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軍:此心安處是吾鄉

他從小就生活在新疆民航大院內,受父輩影響,21歲進入民航工作,從一名普通的運油車司機做起,一路成長為新疆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他不畏困難,駕駛黃河牌運油車越高山、避洪水,將航油安全送達;他勤奮好學,半年讀遍機場專業書,只為當個明白人;他體恤下屬,大雪之日,為員工送上熱乎乎的羊肉湯;他敦本務實,始終以高於行業的標準,推動新疆機場集團建立獨特的安全管理模式和運行模式。他說,新疆民航是他的家,奮鬥在這裡,內心踏實而安寧……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黨煜 攝

張軍是新疆民航子弟,從出生那天起,便註定了與新疆民航有著無法割捨的情緣。從運油車司機到新疆機場集團的“當家人”,張軍見證了新疆民航的飛速發展,親歷了新疆機場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新疆民航這片熱土養育了我,改革開放這個舞臺成就了我。這裡是我的家,不管我為這個‘家’做什麼,都是我這個‘兒子’應該做的。”張軍走近烏魯木齊老航站樓,停在門前的那棵老榆樹下,一邊輕聲地說,一邊將目光鎖定在“新疆機場歷史陳列館”的牌匾上。微風吹過,和著樹葉的沙沙聲,張軍的思緒飄向了遠方,回憶起那些既遠又近的故事。

民航工作必須嚴謹

張軍生於1960年,父親是一名飛機維修機械師,家就在新疆民航大院內。

兒時,大院並不大,只有3棟小樓、4排平房。停在大院內的飛機,張軍兩個巴掌足以數得清楚,也不認為它們是稀罕物。

老航站樓是典型的蘇式建築,既高大又豪華,進進出出的大都是幹部,還有解放軍叔叔站崗。孩子們都喜歡爬上門前的大榆樹,爭相探個究竟。

每年寒暑假,父親的維修工作間是張軍的常去之所。那時,烏魯木齊機場沒有機庫,待檢飛機都停在維修工作間旁邊的露天空地上。

烏魯木齊的冬天最為難熬,氣溫常低至零下40攝氏度。冰霜總是掛滿玻璃窗,無法刮掉,死死地擋住人們的視線。只有打開窗戶,張軍才能看到父親的身影。

灰色皮帽、綠色羊皮大衣、土黃色的厚氈筒、白色手套,父親每次都是相同的穿戴。“父親的衣著是那個年代機務人的‘標配’”。

認真繞機檢查,仔細局部維修,用心擦拭機身,將工具全部清點、擦拭、歸位。如果遇到飛機發動機試車,父親還會拿著一個紅色滅火瓶,站在發動機側面,盯著。點火、轟鳴,正常,熄火、結束。“父親的工作似乎也是‘標配’”。

有一次清點工具時,父親發現少了一個六角小扳手。他繞著飛機找了一個多小時,終於在發動機的邊緣處找到了。望著父親凍僵的雙手和發紫的臉龐,張軍有些想不通:“少一件工具再買一個不就行了嗎?有必要這麼大費周章嗎?”“這是機務人員的工作規範。民航工作必須嚴謹,容不得絲毫馬虎。”父親這樣回答他。

1974年1月,佔地1萬平方米的烏魯木齊機場新航站樓(T1航站樓)正式啟用,首條混凝土飛機跑道和平行滑行道投入使用,烏魯木齊機場逐漸成為中國西部的空中門戶。老航站樓隨之停用,但它與父輩嚴謹的工作作風一起印在了張軍的記憶深處。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1978年,張軍在高中畢業後報名參軍。圖為張軍(前排左二)入伍前與同學合影。

不能輕易服輸

1978年,改革開放的號角在神州大地吹響。當時的新疆民航只有8條疆內航線,10架螺旋槳飛機。18歲的張軍,對改革開放的認知大都來自報紙,也從未想過對自己會有什麼影響。

高中畢業後,部隊來烏魯木齊招兵。張軍覺得當兵是一件非常光榮的事,便暫別家鄉,來到南疆,成為一名解放軍戰士。

張軍所在的連隊是舟橋連,有20艘汽艇,需要專業駕駛員。入伍不到4個月,張軍憑藉一米八一的身高優勢被抽調到陸軍第四師汽車司機訓練隊學習開車。8個月後,有“一技之長”的他回到連隊,成為一名汽艇駕駛員。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服役期間,張軍因身高優勢被抽調去學習開車,隨後又成為一名汽艇駕駛員。圖為1980年張軍在新疆開都河畔坐在自己駕駛的汽艇上。

舟橋連的主要工作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每年6月~10月,全連戰士都要到開都河上進行架橋訓練。夏日的太陽很毒,春末、秋初的河水又涼得刺骨。不開汽艇的時候,張軍會與戰友一起鋪橋面、打橋樁。累得暈倒,掉到河裡就“精神”了,但看到大家都忙得熱火朝天,張軍又二話不說爬起來接著幹。

到部隊農場挖大渠是另一項重要任務,每人每天挖一段4米×3米×2米的大渠是固定工作量。6時,起床號響起,大家刷牙、洗臉、吃早飯;7時,集合號如期而至,張軍和戰友們抄起鐵鍬、砍土曼,便步行出發了。

