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現在有人動不動就說,“上海閒話詞彙太貧乏,用來用去就那麼幾個詞”——煞?旁友,幫幫忙哦!(估計這句儂也聽伐懂)說上海話詞彙少,那是因為儂根本沒經歷過8、90年代,也是因為現在的小年輕,老早就被學校要求學普通話,練習上海話的氛圍和空間都沒有了,如何來傳承這些過去的新詞呢?

摜浪頭

摜浪頭”這個流行語盛行於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當時的社會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個過程中,真正意義上個市場經濟規則尚未形成,各種假冒的東西和不成熟的行為都有生存空間。當時很獨特的一種現象,就是“浪頭”越大,則越有人相信。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上海話中的“摜浪頭”,最早的出處其實是江湖黑話:兩個人吵相罵,首先就是“對摜浪頭”,紛紛說自己認識這個,熟悉那個。到後來,可以“摜”的“浪頭”越來越多,包括身份、自己認得的名人、高幹。有些人就喜歡把和名人、領導的合影、名人的題字、參加高級研討會的材料拿給別人看,來提高自己個身價。由於當時市場經濟剛“開張”,信息也比較閉塞,人和人打交道,儕憑“一張嘴”,“摜浪頭”乃末就產生效果了。不過,要是攤開來看,儕是“有浪頭、沒浪花”的。

但是,為啥“摜浪頭”,當年能在上海灘吃得開呢?當時上海貨有市場,“摜浪頭”人家“買賬”;上海人眼界高,除了本地人,看別人儕是“鄉下人”,有“摜浪頭”個氣勢。現在,上海貨市場漸失,上海本地人的優越感漸消,時過境遷,“摜浪頭”也就逐漸成了往事。不過,現在很多上海人,更多地使用它的另一個近義詞,“豁胖”。

一隻鼎

“一隻鼎”這個詞,最早出現在60年代,當時沉渣泛起,流氓語言橫飛,我們說過的“垃三”就是那個年代誕生的;有一種說法,認為“一隻鼎”,原指流氓中最有本事的人。前幾年,有老上海在博客中回憶過,“人民大道一隻鼎”被公審槍斃的往事。據我爹爹回憶,此人好像是叫“姚守忠”,現在算來是正宗的“老葉客”。在“一打三反”中被定的罪名,是“給青少年灌輸資產階級思想”,還有板有眼地數出了72個人,最後就被“人民群眾專政”了——現在想想,“文化革大命”真是可怕。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後來,“一隻鼎”被廣泛使用,意思就是“頂級的”,“最出色的”,因此也有人寫作“一隻頂”,或者用“鼎脫勒”、“一級勒”來替代。最流行的時候,很多商品的品牌直接就用“一隻鼎”,最有名的,當屬阿拉吃早飯最歡喜的“一隻鼎”牌黃泥螺了。

跟“一隻鼎”意思比較接近的還有一個詞,“乓乓響”,8、90年代的時候非常流行,這個詞現在也不大使用了。

起蓬頭

上海話裡有“一蓬頭”之詞,多用來形容,很快冒起,又很快消失的東西。比如“一蓬土”“一蓬煙”的等等。“蓬頭”用來形容那些聚集起來,然後又迅速消失的人群極其貼切。帶頭煽風點火的的人,不就是把這“蓬頭”“起”了起來麼。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和“起蓬頭”相近的一個詞,就是“撬邊”,來源於20年代流行的一種敲詐行為,叫做“撬擺(巴)”。流氓常常僱傭女子暗中引誘男子賭博,萬一發生衝突,她們也可幫助賭主脫身。“擺”原意就是指衣料的毛邊,在上海的成衣鋪子裡,修飾毛邊大多由女工來完成——這道工序就叫“繰(qiao)擺”。“繰”字因為太生僻,久而久之就改用“撬”。

不法商人僱傭婦女招徠生意和進行欺騙活動,與女紅的撬邊極為相似,俗語也就產生了。北方人叫“托兒”,在上海就是“撬邊模子”,做的就是“吹喇叭,抬轎子”的事情。後來,上海人還發明瞭幾種不同的撬法,同樣是撬邊,還有“正撬”、“反撬”之分,十分形象、生動。

