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銀行要處處打壓支付寶,而不去對付微信?

離203766773


央行處處壓制支付寶的情況比較明顯,這主要是支付寶已經構成了對傳統銀行業的威肋了。如果僅是支付寶一項第三方支付功能,我想央行對待支付寶和微信也差不多少,但是支付寶除了發展自己平臺之外,還增加了餘額寶理財功能,後續開增加了網商銀行,這樣傳統銀行就感到絲絲涼意了。

你支付寶究竟想幹啥?為啥銀行具有的功能你支付寶平臺都要應有盡有?更何況支付寶下面還有餘額寶理財功能,而餘額寶的發展迅速壯大,說穿了就是把銀行存款吸收過來,去和銀行議息,這等於是增加了銀行的融資成本。更何況,目前餘額寶開了一個貨幣基金外,還開了好幾只類擬餘額寶似的貨幣基金。在監管者看來,餘額寶類貨基規模越大,銀行存款流失就越嚴重,銀行的融資成本越高。

顯然,支付寶的生成和發展壯大,都是直奔挑戰傳統銀行生存而去,銀行第三方支付的飯碗被搶走了,理財業務這一塊也被搶走了,銀行融資成本上升了,而且網商銀行開設,如果任其發展壯大,就會對傳統銀行的物理網點業務造成衝擊。

所以,支付寶在銀行賺錢的各個方面都在與銀行爭食,央行與銀行業怎可能不去打壓支付寶?而微信不管怎麼講,它總歸是一款以社交為主軟件,主要功能並不是第三方支付和理財,所以,央行在對待微信方面也就不怎麼嚴厲監管了。


不執著財經


為什麼央行頻頻喊話支付寶,不要以為大就不能管。不是沒有原因的

支付寶對銀行威脅大

支付寶快捷支付方式的出現,一定程度上對銀行造成了影響。越來越多的人選擇支付寶,方便快捷。

馬雲的一句,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他先是改變了銀行的支付方式。

讓銀行也被迫推出網銀,來方便更多用戶。

據統計,2016年前三季度,工行、中行、建行、農行的淨利潤同比增速分別為:0.46%、2.48%、1.19%和0.52%,而2013年,四大行的淨利潤增速均在10%以上。

隨著支付寶的不斷壯大,越來越多的資金也屯留在支付寶賬戶裡,接著便推出了餘額寶餘利寶和各類基金,銀行的壓力更大了。

銀行不對付微信是因為騰訊的主打還是社交和網遊,財付通也只是小部分用戶在使用,微信支付並沒有把中心放在和銀行搶用戶上,並沒有支付寶那麼大的野心,所以銀行也不太著重於管微信。


出品:懂財帝。

關注微信公眾號懂財帝(ID:znfinance),奔向財富自由之路。


懂財帝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最近今年我們會發現,支付寶裡的規則一直都在變動、調整,實際上之所以調整的這麼頻繁是因為馬雲的壓力也很大,因為央媽天天盯著支付寶,讓你改就必須馬上改了。

實際上,支付寶的出現很大程度上也可以說是顛覆了銀行了。支付寶最早出現的時候只是一個第三方支付工具,說到底也就是一個電子錢包的功能。但到後來,隨著餘額寶等功能慢慢的出現,支付寶的性質就變了,變成了一個金融平臺。馬雲更是直接搞了一個“網商銀行”,更是有貸款等業務。這時候的支付寶可以說和銀行的業務功能是一樣的。

這樣一來就打壓了銀行的很多業務,當然效果是很明顯了,近幾年來銀行的離職潮越來越嚴重,很多人選擇從銀行裡出來,因為效益都不好了。甚至有很多小的地方銀行都已經倒閉了。

在這種情況下,央媽還是要出點政策來抑制一下支付寶的發展,幫助一下傳統銀行的。所以支付寶在重壓之下只能不斷屈服。

但微信為什麼就沒事呢?實際上微信現在的發展也和支付寶差不多了,很多政策是同時適用於支付寶和微信了,所以微信在很多方面也做了調整和改動。但綜合說來微信的錢包只是其中的一個功能,其主體還是一款社交軟件。但支付寶不一樣,定位就是一款錢包軟件,所以受到的“照顧”自然比微信要多一點。


