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目失明的他用雙手幫鄉親“搓”出一條脫貧路

雙目失明的他用雙手幫鄉親“搓”出一條脫貧路

  15年裡,他搓完了東家的煙繩又趕西家,搓完了這個村民小組又趕往下一個村民小組,每年搓4米一根的煙繩不下7000條,總計超過10萬條,搓得手上長滿厚繭。他叫史建章,1946年5月生,湖北省恩施州建始縣人,退伍軍人。2018年11月,他入選“中國好人榜”。

  “現在國家政策這麼好,為我們老區人民通路通水通電通訊,日子一天天好起來了!”“可我要說的是現在什麼都通了,就是我們的思想還不夠通,我們一定要發揚老區人民不怕吃苦、艱苦奮鬥的精神,爭取早日脫貧奔小康!”2018年10月18日,湖北省恩施土家苗族自治州建始縣官店鎮金家灣村1組貧困老婆婆周清香的院壩裡,一位戴著墨鏡、胸前佩戴黨徽、雙目失明的老人一邊熟練地搓繩,一邊與鄉親拉家常,話語是那樣的樸素,說得在場鄉親直點頭。

  高寒偏遠的建始縣官店鎮,曾是賀龍元帥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戰鬥過的地方。眼前這位73歲的老人,從小生活在這片紅色土地上,耳濡目染,一顆紅心永向黨,毅然從軍報效祖國。軍旅生涯中,不幸因公雙目失明,他的世界從此一片黯然。然而,他心中的那一盞燈火更加明亮,這盞燈就是他光輝的黨性和對家鄉紅土地的深深眷戀。他,就是史建章。

雙目失明的他用雙手幫鄉親“搓”出一條脫貧路

史建章一邊談笑風生一邊搓著煙繩

雙目失明後他回到家鄉,鄉親們在生活上給了他不少幫助

  “鄉親們幫助我的,遠遠大於我幫助鄉親們的!”採訪中,這是史建章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官店鎮的伍家河在群山間流淌,環繞著官店鎮一個名叫茨竹灣的村子。1946年,史建章出生在這個靜美的村子。

  1964年,史建章憑藉過硬的身體和政治條件光榮入伍,成為一名在西北大漠服役的工程兵。在部隊,他幾乎放棄了所有午休時間傾力工作,很快便升為副班長。

  1967年5月,部隊轉戰廣東某海島修建軍事設施。午休時,史建章扛著變鈍的鋼釺走到鍛造處,想請鍛造兵打磨打磨。同班的唐彥芝扛著鐵鍬也趕過來了,看見鍛造兵忙得團團轉,史建章就自己動手捶打起來。

  不幸發生了!一顆鐵屑飛來,如子彈般射進史建章的右眼……

  1975年7月,部隊轉至湖南施工。史建章帶領戰友排查預留物資,發現兩盒過期雷管,決定引爆銷燬。

  悲劇再次發生了。一聲巨響,點引線的史建章淹沒在爆炸的濃煙中,胸部以上體無完膚,在醫院昏迷達一週……這次,他失去了左眼。

  兩次負傷失去了雙眼,史建章不適合留在工程部隊了。部隊領導提了兩個想法:第一,在武漢榮譽軍人院療養;第二,回戶籍縣療養。

  他回答說:“留在部隊,給戰友添麻煩;既然是大山養育了我,我請求組織,讓我回到家鄉!”

