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裡哪個謀士被高估了?

早洩腎虧加徽ssz955


為什麼諸葛亮5次北伐慘敗?蜀國人口不到北京海淀區三分之一

蜀國實力太弱,而諸葛亮堅持戰略攻勢,最終導致死後沒多久,蜀國就被輕鬆打掛。

本文作者為薩沙老友 珀爾修斯之弓,薩沙主編

【薩沙講史堂第二百三十一期】(歷史系列第90講)

諸葛亮為什麼5次北伐始終不能成功

劉備東征吳國敗於夷陵,在白帝城託孤諸葛亮。此後,諸葛亮先是南征叛亂的南中諸郡,然後上書《出師表》,開始了5次北伐。讓人萬萬沒有想到的是,以諸葛亮之強悍的能力,北伐竟然全部失敗。最終,諸葛亮在幽怨中病逝,時年54歲。這是為什麼呢?

諸葛亮以1州之地,為什麼敢主動進攻強大的魏國?要知道,當時的魏國擁有中國傳統農耕區的絕大部分。在行政區劃上,魏國擁有11州74郡569縣。蜀漢只有益州1州22郡139縣,另外孫權佔據荊揚交廣4州44郡331縣。以縣來計算,魏國是蜀漢的4倍。值得注意的是,蜀漢南中的7郡61縣只是名義上的歸屬,實際上並不繳納賦稅、提供徭役兵員。那樣蜀漢的有效財政縣只有78個,僅僅是魏國的13.7%。

大家想想看,去攻擊實力為自己7倍的敵人,諸葛亮根本是以卵擊石嗎!

這是紙面數字,事實卻未必如此。古代戰爭和生產的基礎,是人力!魏國佔據的中原關中,曾經是人口眾多的農耕核心區。經過了黃巾之亂和軍閥割據40多年的混戰、大災荒和廣泛疫病,人口有著驚人的減少。西漢頂峰時期人口5000多萬,此時僅剩800萬。其中魏國有66萬戶,人口443萬。而蜀漢昭烈章武元年,蜀國有20萬戶,人口90萬。蜀漢滅亡時,有28萬戶,人口94萬,部隊官兵高達10萬,還有4萬官吏。從人口比來看,魏國人口是蜀漢的5倍,可以負擔45到50萬軍隊。

那麼,魏國人口和軍隊上,還是有5比1的壓倒性優勢。萬幸的是,還有一個東吳。吳赤烏五年,吳國有52萬戶,人口230萬,軍隊23萬。那麼,蜀國和吳國軍隊相加就有30多萬,相比魏國只是略佔下風了。

大外交家諸葛亮和糊塗的關羽不同!在準備北伐之前,諸葛亮早已和東吳化敵為友,聯合對抗魏國。這樣一來,魏國被迫要在兩線作戰,戰鬥力更是銳減了。

東吳的23萬大軍,至少能夠牽制同等數量的魏軍。魏軍還需要對付北方的遊牧民族騷擾,能夠使用的頂多只有20萬人。那麼,諸葛亮北伐要面對的,也就是15到20萬魏軍。諸葛亮出動8萬軍隊加上自己用兵如神,未必是必敗之局了。

從歷史上看,蜀軍訓練嚴格,在前期戰鬥力還是不錯的。尤其是諸葛亮用兵謹慎,穩紮穩打,不輕敵冒進,勝多負少。即使蜀軍局部戰敗了,損失也不算大。

蜀軍真正的短板,其實是後勤供應。

五次北伐中,至少有三次是因糧食補給不濟而失敗,並非軍事上的戰敗。俗語說,軍兵未動糧草先行。《三國志-鄧艾傳》曾經有一段記載,大體是說,魏軍從許都向淮南江北運輸軍糧。只有短短三四百公里的路程,還有淮水支流和漢水支流這種古代水上高速公路,運輸仍然非常困難。輜重後勤部隊的數量,大大超過作戰部隊數量。

道理相同,諸葛亮率軍北伐,從漢中到陳倉天水全是崎嶇山路,比平原走上五百公里還要困難。諸葛亮率兵8萬人出祁山,運糧輜重部隊就要至少要8萬人。蜀軍不過10萬人,一樣需要至少2到3萬人對付少數民族和警戒東吳,沒有一兵一卒可以用於後勤。那麼,這8萬以上的運輸部隊,只能從老百姓中徵集。蜀國只有90萬人口,18到35歲青壯年男性最多隻有15萬人,軍隊已經用去10萬。剩餘5萬男人,就算全部編入後勤運輸隊也是不夠的,更別說農業生產還需要大量壯勞力!那麼,蜀國就算把全國男人甚至青壯年婦女都用上,也無法長期保證後勤運輸。

