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失荊州後,劉備為何要發動夷陵之戰?為何失敗?

好酷龍仔


現在很多人評論劉備伐吳,基本上是以結局議初衷,或純粹從利弊角度出發。但是我們必須從劉備的角度看問題。

首先,荊州之於劉備,其實就是第二家鄉。劉備在荊州呆的時間很長,那裡是他的起點,有他的夢想。有荊州,劉備才象有家的人,有荊州,劉備夢想仍在。

其次,關羽之於劉備,既是臣子,也是兄弟,更是死黨,孫權偷襲荊州,殺害關羽,此仇不能不報。

其三,劉備的手下,很多都是荊州人。劉備如果不奪回荊州,他怕這些人心寒。

其四,劉備在荊州比較得人心,從他在赤壁之戰後很快奪取四郡可以看出,劉備如果放棄伐吳,他怕荊州的人心不可收拾,到時候荊州永遠失去了。

所以劉備一定要徵吳,否則他就不是劉備了。

為什麼夷陵之戰劉備必敗?

一、劉備失去荊州,代價慘痛,從此成為最為弱小的一方,劉備與孫權力量不再對等,只能力求速勝,反而制約了劉備取勝。

二、蜀國內部一片反對聲,對劉備軍隊的士氣有很大的影響。

三、地形因素。蜀軍出三峽攻吳,後勤補給是大問題,就算劉備取勝,後續的支援和補給終究是問題。

四、東吳立國已久,基礎很好,也很穩定,絕不會一戰而亡,雙方很大可能陷入相持,比消耗,劉備耗不起。

五、吳蜀相爭,蜀國就算勝了,最終也是對魏國最有利,因為魏國實力比吳蜀二國總和還強。

所以,夷陵之戰,劉備必敗。


羽書遲


劉備發起夷陵戰役的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荊州是劉備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重要一環。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就提到“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一旦失去荊州,僅僅靠益州一隅之地,不僅力量大打折扣,而且不能威脅到曹操的核心地區,北伐將事倍功半。

第二、劉備長期佔據荊州,因此手下的荊州人很多,比如馬良、馬謖、張南、馮習、傅彤、龐林等人,諸葛亮也長期居住荊州。這些人裡大部分都希望奪回荊州,其他的即使不支持,也是持默認態度的。

第三,劉備一向以“弘毅寬厚”,待人有“高祖之風”出名,對部下寬厚仁愛是眾多人追隨他的原因。而關羽不僅是劉備的結義兄弟,更是劉備軍中的首號大將。如果關羽被害而劉備不做任何反應,那麼對於劉備的聲望是很不利的。

所以劉備討伐孫權,去爭奪荊州是有其必要性的。

而失敗的原因主要一是蜀漢當時力量還很弱小,荊州之敗讓蜀漢損失了很大一支力量,孟達的背叛又丟了上庸,漢中為了防禦魏軍也不得不留下相當部隊守禦,能用於對孫權作戰的兵力很有限。

二是劉備在指揮上輕敵,面對陸遜依靠地利堅守不戰的情況下沒有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蜀軍遠離後方,後勤保障困難,吳軍避而不戰然蜀軍鬥志渙散,劉備又因為天熱酷暑讓部隊在密林中紮營,最終讓陸遜抓住戰機實行火攻,大敗蜀軍。




不沉的經遠


三國時期,劉備是蜀漢政權的建立者,他出身貧寒,後依靠投奔他人起家,最終劉備得諸葛亮等人相助,取荊州,佔益州,攻漢中,最終三分天下。


公元219年,劉備部將關羽率軍從荊州南郡出兵,進攻曹魏佔據的襄陽、樊城的一次重要戰役。此戰中,關羽先是圍困襄陽、樊城、水淹七軍,重創曹魏,威震華夏,接著呂蒙偷襲荊州、關羽敗走麥城,最後關羽父子被東吳俘殺。公元221年七月,也就是劉備稱帝三個月後,劉備以替名將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

為何劉備要發動夷陵之戰呢?劉備東征,發動戰爭除了為了奪取荊州大本營外,還是有其考量的。

當時關羽已死兩年, 劉備又已經稱帝,蜀國內部北方元老派系,荊州派系,東州派系和益州派系之間矛盾重重,但是經過一兩年的安排,劉備政權暫時站穩了腳,內部暫時比較安定,而且經過一兩年的生息,後勤糧草有穩定的保障,劉備對於發動戰爭有了充分準備。


劉備漂泊半生,終於在晚年打下一片地盤,但是劉備看人很準,深知自己兒子未來很難在如此複雜的軍事政治鬥爭中有所斬獲,自己已經五十歲了,天年不假,自己去要盡力為兒子爭取更多的地盤,而對面孫權很年輕但是並不好惹,因此進攻孫權顯得很迫切。而跟隨自己到處征戰的老兵們大多來自北方和荊州,老兵們肯定渴望打回荊州和北方,而且隨著這些人年齡增大,軍隊必然逐步被蜀地人逐步取代,未來自己軍事集團的規模和戰鬥力能不能保持和現在一樣很難說,因此必須要在自己的軍事力量減弱前進行行動。

