱之際,魏太太使個眼色,崔蘭田站起身來,恭恭敬敬地奉上一杯酒,說:“陳老師,我想拜你為師,請你收下我這個徒弟吧!”

剛經離亂、滿面風塵的陳素真看著這個比自己小8歲的“頭牌”主演滿是期待的臉,端起酒杯一飲而盡,動情地說:“我會的,只要你想學,我一定傾力相授!”

在洛陽期間,陳素真教了崔蘭田一套完整、繁難、優美的組舞“趟馬”和其他動作,1944年在西安,身懷六甲的陳素真冒著酷暑,親筆為崔蘭田抄寫了“樊戲”《女貞花》和《義烈風》,並把自己一套精美的“戲箱”半賣半送地給了崔蘭田,後來又把自己的私房本《三上轎》傳授給她。《三上轎》後來也成為代表崔派藝術的“四大悲劇”之一。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崔派《三上轎》

1961年,陳素真應崔蘭田的要求,把自己的得意之作《宇宙鋒》傳給了崔派傳人張寶英。陳素真對於崔蘭田,既是老師,又是大姐,她們真誠相待,締結了半個世紀的友誼,被傳為佳話。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張寶英學習《宇宙鋒》

1943年12月,崔蘭田離開洛陽,應班主高成玉的邀請,到西安南苑門的陝山戲院演出,一出打炮戲《刀劈楊藩》便引起轟動,戲院外買票的觀眾站了黑壓壓一片,小報上甚至登出了“陳素真讓席,常香玉低頭,後起之秀崔蘭田風靡西安”的戲評。不久,崔蘭田就改在新民劇院演出。

豫劇中有許多“三小戲”,也就是以小生、小旦、小丑為主角的戲。“三小”好了,整個戲都精彩。

崔蘭田剛到西安時,給她配演小生的是黃開林,小丑是魏進福。

魏進福和崔蘭田是曹縣老鄉,1922年出生,1935年15歲時加入樊粹庭的豫聲劇院,以後隨著“獅吼”劇團輾轉來到西安,先給陳素真配戲,與常香玉也曾有過合作。在樊粹庭的指導下,魏進福表演逼真傳神,乾淨利落,高雅不俗,演醜不醜,常以絕活取勝,有“西北名醜”之譽,在西安、寶雞、蘭州一帶享有盛名。

1951年,魏進福隨崔蘭田回河南後,加入安陽市豫劇團,曾與高興旺、牛得草並稱為豫劇的“三大名醜”。

魏進福的夫人馬景桃被西安的特務便衣隊拐走,無法搭救,使他精神上受到很大的刺激,整天神志恍惚,脖子裡掛一個尿壺,裡面裝著酒,時常喝得酩酊大醉。但一登上舞臺,他就像換一個人一樣,嬉笑怒罵,“醜態百出”,唱做俱佳,舞臺下觀眾的掌聲、笑聲響成一片。

黃少林是楊金玉的徒弟,小生、鬚生都能演,嗓子雖然不太好,道白卻很有特色,抑揚頓挫有致,吐字發聲講究,竹筒倒豆子一般,清脆利索。有一次演《四進士》,黃少林扮演毛朋,化好裝後順手把鬍子掛在腰帶上,只顧和人說話,待催上場的鑼鼓響了兩遍才跑上前臺,亮相一捋鬍子,沒帶,觀眾“轟”地笑了起來。黃少林連忙到後臺找一副鬍子帶上,等到了前臺,觀眾笑得更響了,亂哄哄地叫起了倒好。

