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康熙駕崩的時候如果不傳位雍正,雍正會造反嗎?

草莓味屠夫


相信看過《雍正王朝》的人大都會有這麼一種假設,那就是如果康熙帝駕崩時並沒有傳位給老四胤禛,那麼對於老四胤禛來講,他會怎麼做?

那麼我們今天就從劇中老四胤禛的種種表現分析,得出一個讓人信服的答案。

一、康熙帝傳位之謎(一):

關於這個問題,直到今日還被大家爭論不休,津津樂道。

而爭論的焦點也比較集中,那就是當年康熙帝到底傳位給的十四阿哥,還是四阿哥?

楊角風手中有好幾個版本的史書,其中一套《上下五千年》,清史有兩本,是1989年出版的,關於這段記載大意是這樣的:

康熙帝駕崩之前招呼諸皇子前來聽旨,但是隆科多聽成了“四皇子”,於是只有老四胤禛單獨進了暢春園面見康熙帝。康熙帝或許看出了老四胤禛的心思,於是抓起一串佛珠打向他,結果佛珠正好戴到他脖子上。

隨後康熙帝駕崩,隆科多出來見諸皇子,宣佈遺詔說傳位給了四阿哥胤禛,而四阿哥脖子上戴的佛珠也驗證了這種說法。

裡面並提到傳位詔書本來是“傳位十四阿哥”,被老四胤禛改成了“傳位於四阿哥”。

這就是正兒八經的1989年版本《上下五千年》中記載的歷史。

但是現在更多的人相信,老四胤禛並不是篡位,理由也很充分,先不講傳位詔書到底分幾種語言來講。單說傳位詔書書寫也是有規矩的,那就是必須冠上“皇”字,比如傳位四阿哥,應該寫成傳位“皇四子”。

另外還有一種說法是康熙帝召老十四胤禵進京:

“降旨召胤禵來京,其旨為隆科多所隱,先帝賓天之日,胤禵不到。隆科多傳旨遂立當今。”

其實也是不對的,這不符合規矩,而且隆科多還到不了隻手遮天的實力,況且從西北大營到進京,少說也得走上半個月之久,以康熙帝的才略,不可能讓京城無君這麼久的時間,這樣勢必天下大亂。

二、康熙帝傳位之謎(二):

當然還是有人不斷提出新的質疑:

比如,康熙帝親筆寫的遺詔日期是“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但是胤禛拿出來傳位詔書的時候已經到了十一月十六日,而且只宣讀了滿文版。再看詔書的內容,書寫輕率,有四處塗抹,一個錯字,由此判斷這份詔書是老四胤禛假造的。

另外還有雍正帝即位後,封鎖了九門:

“諸王非傳令旨不得進大內。”

如果他不心虛為什麼要封鎖城門呢?

當然也有更多證據證明老四胤禛不是篡位:

在《清聖祖實錄》中記載康熙帝病重之時,他三次去暢春園見康熙帝,而此時的胤禛尚在齋戒時期,負有祭天重擔,如果不是特別重大的事情必須他前去,是不可以擅離職守的。

再有就是現在大家都認同的一種說法,說是康熙帝無法決定到底傳位給哪位皇子,結果就有了方苞的“觀聖孫”:

“唯有一法為皇上決疑。”問:“何法?”答曰:“觀聖孫!佳子佳孫,可保大清三代昌盛!”

不過這種說法是由乾隆帝講出來的,畢竟勝者才有話語權嘛。

但是楊角風更相信《雍正王朝》中給出的說法,那就是雍正帝的改革,動了既得利益者的奶酪,他們都是掌握話語權的人,所以才會留下各種老四胤禛篡位的說法。

三、近在眼前的皇位(一):

在《雍正王朝》中,老四胤禛是正兒八經繼承的皇位,不管是康熙帝親口而言,還是隆科多宣讀的遺詔,都告訴大家這個事實。但是假如康熙帝口中說出的即位皇子不是老四胤禛,他又該怎麼辦呢?

