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粵東後閩西南 閩粵贛邊展紅旗

先粵東後閩西南 閩粵贛邊展紅旗

———為紀念中共閩粵贛邊區黨委成立七十週年而作

□龍巖市原閩粵贛邊老同志學習研究組

先粵東後閩西南 閩粵贛邊展紅旗

今年是中共閩粵贛邊區委員會成立70週年,回顧當年邊區軍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艱苦鬥爭的崢嶸歲月,我們深感當時邊區黨委制定的“先粵東後閩西南”的戰略方針完全正確,貫徹這一方針加速了邊區全境的解放,支持了廣東、福建兩省的解放戰爭,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的表揚嘉獎。在邊區黨委成立70週年之際,編寫此文,以發揚光榮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勉勵後人。

先粵東後閩西南 閩粵贛邊展紅旗

“先粵東後閩西南”戰略方針的提出

在抗日戰爭期間,留守閩粵贛邊區的游擊隊執行了“精幹隱蔽,長期埋伏,積蓄力量,等待時機”的方針,後因國民黨頑固派殘酷摧殘老根據地,破壞我生產基地,游擊隊不得不開展武裝自衛,組織武裝經濟工作隊,隨後又在經工隊的基礎上成立王濤支隊,以保護群眾,打擊敵人。抗戰勝利後,1946年,國民黨當局發動全面內戰,邊區執行中央關於南方實行分散堅持的方針。隨著全國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1947年2月,中共閩粵邊工委接到上級傳達的中共中央對南方各省工作的指示:有可能公開根據地的地方,立即公開遊擊根據地……應鼓勵原有公開或半公開武裝,緊緊依靠群眾繼續奮鬥,不應採取消極復員政策,長敵人之志氣、滅自己的威風。根據中央指示,閩粵邊工委研究分析了閩粵贛邊區的具體情況特點,提出以粵東為主要出擊方向,先粵東後閩西南的戰略方針。因為原閩西南老蘇區老游擊區多年來屢遭國民黨反動派殘酷摧殘,群眾顧慮較大,同時,當地的國民黨軍政當局有著長期的反共反革命經驗,在地方上不但建立了嚴密的黨、政、軍、特統治機構,還駐有福建省三個保安團,且各縣區鄉都建立了反動的地區武裝自衛隊,發動游擊戰爭所需兵源和給養的解決困難都比較大;而粵東的黨組織已恢復活動並進一步發展,原韓江縱隊開展的幾百個農村遊擊根據地都較好地保存下來,城鄉反蔣鬥爭正在興起,群眾鬥爭情緒較高,基礎深厚,而該地區的國民黨反動派力量相對較薄弱、地方駐軍較少,且戰鬥力較差,同時,經濟文化較閩西南地區發達,兵源和給養比較容易解決。如果游擊戰爭先從粵東發動,則容易在短期內打開局面,有利於整個閩粵贛邊游擊戰爭的發展。

“先粵東後閩西南”的戰略方針,經中共中央南方局代表方方請示中共中央同意。1947年5月中旬,閩粵贛邊工委將領導機關從永定遷到大埔境內,在大埔建立武裝鬥爭的指揮中心。與此同時,以原王濤支隊骨幹與梅埔特務隊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粵東支隊”,以劉永生為支隊長,楊建昌為政委,程嚴、廖啟忠、徐達為副支隊長,王立朝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後又從閩西調鄭金旺為參謀長。全隊共計29人,編為3個班。

為進一步貫徹中共中央和香港分局的指示,1947年6月,邊區工委在大埔嚴背畲召開工委、執委擴大會議,分析了當時邊區革命鬥爭形勢,確定邊區黨的總任務是“為創建閩粵贛邊人民解放軍和解放區而奮鬥”。會議決定,領導群眾反抗國民黨的“三徵”政策,選擇有條件的地方創造公開根據地,鞏固原有地區並發展成一片;地委的武裝稱支隊,各縣繼續組織擴大武工隊和遊擊小組,工委的武裝命名為“閩粵贛邊人民解放軍總隊(對外仍稱粵東支隊)”,劉永生為總隊長、魏金水為總政委,行動方針是大量摧毀敵人區鄉政權、鄉公所武裝和地方反動武裝、既要反對畏縮不敢搞,也要反對不顧力量和情況的亂搞。