停半天黃少林才弄明白,原來他嘴上戴著“三綹”,腰裡掛著鬍子,出大丑了!一氣之下,揹著靴子揚長而去。

五、聽樊粹庭說戲,崔蘭田領悟了“藝無止境”的道理

黃少林走後,高成玉和崔蘭田正為沒人配演小生髮愁,劇壇泰斗樊粹庭親自登門,把才貌出眾、演藝超群的女小生常景荻送了過來。

自1942年冬樊粹庭赴洛陽邀請遭石姐拒絕,崔蘭田就為不能親受這位豫劇界公認的能“點石成金”的大師教誨遺憾,這回見樊粹庭再次登門,自然是大喜過望。

從1944年春天開始,崔蘭田和常景荻親密合作將近兩年。兩人同年出生,都是青春年少,一個演生,一個唱旦,臺上是“夫妻”,臺下又是親密無間的姐妹,有時也在臺上玩玩反串的遊戲,其情洽洽,其樂融融,演起戲來得心應手,戲院幾乎是天天爆滿,高興得班主高成玉也打趣說:“這叫佳人引才子,綠葉配紅花,‘天仙美女’招來了‘如意郎君’。”

與常景荻合作期間,使崔蘭田有機會時常接觸樊粹庭,親聆教誨。

聽樊粹庭說戲,請樊粹庭編改戲詞,使崔蘭田進入到一個新的境界,對戲的認識和理解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提高了理論素養,演起戲來也少了些俚俗,多了些高雅,更加城市化了。

樊粹庭對崔蘭田的唱腔十分欣賞,但卻指出了她做工上的不足,比如走臺步愛用搓步,如踢皮球,拿坤刀用的是須生架勢,形象不美等等。崔蘭田把樊粹庭視為藝術上的真正知音和良師益友,虛心受教,一一改正。

樊粹庭的指點,使崔蘭田不僅在表演上學會了許多具體的技巧,而且從思想上認清了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懂得了藝無止境的道理,從而不斷苦練,不斷進取,不斷向更美更高的境界攀登。

崔蘭田對樊粹庭十分敬重,親自把胞弟崔少奎送到獅吼兒童劇團學戲,同時,她也投桃報李,時常去給獅吼兒童劇團的學員上課,還把獅吼兒童劇團的尖子學生關靈風帶在身邊,重點培養。關靈鳳學得還真有幾分神似,有些觀眾曾稱其為“小崔蘭田”。

在洛陽時,崔蘭田看了陳素真演的“樊戲”,就想將這些新戲學到手。這時有機會與常景荻合作,使她實現了學演“樊戲”的願望。崔蘭田回憶說:“景荻姐幫我排‘樊戲’,陪我演‘樊戲’,使我通過演‘樊戲’在表演和刻畫人物上有了長足進步,給我的藝術生命注入了新的血液,拓寬了我的戲路,在唱腔上也由單一的豫西調自然而然地吸收了祥符調,使我的聲腔藝術得以豐富和提高。這一變化不僅表現在我演的“樊戲”本身,而且對我演的傳統戲《桃花庵》、《秦香蓮》、《秦雪梅》、《賣苗郎》等也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使我演的這些戲的唱腔在不知不覺中進行了改革。演“樊戲”不僅使我在唱腔上學到了祥符調和陳派的優美唱腔,而且悟出‘藝無止境’的道理,在身段表演上也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六、紮根安陽,豫劇“崔派”藝術走向成熟

西安解放時,20多歲的崔蘭田風華正茂,經過多年磨礪,崔派藝術已經形成,並開始走向成熟。

1950年4月,崔蘭田籌資成立劇團,用了自己和愛人周光燦名字中各一個字,取名為“蘭光劇社”,許多名演員如曹子道、許樹雲、黃少林、魏進福等等紛紛加盟,陣容強大,為西安各豫劇團之翹楚。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打金枝》劇照

1951年5月,崔蘭田率領劇團來到第二故鄉鄭州,演出20多天後,經平原省的省會新鄉市來到古都安陽演出,受到安陽人民和黨政軍領導的熱烈歡迎,執意要求劇團留在安陽。崔蘭田感到盛情難卻,答應了安陽政府的要求。

從此,崔蘭田這朵清幽雅緻的蘭花,就在洹水邊紮下根來,長期擔任安陽豫劇團團長和安陽戲校校長。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80年豫劇流派匯演名家會聚於鄭州

