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雍正王朝》裡鄔思道在雍正繼位後要跑?

龍建源


這個問題還是我楊角風回答一下吧:

前面悟空問答我們談了雍正帝即位當天發生的一系列稀奇古怪之事,從而得出一個鮮為人知地結論,那就是雍正帝回府邸絕不是簡單的看看鄔思道,而是有意處理秘密私事,而十七阿哥也是負責清理的人之一。

但是通過鄔思道提前妥善安排五路人馬,終於化險為夷,得以以“半隱”身份離京。

那麼他為什麼一定要跑呢?

一、快速離京:

雍正帝剛剛即位的第二天,作為他府邸的頂級軍師鄔思道就迫不及待地離京,天剛矇矇亮他就起程了。

其實也很好理解,頭天晚上雖然表面上是老十三胤祥指揮五路人馬護駕,其實老十三胤祥剛剛放出來,真正拿主意的還是鄔思道。也就是說,當天晚上老十三胤祥也是聽從鄔思道指揮的,不然的話,他都無法從宗人府出來。

而鄔思道巧妙地利用了雍正帝多疑的心態,從而不敢輕舉妄動,最終念及舊情,兩個人淚眼汪汪地告別。當十七阿哥突然求見時,鄔思道迫不及待地替雍正帝拒絕了求見,很多人以為他沒有擺正心態,竟然敢替雍正帝發號施令。

其實他也是迫不得已,一旦十七阿哥進來,萬一識破了他的心思怎麼辦?萬一真的執行“清君側”命令怎麼辦?萬一自己控制不住自己怎麼辦?

而且十七阿哥如果真的強行進來,對雍正帝來講絕對是一個考驗,鄔思道完全可以命令那五路兵馬護駕,到時候亂軍之中十七阿哥都難以自保,搞不好雍正帝都得搭進去,所以雍正帝最終也選擇了放過鄔思道。

只是從那晚之後,他們兩個曾經共謀大事的人再也沒有見過面……

而鄔思道也已經完成自己的抱負,第二天一到,自己也失去了軍隊控制權。擔心雍正帝會反悔,所以天剛矇矇亮,就趕緊離京,甚至都來不及參加康熙帝的葬禮。

倒是那個高毋庸也是當天晚上在雍親王府露了一次面,還告訴雍正帝,鄔先生在房間裡呢,沒有出來接駕。可惜從那之後,就再也沒有露過面了……

二、一身冷汗:

就在鄔思道急忙趕路的時候,突然就聽到後面有馬蹄的聲音,伴隨著一聲喊,老十三胤祥趕到了。

此時在鄔思道的心中是起疑的,尤其是老十三胤祥一下馬,二話不說先掏出了一攤子酒,這是啥意思?

鄔思道內心幾乎崩潰了,難道雍正帝讓老十三胤祥拿“毒酒”送自己“上路”?

“我替四哥敬您老人家……為您踐行。”

老十三胤祥不是說的皇帝,而是說的四哥,而且說到踐行的時候稍微停頓了一下,由此可知,在老十三胤祥的心中,他也是不太滿意雍正帝的做法。而且這句話明顯是假話,假如真是奉了雍正帝的命令前來送行,他應該說皇上讓我……

而鄔思道此時從充滿疑惑的,他不知道老十三胤祥葫蘆裡裝的什麼酒。所以鄔思道一直沒有喝,而是靜靜地看著老十三胤祥,因為他心中清楚,這位阿哥可是號稱“俠王”,是俠肝義膽的老十三胤祥,他真的會送自己走?

很多人覺得老十三胤祥沒有什麼心機,其實他也是有心機的,比如跟太子胤礽打交道,比如救了鄭春華,比如接管豐臺大營,再比如後來他跟雍正帝下棋再也沒贏過。所以,他當然明白頭一晚在雍親王府到底發生了什麼,不然的話,以他的脾氣,他會留下鄔思道!

也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他知道鄔思道是怕酒有毒,於是自己一仰脖,先幹了。

鄔思道這才鬆下一口氣,但是酒仍然沒有喝,而是問了一句話:

“聽說皇上元旦日要晉封十三爺鐵帽子親王?”