此後,閩南支隊、閩西支隊相繼建立,同時,各地區的縣委也抓緊建立縣游擊隊和武工隊。邊區各級武裝的組建,為順利執行“先粵東後閩西南”的游擊戰爭發展方針打下基礎,同時也是開闢閩粵贛邊遊擊根據地的良好開端。

在“先粵東後閩西南”戰略方針下發展壯大

1947年9月,閩粵贛邊工委提出“加速準備力量、迎接大軍南下、壯大人民武裝、配合全國總反攻、推翻閩粵贛邊蔣匪統治,解放閩粵贛邊區苦難人民”的口號和任務,工委主要領導人朱曼平、王維、劉永生與粵東地委領導張全福等人共同擬訂了一項大規模出擊,放手去搞游擊戰爭的計劃,選定群眾基礎較好的梅埔豐邊為出擊基地,以大麻為出擊目標。10月22日,粵東支隊出擊大麻旗開得勝,計擊斃偽巡官郭克雄等4人,60餘名敵人或逃或降,繳獲頗豐,並開倉分糧; 28日,奇襲梅縣三鄉再度告捷,計斃敵12人,俘敵50多人,繳槍60多支,子彈3000多發,燒燬偽鄉公所一切檔案和田賦冊籍。三鄉殲敵的勝利,群眾歡欣鼓舞,當即有30多名革命青年參加游擊隊。

粵東支隊在大麻、三鄉的勝利,打開了梅埔豐武裝鬥爭的新局面,粵東支隊擴編為三個中隊,分三路出擊敵人,打下梅埔豐邊幾十個鄉公所,僅大埔縣在偽建制中的29個鄉政權就被摧毀了20個。1948年2月24日攻進蕉嶺縣城,殲滅國民黨5箇中隊繳獲大批槍支彈藥以及軍用品,並釋放被關押的100多名政治犯和無辜群眾,偽縣長李秋谷被偽廣東省主席宋子文撤職。3月,宋子文任命陸軍中將塗思宗為閩粵贛邊“剿總”司令,塗思宗把他的“剿總”指揮部從廣州移至鬆口,炮製了“六路進攻”“十字掃蕩”的計劃,在我粵東支隊和地方武裝的大力反擊下,頻頻擊潰敵人的進攻,特別是先於梅縣三鄉活捉敵少將高參張光前,後又在豐順馬頭山擊潰美式裝備的方景韓營予敵以沉重打擊,致敵人的“六路進攻”“十字掃蕩”均被我擊敗,塗思宗被宋子文撤職,改由國民黨中將喻英奇為閩粵贛邊剿總司令,指揮部駐潮州。後潮汕解放時,喻英奇被我俘虜。

在這段時間,邊區各地黨組織、人民武裝貫徹毛澤東工農武裝割據的戰略方針,以反“三徵”為主要內容,發動群眾舉行暴動創建革命根據地。到1948年春,在梅州建立了梅埔豐邊、梅興華邊、埔永豐邊、饒和埔豐邊、梅興平蕉邊、梅蕉杭武邊6塊遊擊根據地,地方武裝發展到1700多人,梅縣地區的國民黨地方反動武裝被逼退守縣城和大的圩鎮據點,廣大農村和水陸交通大部分在人民武裝控制之下,梅州地區黨組織初步實現了創建農村遊擊地的戰略任務;在潮汕建立了大北山、大南山、南陽山、五房山、鳳凰山遊擊根據地;在閩西建立了永和埔邊遊擊根據地和巖永杭邊遊擊基點;1948年1月8日,在閩南地委書記兼閩南支隊政委盧叨和支隊長李仲先的部署指揮下,閩南支隊同雲和詔縣委領導的民兵、工作團趁敵人調動之機,在水晶坪伏擊敵第二大隊部及第五中隊,全殲該敵,俘虜第二大隊副大隊長以下官兵36人,繳輕機槍3挺,長短槍26支,子彈5000多發,軍用物資和機密文件一批。這次勝利大滅了偽保二總隊的囂張氣焰,振奮了閩南支隊的士氣,接著又殲滅國民黨雲霄縣偽自衛隊官兵30餘人,在詔安縣走馬塘地區殲敵一個自衛隊。

