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規模化”|深一度思考

今天,我們有關社會變革規模化的理念,大部分體現的是一種舊的思維定勢,不足以支撐當代的社會創新——那些理念重在擴大組織的規模,而不是影響的規模;規模化勢在必行;規模越大越好;規模化的目的是商業成功。

在收入、市場份額、融資這些語境裡,規模化就等同於增長,而且意味著越多越好。雖然這些都是一個組織的正當目標,但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擴大社會影響力。

影響力的規模化需要通過協調努力,去實現最佳規模的集合影響力。這些協調努力必須首先經過道德驗證和基於證據的動態評估,才能予以實施。

重新定義“規模化”|深一度思考

全文約3600字,讀完約需8分鐘。

2014年年初,埃博拉病毒開始在西非各國肆虐,以驚人的傳播速度侵襲了大量社區和家庭。在接下來的兩年裡,共有超過1.1萬人死於埃博拉病毒,佔病毒感染者總人數的60%。

這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危機。1976年,埃博拉病毒首次被發現,此後發生的27次疫情都在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內就被控制住了,直到2014年的疫情大爆發。為什麼這次疫情持續了兩年,造成的死亡人數比以前所有疫情加起來還要多呢?

對此,目前尚無一個完整的答案,但有兩個因素很關鍵:首先,我們不知道該怎麼辦,沒有一個已知並被驗證過的方案能應對這一超大規模疫情;其次,當地的環境十分惡劣,很多疫情爆發的國家和地區醫療體系落後、社會處於解體狀態。諸多因素使得問題加劇,連最為全面的解決方案也難以產生穩定的效果。

在上述情況下,我們常用的規模化實施解決方案的做法是行不通的。傳統干預方式需要有兩個前提條件,即可靠的解決方案和有利於方案實施的環境。

但是,正如埃博拉危機一樣,實際情況並非總是如此。當我們不知道哪些措施有效時,該如何實施規模化的應對呢?

關於如何規模化,我們需要一種更廣闊的思路,將各種不確定性因素納入考量之中,以適應處於不同環境中的創新者、影響力投資者、資助者、非政府組織、社會企業和政府。我們看到,這種思路正在發展中國家興起。

我們將這種範式稱為“規模化科學”。“規模化科學”這一概念有兩層含義。第一層含義是指將科研成果規模化,從而獲得重大影響。第二層含義是指形成一種有體系、有原理的研究規模化的科學。

創建這一科學旨在幫助建立一種針對規模化的批判性思維。所有規模化方法都應該在質疑、測試、優化的基礎上悉心加以應用。我們一次又一次地從發展中國家的創新者那裡領會到,正是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維的精心組合,才催生了富有意義的變革。

三種傳統的規模化範式

今天,我們有關社會變革規模化的理念,大部分是借用了19世紀的工業擴張、20世紀的製藥業監管和21世紀的科技創業的模式。我們將這三種模式分別稱為工業規模化範式、製藥規模化範式和精益規模化範式。

儘管我們可以從這些範式中學到很多東西,但它們不足以支撐當代的社會創新。它們體現的是一種舊的思維定勢:重在擴大組織的規模,而不是影響的規模;規模化勢在必行;規模越大越好;規模化的目的是商業成功。

1、工業規模化範式:重心在於如何以最低成本來生產、分銷大量標準化產品。其關鍵在於“經營規模”,而經營規模可以通過高效的大規模製造和分銷來實現。

2、製藥規模化範式:重心在於如何獨享創新成果。其關鍵在於“授權”和“排他性”,前者是指政府授予創新者在階段性臨床試驗的基礎上擴大藥物使用規模的許可,後者是指創新者可通過申請專利和保守商業秘密等手段,讓其他競爭者無法染指。