三、道破玄機:

老十三胤祥見鄔思道這樣問他,他故作高姿態地回答:

“王不王的,我已經不在乎了,不過,這個鐵帽子卻難得啊!”

大家還記得《雍正王朝》剛開始的時候,江南賑災,老四胤禛被封郡王,而老十三胤祥卻一點賞賜都沒有。當時老四胤禛還替他抱不平,而老十三胤祥說的是:

“我打小就習慣了,我呀,只要幹得順心,別的也無所謂了。”

這也說明,經過了這麼多事情,尤其是被圈禁了整整十年,他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並不是幹得順心,就無所謂的,當然有所謂,好歹那是鐵帽子啊!

如果單憑乾的順心的話,他當然會留下鄔思道,好歹這麼多年交情了。後來雍正帝對待清流一籌莫展地時候,老十三胤祥還說要是鄔先生在就好了,這也證明在老十三胤祥心目中,鄔思道是有資格留在京城的。

但是鄔思道聽老十三胤祥這麼一說,馬上一仰脖喝光了酒,扭頭就走……

因為老十三胤祥變了,所以鄔思道覺得多說無益,還是自己逃命要緊,結果沒想到老十三胤祥什麼都懂:

“我們對不起您吶!”

這一句話,勝過千言萬語,兩個人都明白為什麼這麼說,也正是因此,鄔思道決定給老十三胤祥一些忠告。

四、鳥盡弓藏:

面對鄔思道給予的推掉鐵帽子王的忠告,老十三胤祥不信雍正帝會做出這種鳥盡弓藏之事,鄔思道默默地說了一句:

“明日我的話就能驗證啊,府裡專一替四爺辦秘密差使的人,恐怕就要……”

兩個人沉默不語,隨後老十三胤祥把自己此行的真實目的暴露出來了,他領下來一個女子,而這個女子竟然讓鄔思道目不轉睛,還誤以為是秋月而喊出聲來:

“鄔先生,這是我和四嫂商量,讓她來照顧你的。”

這句話信息量之大,大到讓人細思極恐的地步!

這是老十三胤祥剛剛從宗人府放出來的第二天,顯然他不可能一晚上時間就能找一個相貌類似年秋月的女子來。而且雍正帝即位當晚,整個北京城都戒嚴了,人們根本無法走動。

而這個女子又不是雍親王府的侍女,不然的話,鄔思道在府邸待了十多年,不可能不認識她。

那麼這個女子是否來自老十三胤祥的府上呢?

可能性也不大,這個女子看起來二十歲不到,如果是老十三胤祥府上的,他不可能在她十來歲的時候就定下來給鄔思道吧?

也就是說,這個女子既不是老十三胤祥找來的,也不是四福晉找來的,那麼只有一種可能性了,那就是雍正帝找來的。

老四胤禛早在納年秋月為側福晉的時候,就已經知道對不住鄔思道了,那時候起就開始留意身邊的女子了……

對於臥底和眼線這種事情,鄔思道和老四胤禛一個比一個用的熟練,別忘了當年監視年羹堯就是鄔思道出的主意。老四胤禛自己都說,自己府上籬笆牢,老十三胤祥府上都是眼線。

當鄔思道坐上馬車的時候笑著說了一句:

“看來,我這後半輩子,又得讓人管著了。”

這句話可謂一語雙關,表面上他是在說,之前是被年秋月管著,當然中間有點斷檔期,之後是被如月管著。

其實他更是在說,前面被老四胤禛管著,後面的話已經是雍正帝在管著了……

這也是為什麼他半隱狀態下仍然不遺餘力地替雍正帝辦事,又是查諾敏案,又是送糧草,又是指出叛軍位置的,說到底,他還是不放心雍正帝能放過他啊!

而老十三胤祥聽完鄔思道的話後,一琢磨確實如此,以後連下棋都不敢贏雍正帝了……

倒是鄔思道,那次從田文鏡處跑了之後,如月也就沒有辦法送信出來,算是徹底脫離了政治漩渦……

我叫楊角風,換種視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創作品,不喜勿噴!


