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陽藥宜清晨服,這些中藥喝對時間事半功倍

清代名醫徐靈胎在《醫學源流論》記載:“病之愈不愈,不但方中必病,方中雖病,而服之不得法,則非特無功,反而有害,此不可不知也。”意思是說,病能不能治好,首先開出的藥必須對症,但僅僅是藥物對症,服用的方法不當,輕者效果不理想,嚴重者甚至產生毒副作用,而服藥的時間點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補陽藥宜清晨服,這些中藥喝對時間事半功倍

服中藥之所以講究擇時,順應人體有節律的生理變化,充分利用體內積極的抗病因素而增強藥效,同時減少藥物不良反應。服藥時間不當,輕者擾亂人體生理節律,重則產生或加大藥物不良反應。為發揮中藥的最佳療效,不可忽視服藥時間。

清晨宜服三類

1、補陽藥

主要指補腎陽藥。《奇效良方·諸虛門》所載強陽補腎方藥71首中,出注“平旦空腹服之”者,達56首,佔總數的73%。這一數字表明:補陽藥於清晨服用,在當時已經廣為醫家所接受。平旦,即太陽露出地平線之前,天剛矇矇亮的一段時候稱“平旦”,也就是我們現今所說的黎明之時。用地支表示這個時段則為寅時,即每天清晨的3~5時。

2、行水利溼藥

宋《類編朱氏集驗醫方》所載通陽化溼之雞鳴散,後人稱之為“治腳氣第一品藥”。該方之妙,不僅在於選藥配伍得法,從其擇“五更雞鳴時”服藥而命名方劑,即可窺古人之用心。龔廷賢用“沉香快脾丸”通陽行水,亦提出“消頭面腫,五更初用蔥白酒送下;消中隔胸腹腫,五更初用陳皮湯送下;消臍以下腳腫,五更初用桑白皮湯送下。”儘管水腫的部位不同,引經藥的配伍相異,但是強調五更時服用是一致的。俗話說:“一更人,二更鑼,三更鬼,四更賊,五更雞。”五更在寅正四刻,稱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這個時候,雞仍在打鳴,而人們也逐漸從睡夢中清醒,開始迎接新的一天。

3、催吐藥

劉河間以獨聖散湧吐風痰,提出“吐時辰巳午前,宜早不宜夜”。其後,不少醫家效法用之。《東醫寶鑑》以吐法截瘧,所載常山飲、七寶飲諸方,儘管其適應證有所不同,但均強調了宜於清晨服藥取吐。

午前宜服三類

1、發汗解表藥

李東垣認為“午前為陽之分,當發汗,午後陰之分,不當發汗。”明代李梴受其啟迪,亦提出“俱宜午時前發汗,午後陰分不宜。”不但汗藥如此,亦有醫家認為大凡走表透邪之藥,均宜午前服用。

補陽藥宜清晨服,這些中藥喝對時間事半功倍

2、益氣昇陽藥

觀李東垣《脾胃論》、《內外傷辨惑論》、《蘭室秘藏》,可發現其治脾虛氣陷諸疾,所制補中益氣湯、參術調中湯等八首益氣昇陽方,都強調了午前服藥。羅天益進一步指出益氣昇陽藥之所以午前服用,乃“使人陽氣易達故也”。

午後或入夜服

1、瀉下藥

歷代醫家對瀉下藥的服用時間大致有三種意見。其一,午後進藥。如東垣曰:瀉下藥“乃當日巳午之後,為陰之分時下之”。李梴亦謂傷寒潮熱不納食者,巳午以後下之尤好,雜病皆同。其二,日晡(申時,下午3~5時)時進藥。如清代張隱庵等注《傷寒論·敘例》曰:“秋宜下者,日哺人氣收降,因服下藥,亦順天時之大法也”。其三,入夜服之。如《證治準繩》中記載:倪維德以通氣利中丸治臟腑秘結,火邪上炎之目疾,羅天益用神功丸瀉熱結便秘,一肯堂本人以局方七宣丸通利大便、抵當湯下蓄血,皆主張宜入夜時服之。三種意見,雖有差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不宜在午前服用。

2、滋陰養血藥

明代薛立齋用六味地黃丸養陰,有一顯著特點:強調入夜時進藥。李東垣以當歸六黃湯治陰虛盜汗,王肯堂以麥煎散、連柏益陰丸治陰虛勞熱,亦主張夜臥時服之。

補陽藥宜清晨服,這些中藥喝對時間事半功倍

夜間臥服

安神藥:這一用法,最早見於宋代許叔微。其以辰砂遠志丸、珍珠母丸鎮心安神,提倡宜於夜臥時薑湯送下。其後,不少醫家把它作為臨證用藥的慣例。如危亦林以天王補心丹養心安神,龔廷賢用加味定志丸寧神定志,王肯堂以遠志丸安神定魄,秘傳酸棗仁湯養血寧神,均提出了夜臥前服用。

另外,澀精止遺藥也應臨睡前服用,如金鎖固精丸,可以增強療效。緩瀉藥宜睡前服,如麻子仁丸,一則滋陰增液能夠充分潤養腸道,軟化燥結,二則以利次日清晨排便。


綜上可得擇時服藥一般規律:

(1)大凡升提外透的藥物,宜於午前服用,沉降下行的藥物,宜於午後服之。

(2)大凡溫陽補氣的藥物,宜於清晨至午前服用;而滋養陰血的藥物,宜於入夜服用。

(3)大凡祛除陽分氣分之邪的藥物,宜於清晨服用,而清洩陰分伏火的藥物,宜於入夜服之。當然,急病、重病應不拘時服用。

女性在月經期間為避免中藥產生不良影響,一般要停止服用。但是有些療效的中藥需在月經期服用,如治療女性不孕症時的活血調經中藥,治療痛經、經期延長、月經量多、月經量少、出血不規則等調經中藥,治療月經期偏頭痛的疏肝行氣化瘀的中藥等。

不同時間服藥效果大不相同,你的觀點如何呢?歡迎留言討論。想了解更多中醫知識,拜名師學中醫,找金華佗。

補陽藥宜清晨服,這些中藥喝對時間事半功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