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叛變曹氏家族後,為何曹操當年老部下都坐視不管呢?

非夢王子



司馬懿發動政變,曹操舊部為何坐視不管?

屯兵驅虎豹,養子得麒麟。司馬懿善於算計,精於謀略,深諳韜晦,三國後期曹魏重臣,他是當時著名的政治家、謀略家,用兵如神,就連諸葛亮也讚歎司馬懿,是天下第一善守大將。司馬懿早劉備曹操強徵為文學椽,之後協助曹丕當上太子,又被曹操委以重任。曹丕在位期間,任用司馬懿管理尚書檯,頒佈九品中正制,司馬懿也成為曹丕對抗曹氏宗親的工具。曹睿繼位後,對司馬懿十分提防,但諸葛亮北伐,讓司馬懿掌握軍政大權。


曹睿去世後,司馬懿再次成為託孤大臣,與曹爽一起輔佐年幼的曹芳。然而曹爽為了某取大權,排擠司馬懿,採取明升暗降的策略,升司馬懿為太傅,並剝奪了司馬懿一切軍政大權,不僅如此曹爽還對司馬懿進行嚴密的監視,伺機尋找機會,除去司馬懿這個絆腳石,這樣曹爽就可以謀權篡位。


司馬懿忍無可忍,於正史十年(249年),趁曹爽陪同曹芳到高平陵祭祖之際,率領豢養的三千死士,攻佔洛陽,並要求曹爽交出天子投降,並承諾不殺曹爽,因曹爽猝不及防,只能束手就擒。司馬懿之後宣佈曹爽謀反,並夷其三族,共計七千餘人,至此司馬懿掌控曹魏政權。

司馬懿誅殺曹爽,發動政變,曹操的部下為何沒有反抗,讓司馬懿兵不血刃掌握大權,以下筆者做簡要分析。


首先曹爽獨攬朝政,橫徵暴斂,結黨營私不得人心。曹爽僥倖被任命為託孤輔政大臣,然而曹爽並沒有盡心輔助曹芳。在逐步掌握大權後,曹爽的野心越來越大,為了獨攬朝政,曹爽排擠司馬懿,獨霸朝政,並且擴大自己的黨羽,聯合何晏、夏侯林等,排除異己。很多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可以說當時曹爽可以隻手遮天。不僅如此,曹爽為了滿足自己的願望,大肆圈地歸曹氏宗親所有,為了掙攻率軍進攻蜀漢,卻不得不無功而返。曹爽橫徵暴斂,百官對其痛恨,民怨四起,可以說司馬懿發動政變之時,曹爽已經不得人心。


其次曹爽勾結黨羽,意圖謀反。隨著權利的擴大,曹爽越來越不知足,經常與駙馬何晏等人歌舞昇平,意圖謀反。何晏等人甚至把曹爽謀反等級的日期都已經規劃好,後來曹爽又聽取了何晏的計謀,逼迫郭太后與曹芳分開,這樣郭太后被迫遷到永寧公,一時間流言四起,稱曹爽專擅朝政,屢改朝制,多樹黨羽,而曹爽謀反叛逆的心跡已經昭然若揭。因此很多大臣都想把曹爽除之而後快。司馬懿發動政變,在當時很多大臣眼裡,司馬懿是在位曹魏除害,顯然他已經站到正義的一方,因此司馬懿發動政變的時候,才沒有很多人反抗。


再次曹氏宗親被打壓,司馬懿在朝中權勢很大,而且有太后的支持。曹操死後,曹氏宗親恣意妄為,有很多宗親都大肆圈地據為己有,比如當時的曹真、曹休等,這樣曹丕為了曹魏長期發展,不得不對曹氏宗親進行打壓,削弱了宗親們的權利。曹丕對於兄弟們的防範更加嚴格,對於曹植更是嚴加看管,而且規定每個兄弟不得擁有軍隊,只能只會幾千人,這樣曹氏宗親到曹芳是很多都已經沒有實權。曹睿在位是,曹氏宗親很多人才凋零,曹休、曹真等相繼去世,曹氏宗親們更是後繼無人。