外部局勢也很明朗,曹操去世,曹丕繼位。曹丕不能領兵打仗,必須要依靠自己的將領,將領有兵權會威脅到自己,最好的結果是不打仗,或者只打有把握的仗,或者只進行規模有限的小衝突依靠軍事實力進行恫嚇,外部吳蜀不敢進攻,內部的政敵不敢輕易妄動。這使得曹丕的軍事行動一直顯的比較保守而且後動,他沒有吃掉吳蜀或者拿下戰略要地的決心。劉備也是充分分析了這個情況,所以才敢對東吳全力壓上。

曹魏的兵力大部分在東吳前線,劉備出兵伐吳,直接讓孫權面臨兩線作戰的威脅。最好的結果,自然是孫權受不了壓力,乖乖送還荊州求和,甚至消滅東吳;即使打敗了,劉備退回來就完了,吳軍也無法擴大戰果,於是經過一番考量以後,劉備於公元221年,東征孫吳。

那麼劉備為何在夷陵之戰大敗呢?

《三國志吳主傳》記載為:“蜀軍分居險地,前後五十餘營,” 《三國志陸遜傳》記載為:“備從巫峽、建平連圍至夷陵界,立數十屯,” 《資治通鑑卷六十九》記載為:“漢人自巫峽建平連營至夷陵界,立數十屯,”

這三段史實記載,說明蜀軍有三大弱點:首先 ,放棄水軍,只以陸軍沿長江前進; 其次, 進攻時間很久,人馬疲勞,思想放鬆,偷襲容易得手; 最後, 營壘分佈各處已經固定,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利於部署攻擊。 佔據各地險要,實際乃蜀軍的優勢,只是後來,兵敗如山倒,沒有發揮作用罷了。



劉備“以怒興師”,恃強冒進,犯了兵家之大忌。在具體作戰指導上,他又不察地利,將軍隊帶入難以展開的二、三百公里的崎嶇山道之中;同時在吳軍的頑強抵禦面前,又不知道及時改變作戰部署,而採取了錯誤的無重點處處結營的辦法,終於陷入被動,導致悲慘的失敗。


源稚生


荊州對於劉備集團來說是必爭之地。在關羽失荊州之前的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雙方就在荊州發生了一次大的衝突。當時孫權派呂蒙奪取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劉備和關羽已經準備和東吳開戰了,只不過恰好曹操平定漢中,劉備怕蜀中有失,不得以趕緊同孫權中分荊州,西部的南郡零陵武陵屬劉,東部的江夏長沙桂陽屬孫。

219年,關羽北伐,一路勢如破竹,包圍樊城。而孫權背信棄義,通過背後偷襲奪下荊州,可以說是很不厚道的,道義上是理虧的。再說,劉備對關羽恩若兄弟,怎麼能坐視關羽父子被孫權斬殺?

當然,劉備之所以敢御駕親征,發動夷陵之戰,還有一個原因是他認為東吳周瑜魯肅呂蒙等都已經不在了,剩下這些人根本不是他的對手。可是結果卻是被陸遜火燒連營,大敗而歸。

歷史不能假設,如果不是一直秉承漢賊不兩立的信念,劉備也學孫權那樣,邀請魏國在荊州和合肥兩個方向同時出擊,自己率領大軍水陸並進,相信東吳一定難逃滅頂之災。可那樣就不是一生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皇叔了。


靖遠0204


關羽失荊州,劉備發動夷陵之戰,失荊州首先來說一下,參於者東吳呂蒙曹魏于禁,也就是東吳跟曹操串通一氣奪荊州,奪了給孫權,也就是說孫權稱臣於曹操,作為本來聯盟孫劉,孫權叛盟,所以劉備也不讓孫權好過,也要拖孫權一起下水,反正孫劉沒戲了,不如也拖孫權一起亡國,荊州之敗定勝負,曹操勝。


歷史文筆記


我認為主要還是意氣用事,沒有統籌全盤之得與失,缺乏對天時、地利、人合三要素的細緻剖析與權衡,失去了一個主帥應秉持的沉著與穩定,造成失敗再所難免!


手機用戶62277769735


失去了就想奪回來!還想著為兄弟報仇,為自己挽回面子!失敗也在意料之中,天時地利人和他都沒有!


fly33467


地盤被孫權搶了,要急於拿回來。


XaVi630


義氣用事,肯有不敗!


吳君逸


為了給關羽,張飛報仇,另一方面也是要奪回荊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