與此同時,烏山工作團組織地方人民武裝掃清了烏山周圍的反動據點,發動群眾進行反“三徵”鬥爭,恢復了一些老區、開闢了一批新區;為了健全閩南安(溪)、南(安)、同(安)、廈(門)等地區的黨組織,1948年五月底,經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批准,張連等人在香港成立泉州廈門臨時工委,書記張連。泉廈臨時工委確定今後的任務是恢復整頓閩南地委在國民黨統治下的基層組織,同時與閩南地委接上組織聯繫,把工作重點轉移到安溪、南安、永春等山區開展游擊戰爭。1949年1月,廈門臨時工委組織廈大、國立僑師、集美中學等大中學校學生中的黨、團員積極分子300多人到內地工作,領導群眾開展反“三徵”等鬥爭;贛南的尋烏縣也在黨組織的領導下,建立了地方人民武裝,發動群眾開展反“三徵”鬥爭。這些遊擊根據地由點到線、由線到面,不斷髮展壯大,使游擊戰爭、政權建設、群眾鬥爭和群眾組織有了可靠的依託。

1948年邊區工委書記魏金水發表《反“清剿”一般經驗的總結》一文,文章引用了毛澤東《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中有關論斷,總結邊區黨與人民武裝勝利的基本經驗:(一)正確執行毛澤東的人民游擊戰爭的戰略方針;(二)各方面工作的密切配合與充分準備,有符合實際的作戰計劃部署和統一指揮;(三)正確瞭解和判斷敵情、慎重作戰,保持旺盛的主動作戰精神;(四)能隨著軍事鬥爭形勢的發展變化,正確把握每一戰役作戰階段和戰略戰術指導思想。魏金水的文章,是對毛澤東軍事理論著作的具體運用。

同時,遵照閩粵贛邊工委指示,各級黨組織在開闢新區根據地中主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每個鄉組建一個武裝工作隊,支持群眾反霸分糧,防止反動分子反攻倒算;二、組織農會(暫時代替基層政權)進行生產救災,封山育林、監視反動分子的破壞活動;三、組建民兵,協助游擊隊偵察敵情,站崗放哨,在必要時協同游擊隊參加戰鬥,如1949年3月19日在富嶺保衛戰中民兵起了重大作用;四、發動革命青年參加游擊隊,如梅埔豐遊擊根據地從1947年到1948年有近千人參加粵東支隊、獨立大隊和武工隊,還有香港達德學院學生、革命青年以及海外華僑回國參加游擊隊和文工團。邊縱成為威武之師、文明之師。五、做好對開明士紳的統戰工作,團結他們共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六、做好婦女工作,組織她們上夜校,既學習文化,又提高政治思想覺悟,搞好生產、支前等工作。通過上述工作使新開闢的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發展。

