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外國人很少存錢,卻生活的很好?

上廣亞美


據最新調查顯示,大約有半數美國人的存款佔收入不到5%,其中,18%的人根本不存款。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存款佔收入的10%。而咱中國人卻喜歡把錢往銀行裡面放。對此,多數專家指出,中國人擁有存錢和節儉美德,而西方人向來喜歡過用明天錢,過今天日子的透支生活。並且舉了西方老太太買房,提前享受房產,而中國老太太一定要存夠了錢,等死前才剛存完錢,即使買了房子,也享受不了住房的樂趣。

但是我想問一句,難道西方人天生就喜歡提前消費,而中國人天生就喜歡勒緊褲帶去存錢嗎?顯然,這樣說是不正確的。同時,中國人存大量的錢,還要面臨通脹來襲,貨幣貶值的苦惱,目前銀行存款長期處於負處率之中,存錢是存得越多,資產縮水就越多。實際上,對中國百姓來說,還不如像西方人那樣提前消費度日,來得更好一些。

現在問題來了,中國人為啥喜歡存錢,西方人為啥不存錢,日子卻過得卻更好?第一,中國人要存錢面對醫療、教育、購房這三座大山。自從1998年開始,中國就把醫療、教育、購房都完全市場化了,而忽略了對低收入弱勢群體的託底。而隨著看病貴,教育難、房價漲等因素,中國的老百姓真的是要存點錢,以應對急需時的支出。在中國誰要是不存點錢,那真的得了啥大病、子女結婚購房付首付,那就會有大的麻煩。

而在美國,年滿65歲的老年人可以申請聯邦醫療保險卡,享受優惠的醫療和藥物價格。收入低的群體可以申請白卡,享受免費的醫療服務。此外,西方人結婚可以租房,並不一定要買房,年輕人多數租房住。而在教育方面,美國是誰的家庭越窮,誰可以申請到助學金的比例就越高。所以,中低收入家庭並不需要通過存款來留後路。

第二,西方人在養老方面也做得非常好,一般普通工人工作一輩子,可以拿到基本養老金,這是保障你最低的生活標準,讓你能夠活下去。此外,一些效益好的企業,對優秀員工可以通過支付企業年金,來增加其退休後的生活質量。當然,一些職工還有私人再買一份養老保險習慣,這樣可以讓自己退休生活過得更加體面、有質量。

第三,中國老一代人過得比較艱苦,他們習慣了勤儉節約,同時,老一代人也喜歡存點錢,為兒女做點貢獻。而在美國子女18歲後父母就不再負責,任何費用支出都要自己負責,所以美國孩子在經濟上都很早獨立。正因為不需要為自己子女留下任何財產,美國人沒有什麼後顧之憂,所以,他們就更偏向於提前消費,花明天的錢為今天服務。

所以,並不是美國人天生喜歡用錢,而中國人天生喜歡存錢,而是兩個國家的社會保障體系完全不同,生活理念也不一樣,中國人存錢是以備不時之需或留錢給子女。而對於美國人來說,正是因為解了決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等四個環節的費用支出難題,子女也不會依賴老一輩人生活。所以,美國人要想不消費也很難,因為根本不知道錢要花在哪裡,對他們來說,活在當下,這就是最美好的人生。


不執著財經


還記得很小的時候,政治書上就有這樣的一副漫畫,非常有意思,在漫畫裡有兩個老太太,第一位老太太是中國的老太太,這位老太太手裡拿著廉價的菜,弓著腰擦著汗說,哎呀,攢了30年的錢,終於能夠買下一套房子,也就是說在這30年裡,她一直省吃儉用,然後將所有攢下來的錢購買了一套房子,在50多歲的時候才能夠搬進新房子裡。而在他旁邊呢,有一位外國老太太,外國老太太說,哎呀,真好呀,我終於還清了所有的房貸,也就是說,在30年前,外國老太太就用貸款購買了這樣的一套房產,在這30年裡,他不斷的還房貸最後還清了房貸。