如果速戰速決,蜀軍尚且可以勉強支持。只是,司馬懿之流也很聰明,採用攻勢防禦,長期對峙打持久戰,蜀軍就支持不住了。

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來運糧,最後一次北伐開始在隴右就地屯田,卻也難以挽回大局。

另外,我們還可以從另一個側面來看,就是運糧的數量。按鄧艾提供的數字,8萬人作戰部隊同8萬運糧後勤部隊,在1個月需要的糧食高達7900噸。這個運輸量相當驚人,在蜀國搖搖欲墜的棧道上更是不可能實現。

總之,諸葛亮7年5次北伐終究難成大功。而蜀漢以1州之地,供給10萬大軍連年出川作戰,田賦徭役壓力沉重至極,人民疲敝至極,怨聲載道。待到諸葛亮死去,晉國全力攻蜀之時,即便有蜀道天險也不足自保,不過半年而亡。

蜀國的存亡告訴了我們什麼道理?任何軍事行動都要量力而行,不然最終肯定雞飛蛋打,連自己老家都保不住。


薩沙


眾所周知的諸葛亮,與他齊名者還有個龐統。

荊襄名士龐德公和司馬徽堪稱三國名士中的大佬。龐統還還沒出場前,就已經有了他們的背書:“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

另外,諸葛亮曾說“龐士元的學問,勝我十倍。”在東吳送葬後,龐統自評:“論王霸之餘策,覽倚仗之要害,吾似有一日之長。”這裡龐統的比較對象是東吳名士陸績、顧劭等人,意思說:論給帝王出謀劃策,我可就比您強一點了。

由此可知,給人的感覺是龐統為安邦定國的國士。

龐統在《三國演義》表現和《三國志》相差不大,“鐵索連環”,“獻計徵川”,最後戰死雒城。但是,從這些表現並不能看出龐統具有國士之才。


五味社


自認為對三國還有些研究,來說一下被高估的謀士吧!各個勢力都分析一下!

1,李儒

董卓勢力。

董卓的女婿,歷史上也只有這麼個記載,毒死劉協的哥哥劉辨。在三國演義中卻被羅貫中描寫為董卓手下第一謀士,三國志遊戲系列智力沒有下過九十。

2,徐庶

前期劉備勢力,後期曹操勢力

三國演義中徐庶可是劉備獲得的第一張ssr五星謀士卡,歷代三國志系列徐庶智力沒下過九十。

可是真實的徐庶有這麼厲害嗎?答案顯然是NO,普通,普普通通,在劉備旗下並沒獻出有效的計策,和諸葛龐統相比差之千萬裡。

另外,正史中也並非曹操以徐庶老母做要挾,而是荊州被攻破後,徐庶自己以老母在曹操那裡去投奔曹操的。投奔曹操後也沒什麼政績,換而言之就是沒什麼作為,連傳都沒。

很多人都噴趙雲雲妹是保鏢,這個徐庶在謀士這一行比趙雲在將軍這一行差的太遠了,不能比。

3,張松

張松是誰?劉璋手下獻圖給劉備那位!

這位明顯就是買主求榮的卑鄙小人,長的也很磕磣,除了記憶力好在曹操那邊裝逼成功外,有什麼作為?小丑垃圾一個,但是歷代三國志遊戲系列這貨是劉璋手下智力最高的,接近90智力。而且好多人都認為這貨雖然人品不好,但是能力還是有的,我覺得他是能力都沒。

4,法正

屬國法正

法正又稱為法可擊!人品不好,和上面的張松狼狽為奸想要賣了劉璋。

法正能力怎麼說,劉備要打漢中,黃權說可以打,然後說了一些策略,劉備問法正怎麼樣?法正說可擊!然後就打贏了!

