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為何痛批德雲社演員張雲雷?與郭德綱有什麼恩怨嗎?

讀劇慧眼


這個問題出現的確實很是時候,大恩既大仇,這裡面有很多的是是非非,也不是咱們能夠駕馭的,問題也是出現在方方面面,郭德綱曾經也提及過,張雲雷是相聲界的偶像派明星,曲藝相聲的速度不是取決於創痛而是取決於時尚。

是大家喜歡什麼就要演繹什麼,這是創新也是潮流,相聲要進步首先要速度,現在社會都在追求創新,各行各業都在與時俱進,現在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精神追求就顯得尤為可貴,我們也需要一種精神寄託。

然而創新他需要有深度和溫度,德雲社張雲雷就是一個“奇葩”,從小學的是太平歌詞,從而演繹的探清水河,舊曲新唱而已,至於熒光棒的問題,這更不是什麼問題,如果一味追求的話,這是不是有點太牽強了,傳統要創新,這也是一個社會的需求,然而這也不是德雲社乃至相聲界翻天覆地的轉換,這只是一個小小的點,與其一味的放大不如且看且珍惜。

再說了,這些觀眾喜歡張雲雷,大多就是看他的唱腔,演繹沒錯,相聲也沒錯,觀眾更沒錯,錯就錯在他太出彩,觀眾喜愛的多,但不是一個演員的錯,更不是觀眾的錯,蘿蔔青菜各有所愛,讓我們用包容性的眼光看待實際問題吧!


私人綻放


郭德綱和《新京報》有何恩怨,這點只有當事人知道。但幾個月前,在觀眾一致抵制“公式相聲”李博士夫婦在《相聲有新人》中的無素養行徑之時,《新京報》連發了幾篇文章,奉勸觀眾:不要對“公式化”相聲一棒子打死、對“公式相聲”本身不妨多一些包容云云。這其中是不是有某種關聯,不好妄加揣測。

選擇在曲協“新反三俗”會議剛剛過去幾天、德雲社國外“四國七城”大型商演剛剛結束,《新京報》就發出“相聲演員不該有舞動熒光棒的觀眾”質疑聲,明擺著就是知道德雲社WIFI信號強、湊過來“蹭熱度”了。

相聲舞臺下不應該有熒光棒舞動?否則就是娛樂圈的“偶像明星”?按照這個邏輯,《新京報》應該倡議:

  • 相聲演員必須穿大褂,穿西裝的一概不許表演相聲;

  • 相聲演員必須街頭撂地演出,劇場和電視上一律不能有相聲表演;

  • 相聲演員必須“說學逗唱”均過關、必須說傳統段子,“新相聲”一概取消;

  • 相聲舞臺不能出現吉他,不能唱流行歌、調現代舞;

不符合以上條件,索性都轉行吧。就這四條,倡議完看看《新京報》會不會被曲協打臉。如果不敢提出這四條倡議,索性改行吧。我可以打賭,張雲雷還沒改行,你們得先改行了。

關鍵是,這篇文章很奇葩很慫,連名字都不敢提,什麼“某青年相聲演員”,“這位演員的師父”...,直接說張雲雷和郭德綱不就結了嘛,扭扭捏捏的,哪像個媒體人。實在覺得寫文章有風險索性改行,說相聲也不錯,據說最近張雲雷正在招徒弟呢,搞不好紅了、也有觀眾給你舞動熒光棒,省的羨慕嫉妒恨。


岑詮


樹大就招風啊,至此德雲社海外巡演之際,前有姜昆反三俗暗批德雲社,後有新京報發文痛批張雲雷,當然新京報也有蹭熱點的嫌疑,大家都知道,這段時間的張雲雷可謂是名氣頗高,其名氣頗有趕超岳雲鵬之勢,而此時新京報發文痛批張雲雷可以說獲得了不少的流量。



新京報的這篇文章開篇便以侯寶林先生的“關公戰秦瓊”為引子指責張雲雷刻意把自己塑造成流量明星,一個是侯寶林大師的“關公戰秦瓊”諷刺的是外行人不懂相聲的規矩,一個是觀眾在張雲雷的返場演出中用熒光棒互動,這兩件事本來風馬牛不相及,新京報愣是把它們湊到了一起。

隨後新京報又以較大的篇幅陳述張雲雷對《探清水河》的改編是“一個失敗的基因編輯”,隨後又說改造經典“得有教育意義”,這不就是“主流”相聲界的那套理念,而“主流”相聲正式秉承這一理念連傳統相聲的形式都不要了。



那麼,為何新京報不說說這些主流相聲演員不穿大褂的事呢?為何新京報不說說那些主流相聲演員不再以“說學逗唱”為相聲基準的事呢?為何新京報不說說上海交大博士的公式相聲是“關公戰秦瓊”呢?

很明顯,新京報是有意針對德雲社,這樣的針對顯得滑稽可笑,生搬硬湊的論據讓人讀來只會覺得索然無味,你可以批評德雲社,你更可以批評張雲雷,但是為何通篇不敢提張雲雷的名字,而以“某演員”相稱,想批評又不敢直呼其名,這不是心虛嘛。



總之,新京報的這篇批文滿滿的都是無稽之談,我只當它是在蹭熱點。


草根說電影


新京報是不是一天正事幹不好,拿德雲社開涮。相聲也是門藝術!主流相聲藝術家也有唱歌的時候,上面唱歌底下鼓掌👏就可以接受?!不鼓掌改揮熒光棒就不對???還得逼著人家改行麼?

我看是蹭熱度來了。新京報好好解決下文章點贊大部分怎麼才個位數!可乾點正事吧!