司馬懿雖然被剝奪軍政大權,然而其在曹魏深得人心,百官們都知道,沒有司馬懿成功抵抗諸葛亮,就沒有後期曹魏政權,後來司馬懿又平定遼東,有功而沒有收到重用,很多人都認為不公平,司馬懿戰功卓著,遠非曹爽可比。因此朝中的三公們,曹魏重臣在司馬懿發動政變後,基本都現在司馬懿這邊,而司馬懿更是控制了太后,讓太后草昭,宣佈超爽謀反,又太后的支持,司馬懿更是理直氣壯,因此曹操所剩無幾的部將,基本沒有敢膽大妄為的,只能聽從安排,最主要是,世人都知道,曹爽不是司馬懿的對手,又何必自找死路呢?因此司馬懿發動政變,曹氏宗親沒有反抗。

你是如何看待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的?

歡迎關注,講述三國故事,瞭解那段鮮為人知的歷史。


三國逐鹿


曹操和司馬懿是兩代人,曹孟德比司馬仲達整整大了24歲。司馬懿這廝還賊能活,他發動高平陵政變的時候,自己都已經70歲了,跟他斗的曹爽是晚輩。司馬懿不僅成功的熬死了曹操這輩人,連跟他平輩的曹丕、曹真、曹休這輩人也被他熬死了。


高平陵之變發生於公元249年,很多人對年份沒有概念。簡單的說兩句:

高平陵政變時,曹操已經去世29年了;

高平陵政變後,16年不到,曹魏滅亡。

用我們現在2018年為中軸線,去套漢末三國的時間線,是這樣的。

司馬懿去世(公元252年)是2021年

高平陵之變(公元249年)是2018年

曹孟德去世(公元220年)是1989年

曹孟德起兵(公元189年)是1958年

司馬懿出生(公元179年)是1948年


曹孟德出生(公元155年)是1924年

看明白了嗎?用我們現在的時間線來說。曹操生於北洋軍閥時期,冷戰時期開始起兵,死於海灣戰爭前夕。曹操如果活到高平陵政變,他會有94歲。那些跟曹操同輩打天下的兄弟,哪個不得80歲了?很多人可能會說,活到八九十歲也不算什麼呀。

但是別忘了,三國時期的人,平均壽命還不到30歲,曹操活了65歲,這就已經是很能活的人了。跟曹操平輩的對手,除了劉備以外,全部都被他熬死了!

司馬懿比曹操更能熬,他把曹操的孫子輩都熬死了,自己又活了十幾年才嚥氣。服不服?


亂世,活著就是王道。

曹操時期的功臣,要是能活到高平陵之變。就拿最小的郭嘉來說,他也有79歲了。三國時期能活這麼大歲數的人,掰著指頭都數的過來。

縱觀司馬懿的一生,與日本的德川家康頗有相似之處。極其的能隱忍,活的又比別人長,把比自己能力強的人都熬死了,自己就能稱霸了。


Mer86


(這張劇照有問題,看上去顯得曹操跟司馬懿差不多大,其實曹操大二十四歲呢。照片上的事件發生時,司馬懿不過三十五歲,幹嘛請個老頭來演?)

我的天哪,司馬懿搞高平陵之變,準備換天下時,曹操哪還有什麼老部下啊。

司馬懿已經屬於曹操後期的謀士了,等於是給曹丕用的。而司馬懿又活得特別久,尤其是發動高平陵之變時,他已經七十多了。這時候,曹操的創業一代團隊,基本都死光了。剩下的,都是像曹爽這樣的二世主。

不過,倒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曹家二代,或者曹集團二代沒有反對呢?