個人評判:這位和上面三位不一樣,能力是有的,就是人品不太好,其能力沒有大家認為的那麼強。

定位和宇宙戰神郭奉孝差不多,一個劉備喜歡,一個曹操喜歡。

5.郭嘉

魏國郭奉孝,又稱郭戰神,宇宙戰神

郭嘉人生中最厲害的便是預判孫策之死。

除此之外沒啥亮點,就有一次打烏丸,出了個主意兵貴神速,差點把曹老闆坑死,然後他沒回到家就病死了,雖說打贏了,那也是因為張遼和張郃夠牛逼,張遼陣斬蹋頓。曹老闆打仗回來把當初勸他的人都賞了一遍,由此可見郭嘉這主意出的是在餿,被人家都發現了還兵貴神速,還和草原民族比速度,真是可愛。

個人評判:能力是有的,易中天誇大了,現在不少人還都認為郭嘉是曹魏五謀之首,其實郭嘉比起荀彧差之太遠,比起甲魚也不行,比起荀攸十二奇策也差點,和程人肉程煜差不多,不過人家程煜夠狠,還會帶兵。

6,田豐

袁紹集團田豐

田豐經過三國演義的描寫,隱隱約約成為袁紹集團頭號謀士,能力被嚴重誇大!

其實力究竟如何?

除了勸袁紹說老子認為不能打,你打了就敗之外沒什麼別的作為。比起沮授差的遠,官渡之戰郭圖雖然除了餿主意但是也曾在袁紹打公孫的時候出了大力,逢紀能力一直可以。至於叛徒許攸那就不說了。

評判~~:有點眼力,但做人太剛直,老闆不喜歡。

其死是因為公子們之間的內鬥,田豐站錯隊,袁紹喜歡小兒子,他支持大兒子。


晨席煙


個人,三國裡被高估的人有三個人,分別是龐統,郭嘉,周瑜,這邊為什麼會有周瑜呢,因為三國裡面,有很多是集武將與謀臣於一身的,尤其東吳四儒將,分別是周瑜,呂蒙,魯肅,陸遜,那我們依次來說。

龐統,這個是最明顯的,雖然龐統號為鳳雛,與諸葛亮的臥龍齊名,但是在劉璋在涪城迎接劉備的時候,龐統卻勸劉備直接抓住劉璋,劉備直接給拒絕了,原因很簡單,龐統太不瞭解劉備了。

劉備是一個講仁義之人,當在荊州的時候,有人就勸劉備攻打已投降的劉琮,劉備也拒絕了,因為他不忍心這樣做,其實最關鍵的是,劉備需要的是人心,如果劉備按龐統說的那樣偷襲劉璋,那世人怎麼看劉備,劉備又哪裡能那麼輕鬆的拿下益州?

龐統給劉備提出上中下三計的時候,認為偷襲成都是上計,這個明顯也不太理智,因為如果直接攻打成都,那麼結果就是孤軍深入,一旦有變,那麼劉備一點機會都沒有了,再者,龐統是有名氣,可惜運氣不好,打雒城的時候,被流矢射中,終年三十五歲。

那我們再來看看郭嘉,有很多人對郭嘉很推崇,比如有郭嘉不死,臥龍不出的說法,但這種顯然是站不住腳的,我們是不是可以另外一種理解,郭嘉聽到臥龍要出,就趕緊離開呢?

一個卒年,一個出山,完全是時間的巧合而已,諸葛亮的出山,是因為劉備的三顧茅廬,另外如果按時間的巧合,那麼諸葛亮與漢獻帝劉協的生卒年完全一致,都是生於公元181年,死於公元234年,我們能得出諸葛亮與漢獻帝就是同一個人嗎?顯然不能。

郭嘉的十勝十敗,其實跟荀彧的四勝四敗,沒有多大的區別,曹操在赤壁之戰之後,說如果說郭嘉還在的話,不至於如此,有的人認為,如果郭嘉在的話,赤壁之戰就不會輸,但是請問,曹操之所以在赤壁之戰打敗,是因為瘟疫。

那麼請問,郭嘉能解決瘟疫這個問題嗎?其實,那個就是曹操自我安慰的話而已,另外我們看郭嘉為什麼會死,就是因為他死在了北征烏桓歸來的路上,很多人反對曹操北征烏桓,而只有郭嘉力勸要北上。

結果呢,曹操也碰到了絕境,所以回來之後,就重賞了那些勸他不要北征烏桓的人,而郭嘉也死在了他的獻策上。

我們再來說說周瑜,因為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很多人認為周瑜是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的總指揮,但其實並非如此,周瑜只能指揮一萬人,連程普都指揮不動,更何況劉備的兩萬人,另外假降,火攻計,都是黃蓋的主意。


歷史簡單說


我來發表一下個人意見。

這個問題不用多說,當然是 武侯 諸葛亮 了。



有好多著名的事件都不是諸葛亮乾的。諸葛亮只是做事細密、謹慎。

比如:

1、草船借箭 根本不是諸葛亮乾的,是孫權好麼。



2、借東風 那是諸葛亮為逃避被周瑜殺害用的拖延之計,周瑜,黃蓋誰會不知道哪個時候江面會有風季?