隨著游擊戰爭的勝利、邊區各地武裝力量的不斷髮展壯大,光靠在根據地籌糧、籌款不能滿足部隊及工作人員給養,於是邊區工委經過在梅江、汀江等小點進行徵稅試點,取得經驗後在大埔韓江三洲渡口設主要稅收站,獨八大隊負責這項工作。三洲處在韓江中游,每天經過的大小火輪有120多艘,民船近500條,與船主及工人訂好暗號。船靠岸後依據所載貨物,按規定徵收現金或實物,給船主及工人適當獎勵,如有敵兵護航則以暗號示知,避免稅收人員傷亡。如載有重要物資,護航敵兵不停,則截擊沒收,如1948年6月進行10天集中收稅時,至第10日,稅收隊得到密報,有一電船拖三條民船,載有喻英奇的軍糧600石,經稅收人員查實後全部沒收,這次集中行動,共收得稅款港幣約38000元,還有上千石大米和大批布匹、西藥、日用工業品等物資,解決了當時邊區游擊隊和工作人員的給養問題。

淮海戰役勝利後,全國解放戰爭形勢迅速發展,為了準備廣東全境解放,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於1949年3月指示中,再次提出在粵漢路以東,以粵贛湘與閩粵贛邊區部隊的主力,打通韓江以西、惠陽以東、海陸豐以北爭取至贛南地區聯成一片,加快廣東解放區的發展。

閩粵贛邊區取得春季攻勢的重大勝利後,潮梅閩西南根據地聯成一片並和粵贛湘間一些地區連接。為使兩邊區部隊更好的配合協同作戰,1949年4月,兩邊區黨委在陸豐縣河田(今為新河縣)召開聯席會議,作出《關於配合作戰的決定》,閩粵贛邊縱根據聯合會議精神,集中邊縱三個直屬團與第二支隊的兵力共同作戰,在劉永生指揮下,發動普惠南平原戰役,歷時40天,殲敵1400多人,解放了三座縣城及大片農村據點,截斷了敵人潮梅陸路交通線,實現了潮汕解放區與梅州解放區聯成一片的意圖。此一戰役的勝利改變了閩粵贛邊區敵我形勢,大大震驚了三省邊區的敵人。

由於邊區黨組織認真做好上述各方面的工作,使根據地建設成為邊區革命戰爭的戰略基地,到1948年底,邊區游擊區擴大到28個縣,其中20個縣除了縣城和少數較大的鄉鎮外,廣大農村已成為人民武裝控制的根據地,其範圍縱橫數百里,人口約200多萬,加上半控制地區的人口約有400多萬人,邊區人民武裝主力部隊有一個直屬團5個支隊9個團27個大隊,每個縣委都部署有幾個武工隊,總兵力由1948年春的2600多人發展到8260人,裝備有輕重機槍70挺,長短槍7960支,還有2萬多人的民兵。人民武裝從1948年3月到年底,共殲敵3400餘人,不僅極大地削弱敵人有生力量,還加深了邊區敵人內部的矛盾,使其軍事、政治、經濟都陷入深刻的危機,為邊區人民武裝轉入戰略反攻奠定了基礎。

先粵東後閩西南 閩粵贛邊展紅旗

楊成武題詞


先粵東後閩西南 閩粵贛邊展紅旗

陸定一題詞

先粵東後閩西南 閩粵贛邊展紅旗

方毅題詞

閩粵贛邊區黨委及邊縱正式成立

根據革命形勢發展的需要,1948年6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決定籌備成立中共閩粵贛邊委員會(即閩粵贛邊區黨委)和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統一領導指揮邊區的解放戰爭。