楊角風發作


首先,在雍正正式成為皇帝之前,鄔思道作為一號軍師,一直籌劃有關雍正能否繼承皇位的各項工作,從明面上的佈局,還有暗地裡的陰招(例如血洗江夏鎮),他都是重要的參與者和知情人,在雍正沒有繼承皇位之前,用證上需要有求於他,因此,他的地位是鞏固的,他與雍正只是合作者之間的關係,但隨著雍正繼承皇位,他們兩人的關係已經不對等了,在鄔思道知道雍正各種黑底的情況下,鄔思道本身的處境,就開始危險了!

最開始鄔思道只是為了實現自己的宏圖和能力,選擇輔佐雍正,在輔佐過程中,他也意識到了,雍正雖然能力強悍,並有君王之治和能力,但他也有君王慣有的殘忍,江夏鎮血案,數百無辜兵民被殺,雍正雖然一時震怒,但是以後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還是儘可能的選擇隱瞞,自己的親信奴才高福因情生變,把自己知道的一些內幕告訴八爺之後,本來有悔過之意,雍正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依然選擇殺人滅口,而且是在沒有向鄔思道打招呼的情況下,這也讓鄔思道意識到了雍正的很多行動未必會經過他,他雖然是雍正的死黨和親信,但雍正對他仍然有很多的隱瞞,在這樣的情況下,當自己大功告成之後,最好的選擇方式就是離開。


遼寧資深球迷


一是雍正不允許京城有這麼牛逼的人存在。二是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鄔思道這麼聰明的人肯定明白這個道理。


聰明的人都一樣,當年劉伯溫也是看出了朱元璋生性多疑,做事陰險,難以捉摸,深知伴君如伴虎,最後告老還鄉。


雍正同樣,生性猜疑,殺伐果斷,他深知鄔先生的高深莫測,如果身邊一直有這麼一個人存在,難免心存防備,正所謂,京城不允許有這麼牛逼的人存在。鄔思道也明白自己的使命已經完成,留下來也是多餘,還可能隨時招來殺身之禍,乾脆三十六計走為上。

鄔思道走了以後,雍正還不放心,派田文鏡等人監視他。和朱元璋監視劉伯溫一樣,很遺憾的是,劉伯溫最後還是被害了,實在是令人惋惜。


濟南樓市通


《雍正王朝》中四爺的奪嫡團隊,自從有了鄔先生的加盟,智鬥起來就不知道比八爺黨高出了多少個段位。然而真到了四爺繼位大功告成的時候,鄔先生卻第一時間選擇了功成身退。

歷朝歷代,能力出眾、建功立業的能人、猛人不乏多見,但真正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在成績面前不飄起來、不浮起來的人,就很難看到幾個了。整部《雍正王朝》,也只有鄔先生一個,算是能將功名利祿看成身外之物,沒有過多的留戀。


當中的原因,離不開鄔先生幾十年目睹世間百態的豐富閱歷,以及飽經世事滄桑後,對自身收放自如的堅強控制力。

作為自小熟讀四書五經培養起來的傳統文人,鄔先生渴望有所作為。但因年輕時候鼓動科場鬧事,至此斷絕了官場從政道路的鄔先生,在封建王朝科舉入仕的價值觀大背景下,懷才不遇的心情,可想而知應當十分鬱悶。

因而,當四阿哥找到他,並且放下皇子的身段,禮賢下士得對待他這個“刑餘之人”時,鄔先生是相當得感恩的。

尤其四爺當場背出當年他即興寫就的“......吾輩進退不苟,死生唯命,務請尚方之劍斬彼元兇,頭懸國門,以儆天下墨吏!”,鄔先生更是覺得,眼前這個皇子與自己的價值觀如出一轍。即便自己一生不能踏入官場,依然可以通過扶植四阿哥繼位,來一展胸中多年積累的抱負,這是何等的暢快!!!


