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在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嗎?為什麼?

根196522852


有沒有必要種地其實是個無奈的問題。

從經濟層面上來講,種地是非常不划算的,投入產出非常不成比例,一畝地辛辛苦苦一年可能也剩不了多少錢,甚至會虧本。



但是從現實情況來看,地還是會有人種的,目前農村還是有大量無法外出的人,這些人有的是年齡大了,在城市裡沒有就業機會,有少部分人是由於家裡有老有小,無法外出打工,他們必須種地,否則更無法生存。

其實,目前農村已經在選擇性種地出現季節性拋荒或者是不好的地塊無人耕種的情況。

更重要的是,農村現在已經出現了明顯的代際分工,即一個家庭的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在家種地帶孫子、孫女,種地是為了獲得最基本的生存資料,而家庭的主要收入則來自外出打工。



農村的地肯定還會有人種的,但是積極性越來越差,照目前情況下去,應該會有糧食緊張的時候。希望這次的“鄉村振興”能夠真真在農業上下功夫,給農民帶來尊嚴的生活,讓農民有積極性種植糧食。


熱愛農村的小許


你認為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嗎?為什麼?

朋友們大家好!關於這個問題,筆者的觀點是:雖然2018年小麥價格下調0.03元/斤,水稻收購價格下調0.1~0.2元/斤,但我們認為2019年地該種還得種,而且還要種好地,記得有句老話說的好“莊稼不收年年種”(這裡的“收”原來指收成,現延伸到收入),所以我們有必要種。下面具體談一下我的看法:

一、對於有些走不出去的農民不種地我們還能選擇什麼。

多年的市場經濟一路走來,看看我們身邊誰在種地,可以說能經商的走了,能打工的走了,有一技之長的也走了,留下的這些農民朋友不是家庭牽絆,就是年齡大走不出去。目前看,走出去的回來種地的很少,我們留下來的這些人中大多數人作別的做不來,只能在家種地,沒有太多選擇,所以說這地該種還得種下去。

二、國家一直在積極推行各類種植補貼政策扶持農業生產。其實國家一直把農業作為基礎的、重要的產業來抓,連續12年的中央1號文件都是三農方面的,並且每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搞農田基礎建設、補貼各類糧食生產,並且,隨著糧食市場化銷售比重不斷擴大,種植補貼的力度也在加大,減少農民收入上的損失,比如今年水稻下調價格後,有消息稱水稻補貼政策2018年將開始實施。



三、要樹立多種經營意識,種地可做副業收入。我為種植主體的我們,要靈活經營自己的土地,如果能外出務工可以轉包出去。如果只能自己耕種,可以多流轉些土地,搞規模經營,或者一邊種地,一邊在家鄉做些小生意,或者搞黃牛養殖等養殖業,總之不能單純的靠種這點土地,要多種經營,增加增收渠道。


總之,作為我們農民,千百年來都在土地上耕作,儘管現在種地收入縮減,我們要在如何種好地,多打糧、產好糧上下功夫,土地是不能丟的,同時在有能力情況下搞搞多種經營,增加我們的收入。以上為個人見解,僅供參考。瞭解更多三農資訊,請點擊文章上方關注本號!


三農廣訊


2019年,農民肯定要種地!不種地吃什麼?不種地怎麼來錢?

鍾情三農以為,即便是在今年糧食種植效益大不如前的情況下,對於全國的農民朋友們來說,2019年的春播和2018年的秋播期間,還是要考慮繼續種地。

究其原因,主要有倆,其一,農民缺乏穩定的收入渠道,對於很多人來說,種地還是唯一的收入途徑。

其二,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不容忽視,如果全國農民都不再種地,就不是小事了,其造成的惡劣影響會波及整個社會。

2018年,農民種植收益不及往年

現在已經是9月底,目前,各大糧食產區的秋收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待秋糧收穫處理完畢,農民所面臨緊接而來的問題就是,需要考慮下一季還要不要種糧!想必此時此刻,很多農民朋友內心可以說是忐忑不安,到底明年的糧食還要不要種呢?

對於華北地區的農民來說,秋收之後不久,就要進行秋播,為2019年的夏糧收穫打下基礎,所以,明年到底還種不種糧這個問題,留給東北以外的農民朋友的時間不多了。

而對於東北地區的農民朋友來說,則還有充足的時間來考慮,2019年是否還打算繼續種糧,畢竟今年的自然災害讓東北和華北地區的農民損失慘重,極大的打擊了他們的種植積極性。

不管是六大小麥主產區遭遇的冰凍災害也好,還是東北三省和華北地區的玉米因乾旱而減產明顯也罷,都造成了一個後果,那就是2018年我國糧食整體減產已成定局,農民種植收益明顯不及往年這一事實。

2019年,我國糧食生產不容忽視!