3、精益規模化範式:重心在於如何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快速成長。其關鍵在於“快速學習”和“資源規模”,前者是指通過快速迭代產品設計來了解市場看重的是什麼,後者是指及時獲得各種資金,利用已獲得的知識來擴大市場份額。這種範式對社會企業家和影響力投資者很有吸引力。

這三種範式都是為了實現商業成功而實施的策略。這些舊範式也可以用於社會影響力領域,只是它們都有欠缺。一個更為全面的思路會側重於另一個或者補充的目標,即公共利益。為此,我們要運用規模化科學的範式,制定一個實現公共利益的框架。

規模化科學的四項指導原則

擴大運營、收入、市場份額、融資等,都是耳熟能詳的概念。在這些語境裡,規模化就等同於增長,而且意味著越多越好。雖然這些都是一個組織的正當目標,但我們關注的是擴大社會影響力。從規模化科學的角度來看:

影響力的規模化需要通過協調努力,去實現最佳規模的集合影響力。這些協調努力必須首先經過道德驗證和基於證據的動態評估,才能予以實施。

這一定義包含了四項原則:道德驗證,包容性的協調方式,最佳規模和動態評估。如果這些原則沒有得到明確的落實,公共利益可能會被其他目標(尤其是組織成長)所遮蔽。

1、道德驗證

規模化並非是一項絕對要求。事實上,有時候不擴大規模是一個更好的選擇。第一項原則“道德驗證”意圖在增長的壓力與對他人的責任之間取得平衡。

研究人員/ 創新者可能受到來自政府、資助者和同行的壓力,要求他們擴大創新成果的應用規模或發展壯大他們的組織。但是,創新者在決策時也對受到其創新影響的人們負有責任,而這種責任在一定程度上是通過對規模化的道德驗證來實現的。

我們建議換一個角度思考:“在實施規模化之前,你如何能確定自己的創新會取得積極的影響並能避免產生負面影響?”這是一個道德設問,規模化在此成為價值權衡的對象。要回答這個問題,創新者和“受影響者”需要為規模化制定一套基於“可接受的影響力風險”的衡量標準。

如果社會創新者沒有足夠的把握就進行規模化,可能會造成太多的風險。如果過於謹慎,則將收效甚微。社會創新者應該尋求一種中等的、可接受的風險水平。確定“可接受的風險水平”的因素很多,包括問題的緊迫性、失敗的成本、視角的多樣性、是否存在其他替代方案以及產生負面影響的可能性等。

重新定義“規模化”|深一度思考

對影響力規模化做出決策要求對受項目、政策或產品影響的人所造成的影響力風險進行評估。如果一個組織決定在確定性較低的時候進行規模化,就可能會帶來過高的影響力風險。如果在確定性較高的時候進行規模化,則承受的風險可能會過低。尋求折衷點——可接受的影響力風險,決定了一個組織擴大影響力的速度。

2、包容性的協調方式

創新者必須與受創新影響的人以及讓規模化成為可能的人建立好關係。無論有多麼大膽的規模化目標,創新者或單個組織在大多數情況下都無法獨自大幅改善一個社會或環境問題。創新者面臨的現實挑戰就是如何以促進公共利益為前提,去協調持有不同工作日程和視角的多種行動者所採取的行動。

目前成功吸引“受影響者”參與的模式比較少,而且通常情況下,將他們排除在外也不會影響資源的獲取。然而,只有他們最適合判斷創新是否獲得了成功。這就是為什麼必須要讓“受影響者”參與關於規模化的決策,包括規模化的目標,怎麼做,何時、何地和為什麼進行規模化等。發展中國家的經驗表明,這樣做能夠提高創新成果規模化成功的概率。

協調行動者的一種方法是有組織的協調:相關組織和個人聚在一起共同商定一項行動計劃,並有一個或多個協調實施的過程。按照資助型組織的慣用說法,有組織的協調通常被稱為“集合影響力”。另一種方法是非組織性協調。這種方法需要多方共同發展一個人際網絡、市場和專業的有機體系,體系中的許多行動者會自發採取獨立的行動。

