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五区”协同化发展 成都是对外开放大通道的“主引擎”

“主干”越茁壮,“枝叶”越繁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西部大开发的“领头雁”,成都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和影响全省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作为“主干”的成都,正在不断做大做优做强,为各市州开放合作搭台、产业转型赋能、创新改革聚势、生态建设助力,共同推动形成全省区域协同、共同繁荣新格局。

11月21日,省委、省政府在成都召开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推进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和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工作会议。省直有关部门、企业和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以及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四大片区有关市(州)相关负责人,分作五轮,签署了一揽子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进入全面“施工”阶段。

在“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中,作为“主干”的成都,在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中责任重大。其中,作为成都对外开放大通道的“主引擎”,中欧班列(成都)更是起着关键作用。除了泸州,目前,成都已与德阳、自贡、宜宾、广元、内江、攀枝花等城市深入合作,建立起“蓉欧+”战略合作平台,建成陆海新通道联盟。“蓉欧+”成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南向开放布局、共享门户枢纽红利的重要载体。

2018年,中欧班列(成都)开行量率先突破1000列,开行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成都国际班列组货服务已覆盖攀枝花、内江、德阳、绵阳、宜宾、泸州、广元等地,兄弟市州货源大幅增加,服务全川的对外开放通道建设取得初步成效。

除此之外,成都市已经积极展开了一系列举措——先后与泸州、广安签署深化区域协同发展合作协议,与达州、南充达成全面协同发展合作共识,推动签署了成都宜宾《蓉欧班列合作协议》、成都泸州《在自贸试验区扩大“启运港退税+无水港”互助合作协议》、成都广元《农业农村协同发展协议》等31个专项合作协议,与其他市州在基础设施、产业协作、社会事业、生态环保、干部人才等领域务实推进合作,达成129个政府部门和区(市)县间的专项合作协议,即将签署。

同时,在发展“多支”,积极培育更多经济增长极方面,四川省将优化全省经济地理,通过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各区域经济板块的互联互通;通过打造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形成四川区域发展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大力促进“五区协同”发展方面,四川省将落实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成都平原经济区(含成都和环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协同发展;推动成都与环成都经济圈协同发展;推动“三州”与内地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内各市(州)之间协同发展。加强各区域规划对接、改革联动、创新协同、设施互通、服务共享、市场开放,努力在重大交通基础设施互通、重大战略资源统筹、重大公共服务平台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进一步提升区域间产业协同和要素聚集程度,着力打造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区域发展共同体。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