  1976年,部隊尊重了他的選擇,按月按標準保障他在家鄉的生活開支。

  “我回來給你們添麻煩了!”從部隊回到家鄉的那天,鄉親們早早等候在村頭,鑼鼓喧天地迎接他們心中的軍旅英雄,這一幕至今讓史建章心存感激。

  史建章剛回到家鄉時,鄉親們怕他寂寞,下雨天或晚上常常來到他家裡,陪他聊天打發時光。

  鄉親們誰家裡做了好吃的,或是殺年豬,總會來接他去吃“轉轉飯”:崎嶇的山路總能見著老人或小孩牽著他的手,一步一步前行。

  鄉親們清楚史建章家裡人口多又缺勞力,燒柴成問題,就輪流幫他家上山打柴,有時將自家的乾柴一捆捆背到他家裡。

  史建章清楚地記得1989年貧困鄉親龔德馳結婚後,家裡備的乾柴沒用完,自己和新婚妻子從四五里山裡冒著大雪一捆捆背到他家裡來。

  純樸的鄉里鄉親,感人的一幕幕歷歷在目。

  “是鄉親們幫助我,給了我莫大生活勇氣!”“鄉親們幫助我的,總比我幫助他們的多!”史建章的話語略顯激動。

雙目失明的他用雙手幫鄉親“搓”出一條脫貧路

夫妻倆幸福地翻看過去的老照片

他搓了萬根菸繩回報鄉親,“搓”出一條鄉親脫貧路

  “我能為鄉親們做點什麼呢?”於是,史建章經常這樣問自己。

  山裡人種包穀、菸葉,秋收時,他主動找上門,幫忙撕包穀殼、搓煙繩、打揹簍系、鋸柴,從來不收分文。

  打揹簍系是個細活,他看不見,只能用手摸,鋒利的竹刀、篾片在他手上劃出了一道道口子。

  “看都看不到,做這些圖個麼子?”妻子心疼他,直“埋怨”。“幫大夥兒織條揹簍系,我心裡踏實。”

  幫鄉親們推石磨是史建章練就的又一絕活。那個年代,沒有電(直到上世紀90年代,那窮旮旯的鄉親才知道電燈的樣子),都是用石磨粉碎穀物。推磨真是一個適合他的活兒,要力氣,動作單一。駕輕就熟後,他竟要求左右鄰居都把玉米土豆送來,他幫忙磨。鄰居們哪敢勞煩這個“盲人英雄”呢?最終卻也沒有拗過他。

  “一定要幫鄉親們做出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史建章尋思著。

  最初責任田分下戶時,村民的主要經濟來源靠種煙。菸葉在當地被稱為“黃金葉”。菸葉成熟需要煙繩吊起晾乾,那時全憑用山上的棕樹葉來搓煙繩。加之搓煙繩費時又費勞力,煙繩多少取決種煙多少。

  自己“閒”著反正沒事做,正好可以幫上鄉里鄉親大忙。史建章拿定主意,苦練技術,很快就掌握了搓煙繩的竅門。

  “你們多種煙,煙繩包在我身上!”回憶起當年史建章幫搓煙繩的事,該鎮魚精壩村6組村民龔德林、龔德馳兩兄弟至今記憶猶新。

  他們的父親1984年病逝,一貧如洗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第二年春,史建章主動找上門。在他的鼓勵下,兄弟倆種煙3畝,賣了1000多元錢。後來,史建章幫他們搓煙繩越搓越多,兄弟倆種煙越種越多,短短兩三年時間就擺脫了貧困,都娶上媳婦成了家。

  在以後長達15年的時間裡,史建章成了大忙人,常年奔波在家所住的周邊5、6兩個村民組的50多戶鄉親家裡,搓完了東家的煙繩又趕西家,搓完了這個村民小組又趕往下一個村民小組,每年搓4米一根的煙繩不下7000條,總計超過10萬條。

  史建章搓得手上長滿厚繭,煙繩越搓越多、越搓越長,鄉親們種煙越種越多,家家戶戶靠種煙相繼擺脫貧困。他用雙手“搓”出了一條鄉親脫貧路。

  “一想起史老當初上心為我們搓煙繩,如今我們再不努力多種煙多種藥材搞發家致富,哪像話啊!”鄉親們異口同聲說。

雙目失明的他用雙手幫鄉親“搓”出一條脫貧路

史建章(左三)與村民們坐在屋前聊天

一人之力不夠,他還帶動全家人幫鄉親脫貧致富

  “一定要節約用水!這是史爺爺和陳奶奶為我們掏錢買的水管子!”採訪時,金家灣村2組村民民陳明政對家裡小孩說。

  村民說的史爺爺就是史建章,陳奶奶叫陳秀珍,是史建章相依為伴的妻子。

  “我這一生最應該感謝上蒼的是,我找到了一位好伴侶。”史建章總會“炫耀”地說,伴侶是上天給他坎坷人生最大的補償、最大的榮譽。

  在部隊雙目失明後,為不連累教書的妻子,史建章主動提出離婚,遭到妻子堅決反對;一次次幫鄉里鄉親,妻子默默支持。

  “秀珍,跟你商量件事,出點錢,給鄉親們把水接通!”“我也湊點份子錢!”2018年初,史建章跟老伴商量,得到的是滿口應答。

  一管清水進農家。在老伴陳秀珍支持下,史建章積極爭取鎮水管站等部門支持,自來水管有了眉目,但一盤算,還是不夠,老伴二話沒說,自己從教師退休工資中取出1900元到集鎮上購買了800米水管子拉了回來,最終讓現居住的金家灣村1、2、4組村民全吃上了自來水。

