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在道州網朋友的引領下,往道縣城東,走約6公里,就走進了周敦頤的故里——樓田村。小村的入口處有新修的高大牌坊,過牌坊,沿水泥路面的幹道進入樓田村,依山而建,左豸嶺,右龍山,前臨十里沃野,後倚道山為屏,濂水環腰而過,崗隴丘阜,拱揖環合,風景秀美,文氣盎然。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也就成就了一代理學宗師。樓田村古稱樓田堡,已有1200多年的歷史了。但經歷多次的歷史變故,歷史遺蹟已經不多見,故有的建築都已破敗不堪。據村幹部介紹,早在1997年前,村裡就成立了濂溪故里風景區開發股份公司,自籌資金100餘萬元,拆掉了破敗不堪的房子和古蹟,修建了嶄新的愛蓮山莊、濂溪紀念館、仿古牌坊、太極亭和環村公路,走進這裡,似乎走進了現代時尚的城市公園。本意是來訪古,卻走進了公園,心境立馬沉重起來,這遠非我想象中的“濂溪故里”喲!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停車場旁邊建有四座墳墓。走近細看,一塊墓碑上刻的是“宋周敦頤衣冠墓”,另外三塊分別是周敦頤父親“諫議大夫周輔成”及兄長周厲、兄嫂周吳氏的墓碑。除周輔成的墓碑是光緒年間立的舊碑外,其餘皆為新刻的碑。我真不知道,設計者如此設計是出於何意,感覺這個造假太離譜。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周敦頤的事蹟是厚重的!翻開歷史,周敦頤(1017年-1073年),湖南道縣人。曾任大理寺丞、國子博士。原名敦實,字茂叔。後代學者都尊稱他為“濂溪周敦頤”。為我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學、教育家,宋明理學的開山鼻祖,湖湘學派的先驅。

周敦頤從小聰明過人,志趣高遠,5歲時將村前的五個土墩命名為水、火、金、木、土,很讓父老稱奇。年少時曾在月岩求學悟道,閒暇之時在濂溪河畔吟風弄月。15歲時因父親病逝,隨母進京投靠舅父龍圖閣直學士鄭向。24歲出任分寧縣主簿,開始了他的仕宦生涯,後因政績顯著,歷任知縣、判官、通判、轉運判官、提點刑獄以及知軍州等職。56歲時歸隱,教徒授業。他胸懷坦蕩,不卑不亢,表裡如一,為官清廉。他在南昌任知縣時,一次因病休克,好友潘興嗣等去看他,環視其家中財物,值錢不足百文,遂稱讚說:“真廉士也!”大文豪黃庭堅在文中也評價他說:“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於取名,而銳於求志。薄於徼福,而厚於得民。菲於奉身,而燕及煢嫠。陋於希世,而友尚千古。”因築室廬山蓮花峰下小溪旁,室名“濂溪書堂”,後人遂稱為“濂溪先生”。他繼承《易傳》、《中庸》和道教思想,依託道士陳摶的《無極圖》,提出一個簡單而有系統的宇宙構成論。他提出的太極、理、氣、性、命等,成為宋明理學的基本範疇。他本人成為理學創始人之一。

但是周敦頤生前並不為人們所推崇,學術地位也不高。人們只知道他“政事精絕”,宦業“過人”,尤有“山林之志”,胸懷灑脫,有仙風道氣。但沒有人知道他的理學思想,只有南安通判程太中知道他的理學造詣很深,並將兩個兒子——程灝、程頤送到他的門下,後二程均為著名理學家。南宋學者胡宏對周敦頤的理論學加以尊崇,理學集大成者朱熹對他評價很高,為他作事狀,併為《太極圖·易說》、《易通》作了註解。張栻稱他為“道學宗主”,於是,周敦頤名聲逐漸大起。宋寧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被賜諡為“元”(元公)。宋理宗淳佑元年(1224年)追封為汝南伯,從祀孔子廟,從而確定了周敦頤的理學開山地位。元代仁宗延佑元年(1319年)又封為道國公。全國各地建濂溪祠或濂溪書院為之紀念的多達70多處。宋代、清代皇帝特賜“道州濂溪書院”、“萬世師表”、“學達性天”等匾額。

