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棲霞大山裡的賣魚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送海鮮

前幾天,在棲霞市的盤子澗村,我們偶遇一位賣魚人。

偶遇棲霞大山裡的賣魚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送海鮮

(大山裡的盤子澗村)

如果,換個賣魚的地點,換種賣魚的方式,這並不算什麼稀奇事,魚販子在膠東地區還是相當常見的。但在棲霞大山深處(盤子澗村位於棲霞腹地的金山片區),遇到一位騎著自行車往村裡送海鮮的賣魚人,卻有著不一樣的含義。

偶遇棲霞大山裡的賣魚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送海鮮

(賣魚人的裝備)

我們剛到村口的位置,與他相隔還很遠的距離,就清晰地聽到了他吆喝的聲音:“賣——偏——口——魚——來!”這種腔調,對於不少棲霞農村的朋友來說,都相當熟悉。

“臭魚爛蝦,送到棲霞。”這句用來形容棲霞不靠海、吃魚難的民諺,在膠東地區流傳甚廣。隨著交通和保鮮技術的發達,棲霞吃海鮮早已不是什麼難事,但這句話仍被很多人引用,或來調侃,或來懷舊。

當然,棲霞人吃海鮮,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起初,只是棲霞邊界線上的一些村莊,能跟鄰縣沾一沾光,比如與蓬萊交界的龍回頭,比如與黃縣交界的荊林埠。筆者曾聽龍回頭村的一位老人說,過去蓬萊那邊的小販,有時會推著載魚的小推車,往南“抻一頭”,使得這邊的村民有機會嚐嚐海味。

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交通工具有所進步,不少村莊也都開了集市,很多魚販子看準商機,活躍在十里八鄉。他們有集的時候就趕集,不趕集的時候就串村,條件好的開小貨車,一般的騎自行車,再一般的推小推車。不管怎樣,總之,買賣都相當好。

也就是說,如果換個時間的話,到盤子澗村的這位賣魚人,也並不會太讓人感到驚奇。

但是,時間畢竟不一樣了。一方面,交通方式越來越先進;另一方面,大多數農村家庭也有了冰箱。想吃魚的話,開車去鎮上的超市或者市場裡買;怕不夠吃的話,一次多買點放在家裡的冰箱裡。因此,進村賣魚這個生意,逐漸淡了下來,很多人也放棄了這個業務。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在盤子澗村遇到騎自行車的賣魚人,才會覺得挺難得。

偶遇棲霞大山裡的賣魚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送海鮮

這位賣魚人是一位戴帽子的大叔,五六十歲的年紀,面對鏡頭,他有些靦腆地說:“別照我,照照魚就行。”

偶遇棲霞大山裡的賣魚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送海鮮

他從事這一行,想必有些年歲了,一輛老式自行車,就是他的交通工具。自行車的後座上,固定了一個鐵架子,鐵架子裡放了一個大塑料泡沫箱,泡沫箱裡,盛的就是他賣的海鮮,也就是他吆喝的“偏口魚”塊,冷凍的。

偶遇棲霞大山裡的賣魚人,騎著自行車走街串巷送海鮮

大叔說,他一天騎自行車少數也能走三四十里路,去的地方基本都是大山裡的村莊,也就是鄉鎮海鮮市場覆蓋的空白,相應的,他的生意也還不錯,通常一天幾十斤能賣出去。

這門生意能幹多久,大叔沒有想過這個問題。騎自行車的他,或許並不擔心開貨車的競爭對手,因為開車進山賣一趟魚,恐怕不划算;他擔心的或許是這一點:這些山村裡的年輕人,如今大多進城生活,這也意味著他潛在顧客規模的減少,以後進村,魚賣給誰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