這就是兩種截然不同的消費觀念,在外國,他們的福利政策以及商業保險制度都非常的健全,所以他們在一出生就購買了各種各樣不同的保險,以及國家給他們的福利和政策都非常的完善,看病不要錢,上學不要錢。所以他們更能夠放開了去消費,他們的消費市場也更好,更活躍。相反,中國的相關政策還不夠健全,大家要儘量的把錢存下來,以防萬一。所以你看中國人現在病不起,一旦家庭成員有重大疾病,就要花去家裡的所有儲蓄,這對於中國的家庭來說負擔是非常重的,所以外國人他不需要存錢,他的風險承受能力更高,而中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比較低,所以需要存錢。

但是這兩年中國的金融發展的也越來越好,保險行業也有著更好的起色,所以現在大家除了購買國家的保險之外,還會購買一部分商業保險,這一部分商業保險就能夠保障你的重大疾病,以及一些意外發生的時候,能給予一定的補償。


變革家


首席投資官評論員溪梅:

好像還真的是,不存錢,而且每天過的還很舒服,但是給我們的感覺生活過的還特別的好。他們基本不存錢,而且屬於那種先花錢,不管還的上不上的問題,就是先把前眼的一天過好就行。所以他們的生活質量來說會覺得很好。不會去想太多的後顧之憂。如果沒有存錢的意識,所以他們每天的消費的檔次會很高。如果存錢的話就不是這樣了。

在國外如果到了結婚的年紀,女方是不會要求太多一定要有車有房有存款,所以很多家庭不需要花更多的錢去購置房子或者車。但中國不同,結婚就像籌碼一定要有車房存款才肯嫁。這樣的話會給男方和他的家庭帶來經濟壓力。不要求這些硬件條件的話生活質量會比較好。

這就是不同,國人為什麼要存錢,就是想為了以後生活質量等保障更加的好。想的比較長遠。這就是兩國的思想和價值觀不一樣。


首席投資官


最新調查顯示,大約有半數美國人的存款佔不到收入的5%,其中,18%根本不存款。只有四分之一的人存款佔收入的10%以上。為什麼美國人不願意存錢呢?

中國老太太在老的時候終於攢夠了買大房子的錢,住上了新的房子。而外國老太太在年輕的時候就住上了大房子,如今終於還清了貸款。

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哪種方式了?

據統計,2017年上半年我國年通貨膨脹率為7.5%,並保持在6-8%水平。全國食品價格上漲幅度為9.7%。這就意味著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你手裡的錢不值錢了。對很多人來說,存錢已經不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多年後,你的錢並沒有那麼高的價值。

外國人很少存錢,他們崇尚“花明天的錢,圓今天的夢”,因此他們的生活質量相對來說更好。外國的福利制度較完善,在發生重大事件的時候沒有後顧之憂,對他們來說沒有“存錢防老”的概念,消費水平當然更高。

中國人為什麼要存錢?防止重大意外的發生,“一病回到解放前”,生一次病,可能一輩子的積蓄就沒有了。子女的教育、結婚生子等都需要父母拿錢,還要為自己老了打算,存點積蓄,老了還可以用。

政治體系、消費觀念、社會保障體系等的不同,造成外國人很少存錢,相比較緊衣縮食存錢的中國人來說,他們的錢都用來消費了,自然能夠生活的更好。


環球老虎財經


我們究竟是為了什麼存錢?存錢無外乎兩個目的:為自己存養老和看病的錢;為子女攢上學和結婚的錢。

這就是我們一生中大部分人存錢的目的。但是實際情況真的可以達到這種效果嗎?