這其中一個原因,都怪曹丕這小子,對自家兄弟防得太死啦,曹丕因為是爭位上來的,而且有點逆襲的味道,所以對兄弟防得特別嚴,後世總結曹家被司馬家取代,就是曹家王爺沒實權,連普通老百姓都不如。因為朝中派有監視的,哪個王爺做了什麼事,比如曹植抱著嫂子的枕頭流眼淚了,馬上就上報了。沒有親兄弟幫助,那當然倒得快,就是有反對,也是有心無力。

而到了司馬家族,倒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司馬家當皇帝后,總共封的王爺差不離快三位數了吧,而且全都是有實權的,最終是導致了八王之亂。

而曹家不重視親族其實到了魏明帝已經有所改正,魏明帝那當然是比曹丕要高明啦,他意識到了帝族力量太弱,可能會有影響,在臨終時,他託孤的原本是燕王曹宇,可掛掉前,又臨時改了主意,把曹宇換了,讓曹爽上,然後又讓司馬懿入了局,這一下,局勢再無更改的可能。

第二個,曹家人不行,非曹家的為什麼也不反對呢?

這要兩面看,曹操創業團隊有兩大派,一是以曹家人夏侯家為主的老鄉派,也就是沛譙集團,一個是穎川士族為龍頭的穎川派,司馬家是河內人,他們是穎川外圍。兩派中,前者是寒門,他們需要天下大亂來改變自己的階級,而士族則是保天下,因為他們本身就是利益所得者,曹操的出現,頂多是幫助他們保住地位,而無法增進。所以,前者更拼命,後者更保守,高平陵之變,就是後者對前者,士族對寒門的大勝利。

那高平陵之變,士族基本是站在了司馬懿這一邊。因為他們是一夥的啊。而寒門,也就是沛譙派,以曹爽為主,他們有個特點,基本是愣頭青,玩政治是外行,玩軍事,沒有父輩們的智慧跟拼勁,就剩一張嘴吹牛皮啦,更沒有膽子,比如夏侯玄,老老實實交出了兵馬。後繼無人啊。

最後,也不是完全沒反對的,淮南三叛就是啦,但他們主要是怕被司馬家族收拾,有多少為曹家出頭的心就難說了。


腦洞歷史觀


司馬懿是通過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曹魏江山的,是一代梟雄,司馬懿政變能夠成功歸根於以下原因:

1,司馬懿資歷老,是魏國的四朝元老,活了73歲。從魏武帝曹操,再到魏文帝曹丕,再到魏明帝曹睿,最後魏少帝曹芳。

2,位高權重,身居要職,全傾朝野。先後任職曹魏的大都督,大將軍,太尉,太傅等要職。

3,羽翼豐滿,朝中親信眾多。反觀朝野,除了曹爽以外,沒有幾個還真心輔助曹魏的。

4,功高震主,最後一統江山。司馬懿為大魏江山做出了巨大貢獻。輔政平亂,抗蜀北伐,明帝託孤,退敵徵吳。
到了魏少帝的時候,司馬懿已經是三國末期最偉大的政治人物,集智謀,權謀,人脈於一身,自然發動政變,水到渠成,無人能敵。


微影星播客


這有個時間節點,高平陵之變後司馬懿滅了曹爽一黨三族,司馬懿一家的野心才暴露了。而且,就司馬懿本人而言,當時有不少人還是相信他是忠於曹魏的(司馬懿弟弟司馬浮就很浮誇地對天賭誓:“永為魏臣!”騙了不少人),是曹爽自己太作死了,得罪了滿朝的老臣。

魏明帝曹睿病危時,以司馬懿和曹爽為託孤大臣。後曹爽為收攏權力,架空了司馬懿以及一幫前朝老臣,引起普遍不滿。

高平陵之變爆發時,就有侍中許充、尚書陳泰等紛紛為司馬懿作保,表示只要曹爽投降,保證其人身安全,不失為“富家子”。本來就是曹氏宗親的大將軍曹爽雖然可能對司馬懿不大放心,但面對一幫老臣的作保,他覺得安全了,於是選擇了投降。

然而,老奸巨猾的司馬懿,嘿嘿,出賣了所有老朋友!咔咔咔咔,血腥清洗了曹爽等曹魏宗親勢力!那些作保的老臣雖大跌眼鏡,但也只能痛哭而去,毫無辦法。因為司馬懿掌握了軍隊,也控制了朝政!