遵照香港分局的決定,在閩粵贛邊工委的籌備與召集下,於1948年8月7日至24日,在大埔縣光德鎮上樟溪村召開閩粵贛邊區黨的代表會議,出席這次會議的有原閩粵贛邊工委和粵東、潮汕、閩西、閩南地委的主要領導人魏金水、劉永生、朱曼平、王維、張昭娣、林美南、劉向東、李平、範元輝、羅炳欽、陳文平、吳健民、李習楷、黃維禮、洪椰子十五人,代表著邊區2300多名黨員。會議以毛澤東和黨中央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總路線、總政策和今後戰略任務的精神為指導思想,全面總結過去一年來閩粵贛邊區黨的工作,集中研究了邊區革命鬥爭的經驗教訓,上升到理論和政策的高度來認識。會議根據香港分局的指示精神,深入地討論了邊區黨今後的總任務以及軍事鬥爭、群眾鬥爭、統一戰線、黨的建設、宣傳和財政經濟等方面的具體任務和方針策略,通過了《中共閩粵贛邊區第一次黨代表會議決議案》。此次會議選舉成立了閩粵贛邊區黨委,魏金水、劉永生、朱曼平、林美南、王維、張昭娣、林映雪、盧叨、張金梅、曾廣、李平、劉向東、陳文平、範元輝、黃維禮、廖偉等16人為委員,魏金水、劉永生、朱曼平、林美南、王維五人為常委。魏金水為書記,朱曼平為副書記兼宣傳部長,王維為組織部長。邊區黨委下轄閩西、閩南、梅州、潮汕、韓東5個地委,同時宣佈組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下轄直屬部隊和梅州、潮汕、韓江、閩西、閩南等5個支隊,支隊下轄直屬團和各縣獨立團或獨立大隊。

閩粵贛邊黨代會的召開,是邊區黨的歷史上一件具有重大意義的事件。它在關鍵時刻統一加強了邊區黨組織和人民武裝的領導,更有利於整個邊區人民革命鬥爭的協調與發展,把邊區革命根據地建設推向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1948年6月,香港分局曾指示,可把閩粵贛邊人民解放軍總隊的番號,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並向中央軍委報告;遼瀋戰役結束後,國民黨軍下降至290萬人,人民解放軍增長到310萬人,為適應革命戰爭的迅速發展和向全國進軍的需要,中共中央軍委發出通令,統一規定全軍的組織編制和番號,全國各部隊和游擊隊陸續進行整編;12月27日中央軍委批准閩粵贛邊縱隊的建立及其領導人名單;12月30日,毛澤東主席在新年獻詞中發出“將革命進行到底”的偉大號召;1949年1月1日,新華社公開發表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粵贛湘邊、閩粵贛邊、桂滇黔邊縱隊成立宣言》,明確宣告“本軍作戰的目的,志在解放各該地區人民群眾,推翻帝國主義封建勢力官僚獨裁統治,配合全國人民解放軍為徹底解放全中國,建立新民主主義的新國家而奮鬥”,“號召全華南的工人、農民、知識分子、華僑工商業家、開明士紳、民主黨派、人民團體一致動員起來”,支援縱隊的行動和鬥爭,要求全體指戰員“必須人人學會殲滅敵人和喚起群眾兩套本領。必須提高戰鬥力和堅決執行命令,執行政策,執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以配合南下大軍解放華南的光榮任務。”公開宣佈閩粵贛邊領導人是:司令員劉永生、政治委員魏金水,副司令員兼參謀長鐵堅,副政治委員朱曼平,政治部主任林美南,邊縱部隊正式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序列;同日,魏金水在邊區黨委機關新年晚會上發表《繼續打天下,準備管天下》的講話,給邊區軍民極大的鼓舞與鞭策。