當然,以鄔先生的冷靜頭腦,投身“九子奪嫡”權力鬥爭的漩渦中心,為四爺謀劃奪取皇位的同時,自然也會細細觀察自己拼盡全力為之效忠的主子——雍親王胤禛。

四阿哥猜忌心重,眼裡容不得一丁點的背叛。府上的奴才高福,中了胡管家的圈套,向八爺黨洩露機密。事後雖有悔過之心,並且由鄔先生謀劃將計就計,把太子寫給任伯安討要《百官行述》的密信,經高福之手交到八爺黨之手轉呈給康熙,促成太子第二次被廢,也算是立功贖罪了吧?但是依然難逃被賜死的命運。


八阿哥曾評論他的這位四哥,說話做事一向講究佔著個“理”字。可是面對年羹堯血洗江夏鎮一事,四阿哥卻選擇為了自己的政治利益,與老十三一道為年羹堯擦屁股隱瞞,這能說四爺就是正義、光明的化身嗎?

四阿哥厚黑、陰暗如此,鄔先生自然是看在眼裡、記在心頭,暗暗預留自全之道的退路。

果不其然,等到四爺從康熙手中繼承大位,回府小住的當晚,心願已了的鄔先生,立馬向雍正提出了歸隱的要求。一番“三不可用”的說辭,顯然是早就在心頭盤算許久,奔著雍正對症下藥的理由。

而鄔先生歸隱的方式也很特別,叫做“半隱”。是在雍正放心的李衛身邊居住生活,表明自己這個四爺奪嫡的重要參與人和知情者,仍然處在嚴密的監視、控制之下,絲毫沒有洩露皇帝隱秘過去的可能。

正是在如此巧妙的安排下,鄔先生才得以讓自己的下半生有了一個善終的結局。而與之相反的是,往日四爺府上專替主子辦秘密差事的高毋庸等人,至雍正登臨皇位後,全都立馬被清理,再也沒有出現在世人面前。


竹山清溪澗


鄔思道之所以要在雍正繼位後跑,關鍵還是雍正對他起了殺心。

雍正用人有個特點,那就是他喜歡用處在危難之中的人。電視劇中並沒有詳解交代鄔先生的背景。他原本是一個很有才華人,有理想,有抱負。但是由於年輕的時候遇到了科場舞弊案,他帶著舉子大鬧科場,得罪了官場之人,最後在流亡的過程中落下了殘疾。心愛的姑娘也因此轉嫁他人,所以他的命運非常是坎坷的。

經過幾十年的人情冷暖,加上鄔先生本來就精通帝王之術,這使得鄔先生能夠看透人心,洞悉世事。雍正在這奪嫡的關鍵時候,是非常需要一個像鄔先生這樣的幕僚來為自己出謀劃策。當然,雍正這種做法並非他個人獨創,因為這是當時權貴的一種習俗。無論八阿哥胤禩、還是大將軍年羹堯,他們都有自己的心腹幕僚。

當然,鄔先生也沒有讓雍正失望。經過這麼多年的努力,鄔先生幫著雍正一步步贏得了康熙的信任,最終雍正繼成了大統。鄔先生憑藉自己的能力,在雍親王府的地位可以說是無人能敵,這一點從奪嫡的那一晚就能夠看出來。那個時候雍正在皇宮,雍王府完全交給了鄔先生,甚至連雍正的福晉也站在鄔先生的後面,聽憑鄔先生的指揮。

不過有句話說得好,“共患難容易,同享富貴難”。雍正繼位立刻回王府了,並且第一個見的便是鄔先生。當時雍正繼位以後沒有一絲喜悅,也沒有一絲放鬆,甚至還有些內疚,他和顏悅色的同鄔先生說話,還明知故問的詢問調兵的事情。

畢竟鄔先生跟從雍正這麼多年,他對雍正的性格是一清二楚的。雍正這個人性格非常急躁,如果和顏悅色的同一個人說話,那麼他多半是裝出來的。比如推薦大將軍王的時候,他和胤禵密探,後來繼位以後,他安撫年羹堯。