周敦頤最大的成就是學術思想,主要著作有《太極圖》、《太極圖說》及《通書》等。周敦頤結合道家思想,提出一個簡單而又系統的宇宙構成論,說“無極而太極”,“太極”一動一靜,產生陰陽萬物。“萬物生而變化無窮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太極圖說》)。聖人又模仿“太極”建立“人極”。“人極”即“誠”,“誠”是“純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過主靜、無慾,才能達到這一境界。在以後的700多年的學術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他所提出的哲學範疇,如無極、太極、陰陽、五行、動靜、性命、善惡等,成為後世理學研究的課題。

周敦頤的學術思想以孔孟的儒學為基礎,吸取道家與佛家一些有益的觀點,重德治、立人極、倡正氣、主廉潔、講官德。以“天人合一”作為哲學論證的主題,始終窺聖道,做聖人,以涵養“聖人氣象”理想人格,以仁為己任,遵道不趨勢,嗣往聖、開來哲、發天理、正人心,將儒家學說推向一個新階段。後經他的學生程灝、程頤和再傳弟子朱熹集大成,成為系統的哲學理論、“治心”之學,被學者稱為理學或新儒學,又稱為“心性”儒學。它是宋、元、明、清等朝代的正統哲學,歷朝都把它作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指導思想。特別是雍正十三年(1735年),將他的《太極圖說》、《通書》列為考試範圍。由於學術上的巨大成就,他本人被尊為“孔孟後一人”和“理學鼻祖”。

唯有這裡才是真實的!繞過村頭,龍山腳下,有井一方,泉水清泠晶瑩,終年積水不溢,大旱不枯竭,名曰“聖泉”。泉旁摩崖石刻,為歷代周氏子孫尋根問祖所留記。泉有玄機,正觀泉眼,一條若現若隱的分水線將泉池分解成一個圓潤的陰陽太極。側看泉池,一根閃亮的金線閃爍其間,將泉水自出口到岸劃分出兩塊不同的禁地,從不同的兩處飲水,閃亮的金線折射出不同的人品道德。因池用水的方式跟周敦頤思想將人定格為“聖人”、“賢人”、“士子”、“平民”四類同出一轍。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濂溪的上方是刻有“濂溪”和“道山”碑刻的龍山,登上龍山,山腰有一處天然洞穴,名曰“道巖”。 1944年秋冬,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道縣兩度陷入敵手。日寇先後在道縣製造了“萬家莊慘案”、“小河邊慘案”和“樓田慘案”。其中,“樓田慘案”就發生在道巖龍山。那年農曆十一月初三日,日寇搶掠樓田,村民進道巖躲避。日寇發現村民藏身洞穴,將柴草和辣椒堆滿洞口,並用風車向洞裡鼓風,結果500多人被活活燻死。現在,這裡闢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警示後代,永誌不忘。

但新建的濂溪故里是淺薄的!走進濂溪故里,為濂溪先生博大精深的理學造詣所折服,所敬仰,但也為這一片新建的復古建築而悲哀,為什麼一個影響中國歷史如此久遠的偉大人物,竟然保存的古蹟是如此之少?是拆掉了古蹟,再建的新房?還是本來就沒有古蹟?走進這裡的感覺,沒有慕名前來的欣喜,也沒有祖宗建築的精美而驚歎,全新的建築,全新的製造,似乎遠去了歷史,淡化了濂溪先生的光環。心境自然會產生許多失落,至於呈現出來的桌椅、雕花床是不是濂溪先生用過的真品,值得懷疑,至於曾經是否有濂溪祠值得懷疑,這故居是不是濂溪住過的房值得懷疑,那設立的四座墓放在一個停車坪旁,那更是一個天大的笑話。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我不明白,甚至一個古村,比如道縣的龍村、小坪村都能保存如此完好,為何這麼一個理學鼻祖的樓田村卻飛飛湮滅?是不是開發公司覺得原來的故居、祠堂有些破舊就毀掉了?歷史的東西是珍貴的,哪怕它不完美!也許就是一個低矮破舊的房子卻能感受到濂溪先生的影子和溫度,也就是一個國寶級文物,就有博大精深不可複製的千秋價值。新修的仿古再美,都感覺不到歷史的厚重!與其說濂溪故里,不如說是濂溪公園,如此耗資修建的仿古建築,不復修也罷!

目光短淺是可悲的!如此正統血脈的樓田濂溪故里遠不如衡陽的石鼓書院、汝城的濂溪書院那麼有深度、有價值,這不得不讓永州人民反思,讓道縣反思!做大做強永州旅遊,任重道遠!

「講述永州故事」歷史厚重深遠與復修淺薄無知的道州濂溪故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