可是,即便是如此,明年的糧食該種還是要種的,不管是從微觀角度還是宏觀視角來說,都是如此。

畢竟,很多農民一輩子以種地為生,糧食種植是他們唯一的收入渠道,在事先沒有開拓其他收入渠道的情況下,不再以種糧為生,這不就意味著直接掐斷了他們的收入來源麼?這些農民還吃什麼?還如何養家餬口?

此外,對於今年因糧食受災,減產等因素所造成的種植收益下降的情況,國家也出臺了相應政策,比如發放稻穀和小麥種植者補貼,來彌補農民的種植收益,保證大家的種植積極性。

從宏觀角度來看,我國的糧食生產容不得半點馬虎,我國每年的糧食消費量如此之大,如果沒有國內大量穩定的供給,國人只能餓著肚子,或者高價購買國外糧食,這簡直就是被人扼住了脖子!

古人有云,“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那麼,中國人的飯碗怎麼可以由外人把控?


鍾情三農


本人就是一個農民,回答這問題應該比較客觀公正。說實話,農民不種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但市場經濟模式運作人人都必須要謀活路,2018年可以肯定說農民伯伯是不賺錢的,怎麼辦?辦法只有一個,年老體弱的人會留在家裡繼續種地,有一點體力的人肯定會出門打工賺錢。可預見的將來,農村農產品無論是質量還是數量將大幅下趺,因為農活也是一項技術活,青壯年中也不能說是全懂,但青壯年是農村中的生力軍,各項技術比老年人應掌握得更多更全面,尤其是家裡只有一個主勞力的家庭,粗耕濫作會更嚴重,甚至直接拋荒也有可能,還有個土地流轉問題,土地流轉兩個問題。一是套國家資金,二是粗耕濫作。農村中已經常見,只是無人告罷了。2019年由於三農不景氣,肯定農產品質量數量都將下滑嚴重,農民出外謀活路人增加,好在國外有進口糧食,可以滿是中國市場。咱們拭目以待。


天地一角2


我覺得,按目前糧食,以及農資的價格,不建議農民朋友再去種地。就去年安徽河南等一些地方春小麥而言,普遍發生赤黴病而且蟲害嚴重,嚴重減產,收下來的麥子因為品質不好,價格都不到一元錢。一年下來,種地是虧錢的,2019年會好嗎?誰敢給我們保證?畢竟糧食價格在那兒,現在市場上的種糧和肥料已經開始出售了,麥種一般的就要兩塊五一斤,控釋肥一百四十一袋,尿素一百一袋還要搭配複合肥出售,從種下去到收穫,噴藥,除草,追肥,僱用機器收割播種,傻子都知道能不能賺錢,既然不賺錢,為什麼還要種,是不不是真的傻了?更何況現在國家有政策,不許焚燒秸稈,田裡秸稈怎麼處理都是頭疼問題,由於秸稈返田,病蟲害越來越嚴重,更是讓種地頭疼!我只想問,七億農民,有幾個種地種發財的?我覺得現在農民看著二畝地真的沒什麼意思,不如做點小生意或者打點零工,反正幹什麼都比種地強,你覺得呢?



渡蝶666


當下地還會種,撩荒會增多。眼下缺一種土地金貴教訓,知道土地產糧食,能治餓。上一次教訓是58年前,知道的人都在70歲以上,這一次教訓,我看,為期不遠了。人與土地結合,有它固有規律。土地是衡產,是人的心,人的根,人的命。那時候,把雞蛋,棉穗賣了,把錢攢起來,買地,防止挨餓。眼下,拿著土地不當回事,古來無有,其不怪事?這決不會長。


玉皇3


你認為在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嗎?這幾年糧食價格一直不景氣,農民朋友一年辛苦到頭通過賣糧食確實賺不了多少錢。就比如今年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很多地區小麥、玉米種植受到了嚴重影響,很多地區至少減產30%,辛苦了一年甚至還會出現虧本,種田真的不容易。



我們來看一下2017年國家統計局統計的糧食產量數據。全國糧食播種面積112220千公頃(168329萬畝),比2016年減少815千公頃(1222萬畝),下降0.7%。其中谷物[1]播種面積92930千公頃(139395萬畝),比2016年減少1464千公頃(2196萬畝),下降1.6%。



這一組數據說明去年我國糧食種植有大面積面積減少的趨勢。但是整體產量卻比2016年增加了166萬噸,這也說明了農民種植糧食少了,但產量總的來說還是比較穩定的,沒有出現大幅度減少跡象。糧食是國民生存的根本,一切生活生產都離不開糧食。



作為老一輩的農民,對於土地感情非常濃厚,土地就是他們的命根子,雖然時代在不斷進步,但是他們年紀也大了,不會像年輕人一樣出門打工,而是選擇在家種植糧食。其實這也是無奈之舉,由於目前城鄉差距比較大,很多農村老人如果不種田,子女有了家庭,根本照顧不了老人。