3、空城計 那是三國演義小說裡虛構的故事,歷史上沒有那回事。



4、北伐時,諸葛亮沒有聽取麾下大將魏延的進言分兵進擊。導致大好的機會白白失去。



5、決策上的失敗,派 馬謖 鎮守 "街亭"用人不當,導致戰略要地的丟失。



雖說 諸葛亮 有很多事情沒有 "料事如神"



但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忠心 還是被很多人看好和尊敬的。


歷史的車輪印


當然是三國第一名醜男龐統龐士元了哈哈。

龐統與諸葛亮齊名,號稱,臥龍鳳雛,得一而可安天下。

結果呢?

諸葛亮名副其實,以一己之力輔佐劉備成就帝業。

龐統就悲劇了,演繹了什麼叫盛名之下其實難副了。

龐統原本是周瑜的功曹,相當於秘書。劉備去東吳見孫權的時候,龐統勸周瑜,讓孫權把劉備扣留下來。還好孫權顧全大局,把劉備放走了。要不然關羽張飛肯定不會罷休,孫劉兩家戰爭不休,必然兩敗俱傷。

從這裡可以看出,龐統眼光之短淺!

龐統追隨劉備以後,又是淨出餿主意。最後把自己也坑死了。

他跟著劉備謀取益州,要劉備來個鴻門宴,幹掉劉璋。

益州牧劉璋與先主會涪,統進策曰:“今因此會,便可執之,則將軍無用兵之勞而坐定一州也。”

這真是一個餿主意。劉璋好賴也是一方諸侯,手下文臣武將也不少,第一次與劉備會面,怎麼可能沒有防備?而且劉備剛到四川,豪傑都沒有歸附,這時候動手,必然大失人心。



先主曰:“初入他國,恩信未著,此不可也。”

所以劉備堅決不同意。

龐統沒有什麼大智謀大格局,只懂一些詭詐計謀,實在低級。


我想,諸葛亮心裡一定在罵,想不到我諸葛亮大好男兒,竟然與龐統齊名!氣死個人啊。


上將噯福斯


不請自來

三國裡被高估的謀士有很多,因為老羅實在寫的太誇張。所以我這次用三國志裡來說說。

諸葛亮在演義裡實在寫的太誇張。什麼火燒赤壁,鐵索連環,三寸不爛之舌,新野之戰,什麼的都跟諸葛亮有關係,但事實呢?這上面哪一個都跟諸葛亮沒關係。諸葛亮歷史上軍事是真的不行,內政還不錯,但其他的真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所以歷史上諸葛亮被高估太多了。除了他下面一個有可能會有點異議。那就是郭嘉。曹操去跟袁紹打的那一戰中郭嘉確實跟著去了,但是其實郭嘉並沒有遺計定遼東。所以是稍微有點水分的。

今天講的就是這些,如果我有說的不對的,可以在評論區裡說。我儘量的回覆。謝謝大家


小闊愛略略略


誰最被高估,肯定是你們的鬼才郭奉孝了,現在一個個嘉吹已經扯的天花亂墜了,一個個分析郭嘉的功勞有什麼

1.淹呂布,計策出自荀攸,傳話的是郭嘉,說白了沒郭嘉什麼事,就是充當個荀攸寫小說郭嘉是出版社

2.官渡,官渡說白了曹操想贏其實非常之難,許攸在袁紹賬下就已經說了,曹操目前的兵力都在和我們對峙,我們這個時候應該拿下許昌,這樣曹操就死翹翹了,袁紹浪輸了,袁紹說我偏要就在這把曹操生擒了,結果好了許攸叛變了,給曹操劇透了一點關於袁紹兵糧的問題(不過還得看曹操信不信)曹操一想,得了,我這點糧食就夠一個月量了,不如信一次許攸的話,殺到烏巢試一試,於是火燒烏巢,張頜在前面打的正嗨,家被偷了直接投降,袁紹後來也幾乎全軍覆沒,而這一戰轉折點就是許攸,就是烏巢