其實老四胤禛最清楚成王敗寇的道理,他隱忍了這麼多年,謀劃了這麼多年,到頭來唾手可得的皇位怎麼可能拱手讓人,可以說他已經做好了奪位的準備。

這種準備早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從老四胤禛接下追繳戶部欠款的那一刻起,就宣佈了他正式跟太子胤礽分離,成為單獨一派參與奪位。

在熱河狩獵之後,因為弘曆受康熙帝賞識,他見到弘曆騎康熙帝的“大馬”時,特地照了照鏡子,鏡子裡除了他,還有一個龍椅。這就說明,此時的他就已經衝著皇位進軍了。

太子胤礽復立之後,他破解了老八胤禩下的套,又成功的反套到他們身上,從火燒百官行述就表明,他正式與眾皇子展開了皇位爭奪。

甚至不惜犧牲掉坎兒和老十三胤祥,雖然他為此向大和尚求助,可是大和尚一句話就讓他堅定了奪位信心:

“有江山就不該有我,有國便不能有家。”

再到舉薦大將軍王,別忘了他之前還射箭呢,雖然射出的箭跟穿天猴一樣亂串,但是也表明他誓要奪得皇位。

然後他就跟軍師鄔思道走了一步妙棋,讓年羹堯做了陝甘總督,制約老十四胤禵的大軍,算是牢牢控制住了外在最大的軍事力量。

四、近在眼前的皇位(二):

結合之前老四胤禛做出的種種準備,可以看出他是一個深謀遠慮之人,而且做到了未雨綢繆。

一個隱藏地如此之深的人,如果皇位沒有傳位給自己,他怎麼可能會坐以待斃?

所以,老四胤禛早已做好了造反的準備,這種準備早在鄔思道進府之後就開始了,還記得“死鷹事件”中面對老四胤禛的疑問,鄔思道講的一句話嗎?

“就算傳位給別的阿哥,四爺只要你出其不意,先發制人,局面翻轉也未可知。”

而早在老十三胤祥被圈禁之前,鄔思道就留下了一份名單:

“這還是當年我同十三爺交往的時候記下的一份名單,這上面是十三爺當年的舊部……”

難道當時鄔思道就已經料定老十三胤祥會被圈禁?

那是肯定的啊,畢竟害老十三胤祥被圈禁的那一封太子書信,就是鄔思道派坎兒送出去的啊。也就是說,鄔思道早已給老四胤禛策劃好了武力造反的這條後路。

而隨後老四胤禛就去了宗人府見了老十三胤祥,還不忘讓他點一下舊部誰值得信任。

等到了老四胤禛奉詔去康熙帝身邊時,鄔思道就講了,恐怕今晚有大事要發生,並讓老四胤禛留下了關防大印,關鍵時刻可以放出老十三胤祥,並去接管豐臺大營和西山大營。

當然,這也是兩手準備,一方面預防老八胤禩造反,另一方面則是自己要造反了。

就像當年的太子胤礽被逼造反一樣,他已經沒有退路,以他之前的所作所為,不管是誰當了皇帝,自然不會留這麼一個老謀深算的人。

所以,老四胤禛心中明白,一旦皇位落到別人手中,留給他的只有一條路,那就是造反!

那麼如果他真的造反了,他真的能成功嗎?當然這是後話,如果想聽分析,那就留個言吧!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如果康熙不傳位給雍正,他根本沒能力造反。

整個京師的兵力配給由幾部分組成,首先是紫禁城內的兵力,由領侍衛內大臣管,這個職位康熙給了雍正;其次是京師的拱衛兵力,由步軍統領衙門和九門提督管,這兩個職位康熙都給了隆科多,並脅迫隆科多必須幫助雍正;此時整個京師的兵力康熙都給了雍正。

不過光有京師的兵力造反還不夠,京城旁邊還有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兩個野戰兵營,這兩處隨時可以攻打京師。

老十三拿下了豐臺大營,再加上康熙的京師兵力,足以應對西山銳健營,這時皇位才是穩固的。

如果康熙不傳位給雍正,可想而知康熙首先會取消雍正的領侍衛內大臣,這樣整個紫禁城不受他掌控,直接無法造反。其次也不會脅迫隆科多幫助雍正,整個京師的兵力都不歸雍正管。何談造反?

雖說老十三可以調動豐臺大營,但是如果康熙不傳位給雍正,老十三未必幫他,就算幫了,豐臺大營的兵力攻打京師都勉強,何況旁邊還有個西山銳健營,造反的話必敗無疑。

所以說如果康熙不傳位給雍正,他根本沒能力造反。


0屎粑粑0


你想多了,雍正不會在康熙駕崩不傳他位時造反,哪等得到那時候?