倒也不是沒有“老部下”反對,從老臣王凌開始的淮南三叛就是典型,耗死了司馬懿、司馬師,到司馬昭時,反叛勢力才基本被鎮壓下去。

回到問題,司馬懿一家叛變曹氏後,朝中老臣是管不了(他們開始是幫兇,後來成了豬羊),外面的老臣想管的,但錯失了時機(王凌兩年後才起兵),且實力不足。


嗜史獸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高平陵之變發生在公元249年,而曹魏元老,尤其是早年跟隨曹操的那幫人,絕大部分都下去陪先帝了。


而且在當時,曹魏宗室其實只有曹爽一支獨大,魏文帝曹丕在位期間,採用九品中正制選官,大力提拔士族,極力打壓原來的曹魏宗室和勳貴。到了魏明帝以後,朝堂之上勢力對比已經發生了變化,由九品中正制選上來的士族人才已經漸漸成為了朝堂的中堅力量,作為士族代表的司馬懿更是德高望重,倍受推崇。

其二,曹爽實在不得人心

魏明帝死後,曹爽和司馬懿二人是顧命大臣。但是曹爽不斷排擠司馬懿,重用親信,獨攬大權,行事專橫,引起滿朝文武的不滿。

曹爽倒行逆施,人心盡失,司馬懿則韜光養晦,收攏人心,而且一直以受欺負的元勳形象示人,自然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曹爽當時已經產生篡位謀逆之心了,在滿朝文武百官看來,曹爽就是一個挾持皇帝,把持朝政,大權獨攬的權奸。司馬懿則是一個忠於曹魏,倍受欺負的老臣。高平陵之變,以太尉蔣濟為首的碩果僅存的曹魏元老都站在司馬懿這邊,原因就是他們認為曹爽才是威脅曹魏天下的人,而司馬懿則是一個力挽狂瀾,救國護君的忠臣。


那些曹魏宗室,一來經過多年的打壓實力大為削弱,二來從當時的形式看,曹爽才是那個打算篡權之人,曹爽從血脈上來說可不能算是宗室,他爹曹真是曹操養子,和曹操是出了五服的親戚。再加上曹爽弄權,大肆任用自己的兄弟和親信,對於曹魏宗室勳貴家族連搭理都懶得搭理。那些曹魏宗室勳貴們於情於理都不會幫曹爽。


守仁看劇


首先 按照當時時間 曹操的老部下已經死了 歷史上曹操比司馬懿大了二十四歲 司馬懿是曹操後期時的謀士了 是留給曹操的後繼者用的。簡單來說就是曹家後繼無人 。曹叡不用司馬懿, 想要用宗親 。無奈宗親能力又不行, 曹叡對司馬懿是又愛又恨。 愛他的能力恨他的人脈和心機。 此時的司馬懿對曹魏政權太重要了, 殺了他國內會異動, 虎視眈眈的蜀漢,臥榻旁的東吳 都會趁虛而入。 不殺他 又有可能反叛 曹叡 無奈。只能臨死賭一把 ,賭司馬懿足夠忠心 ,不過很遺憾他堵錯了。司馬懿反叛很大一部分也是自保 曹爽一步步的奪取他的權利 打壓老臣。司馬懿臥薪嚐膽裝病才躲過一劫 。反叛時 曹爽在朝中 已經不得人心了 他獨斷專行 大肆安插自己的黨羽 ,對皇帝不敬不尊。儼然一副皇帝的做派。人心以失。 本人很喜歡虎嘯龍吟裡的司馬懿 很真實 也許當初的司馬懿就像電視劇裡的一樣 當了一輩子別人的手中刀 也該當一次執刀人了


小歌小調小風騷


大家好,我是風信子,請關注我,每天精彩內容不斷!