古代以孝治國,康熙駕崩,作為皇帝的雍正,自然要守靈。可是雍正卻大半夜的跑回來和自己的謀士在這裡不痛不癢的聊天,怎麼說也違背常理呀?從雍正的種種表現來看,鄔先生便可知雍正是回來秘密殺掉那些替幹髒活的人,而自己極有可能是第一個被殺的。

因為雍正已經無意中說出來了,他只在王府呆一夜。明天又很多事情要做。雍正剛繼位,必然有很多難題,但是他絲毫不同鄔先生商量。

鄔先生是謀士,不是太監,他是不能夠呆在皇宮裡面給雍正當謀士的。明天王爺府的人必然跟著雍正進宮,可是雍正卻又說慢慢安排鄔先生。那麼鄔先生能去哪裡?對於一個知道自己那麼多事情的人,雍正會怎麼辦?

其實,對於雍正想殺自己,鄔先生並不意外。因為從前面的坎兒之死,鄔先生就明白了雍正的做事風格。不過,鄔先生內心之中還是有一些希望的,畢竟他忠心輔佐雍正這麼多年。只可惜,雍正晚上的表現讓鄔先生意識到自己生命垂危了。鄔先生如果不想辦法早點跑,那就只能等死了。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順手點個贊哦~

更多精彩請關注歷史是什麼


歷史是什麼


漢朝時,張良輔佐劉邦奪得天下後,也跑了。鄔思道在輔佐雍正繼位後立即離開,與張良類似。

有些道理已經是老生常談了,比如兔死狗烹,比如功高震主,比如共患難容易、共富貴難。

深通帝王心術的鄔思道,對於這些淺顯的道理不可能不明白。

當然,除了大道理之外,還有一些獨特的原因,讓鄔思道萌生去意。

第一,鄔思道是個活在陰影裡的人,見不得光。與其說他像張良,不如說他更像陳平。他使的那些計謀中,有很多屬於陰謀詭計。這種人只適合幹髒活兒,不適合在人前行走。

第二,鄔思道知道雍正奪嫡過程中的所有細節,這對於他是致命的。一旦雍正對他失去信任,必將被殺人滅口。所以,不如趁著雍正還感激他的時候,一走了之。

第三,鄔思道是個瘸子,而且,他沒有考中進士,同時還有一些人生汙點(大鬧科場)。這樣一個人,雍正怎麼安排他呢?高了,有以上制約;低了,對不住他奪嫡功臣的地位。所以,鄔思道一走了之,替雍正解決了這個難題。

第四,他對於雍正的瞭解,應該超過所有人。雍正心性比較殘酷,性格比較刻薄,這種個性的人,不好相處,很難與人善始善終。後來的年羹堯、隆科多都是例證。鄔思道既然看清了這一點,自然不會等到與雍正鬧翻的那一天。

鄔思道聰明的地方在於,他既離開了雍正,又在雍正的視野之內——他到雍正的寵臣田文鏡那裡當師爺去了。

只有這樣,他才能讓雍正放心。


趣談秘史


留下就等著被宰,走了還有一線生機。鳥盡弓藏、卸磨殺驢是恆古不變的真理,屢試不爽,雍正也不例外。與君王共患難易,共享樂難。




第一,鄔先生的使命已經完成。劇中,鄔先生的主要任務就是輔佐胤禛登基,如今心願達成,自然該功成身退。鄔先生心懷天下蒼生,卻又淡泊名利,閒雲野鶴,民間江湖才是其最終歸宿。




第二,在幫雍正上位的過程中,鄔先生知道太多胤禛的隱私。雍正為了登上皇位,幹了不少見不得光的事情,如今當上皇帝,自然讓這些見不得光的秘密永遠消失。登基第二天,四爺府上辦秘密差事的人就被清理。皇帝行的是正大光明之道,而鄔先生所行的是陰柔之術,對於登基後的雍正已經沒有利用價值。




第三,鄔先生是個有自知之明的聰敏人,知道自己的價值,也知道雍正的擔心。鄔先生能夠揣摩康熙的帝王心術,也必然能夠揣摩雍正的心思,這對雍正肯定是個威脅,其聰明才智可以為雍正所用,也能為雍正的對手所用。雍正當上皇帝,鄔先生就成了一顆定時炸彈。