因此目前除了大面積專業化種植以外,其他地方農村還是會有很多人選擇種植糧食的,即使價格不高,但是對於填飽肚子確實十分必要的。


鄉村波比


民以食為天,農民不種地吃什麼,除非有能耐,有頭腦,有本領,有手藝到外面打打工,掙城裡人的錢。但農村土地還得有人種,糧食雖然價格低一些,總比不種拋荒好,一份幸勞,一份收穫。農民心中有自卑感,但要面對社會現實,從傳統手工農村轉化為機械化操作,少種田根本不賺錢,農本成本高,農民要轉換思想三畝兩畝也是種,三十畝二十畝也是種,因地制宜,發展多效農業,農忙時種地,閒時再找一些辛苦錢,或發展種養業再找一些閒錢。這樣日子會好過些,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農村還是不能丟了老本行,農民多動動頭腦,發展市場經濟,種地和發展第三產業兩不誤。



未來農村前景廣闊,不要為一時不順心,不如意而失去自已的信心。糧食是民眾的主糧,是隨市場和國家調控,不是那一個人說了算。是穩定人心的大事。


有緣人153832681


你認為在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嗎?為什麼?

有的。2019年農民還有必要種地!

農民不僅2019年有必要種地。而且會永遠種下去!

也許你不會,因為,你參加工作了!但是你卻永遠脫離不了農業。因為,你要吃飯穿衣!也許他不會,因為他脫離了農村。但是,它同樣脫不了農業帶給他的影響。因為,城市裡的每一個角落裡都有農業的存在。水果是種植業生產的。綠化帶是林業生產的等。脫離了農村的人,不從事農業的人,他們走到哪兒,都離不開農業。而農業最基本的生產資料就是土地,沒有土地何談農業。有地不種,吃啥?穿啥?就這兩樣,你不種地,他不種地,農民不種地,吃的、穿的怎麼解決?所以,農民不僅2019年有必要種地,而且永遠都有必要種地!

種地方式有改變,強度降低,但是萬變不離其宗。

我國農業現代化蓬勃發展,農業機械化率不斷提高,智能植保不斷普及,農業耕作方式不斷改進,新的農業業態不斷形成。但是,不管怎樣改進、提高,都不會離開土地,都不會離開種植。回顧農業耕種方式的改進。用钁頭刨挖種地、到梨樓耙耱耕作、到機械化耕種,一步一步都在發展。但是,都沒有離開種植這個根本。農業機械化率的提高,只能降低農民的勞動輕度,農業科技的不斷髮達,提高的是農業的品質和產量,提高的是土地產出率等等,但不可能沒有人種地!新型農民隊伍的不斷壯大,是農民素質的不斷提高,這些都是圍繞農業現代化建設所作出的努力。

綜上所述。農民很有必要種地!

我是凡塵觀生活!

謝謝!

再見!


凡塵觀生活


我不但認為農民2019年會種地,而且還認為,以後永遠會種地。

因為農田姓農,農田屬於農民的,只有地道的農民才能精心的去耕種自己每一寸田地。

即使顆粒無收也不會放棄,農民可以說,與莊稼一樣,在土裡生,土裡長,和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今年的小麥,河南,山東,河北,安徽出現倒春寒,凍害,減產接近40-60%,有的基本上是絕收,別提收入多少,不賠錢就不錯了。

可又能怎樣?一聲嘆息後,接著種上了玉米,可是老天又一次不睜眼,在即將收穫的時候,一場暴風雨淹沒了魯,豫,皖的農田。
玉米被狂風吹倒,玉米田變成了稻田。不但減產,而且給農民增加了收割的困難,無形又增加成本,算來算去一年白忙活。

但是這樣的天氣只是偶爾,不會年年發生的。農民向農田謀生,農田因農民而存。相輔相成的延續了幾千年。

不像一些無良企業去農村承包田地,不去種莊稼,反而搞一些損害土地的事,搞非法建築,非法建什麼生態園。

沒有拿出一顆真心去經營土地,去提高糧食產量,而是為了賺那黑心錢。

比如,一個商人承包了1萬畝土地(每畝/1300元 算上成本),不去好好經營(因為怕多投資),純收入是300元。就這樣1300萬,輕鬆獲得300萬利潤,還是非常可觀的,還有國家補貼,何樂而不為 。

然而農民不是這樣,有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們會用心打理,他們會盡力增加糧食產量,當然也會用現代機械去耕、種、收。一年下來一畝地純收入600百元。

就這樣,無形中給國家增加了糧食產量,給糧食安全增加了一道防線。

所以說,農田姓農。只有農民才能管理好,只有農民像養孩子一樣,愛護著田地。

不要被無良商人鑽空子,給國家造成損失。要讓土地發揮它最大的優勢。也希望國家對農民和農田多一些重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