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後,曹操和他的那些老部下都差不多都不在了,因為曹操比司馬懿大20多歲,而司馬懿真正開始得到重用是在曹丕時代開始的。

司馬懿

曹丕這皇帝的位置得來不易,與兄弟曹丕,曹衝,曹彰明爭暗鬥了好久才成功上位,所以他提防曹魏宗室非常緊,不惜引入外人來制衡宗室,司馬懿是最佳人選。

曹丕去世後,其子曹睿繼位,應當說曹睿意識到了當時宗室勢力過於薄弱的情況,所以在他執政期間,大力提拔,曹真,曹爽等宗族勢力來抗衡外部勢力,不過臨死託孤時,不知道為何又將司馬懿命為託孤大臣。

魏明帝曹睿

曹睿死後,司馬懿成了權臣,曹魏覆滅已成定數,只是時間問題了。

另外,曹操能實際上代漢自立,主要得虧與2股勢力的支持,一股是以夏侯家的本族為基礎形成的寒門集團,另外一隻是潁川士族集團,曹操在世時對這兩派採取的態度是任由前者發展,對於後者,採取制衡的態度。

魏文帝曹丕

等到曹丕上臺後,實施九品中正制,實施上完全改變了曹操的策略,保證潁川士族集團的既得利益,打擊本族宗親勢力夏侯家。杜絕了寒門取士的途徑。

這麼說吧,寒門集團希望改變天下獲得政治上的統治地位,而,潁川士族本身就是貴族利益代表,他們不在乎誰當皇帝,只在乎誰當皇帝給的利益多就支持誰,所以曹家人當皇帝能保證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害,就支持曹氏。而後來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事變之後,給他們的利益更多,所以就支持司馬懿,何況司馬家族也是士族大家,同潁川集團有千絲萬縷的聯繫,所以站誰的隊就一目瞭然了。

高平陵事變

曹操和曹丕父子二人當年逼迫欺負漢獻帝時,絕對不會想到幾十年後,自己的子孫也會有這樣的下場被司馬懿司馬昭父子欺負。

這隻能說是天意!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司馬懿奪權的時候,曹操的老部下都死的差不多了。司馬懿是出了名的能活,他發動高平陵之變時,已經是70歲高齡了。司馬懿是曹操主要部下中年齡最小的了。郭嘉比曹操小一輩,已經算是很年輕的了。但司馬懿比郭嘉還小9歲。曹操的其他部下,又有誰能活過司馬懿呢?

到司馬懿奪權的時候,曹操老部下中只剩下蔣濟、高柔了。但之後蔣濟很快就去世了。高柔倒是活的很久,但是他的地位比司馬懿差多了,並無法牽制司馬懿。


國史拾遺


不是不管 是那時候他們基本上死的差不多了

到了曹睿時代 五子良將只剩一個張郃 還被諸葛亮報廢了

曹仁 曹洪 曹純 曹真 曹休 夏侯兄弟等前期比較猛的人 也早都陪伴先帝於地下了 看一下曹爽兄弟的水平 就知道曹氏和夏侯氏有點後繼無人了

文官這邊也是 早期的五謀主們 也是死光了 像滿寵 賈逵這種名氣不大但也很厲害的主 也都辭世了

所以 到了司馬懿篡政的時候 跟曹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元老們 基本上已經凋敝殆盡

司馬懿在這幫人裡面 都只能算小字輩 他出山的時候 曹魏的地盤基本成型了

當時的環境是 原來功臣已經很少了 蔣濟和高柔都算是資格老的 他們看曹爽們鬧的過分了 就決定支持司馬懿 但條件是不傷害曹氏族人 畢竟那是舊主

而名將方面 鍾會 鄧艾是小字輩 且跟司馬懿關心更好 郭淮在外地 沒有捲進去 陳泰態度中立 後來還做了司馬懿和曹爽的調停人

這麼一看 文官元老們支持司馬懿 武將上沒有很強的反對力量 曹氏族人後繼乏人 造成了力量對比上的真空

加上司馬懿自己老謀深算 手段利落 奪權成功後迅速變臉 撕毀了之前不傷害曹氏族人的所謂諾言 蔣濟因此羞愧而死

所以 一方面是元老們死得差不多了 二是皇帝年少 三是司馬懿老辣 致使司馬懿奪權成功 實際上 只要曹丕時代的元老們活得再久點 司馬懿都不見得有機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