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下境村,位於廣州市黃埔區九龍鎮鎮龍行政村的中心位置。坐北朝南,總長214米,寬78米,總面積17000多平方米。地處平原,村前是三口月牙形水的塘,村後是一望無際的水田。廣汕公路貫穿村內,沿廣汕公路向村內道路走,幾分鐘便可到達村落。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起始由來

村內清一色陳姓宗族,據《廣州鳳翔陳姓家譜》記載,下鏡村的始遷祖是粵東陳姓第七代。最早來這裡定居的是陳保昌,1004年,陳保昌年來粵講學,被廣州的風土人情所吸引,辭官後便此定居,繁衍子孫。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祠堂依稀 長者的心聲

村裡現存的祠堂有三間,香火廳兩間。除仁卿陳公祠外,竹隱陳公祠與龍溪陳公祠均位於村前列,瀕臨水塘。而仁圃堂則位於添義陳公祠正後方。這些祠堂均為村中各房的後代集資建成,是下境村的特色建築之一,具有較高的建築價值和藝術價值。

祠堂的形制基本一致,均為以天井組合的院落形式,三進三開間、面闊在12~18米之間,進深則根據佔地情況的不同而不同。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竹隱陳公祠是村中保存最完整祠堂,這座抬梁式建築構架清晰明朗,雕刻細膩,鑊耳型風火山牆造型優美,是清末嶺南祠堂的代表,有較高的歷史價值。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而仁卿陳公祠是村中現存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祠堂。走進仁卿陳公祠,你會發現這座祠堂無論是精雕細琢的灰塑花牆,還是工藝精良的石雕、繪畫,無不是建築的傑作和工藝珍品,確實非同一般。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欣賞一座古祠堂,猶如穿越一段歷史的長廊;會晤一座古祠堂,猶如聆聽一位蒼老明世的長者心聲。

院落民居

村裡的民居,大多為清代所建,建築材料較原始,多為土坯或夯土牆體,極少數民居採用青磚砌築。以天井組成院落式佈局,正是這種“一字街—巷道—天井”之間的空間滲透,成為村民日常生活的主要交通流線,同時也構建了村民日常生活的完整體系。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門樓 貧富的象徵

門樓,是一戶人家貧富的象徵,所謂“門第等次”即為此意,故名門豪宅的門樓建築特別考究。下境村門樓,於2009年被認定為蘿崗區文物保護單位,是村裡頗有特色的建築之一。村前,一座門樓靜靜矗立在時光裡,彷彿訴說著村裡那久遠的歷史。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清晨的陽光照在斑駁的外牆上,將黛青色的牆磚鍍上了一層金黃。大門還貼著完好的對聯,“人壽年豐家家樂”,表達了人們美好的祈願。

門樓位於村落東南部,曾經是進出村落的唯一通道。

門樓裡的這座鑊耳山牆建築規模雖不大,但細節精美,頗為講究,是古村落裡保存最好的建築之一。

鑊耳山牆是嶺南傳統民居的典型特徵,多都用青磚、石柱、石板砌成,外牆壁均有花鳥圖案,粵北客家等地稱為“雲牆”或“茶壺環”。因山牆狀似鑊耳,人們又把帶有鑊耳山牆的民居稱作”鑊耳屋”,民間還有“鑊耳屋”蘊含“富貴吉祥,豐衣足食”這一說。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鑊耳牆具有防火、通風性能良好等特點。火災時,高聳的山牆可阻止火勢蔓延和侵入;微風吹動時,山牆可擋風入巷道,進而通過門、窗流入屋內。

如今,門樓裡仍供奉著神祗,但它已不再扮演防禦的角色了。通常,可見三五成群的村居聚集在這裡下棋、聊天,無疑它已經成為村民的又一個公共場所了。

麻石板路

穿過下境村精美的門樓,一條規整的麻石板路就呈現在面前。石板路緊靠池塘,長214米,是村中最寬的道路。它延續巷道中的橫向鋪裝,將村前的橫路劃分成不同的區域,形成多個曬場。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在以前,每到農閒時節,曬場會掃得乾乾淨淨,有時候區鎮的流動電影隊會到曬場放露天電影,或在曬場上搭戲臺,請戲班子來演戲。

村中現存里巷共10條,這些里巷風格各異,有寬有窄,有曲有直,有峻有緩。巷道寬度從1.5~2.5米不等,地面多為麻石鋪地,巷道內一側或貼近建築的部分均設有露天的排水溝。

排水溝在巷道起點與一字橫街相接的地方轉為暗溝排水,通向村前水塘,雨水和生活用水就順著山勢從上往下排往水塘。

時過境遷

據稱,村內大部分里巷保存有巷道門,但歷經時代變遷,所有巷道門後期均有改建或重建,原有風貌已失,鐫刻里巷名稱的石匾也無處可尋,里巷名稱已不可考。這些巷道曾經是村民生活中重要的場所,但是隨著大量居民的外遷,這裡已經漸漸坍塌、淤塞、荒蕪,喪失了生機。

「一村一史」·下境村——時過境遷,你可瞭解下境原本的模樣

如若轉載請聯繫 | 穗源網絡科技、嶺南榕樹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