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中,日本製造的飛機數和實際戰場上出現的數目為什麼相差比較大?

90斤剛剛好呢


有網友問:二戰中,日本製造的飛機數和實際戰場上出現的數目為什麼相差比較大? 其實,日本在二戰生產了6.6萬架飛機。飛機生產數量確實非常大,但是,在戰場上的數量卻很少。

原因就是墜機太多了,日本生產的6.6萬架飛機,多一半都是墜機完蛋的。日本墜機多,還是國力問題,美國向太平洋戰場運輸飛機,都有專門的飛機運輸船。而日本飛機是要自己飛過去的。

在哪個年代,在沒有先進導航系統等等設備的情況下,日軍那些新飛行員就從日本本土經過幾個孤島基地,一直飛往南太平洋前線。因為,飛行故障,迷航,暴風雨天氣,油料耗盡,飛行操作失誤等等原因,造成大批飛機墜毀在太平洋裡。

這也是日本為什麼那麼追求飛機航程的原因,只有大航程飛機才能自己飛到太平洋上參戰。但是,直接導致的問題就是大航程飛機為了多裝油,裝甲都幾近於無,或者乾脆就沒有。著名的例子就是零戰和一式陸攻。

到了戰爭中後期,日本生產了一大堆防護能力增強的戰機,比如,三式飛燕戰機。但是,這些短腿飛機,航程太小,就是飛到菲律賓都是,卡著點,稍微耽誤,就會因為油料耗盡墜海。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訓練墜毀,日本把幾乎所有精英飛行員全部發到了戰鬥部隊。中途島一戰損失了幾百個有經驗的精英飛行員,導致,最後發現,航校裡,已經找不到合格的教官。

一幫菜鳥教官訓練一幫新手飛行員,結果就是訓練事故急劇增長。油料不足,訓練時間還要減少。更加加劇了,新手飛行員獨自飛往南太平洋和所謂的南洋前線在路途當中的損失率。


深度軍事


戰爭中後期,日本依然能在戰場上繳獲美國戰鬥機,這些美國戰鬥機運回美國國內後,被日本工程師檢查以瞭解其飛行性能和製造工藝,日本工程師十分震驚,美國在大批生產戰鬥機的同時,居然還能保證戰鬥機質量很高,甚至這要比開戰前日本精心製造的戰鬥機工藝還要好,要知道,在那個時候,為了保證產量,很多的日本戰鬥機早就已經粗製濫造了,還沒等上戰場,就已經因為各種事故墜毀。中島公司製造的四式疾風戰鬥機,雖然性能較為先進,但可靠性極差,日軍飛行員對其十分恐懼,據稱有一半的疾風沒等上戰場就自己摔掉了。

另一方面,戰鬥機製造出來後,事實上,不等上戰場就因為各種事故損失,不光日本如此,美軍也是這樣,有統計顯示,二戰中,美軍因為訓練等事故損失的飛機,比起在戰場上被敵人打下來的,只多不少,日本也是如此。

在太平洋戰爭之前,不管是日本陸航還是海航,在訓練戰鬥機飛行員方面都是採用精英策略,百裡挑一,所以可以看到,抗戰前期和中期,以及太平洋戰爭前期,日軍飛行員素質極高,牢牢掌握空中優勢,但在美國飛機白菜化之後,隨著飛行員的大量損失,日軍縮短了飛行員訓練時間,大批飛行員被快速培訓出來,這造成飛行員整體水平迅速下降,事故率更高,到了戰爭後期,很多日軍新手飛行員第一次放單飛也成了最後一次放單飛,戰鬥機自然會損失。


鷹眼防務觀察


日本在二戰時期生產的飛機數量是不少,總計生產了飛機66810架,其中轟炸機14513架,戰鬥機35528架,攻擊機5285架,運輸機2045架,教練機4665架,其他輔助機型4774架。其中,1944年最多,達到28000架。

這只是總產量,如果算到單一型號產量並不高,比如:“零”式戰鬥機是二戰時期,日本最著名的戰鬥機機,總產量達到10449架,至今依然為日本生產數量最多的飛機,平均下來,年產量也不高。

日本的戰機損失量也相當大,不僅有作戰損失,也是有訓練損失等,實際上裝備數量相當有限,實際,日軍擁有的戰機總數量實際一直不多,基本當年生產多少,也就是損失多少。而且它的控制區太多,有限的兵力分散到各地之後,實際每個方向上都是數量不足。

再有一個裝備數量,不等於可以出動的數量。有時裝備統計表上,上千架戰機,其實能用的可能只有二、三百架。具體某個戰役中,可以出動了幾百架,不是少,而是想到相當多了。從統計看,日本到戰敗,總損失在4萬架以上,應剩下約2萬架,其實扣除一次性使用的自殺機,實際僅幾千架,其中可用的數量更少。

日本戰敗後,中國繳獲的日本飛機超過1000架,但是可用不到200架。所以日軍生產的戰機,要麼損失掉了,要麼了成了廢品,不是造的少了,而是損失太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