為準備接管政權,各類幹校應運而生,如在大埔縣即開辦有韓江干校、財經幹校、婦女幹校、衛生幹校等。

1949年春,邊縱在劉永生率領下,攻下反動堡壘湖寮,這是原國民黨廣東省主席羅卓英等一批國民黨軍政要員的老家,對敵人震懾很大。首戰湖寮,掀起了轟轟烈烈的邊縱春季攻勢,潮汕平原、興梅、閩西、閩南各地一時間風起雲湧。整個春季攻勢,邊縱各部隊共作戰130餘次,殲敵2600多人,解放較大市鎮50多個。在全國解放戰爭和邊區解放戰爭大好形勢推動下,邊縱抽調部分主力於1949年5月14日解放大埔縣城,正式拉開了邊區縣級政權全面解放和接管的大幕。另一方面,革命形勢的發展促使了興梅地區的國民黨軍政人員和閩西地方實力派派員與我邊區黨委負責人聯繫,表示要棄暗投明。經邊區黨委研究後同意後,興梅、閩西兩地的國民黨軍政人員相繼起義。1949年7月初,從淮海戰役潰退的胡璉殘匪兩萬多人,從江西逃竄到梅州及閩西、閩南地區與臺灣過來的一個師(又稱臺灣新軍)會合,企圖從汕頭出海逃到臺灣。胡璉殘匪竄擾粵東、閩西后大肆燒殺搶劫,姦淫擄掠,抓兵徵糧。面對殘敵,我各地軍政人員暫時從已解放的縣城轉移到山區,保護夏收,保護群眾。7月下旬,邊縱主力在劉永生、鐵堅等率領下在梅埔陰那的銀江、三鄉一帶與敵周旋,俟機截殲敵人。鑑於胡璉兵團9000多人兵力企圖包圍我們,敵眾我寡,劉永生決定避敵鋒芒,於8月11日晚率敵夜渡韓江,跳出包圍圈,安全轉移到漳溪、桃源。趁經閩西撤退之胡璉殘部撤往大埔之際,8月12日,邊縱七支隊在永定高陂西陂嶺截擊竄擾坎市之敵一個加強營,殲敵30餘名,敵潰退至粵東。這是邊縱與胡璉匪軍在閩西的最後一次較量。8月下旬,鬍匪逃到臺灣。至此,粵東和閩西解放區連結起來。閩西起義後,為統一併加強閩西、閩南地區人民武裝及起義部隊作戰指揮,以適應革命形勢迅速發展的需要,邊區黨委和邊縱司令部決定並經華南分局批准,於1949年6月3日在永定湖雷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閩粵贛邊縱隊閩西南聯合司令部,由邱錦才任司令員,範元輝任政委,李仲先、陳水錦任副司令員,盧叨、陳文平、羅炳欽任副政委,盧叨兼任政治部主任,吳揚任參謀長,後又增補練惕生為副司令員,統一指揮邊縱第七支隊、第八支隊、閩西義勇軍(起義部隊)以及各縣的游擊隊和群眾武裝。

或單獨作戰,或在南下大軍支持配合下,邊縱各武裝陸續向邊區各縣市發起進攻,解放了包括汕頭、漳州在內的38個縣市,閩粵贛邊區連成一片,邊縱隊伍發展到2.1萬多人,殲敵3.3萬人,有力地支持了福建、廣東兩省的解放戰爭,受到黨中央和毛主席嘉獎和表揚!在華南分局向黨中央報告邊縱五、六月戰績後,毛澤東於6月24日以中央軍委名義將這份報告批轉全軍各野戰部隊首長:“五、六兩月粵東、閩西勝利極大,請將華南分局已文(六月十二日)電轉告所屬以勵士氣”。毛澤東還親自為中共中央擬稿給華南分局覆電“慶祝你們的偉大勝利”,並對鞏固勝利、擴軍、培訓幹部、接管城市等工作作了重要指示,毛澤東的電報及指示,給邊區黨政軍全體幹部、指戰員和廣大人民群眾以極大的鼓舞和鞭策。

邊縱在邊區黨委的領導下,根據黨中央的戰略決策,孤懸敵後,取得全邊區的解放,為全國解放戰爭取得光輝的戰果,成長為一支“南天勁旅”。

先粵東後閩西南 閩粵贛邊展紅旗

1949年中共閩粵贛邊區黨委全體工作人員合影

在紀念閩粵贛邊區黨委成立70週年之際,我們歸納同志們學習《中共閩粵贛邊區史》的體會,寫成此文,以慰革命先烈和頌揚閩粵贛邊區軍民英勇鬥爭的光輝業績,讓我們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在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團結一致,砥礪前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更大的貢獻!□ (趙惠整理)

(摘自《紅色文化週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