張軍是“城市兵”,之前沒幹過體力活兒。為了節省時間,午飯和晚飯他都在渠裡吃,四五個饅頭蘸著辣子就是一頓飯。戰友23時能挖完,他也堅決不落後。

“啥也不為!一是不能輕易服輸;二是每次連隊開會,被連長點名表揚兩句,心裡很美。”張軍的目的很簡單。

在部隊,張軍還養成了一個習慣——寫日記。每天晚上再忙、再累,他都要寫完日記才能入睡。

直到現在,張軍仍喜歡“軍人”這個身份。“當兵3年,部隊像個大熔爐,生活很苦,卻鍛鍊了我的意志,影響了我的一生”。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1981年,經過3年部隊生活的鍛鍊,張軍即將復員。圖為張軍(前排右一)與戰友合影。

吃苦也是一種福氣

1981年的新疆,汽車運輸業很火。相比之下,民航的工作環境大多艱苦,對年輕人沒什麼吸引力。與張軍同一年復員的戰友大都去了“高工資”的汽車運輸公司。張軍卻毅然回到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汽車大隊,當一名運油車司機。

當時全疆有10個航站,分佈在天山南北,所有航油都要通過十幾輛黃河牌運油車從烏魯木齊機場運過去。司機每天開車10小時~12小時,最遠的和田航站往返一次需要10天,最近的庫爾勒航站需要3天。運油在外每天有1.5元的生活補助費。

因為是一名“老司機”,跟著其他司機“跑”了3個月,張軍就可以單獨執行運油任務了。運油車載重7噸,駕駛室內沒有空調,且四處漏風,夏天悶得像口袋,冬天冷得像冰窖。加上運油車行駛的是砂石公路,張軍坐在硬板車座上,即使有5釐米厚的自制棉墊護體,開一天車下來,還是會“屁股顛兩瓣,腰桿成兩段”。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1982年,張軍在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汽車大隊當運油車司機。此圖為張軍完成一次運油任務後在烏魯木齊機場留影。

南疆有座著名的乾溝山,314國道縱貫其中,近50公里的路程,有47個“S”形急轉彎,稍有疏忽就會發生事故。

1983年夏的一天,張軍運油途經此地。晨光微露,他便駕車從托克遜出發了。運油車行駛到半山腰時,只見黑壓壓的物體沿著公路翻滾而下。“這是遇到洪水了。”張軍顧不上多想,見右前方有個小平臺,便一腳油門踩到底。運油車衝上平臺,洪水擦著車身呼嘯而過。

“看著眼前被淤泥深埋的二三十輛大卡車,我驚出了一身冷汗。”張軍說,人在年輕的時候,吃苦也是一種福氣,會讓人快速成長。

同事發現,張軍變了,從天不怕、地不怕的毛頭小夥兒,變成了凡事細心、遇事冷靜的“老成人”。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1985年,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新疆航空公司)成立。新疆民航迎來快速發展,張軍意識到是時候進行自我改革了。次年,他參加成人高考,並考上了新疆職業大學。圖為1985年張軍(左)與同事一起學習民航專業知識。

日子過得飛快。1985年,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新疆航空公司)成立,實行政企合一的管理體制;1986年2月,烏魯木齊—北京航線開通,結束了新疆民航“飛機螺旋槳、航線不出疆”的歷史。

“看著新疆民航的快速發展,我意識到是時候進行自我改革了”。26歲那年,張軍參加成人高考,並考上了新疆職業大學,主攻機械製造專業。

因為是半脫產學習,張軍每個月有62元的工資。因為工資不高,所以張軍很“摳”。每天早上,他只吃一張一角錢的餅,喝一碗9分錢的豆漿。但在學習上,張軍很大方,七八元一本的習題集,每個月都要買上一本。期末考試,張軍的高等數學考了91分,是全疆第一名。

此後,張軍的學習之路再未中斷。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張軍從小就生活在新疆民航大院內,對這裡有著深厚的感情。烏魯木齊近年來發展飛快,但他對烏魯木齊市區的路都不大熟悉,依然選擇住在新疆民航大院內。圖為1989年張軍在新疆民航大院的家中。

安全是天大的事

自1988年調入機關起,張軍從事車輛管理工作14年。上世紀90年代,他見證了新疆民航的蓬勃發展:新疆民航引入了伊爾-86、波音737-300、波音757-200等大型飛機,開通了中哈、中俄等國際航線,初步形成了以烏魯木齊為中心、東西輻射成兩大扇面的航線佈局,完成了阿克蘇等機場的改擴建工程。1990年~1999年,新疆民航運輸總週轉量增長了32倍。

1993年,張軍參加了飛機失事救援保障工作,內心受到極大震撼。“安全關乎生命,是天大的事。”他暗下決心,凡是與安全相關的工作,一定要做到最好。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1990年,張軍第一次到北京出差,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前留影紀念。

2001年,新疆航空公司與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分立,成為獨立運作的市場主體;2002年,佔地4.5萬平方米的烏魯木齊機場T2航站樓投入使用。