在雍正正趕回府上的時候,鄔先生馬上表明態度,大打感情牌。趁雍正還是“人”的時候,趕緊脫離險境,實為明智之舉。


陳陳秋媚


不跑行嗎?“康熙帝”眼看西去,雍親王“胤禛”登大位已成定局,作為陰謀家、師爺的“鄔思道”反思前夜之“九王奪嫡”那些血雨腥風及自身的殘疾又登不了大雅之堂,加之目睹了“雍親王胤禛”的殘忍,鄔思道清醒了,伴君如伴虎,何況是一個冷麵王爺登上了天下之主!

當隆科多宣讀了“胤禛”即位的“詔書”那一刻起的當日晚上,“雍正帝”回到了府邸雍和宮,回去幹嘛呢?看官你是不會想到的,九王奪嫡的一切計劃與執行“秘密謀劃”都是在這個“雍親王府”處理的,在這裡的散亂雜人及跑腿學舌的,一定知道並掌握著極大的“胤禛奪嫡”的天大秘密,“天子家裡沒有私事”的天道,史書都無法記錄實誠,誰敢保家裡的“奴才下人”不嚼舌根子?



當晚;鄔思道已經打好了行李捲,他的使命自己知道,已經完成,接下來就是如何退出這個陰森森“雍親王府”,因為鄔思道知道就在前天的晚上,“雍親王府”的管家“高福”已經由雍親王“胤禛”派人秘密的處理了,(高福知道的太多且被皇八子廉親王胤禩收買),當時鄔思道就驚出一身冷汗,他知道雍親王府上下幾百口人不知有幾口可以活著走出這個大門?鄔思道沉思著。。。

單說江夏鎮屠城一案,幾百口人一夜之間被“年羹堯與嶽鍾琪”殺個溜乾淨,雖然這是“奪嫡”的不可不辦的無奈之舉,可幕後的策劃是他鄔思道出的主意,如果將來對景就是麻煩。正胡思亂想的時候,“雍正帝”(登基就得稱皇帝)進來了,說:這一天很累呀!鄔思道想能不累嗎?兩天兩夜沒閤眼,不就是為了“這一天”嗎?見雍正帝笑著說:烏先生不要急,等我宮裡安排完了咱們再說,鄔思道趕忙說:皇上:我一個殘疾瘸子,登不了大雅之堂,(鄔思道不愧為高級陰謀家)皇上給我官職吧,有損皇帝的形象,不給過意不去,我不如浪跡江湖,為我“皇帝”宣傳我朝新氣象!緊接著又說:小隱隱於朝,大隱隱於市。這就是鄔思道直接表明了,自己不但不當官,以後也不會亂說亂動的。

“雍正帝”假裝不悅說到:可惜你的一肚子學問了!鄔思道又說:皇帝呀,我乃一名落魄布衣,有點學問也是“陰謀”,皇帝以後施政都是“陽謀”!(看看這老鬼說的)(畢竟幾年的幕僚)雍正帝不禁說:好吧!你去哪裡?鄔思道說:我先到山西李衛哪裡看看,鄔思道明白,無論他走到哪裡都是跑不掉這位新“皇帝”的手掌心的!鄔思道明白,這雍親王府不出明天一早不知有多少知道秘密的人不知去向。聽“雍正”答應了,趕忙連夜坐小馬車出城吧!


日堯居k古史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普通人尚且懂的,鄔思道又怎會不清楚?