3

最佳規模

第三個原則是社會和環境問題的解決方案都有一個“最佳規模”,而且最佳規模極少是最大規模。要了解什麼是最佳規模,首先要明確規模影響力的含義以及衡量標準。

我們在對發展中國家創新實踐的回顧分析中發現,發展中國家在推動規模化的過程中,遠遠不侷限於使用像“受益者人數”這樣簡單的衡量標準。

比如對某些亟需服務的特困群體來說,提升項目的可及度或提高效益,就可以大幅增加項目的整體影響力。與此同時,可持續性或滿意度等定性目標也可以深度改善人們的生活。畢竟就某一人群來說,與“大而不足”相比,從“小而美”中可能獲益更多。當然,反之亦然。一邊是慢節奏、小而美,另一邊是不完善、大而快,兩者各有優缺點。

在評估最佳規模時,重要的是要考慮規模化所產生的後果。當我們採取更多行動時,影響力的變化可能是線性(加法)的,也可能是非線性(乘法或指數)的。另一方面,規模化可能會削弱積極影響(效益遞減),擴大負面影響,擠掉更有效的解決方案。上述變化的方式可以左右成敗。

4、動態評估

“影響力評估”是指對一個特定規模的創新應用的有效性進行評估。這類評估會假設存在穩定的因果關係,即通常用邏輯模型和變革理論來描述的因果關係。

然而在現實中,由於一系列行動和規模化效應,影響力可能會增強或減弱,或者發生質的變化。因此,規模化科學採用“動態評估”的原則,以瞭解影響力如何隨著規模的變化而變化。

動態評估實際上就像是評估我們如何在速度攀升的情況下駕駛車輛。為此,我收集、評估周圍的信號,並採取相應的行動。這一具有連續性的自適應過程是動態的,因為我們在推進過程中可能需要改變現有的方法、框架和理論。

構建規模化變革理論

“變革理論”是項目評估和設計的常見要素。為了幫助創新者把上述四項指導原則付諸實踐,規模化科學旨在創建一種新的變革理論,我們稱之為“規模化變革理論”。

“規模化變革理論”由三個部分組成:規模化的路線、規模化造成的反應和規模化的合作伙伴。

首先,“規模化的路線”是指一項創新在推廣過程中所經歷的一系列階段。階段的數量可以根據實際需求自由設定,例如可以從鑽研一個好想法開始,繼而積累實施這一構想所需的專業知識與技能,然後運用這些知識技能採取行動,最後擴大行動範圍以造成大規模的影響。這種普遍性的路線可以適用於任何創新的規模化,比如一項政策、一個產品、一個項目或一種實踐。

其次,“規模化變革理論”還包括對“規模化反應”的明確闡述,即說明影響力如何隨著解決方案的推廣而變化。這些變化可能包括影響的規模、質量和類型的變化。在論證這些聯繫時,應考慮到潛在的規模化效應。

最後,第三個部分是確認“規模化的合作伙伴”,描述參與規模化實施的合作伙伴的角色以及錯綜複雜的相關安排,協調原則在這裡起著重要的作用。

暢談

近年來,“同一天生日”與“黑土麥田轉型”等新聞事件引發諸多爭議,不少機構在試圖利用資本快速實現公益產品的“規模化”時出現了很多問題,“規模化”理念的本身也成為一個有爭議的話題。

讀完這篇文章,你對“規模化”有什麼看法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將把《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中文刊贈與優秀的留言者。

來源:本文刊於《斯坦福社會創新評論》03期;

作者:約翰·加爾加尼,項目設計和評估諮詢公司Gargani + Company,Inc.的創始人兼總裁,同時也是美國評估協會的主席;

羅伯特·麥克萊恩, 國際發展研究中心政策和評估部的高級項目專家

注:本文有刪節,欲讀原文可購紙刊

重新定義“規模化”|深一度思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