剝豬玀

“剝豬玀”,現在上海的小年輕,估計都聽不懂了,過去是指夜裡攔路搶劫他人的衣物,多發於冬日,一般不傷人。小時候,還可以聽到長輩告誡夜出的孩子:“早點回來,當心被人家剝豬玀。”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豬玀,因為有油水才會被剝。舊社會里,流行黑大氅,上海人叫“派克大衣”,“剝豬玀”主要剝的就是這種人;剝掉之後,轉手就去了寄賣商店。70年代末,“剝豬玀”曾一度變得極度惡性。街頭糾紛一旦升級,且一方是女性,就會被當街脫光。晚報時有刊載,還記得多發於南市。

後來,“剝豬玀”已經很少有聽到了,倒不是因為治安好了,而是人們已經沒耐心“剝”了,而是直接“殺豬玀”了,哪怕最後只搶得幾十塊錢。伐相信?儂去看阿拉電視臺的“案件聚焦”、“東方110”就可以了,天天像連續劇一樣,沒底了!

爬格子

八十年代開始,上海人流行把賺錢叫“扒分”、“拉米”,因為,上海閒話裡用“分”和“米”作為鈔票的切口。“爬格子”就是指作家、業餘作家等文人以投稿,爭取稿酬為目的的創作活動。這個詞既含文人自嘲的意味,也常成為他人嘲笑文人,有知識但賺不到幾個錢的口實。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自從電腦與網絡出現後,現代文人都習慣用鍵盤打字,來代替原先的手工書寫。由於鍵盤的輸入速度,可以跟得上腦子思考的速度,原來的“爬格子”,立刻變成了“跳格子”。而電腦寫作的好處,還在於打印出來的字跡,遠比手工書寫的工整,即使不能在傳統媒體上發表,在網絡上也一樣可以傳播——“爬格子”這個詞,就這麼消失在網絡時代。

勿要忒

“勿要忒大哦!”“勿要忒多哦!”“勿要忒漂亮哦!”“勿要忒好哦!”“勿要忒壞哦!”“勿要忒……哦!”,用這種講法的辰光,則面孔跟周立波這張照片像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勿要忒X哦!”這種句式,外地人聽起來,就像是一句否定句;到了上海閒話裡,一歇歇就變成了肯定句。老底子是沒有這種講法的,最早還是在小青年當中講講,後來大家覺著蠻噱的、有點海派味道,才慢慢傳開來。

其中“勿要”兩個字,其實是“莫不要”、“莫不是”、“莫非”(否定之否定)個省略式,有“無比”、“非常”個意思。“勿要忒大哦!”,也就是“莫非太大囉?”,引申為“真是太大了!”

立升

“立升”,應該是物理概念,後來,指不定是哪位中學物理教師,拿它用到了上海閒話裡——當然,這是阿拉來跟儂開玩笑。

上海話裡的“立升”,專門指一個人的影響力和背景,有財有勢的叫做“立升大”;阿拉這種小老百姓,沒有背景的,自然“立升搭不夠”。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立升”兩個字的興起,還和冰箱有關。電冰箱早20年還算奢侈品。上海人買冰箱不曉得質量、品牌一說,市面上翻來覆去也就這幾個牌子。因此判斷一個冰箱的檔次是否高,一般以冰箱的容量——立升為標準。立升越大,說明這家人越有錢。漸漸地,“立升”也演化為俗語,專門指有財有勢有門路者。

說到這裡才發現,當年上海閒話裡面跟家用電器有關的新名詞還不少,隨便舉一個例子:“上排水”,曉得啥意思麼?20多年前,洗衣機也是上海家庭的奢侈品,有“上排水”不錯了。到了上海閒話裡,老酒吃醉,嘔吐一地,此曰:“上排水”,吐了好看點,就是“申花牌上排水”!

形象伐?阿拉上海閒話結棍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所以,現在有人動不動就說,“上海閒話詞彙太貧乏,用來用去就那麼幾個詞”——煞?旁友,幫幫忙哦!(估計這句儂也聽伐懂)說上海話詞彙少,那是因為儂根本沒經歷過8、90年代,也是因為現在的小年輕,老早就被學校要求學普通話,練習上海話的氛圍和空間都沒有了,如何來傳承這些過去的新詞呢——阿拉分析的有道理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這些上海話 儂還用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