姜這是什麼行為



忍不住想說下


說個相聲關你新京報什麼,犯法嗎,郭德綱在國外剛演出成功,你們這些小丑跳出來說三道四,你們一個個高高在上,不知道民間藝人苦,郭德綱的相聲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了,你們這些小丑們心裡不高興了。


王偉12


郭德綱和德雲社的存在,一直都勢若水火,有著冰火兩重天的待遇,褒獎者無不交口稱讚,視其為相聲的大救星,而鄙夷者,則看不慣老郭的做派,總是喜歡從作品外的人品和道德上對其指手劃腳,而老郭恰恰又不是一個喜歡兩面三刀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圓滑者,他是那種有了不爽必要吐出來的人,所以難免會招來很多非議和誤解。

在相聲的江湖,有郭德綱就有故事,就有說不清道不明的是非事兒,可能是捕風捉影,也可能是確有其事,但與主流的樑子是結下了,特別是在把北京和天津當作相聲陣地的相聲圈子來講,那可是個是非之地,所以當身處北京的〈新京報〉發表了痛批張雲雷的文章後,難免會引發無限的猜想,到底是針對張雲雷還是針對郭德綱德雲社呢?

在我看來,〈新京報〉早就對德雲社不爽了,在此之前他們已經批評過岳雲鵬開網店的事兒了,而今天又拿張雲雷說事兒,就張雲雷這個事兒,〈新京報〉純粹就是沒事兒找抽型,立場和論據不止一駁,根本就站不住腳。相聲演員不能當偶像,不能像演唱會一樣,不能像演唱會一樣有熒光棒,不能有瘋狂的粉絲等等,相聲作為一門藝術,它和演唱會除了在藝術樣式上的不同,並沒有什麼天壤之別啊,演唱會有的相聲當然也可以有啊。難不成相聲就非要按老派那樣?穿長衫穿布鞋才叫相聲?

所以說,要想教導和批評別人,還是先解放一下自己的思想吧。


元芳有看法


有些記者媒體還不如風塵女,人家只是賣身,這些人是賣良心


用戶97711857432


本人喜歡郭於相聲,僅此而已!別說張雲雷了,岳雲鵬的相聲我也只是有的喜歡。張雲雷相聲說的好不好,我不評論,只是我不喜歡,但我不反對他人喜歡!人家沒偷,沒騙,沒嫖的,有沒把你們家孩子扔井裡,幹嘛跟人家過不去,再說了那些熒光棒是消費者個人意願,跟說相聲的人有什麼關係。尊重消費者不是你們媒體喊的口號嗎?誰會上那麼多坑人,騙人的你們不報道,這有個尊重消費者的你們非要置之死地而後快!幹嘛啊!別的不說如果不是德雲社,相聲二字都快進字典了,就衝這你們不該多報道點好的嗎。你們對本行業又做出什麼貢獻了!如果是三流小報為了蹭熱度還能理解,這麼大的新京報這麼做,讓人....


深藍1447534


我覺得對於主流媒體來說,對於藝術的表現形式和手段,只要沒有突破法律和道德的底線,還是要抱有“寬容”、“包容”的態度。

張雲雷在岳雲鵬之後成為第二位郭德綱弟子中爆紅的相聲演員。在重傷復出之後,張雲雷不但沒有人氣暴跌,反而比先前更火。在張雲雷爆滿的商演現場,的確有太多看上去和相聲演出不搭調的狂熱粉絲。這些小女生拿著熒光棒看張雲雷的大型商演,整場演出像看演唱會一樣,一會兒跟偶像“二爺”合唱小曲兒,一會兒為了“二爺”的包袱送出齊聲的尖叫。這樣的相聲演出場面,的確會讓一些資深相聲迷感到不適。

但“存在即合理”,人們印象裡的相聲專場並不是張雲雷這樣的,但也沒有誰規定,觀眾不能拿著熒光棒看演出,不能看演出時送出尖叫。

為了迎合商演的環境,結合自己的藝術特點,張雲雷有了當前“當紅小鮮肉”範兒的表演形式和風格。這樣的演出氣氛,一些人即便不喜歡,但也沒有必要痛批,應該允許其存在。至少喜歡張雲雷的那些狂熱女粉絲還是通過張雲雷的商演,知道了太平歌詞、北京小曲、京韻大鼓。這對於中國曲藝的傳播、傳承以及發展都是好事情。

不過客觀來說,近年來火爆到澳洲、歐洲的德雲系列大型商演,的確讓中國相聲過渡商業化,有些畸形發展的趨勢。我感覺,這需要郭德綱為首的德雲社演員,為了相聲的良性發展,不要完全跟隨市場大環境浮躁的發展。畢竟藝術需要獨立發展的空間,才能保持長久的生命力,過渡依附市場,或者過渡依附體制,會讓包括相聲在內的任何一項藝術門類畸形的發展。


體壇沉思


這個《新京報》無非就是想蹭熱度而已,大家可以百度一下新京報,口碑簡直差到了極點。反覆造謠,然後在致歉澄清。整天無事生非,胡編亂造,誤人子弟!用兩個字評價就是“垃圾”!

我一直認為什麼報什麼報發表的一些文章是可信度極高特別權威的,然而這個新京報發的消息還真的不如一個屁來的真實,賤到了極點。

我先給大家看個例子!


用事實啪啪打臉,我就問你疼不疼?

或許新京報和郭德綱真有一些恩怨,我查了一下新京報批德雲社的文章,我的天,好多好多的!隨便一組圖你們自己看。


真是卑鄙到了極點,像這次批的德雲社小辮兒哥哥,我真想問問新京報,觀眾帶熒光棒聽相聲犯法嗎?那是人家的自由,你管的著嗎?別的話我也不說了,像這樣卑鄙無下限的媒體早晚都得被群眾的唾沫淹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