新一輪的體制改革讓張軍迎來了職業生涯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從後勤保障部門到運行生產一線,張軍調任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機場保障處處長,負責飛行區管理。

飛行區是機場的“半壁江山”,安全壓力大,管理任務重。專業知識儲備不足,怎麼管才能服眾?經歷了短暫的迷茫後,張軍決定,繼續學習,當個明白人。

張軍把時間進行分塊管理:9時~19時,去各科室走訪,到各場地查看,處理日常業務;19時~次日零時,留在辦公室自學。半年時間,張軍成了機場管理的“行家”。

很快,張軍發現,傳統的經驗式管理已經跟不上新疆民航的發展步伐,“飛行區也要有工作規範”。

一線員工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工作規範一定要“寫他所做,做他所寫”。張軍從各部門分別抽調兩名業務骨幹,大家擠在一間十五六平方米的辦公室裡研究、編寫、試用。一個月後,大家再研究、修改、試用。經過6次修改,機場保障處和各科級單位的管理手冊正式出爐。手冊式管理、標準化操作的理念在烏魯木齊機場飛行區開始推廣。

從那以後,張軍養成了一個習慣:每天停航後,都會去跑道上看一看。哪段跑道有破損,哪片區域容易積雪,哪裡跑道燈亮度不夠……他都瞭然與胸。時間長了,大家都說,張軍不但管理手冊編得好,還是個踏實能幹的“實幹家”。

為新疆民航留點什麼

2004年4月16日,新疆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正式成立,實行屬地化管理。張軍轉入新疆機場集團工作,任副總經理一職,分管機場運行安全工作。

改革的持續深入讓張軍對未來有了更多的期待。“新疆地區的機場數量全國最多,既有大型樞紐機場,又有中小機場,安全管理必須‘齊步走’。”在張軍的推動下,新疆機場集團全面排查安全隱患,迅速理順工作機制,安全態勢持續向好。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2006年3月14日,張軍(左一)帶隊檢查新疆克拉瑪依機場首航準備工作。

2010年,佔地10.6萬平方米的烏魯木齊機場T3航站樓全面投入使用;新疆機場集團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萬人次大關,跨入“千萬級”大型機場集團行列。

張軍鼓勵各機場相互學習借鑑,以高於行業的標準制定企業的規章制度。經過14年的探索,新疆機場集團已逐步形成了具有鮮明特色的支線機場規範化運行保障模式和新疆機場安全管理模式。

有規有矩,必成方圓。2015年3月底,烏魯木齊連下3天大雪,降雪量達到57釐米。烏魯木齊機場的13臺掃雪車、3臺拋雪車、2臺冷吹車悉數上陣,除雪作業井然有序。幹部職工連續作戰,幾乎不眠不休。

員工的辛苦,張軍看在眼裡。他讓食堂員工採購來七八隻羊,燉成熱乎乎的羊肉湯,還再三叮囑廚師,飯菜的量要做得足一些。

“累不累?”“不累,能堅持。”

“困不困?”“沒問題,能頂住。”

喝著暖身的羊肉湯,聽著暖心的問候,員工幹活兒格外有勁兒。雖然雪下得大,但烏魯木齊機場的航班運行一如往常。

2014年、2017年,新疆機場集團年旅客吞吐量分別突破2000萬人次和3000萬人次大關。從新疆機場集團總經理到新疆機場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軍肩上的擔子更重了。

“凡事不能只侷限於眼前”。2018年初,新疆機場集團明確了“1123377”的總體工作思路,為實現高質量發展規劃了清晰的戰略路徑。

改革開放40年,天山南北21座現代化機場“雁陣起飛”,“疆內成網、東西成扇、干支結合”的航線佈局已經形成。張軍又開始思考,能為新疆民航留點什麼?

機緣巧合之下,停用已久的老航站樓被改造成新疆機場歷史陳列館。“新疆民航的發展史是一部奮鬥史、奉獻史,我希望新疆民航人‘能吃苦,肯奉獻,敢打硬仗’的奮鬥精神長久保留下來,在一代又一代新疆民航人身上延續下去”。

在新疆民航大院生活、工作58年,張軍從未動過離開的念頭。他說:“這裡是我的根,難以割捨,無法遠離。”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2018年1月25日,張軍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二屆委員會第一次會議。

(未署名圖片均由張軍提供)

寄夢藍天

改革開放為新疆民航的發展增添了活力和動力,我目睹了新疆民航40年來取得的巨大成就。繼往開來,我深知自己肩上的責任重大,但也充滿信心。我相信,通過新疆機場人的共同努力,“絲綢之路經濟帶上國內先進、國際知名的機場集團”這一企業願景一定能實現,新疆民航的未來一定會更好。

——張軍

本期主角

张军:此心安处是吾乡

張軍,中央黨校研究生畢業,現任新疆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政協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第十二屆委員會委員。

歷任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車管處處長,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總務處處長,民航烏魯木齊管理局機場保障處處長,新疆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董事、副總經理,新疆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副書記、副董事長、總經理等職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