康熙大壽,老十四送了塊帶壽字的天石給康熙,被老八暗中換成了死鷹。打開盒子後康熙非常難過,但查也不查,就跟沒事人一樣;還順手把老四、老八、張廷玉、馬齊撤差降職。

大家都認為康熙是鐵了心傳位給老十四。於是胤禛送了一大箱子金銀玉帛給鄔思道,說現在他跟皇位無緣,讓鄔思道帶著這些東西安度晚年去。


咱們看看雍正:他有時一批奏摺批一夜,就靠洗臉水清醒清醒;最後都快累死了,還要一人幹五個人的活,甚至十個人的活。說明雍正的權欲非常強,就跟一個人不睡不洗,就靠幾碗泡麵在網吧玩五天五夜的遊戲,遊戲癮非常強,不讓他玩遊戲比要他命還難受一樣。不讓雍正掌權,比讓他死還難受;現在不傳他位了,他就主動遣散謀士,作個閒散王爺,你信嗎?

雍正是有這個實力拼死一搏的——十三爺在豐臺大營、西山銳健營中有大量舊部,朝中有張廷玉是他的心腹,還有廢太子原來的舊臣王剡等現在大力支持雍正。再加上鄔思道的神機妙算,安排好了不能說一點勝算沒有。


那你說那實力也跟康熙差遠了,勝算太小。確實這樣,然而對雍正這樣沒權比沒命難受的人來說,再小的勝算也比坐以待斃強。

並且,康熙駕崩那一晚,鄔思道就要出胤禛的欽差關防大印,約定如果到申時還沒消息,就用這顆印赦出十三爺,讓他帶兵去救雍正(其實也就是擁立他繼位)。沒消息有兩種情況:第一種康熙傳位給雍正,但被老八奪了;第二種康熙確實沒傳位給他。可鄔思道、雍正根本就不管這些,直接準備調兵。說明管他們根本就有”管你傳給誰,不傳我我就逼宮”的想法。

再者,胤禛給鄔思道道別的時候,說的是〖先生有房、杜之才,無奈胤禛卻無李世民之命〗。

雍正不以劉備、諸葛亮,苻堅、王猛,武則天、狄仁傑,趙匡胤、趙普,朱元璋、劉伯溫這些千古聞名的相知君臣自比,反倒拿一個不那麼出名的李世民、房杜組合自比,非要說自己是李世民。



你不感覺有點奇怪嗎?李世民做過什麼?感覺自己跟皇位無緣,立馬發動玄武門之變,囚禁父親,殺了兄弟,登上皇位。房玄齡、杜如梅做過什麼?為李世民謀劃玄武門之變,囚禁父親,殺了兄弟。

胤禛這一番話是什麼意思,還用說的再明白些嗎?


待我施為地煞變


反毛線!

電視劇裡面,康熙死後傳位給他,他第一件事就是拿皇帝的金牌,讓皇帝的貼身侍衛張五哥放老十三出來。而老十三能出來,也是拿著金牌才能跑到豐臺大營的穩定軍隊的。

所以如果沒有傳位給他,而是傳給了老八,老十四,他拿什麼去放老十三?恐怕自己都走不出園子!再說了,康熙死前為了新君能順利登基,早把隆科多這枚棋子定下去了。這也是為什麼老十三能順順利利出來,出城,去豐臺大營的原因!

總而言之,電視劇裡雍正繼位那個晚上,看起來風雲詭譎,其實康熙早就在臨死之前扶他上馬了,根本就是有驚無險!還是那句話,他爸爸還是他爸爸!!


yjiang826


就電視劇而言,不太可能。

《雍正王朝》康熙駕崩前夕,連續貶斥了雍正、張廷玉和馬齊等人。雍正此時大失所望,認定接班人與自已無緣了,所以叫來了鄔思道,對他說,你雖然有房玄齡、杜如晦的才能,可我沒有李世民之命,這些是我一輩子攢下的銀子,你就拿著離開吧!