3.赤壁之戰,很多人說赤壁曹操輸了之後曹操說,哎呀奉孝在我肯定一打二反殺他們倆,但是這就是推脫責任,當初他寫詩的時候賈詡(還是程煜)就說了咋們現在要小心火攻啊主公,曹操一天這大冬天的周瑜放火就是自殺不足為懼,然後就突然來了陣東風,兵敗如山倒,曹操一看,這也不能說自己傻呀,就推到郭嘉身上了,郭嘉要是還活著估計又得忘戲志才身上推了

4.十勝十敗,郭嘉寫的無可置疑,確實不錯,但是說白了就是鼓舞士氣的,真正打起來沒什麼實際用途要不是許攸差點死翹翹

5.赤壁之後屢戰屢敗,大家看到前期曹操淹呂布,滅袁紹,一統北方,結果赤壁之後就屢屢失敗,就有人說是郭嘉不在了,很簡單的一個原因第一赤壁損失了很多北方精銳,人手不足,所以守城的難度十分之大,古代完全拼人頭的,所以這一點魏國喪失了極大的優勢,甚至連合肥都沒收住,但是好歹拿了一個漢中啊,這也算是比較難得了

6.遺策定遼東,或許這就是你們的奉孝唯一的功勞了


已酷70551166


被貶低的有很多,但是被高估的最出名的就是諸葛亮了。

1:火燒博望坡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出山的火燒博望坡之戰就不是諸葛亮指揮的,而是劉備親自打的,火燒博望波是建安七年公元202年打的,諸葛亮出山是公元207年。夏侯惇率領大軍攻打劉備,劉備且戰且退,裝出不堪一擊的樣子誘敵深入,夏侯惇驕傲大意不聽李典的勸告中計,差點死於亂軍之中,劉備兵少所以沒有追擊。(劉備一世梟雄可惜就被夷陵之戰毀了)

2:草船借箭

真實的草船借箭是發生在曹操與孫權的濡須口之戰,曹操為報赤壁之仇,親率大軍與孫權軍隔江相對,有一天孫權乘船去曹軍那邊探風,孫權的船兩邊都紮了草人,被曹操發現,由於赤壁之敗,曹操不敢輕舉妄動,萬箭齊發,船的一面受剪枝傾斜,孫權下令調轉角度,兩面受剪平衡後,孫權安全回去。

3:三氣周瑜

這個絕對是假的,兩人只有在赤壁大戰前見過一面,周瑜病死的時候諸葛亮正在負責零陵武陵貴陽長沙的稅收工作,去弔唁的是龐統。真是的周瑜是以為人人敬仰的儒將,不可能像三國演義一樣小肚雞腸,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中有明確的描寫。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4:赤壁之戰

這個同上,詳見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三顧茅廬也比較有爭議,還有借東風,空城計,七星燈也都是杜撰的。其中最嚴重的問題就是沒聽劉備遺言,重用馬謖,還有死後模稜兩可的遺言害死魏延。

當然諸葛亮也是很偉大的,只不過不想三國演義那樣偉大,劉備能有稱帝的資本,諸葛亮絕對頭功,諸葛亮是三國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


靑衫君


三國一個群星璀璨的時代,一個英雄輩出的時代,一個謀士如雲的時代。在這裡有鞠躬盡瘁的諸葛亮,有義薄雲天的關羽,有孝感天下的徐庶,有仁義無雙的趙雲,有大賢君子的荀彧,總之在這裡有著太多太多讓人熟悉而又崇拜的人物,我們曾經無數次被深深的吸引在這戰火紛飛的三國時代中。我們嚮往這個時代,所以我們對這個時代充滿著各種好奇。

有很多人都在問“三國最被高估的謀士是誰?”,個人認為非“算無遺策”的賈詡莫屬,當然我說的高估不是指賈詡的謀略被高估,而是他的人品並高估了。我們都知道在《三國志》中賈詡可是與荀彧、荀攸一起單獨列傳的,二荀是誰?是被人譽為大賢君子的人,他們的仁義和品德是舉世公認的聖人子弟,傅玄曾說道“荀令君之仁,荀軍師之智,斯可謂近世大賢君子矣。荀令君仁以立德,明以舉賢,行無諂贖,謀能應機。孟軻稱“五百年而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命世者”,其荀令君乎!太祖稱“荀令君之進善,不進不休,荀軍師之去惡,不去不止”也。”