正商參閱


微信的支付場景大多為小額消費,騰訊公司基本上不會對外發放收益,對銀行的威脅小得多,而支付是為了打破銀行壟斷而生,對銀行的打擊不可忽視。

1、支付寶已經取代了銀行的部分功能,衝擊了銀行的根本利益。

銀行主要業務有存款、貸款、理財、貨幣增值、繳費等業務,其中貸存款為銀行的主要利潤來源,並且銀行以前跨行、異地轉賬都要收取高昂的手續費。而支付寶中作為一個在線支付軟件,不僅包含了人們吃穿住行一系列費用的網上交易渠道,各類理財產品數不勝數,花唄借唄也完美搶佔了銀行的部分貸款業務,餘額寶2017年6月底規模已達到了1.43萬億元,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16年招商銀行的存款總額,招行一直以來是國內吸儲能力最強銀行,而支付寶一躍成為吸儲能力第一的金融機構,分割了銀行吸儲這塊蛋糕,觸動了銀行的根本利益,所以銀聯需要進行狙擊,才有了通過政策性手段限制支付寶的舉措。

2、銀行受到了互聯網金融的衝擊,還要防止支付寶資金外流

支付寶雖然作為一家第三方支付機構,其規模遠不止日常消費支付,主要目標在於各種基金理財產品,和銀行業務重合,並且銀行的營業點在免費為螞蟻服務,有些人去銀行存款連大廳還沒走出去就已經把錢轉走了,這造成的局面就是銀行利潤減少,長此以往,甚至於可以將銀行的資金儲備掏空。從資金安全程度看,國內資本流出的途徑本來是被人民銀行監控著的,外國資金想要離境必須要在人民銀行匯兌,由於全程被監控,所以非法收入是不能出境的。而支付寶轉賬和購物的結算是在阿里巴巴,所以如果刻意開後門,那麼資金很容易外流的,所以只能進行干預。


天方燕談


「銀行處處打壓支付寶」這個說法已經出現很長一段時間了,而支付在銀行的政策下,自身內容也是一改再改。最明顯的就數「餘額寶」了,它從一開始的免手續費跨行轉賬,到提現限額 5 萬,又到提現限額 1 萬,再到每天定時定量發放。這無一不在詮釋著銀行方面對支付寶政策的改變,從中我們也能夠看出,螞蟻金服「餘額寶」這塊業務在銀行打壓下,已經沒有往日的風生水起了。

而這也可以看出銀行為何要堅決對支付寶進行一些壓制了,因為往日的餘額寶已經影響到了銀行的切身利益了,餘額寶作為高收益的理財產品,它的發展會導致大部分資金流向從銀行轉為餘額寶,而這正是銀行所不願看到的,銀行沒了資金流入,就會導致利益收到侵害;反觀支付寶,雖然可以通過餘額寶來進行資金導向,但最終還是會依賴於銀行,也就是馬雲所說的「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也就是支付寶不會代替銀行,但它卻可以通過它的線上模式,強大的流量來使得銀行不得不針對它而做出一些改變。從這方面想,或許銀行並不是打壓而是在積極應對,做出自我的改變呢?!

當然,說道支付,我們又不得不提到微信,微信作為龐大社交群體的應用,自微信支付開通以來,相信最大多數的用戶都對這個讚不絕口。微信支付作為社交產品的附屬物,對社交關係的維繫有著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微信支付中,主要作用是交易,而不是進行理財,所以這個與銀行的利益是不相沖突的,雖然微信也有像「理財通」這般的產品,但它的主要屬性是社交,所以並沒有很大的用戶量,這也對銀行造成不了很大的威脅。因此,銀行對微信是持有保留態度的。

自古不管是政治還是經濟,始終都會避免壟斷,避免一家獨大。這樣才會持久發展,不會變成無法控制的存在。就如銀行、支付寶、微信三者的關係一樣,支付寶在自有的體量之下,會往獨大的趨勢發展時,銀行就和微信對支付寶進行制約。這才是穩定發展,長遠發展之道。


stormzhang


支付寶的誕生,從概念本身就是顛覆了實體銀行,理財的收益高、到賬快,對銀行衝擊巨大。後來的花唄,又衝擊了銀行的信用卡功能。幾乎是全面衝擊銀行。從陣地戰來看,支付寶屬於正面進攻的正規主力軍團,微信也是一支進攻部隊,但還沒有支付寶這麼全面和強大。銀行與支付寶,成為市場競爭的最主要的兩支力量,立場當然不一樣,支付寶不是搶奪的增量資金,而是銀行碗裡的肥肉。打壓,本身就是正常的競爭行為。