  史建章原居住地魚精壩村6組極為偏遠,地處兩縣三鎮交界的邊角地區,山大人稀,祖祖輩輩生活在這裡的村民臉朝黃土背朝天,村民打杵子、揹簍子不離身,賣豬要坐轎子(用人工抬),他看在眼裡,急在心上,發誓打通村民出山路。

  “秀珍,我想出點資金把這兩個組的路修通,行不?”“好啊!我全力支持你!”1999年,為了修通當時居住的魚精壩村5、6兩個村民小組的出山路,史建章試探口氣跟老伴商量,得到老伴全力支持。

  有了老伴支持,在召開的群眾大會上,史建章底氣十足。考慮到鄉里鄉親沒什麼好的收入來源,有心無力,史建章當場拍板表態:就是砸鍋賣鐵、拆屋賣瓦,也要把路修通。我一個人出錢,鄉親們出力!當場,參會的鄉鄰炸開了鍋:他的工資也不高啊!又要家用,再說,怎麼能讓他——一個殘疾人出錢修路呢!

  開完群眾會,史建章一回家就向妻子傳達了“會議精神”。

  “打算捐多少呢?”“我的傷殘撫卹金、護理費加工資一個季度1000元,全捐了!”

  說幹就幹。史建章掏出150元來買爆破品,買修路施工用具,在“轟隆隆”炮聲中,修路開始了。

  開工那天,他摸索著來到施工現場,大家都要他回家休息,他笑著說:“我是工程兵,這是我的老本行啊!我雖看不見出不了蠻力,也讓我獻點智慧嘛!”

  鎬磨短了,路修長了。公路在一天天向前延伸著,史建章心情越來越變得沉重。

  “我在想,你捐的這點錢估計遠遠不夠吧?”知夫莫於妻,老伴秀珍試探性地問道。

  在修路進入關鍵時刻,老伴秀珍拿出教書多年從牙齒縫中積攢的3000元錢交給史建章手中,讓這條長達2公里的盤山公路全線貫通。

  這條路,修得太艱辛,大兒媳楊小林每天起早貪黑為工人師傅做飯,到工地送茶敬菸的。當鄉里鄉親走在寬敞的公路上,無不念叨:沒有史建章一家人,就沒有今天的這條路。

  2003年11月,史建章的大兒子陳興勇搬到金家灣村一組一個叫下灣槽的地方,住在這裡的10多戶人家同樣受苦於不通公路。

  聽說這個情況後,史建章把下灣槽的鄉親們召集起來開會。他說:“只要你們出力,我出‘三材’物資,咱們一起把路修通吧!”

  為了這段路,老兩口又投入資金1萬多元,史建章的小兒子也從外地趕回來了,一家老小齊上陣,經過4個多月的施工,這段路終於通車了。

  從起初的幾元、幾十元到後來上百元、千元再到如今上萬元,周邊鄰里那家孩子上學學費沒著落或愁生產投資甚至生病,史建章一家人總會伸出援助雙手,盡力相幫。對於錯出去的錢,他們從不催討,讓鄰里非常感動。

  史建章不忘為民初心,牢記宗旨使命,堅守信仰高地,永葆軍人和黨員本色,熱衷公益事業,先後獲得“恩施楷模”“全州道德模範”、建始“十大好人”、官店“最美家庭”等殊榮。他將1萬元好人獎金設為“公益基金”專戶,用於村裡修路、飲水等。2018年初,村裡評選“十星級”文明戶,史建章還給當選人分別獎勵了200元。

  他是一塊明鏡,光可鑑人,卻看不見自己。他眼前的墨鏡、胸前的黨徽非常醒目,成為他人生的“寫照”。一朝著軍裝,一生是軍人;堅強樂觀,源自信仰;大愛點亮人生,照亮鄉親。大山赤子史建章,只因眷戀這片紅土地太深太沉。

  為了更好地報效祖國,所以他毅然選擇回鄉;為了發揮自己的專長,身殘志堅的他練就一身好手藝,想方設法回報鄉親。他以為民做事的初心和自強不息的拼搏,照亮了鄉親們的生活,讓鄉民們得到了實惠,令家鄉的面貌大大地改了樣。史建章,不愧為軍人的好典範、大山的好兒子,為他點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