1952年,崔蘭田的胞妹崔蘭玉、胞弟崔少奎、表妹辛玉蘭也來到安陽,成為劇團的主力演員。

崔蘭玉也出身於周海水科班,聲音和崔蘭田很相似,常能以假亂真。辛玉蘭出生於1929年,11歲時到鄭州學戲,出科後隨崔蘭田演出,後又分別與湯蘭香、趙義庭、曹子道、常香玉等合作,在西安、蘭州等地有很高的知名度。這時,著名的豫劇祥符調演員、淨角兼演鬚生的渠永傑、著名旦角演員韓蘭雲等也來到崔蘭田的麾下,劇團陣容整齊,兵強馬壯,成為河南省眾多豫劇團社中的佼佼者。

1956年和1959年,崔蘭田兩度參加河南省戲曲觀摩演出大會,演出了拿手好戲《秦香蓮》、《三上轎》,新排了《陳三兩爬堂》,別具一格的唱腔藝術,贏得了專家和觀眾的一致好評。

1957年到1966年,崔蘭田率領劇團走遍了長城內外、大江南北,從黑龍江的羅北城到海南島的天涯海角,從黃浦江畔的大上海到青藏高原的藏族自治州,並4次進京演出,全國的20多個省、市、區都唱響了她那深沉渾厚的聲音,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賀龍等都觀看過她的演出,戲劇界的大師田漢、梅蘭芳、夏衍、馬連良等都給予她高度評價。這一時期,崔蘭田達到了她人生和藝術的鼎盛,表演跨進出神入化的境界,崔派藝術得以空前發展。

崔蘭田嗓音純淨,音域寬廣,演唱講究韻味,在樸實無華中顯出細膩。她有著高超的演唱技巧,根據不同角色的不同特點,在唱腔中不僅有流暢自然、情真意切的意蘊,而且也有或甜美活潑,或低沉委婉,或纏綿悱惻的情感色彩。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崔蘭田的唱腔以豫西調為主,同時又借鑑了祥符調的技巧,並吸收融匯了秦腔、曲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音調,形成了深沉渾厚、含蓄蘊藉的藝術風格,感染力很強,在豫劇各流派中以唱工最具特色。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崔蘭田擅演悲劇,表演藝術集中體現在《三上轎》、《桃花庵》、《秦香蓮》、《賣苗郎》這四部戲上,尤其是她悲腔寒韻和鼻腔共鳴的運用,達到完美合一、爐火純青的地步,唱起來吐字清晰,嗓音寬亮,行腔委婉,韻味醇厚,形神畢出,或低徊婉轉,空靈幽邃,淒厲酸楚,或激越高昂,悲愴渾厚,酣暢淋漓,無不如泣如訴,如怨如慕,深沉剴切,感人肺腑。可謂“一聲唱到融情處,毛骨悚然六月寒”。

“文化大革命”中,崔蘭田受到衝擊和迫害,不得不離開舞臺。十年動亂結束後,崔蘭田恢復了安陽市豫劇一團團長和戲校校長職務,重返舞臺,並相繼擔任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和河南省戲劇家協會副主席等職。這時,她的弟子張寶英、郭惠蘭等都已經成長為主力演員。郭惠蘭嗓音寬亮,聲腔與崔蘭田十分酷似,她和張寶英聯袂演出的《桃花庵》,被行家譽為是崔派藝術的樣板。

張寶英不僅全面繼承了崔蘭田的演唱藝術,而且通過自己創造性的藝術實踐,推動了崔派藝術的發展,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演唱音域寬廣,豐厚圓潤,高音明亮悅耳,低音渾厚自然,在1994年的評比中,獲得了中國豫劇“十大名旦”的第一名,被公認為是有繼承、有發展、有創新的表演藝術家。著名戲劇家馬少波曾賦詩分別贈送崔蘭田和張寶英:

“花槍磨練恰卅年,戎馬悲歡似眼前。遙想山川培育苦,玉英生色賀蘭田。”

“聲情激盪益純青,七載勵兵又北行。代有俊英知奮進,中原逐鹿奪秦城。”

2003年4月5日,一顆流星劃過夜空,一代豫劇藝術大師崔蘭田靜靜地閉上眼睛,與世長辭。

豫劇名旦崔蘭田的成名路上

崔蘭田晚年照

崔蘭田、曹子道主演《賣苗郎》摔碗一折錄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