支付寶、微信錢包,甚至包括P2P等網絡金融體系,本身是基於互聯網時代的新興產物。它們的主要特點就是消滅了實體店,減少了櫃員、租金、路費、時間成本,人們在家裡甚至手機上就可以運行自己的資金投資。成本低、操作快捷,這是實體銀行的顛覆者。但是網絡金融的致命缺點是,監管困難,老闆容易捐款跑路。銀行,有國家背書,讓人們心目中不會倒閉,所以,也早就了銀行的傲慢。

網絡金融的致命缺點是不安全,且沒有背書,倒閉了,金錢徹底損失。比如P2P本來是好事,但被自己玩壞了,高利息幾乎成了騙子的代名詞。倒閉的、欺騙的、跑路的,比比皆是,從人人追捧的神壇跌落成人人喊打、避之不及的騙子,也就用了幾年時間。支付寶和微信,從安全性上,也存在倒閉跑路的風險,只是因為阿里和騰訊足夠大,人們相信他們不會背信棄義。

國家對支付寶限制越來越多,一方面要保護實體銀行,一方面也預防金融風險。幾千億的資金量,國家可控可承擔這樣的風險,如果將來發展幾萬億十萬億的體量,想想就嚇人。萬一出現了金融風險,這個社會壓力可不下哇。支付寶和微信畢竟是民企,真的出現問題,誰給你還賬誰給你承諾。所以,控制網絡金融穩健發展才是王道。

也許有一天,支付寶轉為國有,並有國家保險,或者國家再開發國有性質的類似支付寶的金融工具,網絡金融還會繼續蓬勃發展。有了國家的安全託底,網絡金融的快捷高效優勢才能更好地發揮。人們的生活和金融管理將更加方便。


職場火鍋


銀聯內心os:支付寶,你Y的跑到我碗裡來搶食(線下支付),看我不打得你滿地找牙。

更重要的是支付寶所在的螞蟻金服的巨大的戰略佈局。螞蟻金服旗下生態裡已經有了螞蟻花唄、網商銀行以及借唄等消費金融產品和民營銀行,個人徵信產品芝麻信用也被越來越多的消費場景接入,可謂在行業內各大領域全面開花。

銀聯在支付上受到了哪些挑戰呢?

1,支付寶搶灘銀聯用戶。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支付寶和微信支付在不斷饞食銀聯的用戶,讓銀聯成為附庸,而銀聯由於是國企,效率低下服務有待提升也促進了用戶用腳投票。

2,銀聯需要避免成為管道,被用戶忽視。銀聯不願意像電信運營商淪為OTT的管道那樣成為日後的結算平臺,否則銀聯和卡組織就會受到支付寶制約,自己的新業務也很難開展起來。

3,線下交易被線上支付侵佔。線上支付不斷的向線下拓展,特別是之前的支付寶線下的結算已經超越卡組織,而線下的結算正是銀聯的利益所在,銀聯需要進行狙擊,策略和政策就成為必然,所以此前已經有了銀聯通過政策性手段限制支付寶的舉措。為什麼是支付寶不是微信?因為支付寶的核心在線下,彼時微信支付核心還在線上,和銀聯衝突並不明顯。

二、銀聯的應對方式

銀聯和線上支付的矛盾在2013年中集中爆發。當時,銀聯以“補償性清算”的政策性名義,“處罰”了加入銀聯網絡的第三方支付公司違規繞銀聯轉接的行為。此事引起了第三方支付公司的強烈反彈和輿論的持續關注,也讓支付寶和微信噤若寒蟬。

2016年銀聯表示將會對第三方渠道進行實名認證的用戶給予限制額度,讓支付寶微信成為小額交易的工具,政策層面不服不行。

2017年5月27日,銀聯聯合了40多家銀行在北京共同宣佈,正式推出銀聯雲閃付二維碼產品,簡單的描述就是持卡人通過銀行APP可實現銀聯雲閃付掃碼支付,在全國40個知名商圈約10萬家商戶享受到6.2折優惠,銀聯正式狙擊支付寶的線下支付環節。

截止2016年底,金融IC卡累計發行30.16億張,銀行卡跨行支付系統聯網商戶2067.20萬戶,POS機具2453.50萬臺,其中支持接觸式受理(可理解為雲閃付)的POS終端數量為1370.07萬臺。而這些數據在支付寶和微信二維碼的海量數據前不值一提。微信月活近10億,支付寶月活也過億。

三、支付寶的強大的線下使用場景

對支付來說,最重要的有兩點:用戶端,消費端。用戶端支付寶已經完成了佈局,並且以專業支付的身份來佔據了用戶的定位。另一側是消費端,消費端就是線下有足夠多的消費場景,在這方面支付寶做的相當好,比銀聯好的多,銀聯著重於大型門店或者場景,且智能化程度通過pos來實現,而支付寶的二維碼讓學校、地鐵甚至是賣紅薯的老大爺都可以使用支付寶,成為消費終端。