那麼賈詡與他們並列說明什麼?也就是說在陳壽的眼裡他也是跟二荀一樣的大賢君子,但是事實上真的是這樣的嗎?顯然不是。



早年間賈詡因被舉“孝廉”而得以進京為官,當最後因病辭官,在回鄉的途中被叛亂的氐人所劫,這個時候為了活命他謊稱自己是段熲的外甥,段熲當時是東漢的太尉,曾經一直都在邊關做將軍,所以異族一直都很忌憚他,而當賈詡說他是段熲的後代後,氐人就不敢殺他並還將他護送回去。

這點從正面來說賈詡的應變能力可謂非常強,但從側面也足以說明賈詡非君子。

《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記載:“察孝廉為郎,疾病去官,西還至?(氵千千)?,道遇叛氐,同行數十人皆為所執。詡曰:“我段公外孫也,汝別埋我,我家必厚贖之。”時太尉段熲,昔久為邊將,威震西土,故詡假以懼氐。氐果不敢害,與盟而送之,其餘悉死。詡實非段甥,權以濟事,鹹此類也。”



賈詡還是與呂布一樣的“三姓家奴”,甚至在某些做法上他還不如呂布來的那麼的光明磊落。賈詡最開始是投向董卓,在董卓死後,他唆使李傕郭汜等人進攻長安,他謊稱“長安之內有人說要殺光他們涼州人”,就這樣李傕郭汜就率軍攻打長安,攻進長安之後西涼軍燒殺搶奪無惡不作,朝堂多少的忠臣義士被斬殺殆盡,而賈詡這麼做,正如當李傕郭汜要封他做侯的時候,所回答的那樣“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為了賈詡自己的命能夠保住,他竟然不顧長安數十萬百姓和官員的死活,唆使西涼軍打進長安,最終多少的百姓和官員死在了西涼軍的手上,而他們會死僅僅只是賈詡想保住自己的命。你說這樣的人能是君子嗎?完全就是一個自私自利之徒。

《三國志.魏書.荀彧攸賈詡傳》記載:“董卓之入洛陽,詡以太尉掾為平津都尉,遷討虜校尉。卓壻中郎將牛輔屯陝,詡在輔軍。卓敗,輔又死,眾恐懼,校尉李傕、郭汜、張濟等欲解散,間行歸鄉里。詡曰:“聞長安中議欲盡誅涼州人,而諸君棄眾單行,即一亭長能束君矣。不如率眾而西,所在收兵,以攻長安,為董公報仇,幸而事濟,奉國家以徵天下,若不濟,走未後也。”眾以為然。傕乃西攻長安。語在《卓傳》。後詡為左馮翊,傕等欲以功侯之,詡曰:“此救命之計,何功之有!”固辭不受。”



荀勖曾說過關於賈詡的這麼一件事,他說道“三公具瞻所歸,不可用非其人。昔魏文帝用賈詡為三公,孫權笑之。”什麼意思呢?就是說三公向來都是有德者居之,當賈詡被曹丕封為三公之時,孫權譏笑道“這種人也能做三公”,可想而知賈詡品德低劣是當時眾所周知的事情。同時裴松之還這樣評價過賈詡與荀彧荀攸二人並列傳的事情,他說道“列傳之體,以事類相從。張子房青雲之士,誠非陳平之倫。然漢之謀臣,良、平而已。若不共列,則餘無所附,故前史合之,蓋其宜也。魏氏如詡之儔,其比幸多,詡不編程、郭之篇,而與二荀並列;失其類矣。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其照雖均,質則異焉。今荀、賈之評,共同一稱,尤失區別之宜也。”

這什麼意思呢?就是說荀彧荀攸二人是的人品是天上的浩瀚明月,而賈詡的人品僅僅只是一根蠟燭的光芒,你說能與二相比嗎?

總之賈詡的人品絕非《三國志》和《三國演義》所寫的那般君子,他的人品可以說是極其低劣,在他的眼裡自己的命遠遠要比任何人重要,他甚至可以為了保住自己的命犧牲數萬百姓的命,而這絕非君子所為,只能說賈詡謀略高超,學識過人,但人品絕對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