很多人據此認為,雍正自比李世民,是不是想發動又一個玄武門之變?此前,雍正已經暗中和隆科多走得很近,而且收買了西山大營中層骨幹將領,這些人都是十三爺原來的部下。手上有了這些兵馬,雍正發動兵變豈不順理成章?

但實際上雍正並沒有這個心思,政治鬥爭你死我活,無論誰有機會當上皇帝,都要有自已的兵權,而否怎麼坐穩皇位。此前拼命想爭得太子位的雍正,當然也不例外,拉攏和收買軍中勢力,也是十分正常的事情,並不意味著一定要逼宮。

再者,雍正想發動政變,怎麼能缺少鄔思道這樣的謀臣,在大事未定前,不可能輕易放走鄔思道。如果他不用,很可能被八爺一常所用,或者八爺黨勢力要挾鄔思道打擊雍正,因為鄔思道知道太多秘密了。

從當時局面來說,除了康熙的合法授權,雍正並不具備很大優勢。在外十四爺十多萬兵馬在握,朝廷內八爺一黨也不是吃素的,他們除了一班朝臣擁護外,首鼠兩端的隆科多並非就是雍正的鐵桿力量,西山大營雖然雍正收買了中層,但領頭的還是八爺一黨。


華哥雜談


當然會造反。

其實在《雍正王朝》中,眾阿哥都做好了軍事上的準備,比如八爺黨,就提前奪取了豐臺大營和西山銳健營的兵權,還試圖收買九門提督隆科多,以方便控制京城,此外在西北還有十四爺的大軍隨時策應。一旦康熙未傳位給老八胤禩,他即可調動京畿的兵力實施奪位。



而在劇中,老四胤禛在鄔先生的謀劃下,也做出了相應的部署。鄔先生首先幫胤禛分析了局勢,指出了一個鐵定的事實:

手裡沒兵,即便皇上傳位給你,你也無法順利繼位。

胤禛默然不語,算是認可了鄔先生的觀點,可見從此刻開始,胤禛就下定決心要奪位了,即便康熙未傳位給他,他都會盡力去奪。

而從他之後的部署上也可看出,如果康熙真的未傳位給他,他也會調動自己的所有力量,將皇位拿下。



第一,他拿著豐臺大營的將士名單,冒險硬闖宗人府去見老十三,讓他看看名單上的人哪些還能用。

十三爺胤祥在宗人府被圈禁了十年,胤禛去看過他幾次?你可以說宗人府有規定,不允許探視,但為何這次即便不允許也要冒險硬闖?這就是胤禛鐵了心要奪兵權的明證!

第二,康熙去世前曾召胤禛去暢春園,鄔先生讓他將欽差官防大印交給他,一旦有事便用此印赦出十三爺,然後讓十三爺去接管豐臺大營的兵權。



由此可見,十三爺是胤禛奪位成功的關鍵。按鄔先生的設想,如果胤禛能繼位成功,那皆大歡喜,如果不能順利繼位,那就用欽差官防大印赦出十三爺,並接管兵權。只要十三爺能從宗人府出來,胤禛無論如何都能繼位成功。但如果十三爺不能出來,那即便傳位給他,他也沒法順利繼位。

八爺黨千算萬算,沒算上十三爺這枚決定性的定海神針。他費盡千辛萬苦,奪了豐臺大營的兵權,卻在頃刻之間被十三爺收了回來,這可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啊。


達摩說


在電視劇中,我們不能忽視一個關鍵人物,那就是鄔思道,我們所說的鄔先生。這個人似乎是bug,神人一般的存在。



無論是對康熙還是後來的雍正,“把脈”心思一直很準,在19集的時候,雍正被派遣出去辦差事,張廷玉等一幫臣子被貶,鄔先生心明眼亮著,知道康熙的用心。

因此,連忙勸雍正,讓他掌握隆科多和他手裡的兵權。雍正此時已經在別人懵懵懂間先謀劃了,又是找十三弟,又是拉攏隆科多,目的就是控制兵權。



後來康熙病危,隆科多掌握遺詔,無論怎樣,都是自己人,兵權在手,怎麼不是皇帝?