我們來看支付寶對於支付場景的改造

賣紅薯的老大爺

地鐵場景的改造(杭州地鐵)

歐洲機場

4月19日更新:打壓支付寶的另一手段是扶植你的競爭對手~微信支付

 4月1日早上,中國銀聯宣佈與財付通支付科技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協議,正式開展微信支付條碼支付業務合作。此番合作的背景是《條碼支付業務規範(試行)》於4月1日起實施,其中明確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支付機構開展條碼支付業務涉及跨行交易時,應當通過人民銀行跨行清算系統或者具備合法資質的清算機構處理。

  在這一過程中,“斷直連”影響的是微信、支付寶跟收單機構的系統對接。

銀聯總裁時文朝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表示,“我們和支付寶既有競爭,但肯定還是會有合作的,每個機構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所以,銀行的另一個方式是扶植招安支付寶的競爭對手~~微信支付


毛琳Michael


簡單點來說,支付寶對標的就是銀行,而微信支付對標的只是支付寶。

從支付地位來看,支付寶獨立於阿里,發展成為一個集各種與金錢來往有關的功能於一身,而微信的屬性是社交軟件,微信支付更多的只是一個附屬功能。從消費場景看,微信支付大多為小額消費,而支付寶支付大多為中大額消費。從儲蓄額度看,微信用戶一般只會放一部分錢用來發紅包或日常消費,支付寶用戶大多直接把存款放在餘額寶裡。

這些根本上的區別,決定了微信支付和支付寶並不是同一個維度的競爭,支付寶真正的競爭者就是銀行。所以,在支付寶不斷搶奪銀行業務、而他們又毫無還手之力時,只能通過政策打壓。

還有一個關鍵性因素,相比馬化騰“偷摸”地發財,馬雲的公開言論加劇了支付寶和銀行之間的劍拔弩張。比如“顛覆銀行”、“既然銀行不改變,我們就來改變銀行”、“我們對於搶民營企業飯碗興趣不大,但搖一下國有企業,興趣極大”等等,有一段時間,馬雲頻繁且霸氣地懟這些傳統銀行,可謂是直接暴露了支付寶的野心。當然,這也獲得了很多用戶的支持,畢竟支付寶比銀行便捷得多。

儘管日後支付寶和銀行的關係緩和,也改變不了支付寶威脅銀行的事實。餘額寶短短几年時間,金額突破了1.4萬億,超過了招商銀行的個人存款總額,直逼四大國有銀行。與此同時,微信支付就有所不同,它主要還是一種單純的支付方式,不可能像阿里那樣,依賴電商這麼變現途徑短的交易平臺,搭建完整的金融系統。


歪道道


微信從始至終的定位都還是一個社交軟件,即使人們用微信進行消費也僅僅是將小額放在微信錢包,用作各類生活開支。而支付寶就不一樣了,支付寶中不僅包含了人們吃穿住行一系列費用的網上交易渠道,各類理財產品數不勝數,花唄借唄也完美搶佔了銀行的部分貸款業務,

人們很大程度上已經將支付寶作為代替銀行的理財、貸款和支付工具,這對銀行的打擊不可忽視。

移動支付在時下的地位已經遠遠超過了曾經的現金支付和銀聯刷卡支付,微信和支付寶的存在大大方便了國民的消費。但在消費快捷的基礎上,支付寶中還加設各類金融相關產品,這更將銀行業務逼到了絕境,銀行理財門檻高收益少手續繁瑣,支付寶的餘額寶、定期、基金、黃金可以滿足人們理財的任何需求,門檻低收益高還足不出戶

,一些人將自己銀行中資產的一半甚至大部分都轉移到支付寶,以求將貨幣價值發揮到最大。

螞蟻花唄和螞蟻借唄負責貸款業務,花唄小額無利率救急,借唄提供較大額預支,程序簡便即時到賬隨借隨還,而銀行申請貸款的流程複雜、放款延遲在相比之下則遜色很多。於是很多用戶轉戰到螞蟻,銀行的貸款業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

微信雖然也有理財通,但附屬功能不痛不癢,微信無法改變社交軟件的這一屬性,所以並沒有對銀行造成如支付寶那樣的威脅。由此可得,銀行只狙擊支付寶,微信目前還不是主要攻擊目標。


鎂客網


喜歡支付寶沒商量,,,看看這收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