一、

要說在這個世界上,誰最瞭解雍正帝?我想鄔思道毫無疑問的要排第一,甚至超過了雍正的老爹康熙爺。

鄔思道本是康熙年間的牢獄犯人,率領五百考生大鬧考院,落得個鋃鐺入獄。

幸得四爺胤禛慧眼識珠,發現了鄔思道,將他從牢中帶到了府上,做起了老四的幕僚。

擅長陰謀的鄔思道幫助四爺一步步打倒了不可一世的太子胤礽,擊敗勢力龐大、結黨營私的老八胤禩,終於登上了朝思暮想的至尊寶座。

雍正登基了,再也不需要鄔思道的陰謀詭計了,他已經成為了這個王朝權力最大的人,再沒有任何人敢公開和他叫板了。鄔思道打算退隱。

可雍正帝會輕易的放走他嗎?答案是顯然的,絕對不會。


二、

自打高福被雍正毒殺以後,鄔思道就認清了眼前的這個主子,絕不是個善茬。換一個詞兒來說,那叫帝王心術。

雍正帝明白,鄔思道清楚的瞭解自己所有的秘密,不管是明面上的,還是背地裡的。就衝著這一點,他鄔思道就不能善終。

鄔思道也明白,自己一路和雍正帝風雨同舟,共患難,卻不能同享富貴。雍正的路到頭了,自己的路也就到頭了。


三、

為了打消雍正帝的顧慮,鄔思道提出了自己“半隱”的計劃。之所以是半隱,目的就是告訴雍正,我鄔思道不會遠走高飛,脫離你的掌控。相反的,我還是一直在你的監視之下,這下你放心了吧。

同時鄔思道拒絕了雍正帝要自己入朝為官的賞賜,“情真意切”的表達了自己的三不可用。

一、自己乃殘疾之身(鄔思道腿腳有毛病,是個瘸子),自古沒有瘸子入朝為官的先例。

二、自己乃前朝罪人,倘若入朝為官,對前朝乃至對皇上,都是一種否定。

三、自己行陰謀之事,而皇帝行的卻是正大光明之道,自己一身所學,早已耗費殆盡,毫無用處。

一番真真切切的言談,終於說服雍正帝,同意了自己半隱的決定,也讓雍正對自己一直顧慮重重的念想徹底的放下了。


奇點歷史


再不跑,就要挨刀!

所謂“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再《雍正王朝》中,鄔思道對雍正皇帝有兩種評價,也是大作家二月河對於他筆下雍正的定位:

其一,龍驤虎步,一代明主。

雍正有為國為民的一面,在其他皇子爭權奪利,都為了自己的時候,他能夠一心為國討取欠款,又親自下到地方治理河患,到各地體察民情,查辦貪官。

可以說,在電視劇中,四阿哥胤禛與他其他幾個兄弟是完全不同的兩類人。

正因為胤禛如此無私,能放下私利,顧全大局,康熙皇帝才會對雍正另眼相看,將江山託付。

但是,雍正如此做並非沒有私心。他也想過爭名,也想過奪利,但是,在鄔思道一番點撥之後,他已經明白,不爭方才能爭,不取方才可取。

他的許多行為,有不少都是投康熙所好。一如他的許多兄弟:見到康熙喜歡書法,就練字;見到康熙喜歡史書,就修史;見到康熙喜歡人才,便招攬賢才……總之,那些兄弟也是投其所好,只是,他們看到的都只是小道,都是旁門,唯有四阿哥胤禛,抓住了根本。

其二,鷹視狼顧,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

雍正能明是非,顧大局不假,但同時,他又刻薄寡恩,手段很辣。

雍正對於年羹堯的種種行為便是如此。年羹堯放縱跋扈,多半是雍正刻意縱容。也就是說,雍正故意讓年羹堯犯下許多大錯,然後一舉將其滅殺。

這裡有許多原因,早年間需要藉助年羹堯做髒活,後來要靠年羹堯立戰功,轉移朝廷爭鬥焦點,再後來大局已定群雄殲滅,年羹堯已無用武之地。若是雍正好好敲打,年羹堯未必會跋扈,可是,那樣年羹堯便會成為臥榻之側一隻猛虎。

雍正可不想如此,與其小心防備,不如一刀斬斷。

鄔思道跟隨雍正多年,知道雍正許多隱秘,尤其是知道雍正如何奪取帝位的經過。這種人有能力扶持雍正,也就有能力毀掉雍正。雍正絕對不允許這種人存在。於是,在他入宮的第一天,便下令將鄔思道殺死。是鄔思道及時請命,早早辭行。

若是他答應隨雍正入宮,做什麼登壇拜相的美夢,鄔思道早就死在刀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