是不是皇帝,不是嘴上,而是看準時機,背後的先一步謀劃……這樣一來,才是高。什麼謀反,都是下成計策。


非常茴香豆


電視劇裡有點模糊,但小說裡說的再清楚不過了。

老十七也是老四的人,當時京城裡邊兒有三大軍事陣營。分別是西山銳健營、豐臺大營和九城防務。老十七搞定了西山銳建營,而豐臺大營除了主帥成文運之外全部都是老十三的人,可以說成文運就是個光桿司令。

當時計劃用西山銳建營的兵奪了成文運的兵權,這樣過後最大的兩支軍事力量都在老四的手中。而隆科多的九門提督雖然在內城,一是頂不住外面的力量,二是兵少,最重要的是他也不敢聽老八的。隆科多跟佟國維有秘密協定,佟國維跟老八,隆科多跟老四不管誰輸誰贏都能保證家族的繁榮。

所以即使沒傳位給老四,坐皇位的也一定是他。


我來噓個噓


向敬之

雍正已然是最後的勝利者,即以年號昭示雍親王得位之正。

倘若康熙駕崩時,並不是指定雍親王,而是要傳位於傳說中的暗定儲君胤禎,那麼作為老四的胤禛只能認命。即便他得到了掌管京師衛戍力量的理藩院尚書兼步軍統領隆科多的支持,亦於事無補。

隆科多是不敢貿然發動兵變,支持胤禛造反的。當時,諸皇子互植私黨,各成集團,勢力最大的還是老八胤禩。

胤禛在旗勢力,不過與幾位王公共管的鑲白旗。而胤禩集團得到了正藍旗、鑲黃旗等的支持。胤禩不但有老八胤禟和老九胤䄉的財力支持,領兵西征的撫遠大將軍胤禎也與他往來密切。而在內閣三位滿洲大學士中,馬齊和蕭永藻曾是胤禩的支持者;侍衛處六名領侍衛內大臣,鄂倫岱、阿爾松阿、滿都護也是胤禩的擁蠆;八旗中有多位滿洲都統和宗室成員支持胤禩。就連管理皇家事務的宗人府,宗令簡親王雅爾江阿、左宗正貝子魯賓、右宗人輔國公阿布蘭,與胤禩往來密切。

據後來胤禛懲罰隆科多的諸多問題來看,隆科多曾在康熙朝支持胤禩為太子。他雖然最後支持胤禛上位,但對於胤禩還是敬畏有加的。

緣於胤禩勢力最強,故而雍正即位後,第一時間命其為首席總理事務大臣,進位和碩廉親王,排名在雍正心腹、和碩怡親王胤祥之前。這是雍正對胤禩的極力拉攏。

如果康熙臨終前當著諸皇子和大臣,並非指定胤禛為繼承者,那麼胤禩不會投鼠忌器,而胤禛也不敢妄動。

而胤禛的妻兄年羹堯,雖然在康熙六十年升為川陝總督,掌握了西北大軍的後勤補給,但在康熙旨意不明確時,也不會鋌而走險。


以禮觀書


看了很多回答,基本上都認定康熙如果不傳位給雍正,雍正會造反。理由也很充分。但是這恰恰是個問題。

其實大家可以換個角度考慮,康熙有沒有可能不傳位給雍正?如果不傳位給雍正,他會傳給誰?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除了雍正,康熙無人可傳。

首先康熙不可能傳給皇子中實力最大的皇八子,原因有三:一,如果康熙有這個心思,當時大臣們舉薦皇八子當太子的時候就不會大發雷霆;二、康熙去世時京城防務是掌握在雍正手裡的,康熙不會一邊想傳給皇八子,一邊把京城防務給皇四子;三、康熙後期吏治腐敗,亟需一位鐵面皇帝肅清肅清吏治,而皇八子又是個賢王,再這麼賢下去大清不用等到辛亥革命就亡國了。

其次,康熙不可能傳位給皇十四子,皇十四子被任命為大將軍王,領兵在西北,中間還靠著皇四子的川陝總督供應糧草。如果康熙想要傳位給皇十四子,不會在臨死前讓他遠離京城,等自己死後八爺黨爭下皇位再邀請他來做?

至於九爺、十爺基本上不用考慮,皇三子雖然也是有心爭皇位,但《雍正王朝》中存在感較少,很顯然不是實力派,基本上不在康熙的考慮範圍。

分析完以後大家還覺得雍正需要造反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