到了退休年齡,我們從工作崗位光榮下崗。工作了大半輩子,以為可以頤養天年了,但是目前一個不爭的事實是:退休後收入會明顯減少。如果想要退休後的生活水準不降低,就得在我們工作的幾十年裡提前掙夠養老錢。有一句話說,一病回到解放前。雖然現在有醫保,但是還是不得不面對進一次醫院花掉半個月收入的現實。   

另外現在教育費用水漲船高,對於有了子女的人來說,子女的教育費用當然是必須要提前攢的,而且得早攢。結婚是人生中的一件大事,同樣需要老爸老媽付出大半輩子的儲蓄,沒錢娶不起媳婦、沒房沒車沒有姑娘願意結婚是現在的大勢所趨。

這是國人的真實寫照。我們再來看看外國人的生活情況,我們就拿 美國來舉例子吧, 在美國他們收入高,物價低,美國人為什麼還是存不下錢?或者說為什麼他們沒有像我們這樣愛存錢,原因分析如下:

第一 求學階段,美國人往往不靠積蓄付學費,他們靠助學金和貸款。

美國大學助學金申請是有講究的,許多學校有規定:誰越窮,申請到的助學金比例就越高。比如一些名牌私立大學,規定學生家庭年收入低於6.5萬美元,學費生活費就可以全免,低於12.5萬美元的學費全免。

第二 結婚不一定需要婚房。

美國人沒有結婚一定要買房的概念,男方更沒有結婚前一定要準備婚房的壓力,有房無房、有車無車更不是一對戀人是否結婚的決定因素。  

第三 醫療保險完善,全國上下都可以使用。

在美國,年滿65歲的老年人可以申請聯邦醫療保險卡,用以享受優惠的醫療和藥物價格。窮人可以申請白卡,享受免費醫療服務,其中包括了長期護理費用。  

看到了沒有,美國人如果要存錢,根本就不知道錢要花在哪裡,所以也就沒有存款的必要性,選擇“活在當下”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深海的稻草人


的確是這樣,在國外的一些國家存錢的少,享受型的多;在中國存錢的多,花消的少。這主要是與國與國之間的福利待遇差距過大有關。譬如:瑞典,古巴,加拿大等一些國家。首先,醫療,教育都是免費的,這樣一來,免去了人們的後顧之憂。然而,在中國的老百姓,不存錢就無法生存,最起碼,你得存錢還房貸、車貸吧?你得存錢將來看病,存錢將來給孩子上學吧?加之,近利來銀行率年年走低,結果,越存錢越少,越存越貶值,生活壓力就越來越大。

隨著企業、事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的差距問題,導致於中國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因此,在中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永遠走不出去的怪圈,那就是:越窮越存款,越富越貸款的局面。


劉年14


外國人有自己的各種社會福利事業,有公私分明的商業、勞動和社會保障制度,有嫻熟又樂於奉獻的社會安居環境。他們的政府成立許多稅費立法機構,從富人(包括政府工作人員、白領、高薪階層)那裡按月收取一定比例的上繳費用,富人也以此樂意體現自己的價值,用自己賺取得來的錢為整個國家和社會提供各種社會福利保障服務,然後一門心思地撲在自己的生意上,用剩餘的盈利再想著把生意做大做強,從而實現利滾利、錢生錢的商業驅動模式。其實這即是一種換位思考蓄存金錢的現代生活方式,不過它體現的是錢的循環再生能力,不讓它躺在個人的私人帳戶裡,以內化為無論虧盈,錢都是富有人情味的活的流動資產,實現它不養真正的閒人與懶漢,化作錢為人人,人人為錢的內生力量,幫助帶動就業和激活經濟,實現國家的強大民眾的幸福,所以這就是福利國家人人愛勞動人人有保障的制度優越性給老百姓帶來的極大好處。而相反,中國在這方面的探索實踐雖然也已經實施多年,但並沒有形成一種社會共識,民間還依然停留在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省下錢財為兒女的認知初級階段,老百姓富了但體味不到高興和快樂,生活仍然過得寡淡而缺少甜味。



本姓很受敬


為什麼富二代不用存錢,卻生活的很好?這不是廢話麼。看看歐美的發家史,就是搶劫了非洲,美洲,亞洲,然後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然後通過工業化,實現了近現代化的轉型。,成功成為發達國家。所以本質上,現在歐美國家人民都是富二代。最近很感慨,新聞上,周邊的人,不少很喜歡日本,對日本有很高的評價。我想說,日本的發家史,是源於甲午戰爭,通過對中國的搶劫,實現了日本的資本原始積累,順利的完成了農業國家到工業化國家的轉型。今天的日本,仍然享受著甲午戰爭的紅利。有人說,二戰的時候,日本打沒了,沒錢了,我想說,你在搞笑麼,工業化人才不是最值錢的啊,甲午之後,日本就實行了免費的國民義務教育,實現了對人才的投資,人才永遠是最值錢的。我打個比方,中國和日本是兩個家庭,以前,中國有錢,但是沒文化,家庭內部矛盾重重,日本家庭通過對中國的搶劫,實現了人生逆轉,收穫了巨大財富,日本人也很理性,很重視教育,給子女請最好的老師,送子女出國留學,過了幾代人的變更,中國家庭的窮孩子羨慕日本家庭的富孩子,覺得日本家庭的孩子都素質高,有文化,多才多藝,教育好,各種讚美。這是何種的悲哀。

甲午,侵華戰爭,本質都是2個民族的戰爭,不是媒體宣傳,是日本軍國主義政府的錯。日本名族的發家史,是通過對中華民族的搶劫,完成了人生逆襲。但是,很多人,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反而對日本崇拜,這是悲哀。

幸好,中華民族開始了元氣的恢復。種種跡象表明,我們下一代的下一代,他們那代人就會享受到今天發達國家人民更好的待遇。

我們不是富二代,我們努力讓下一代成為富二代。


MrQ184385612


有些國家人民很少存錢基於文化傳統,宗教信仰同我們有根在上的區別!中國人民心中沒有底,對未來充滿擔憂!而西方國家信仰上帝,也相信上帝的允許!這種信念種在心裡有了根,成了精神!耶穌在教導人們不要憂慮,神的話帶著一種無形的力量!《馬太福音》6:30 -34:"你們這小信的人哪,野地裡的草今天還在,明天就丟在爐裡, 神還給它這樣的妝飾,何況你們呢!所以,不要憂慮,說:吃什麼?喝什麼?穿什麼?這都是外邦人所求的,你們需用的這一切東西,你們的天父是知道的。你們要先求他的國和他的義,這些東西都要加給你們了。所以,不要為明天憂慮;因為明天自有明天的憂慮;一天的難處一天當就夠了。”

以自己為例!在不認識基督之前,無論掙多少,都不能滿足也不覺得安全!信了耶穌這種擔子徹底卸下了!心裡踏實了!再說,時代變遷如此之快、不知什麼時候來個風暴,一切也會煙消雲散!所以活在當下,快樂每一天!


用戶51425157801


純屬瞎猜:美國一定在制度的各個層面,尤其是在與個人儲蓄直接對接的銀行制度層面,存在各種各樣的導向性的政策和條例,迫使美國人放棄儲蓄和自己掌握備用資金,而選擇即刻消費、花掉所有的錢。

因為美國整個國家的金融體系運轉一直都比較有保障(因為美國有唯一的世界貨幣美元,美國政府可以也善於把國內危機轉嫁到國際市場上去),所以美國人的生活消費從來不用擔心資金的來源會斷流。只要你找到合法的工作,就等於你有了一個這個運轉良好的國家金融體系的小水龍頭(假設一個僱主單位是個大接口,公司裡的個人就是小接口,個人就有了一個小水龍頭),工資高或低意味著從這個水龍頭裡流出來的水是多還是少,反正每個月(還是每週?好像美國是週薪制)你都能接到一桶或者一杯水。所以美國普通人民不操心存錢多少,因為美國政府很強勢,總能用美元換來世界各地的各種食品和生活用品並很廉價地供應給國內消費者,何況美元也是美聯儲印的嘛,還有什麼好擔心的?!

以上是最近幾年閱讀網上的相關文字後得出的總體印象,也搞不清楚到底對不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