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現在在農村人口外流,很多村莊正在荒蕪或消失,你怎麼看?

閒時瞎掰


有人說現在在農村人口外流,很多村莊正在荒蕪或消失,你怎麼看?

這並不是危言聳聽,而是現在中國大部分農村正在面臨的情況。如果您去周邊的農村看一下的話很難看見青壯年的身影,最多的還是老人和孩子。為什麼?因為那些青壯年為謀生計都去城市裡打工去了或者已經在城市裡安家落戶了。可能甚至有的農村一半的人口都已經進城了。這是現實。

都說現在的城市化進程快,其實最快的還是城市的建設。基本上沒有那個城市不再進行城市建設的,高樓、立交橋等等,這些工作都需要哪些低成本、低學歷、專業技術要求不高的人來做,農民工就是最好的選擇,這些工作也是農民工在沒有專業技術的情況下所能從事的賺錢最快的職業了。

而且現在沒有了以前得公費醫療,老人生病了需要錢,孩子上學需要錢,人情世故來來往往還需要錢,僅憑自家僅有的積木耕地是滿足不了這麼大的金錢需求的,怎麼辦?進城打工。有的是男人出來,有的是夫妻一起出來,留下老人和孩子,這也是為什麼平時在農村看不見幾個青壯年的身影的原因。

還有一點就是一些農村的孩子通過求學、高考或者上一些其它的技術類學校,掌握了一定的技能可以在城市裡立足、安家落戶,留在城市裡了。而且這部分孩子是不願意回到農村的,為了下一代的教育和老人的醫療條件能比鄉鎮好一些,也脫離了農村的範疇。

可能農村裡麵人最全的時候就是過年了,也就在過年才能看見農村以前熱火朝天的景象了。

其實不能簡單的說是農村的人口外流,而是現在農村的經濟和發展需求滿足不了大部分人對生活、養老、教育和醫療的需求了,才會出現這種情況。以上是我對這個問題的一些看法,如有不當之處請海涵。


寒地水稻種植技術


農民出門打工創業不願再回農村,丟荒土地,村莊荒蕪或消失,其實全國各地大部分農村都存在這樣的現象!

首先我們要弄清楚,農村人口外流為什麼不願意再回到農村?

我個人覺得大方面只有一個,收不抵支。按目前大部分農村家庭來計算,只算2個老人2個小孩和夫妻2人,一個家庭就6口人。按我們四川老家人均土地計算,0.7畝田/人,0.8畝地/人,4.2畝田4.8畝地,田主要產水稻,一般一畝田在我們老家能產1200斤水稻(像貴州這邊有的地方只能畝產水稻700斤左右),按目前市場價1.2元一斤,4.2×1200×1.2=6048元,我們再算算地產生的價值,其實都不用算,我們把地產生的價值放大,按田的兩倍計算,整個家庭6口人,田和地的全年收入就是6048×3=18144元。

我們算的是全部折現,每年除了6口人吃掉的,除了喂禽畜的,能剩下可以變現的其實很少,平常還有一家人生活零用,小孩讀書以及雜費,人情客往,家庭成員還不能有大病出現。

我們再來算一筆出門打工的收入,目前出門打工我們就按普通工資計算,很多地方都是包吃包住,一個月工資大概4000元左右,兩夫妻每月收入8000元,每個人每月節省點零花錢用1000元,每月就能存下來6000元,一年下來就有7.2萬元。

有的家裡老人身體好的,還能種點糧食種點蔬菜夠自己吃,又還能照顧孫子,不像以前全家人在家幹農活,累一年到頭還緊巴巴的。

也有人說,在農村自己可以創業,當然在農村可以創業,並且還有少部分人做得很好,但能成為那少部分人,首先你要思考,有一定資金、有技術、有銷售渠道、銷售出去還得保證有利潤,才能持續發展,萬一失敗了呢!欠一大堆債能還得起嗎?還不起還有可能拖累親人朋友。

所以,他們不能輸也輸不起,“被迫”只有選擇出門打工,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好的保障。





笨蛙農業


有人說現在農村人口外流,很多村莊正在荒蕪或消失,你怎麼看?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只能說一部分村莊確實存在,而一部分村莊卻發展的越來越好,目前我國農村發展差異化也比較明顯,主要原因有一下幾點:



首先,對於很多偏遠地區農村,自然條件惡劣,即使在家務農根本維持不了生活,土地面積少,而且一些地方也不適宜種植莊家,沒有了經濟來源,農民被迫背井離鄉,謀求生活。

外出打工才是家庭唯一的主要經濟收入,很多人在外面打工至少生活有了更多經濟來源,同時還可以補貼家用。最終導致了一些農村人口越來越少,這是一個普遍現象。



其次,對於交通條件比較好的農村地區,隨著這幾年國家對於農村經濟建設力度的加大,農村基礎設施也得到了很大改善,適宜發展農村農產品地區得到了當地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這樣的農村生活條件正逐漸走向城鎮化,這也是未來我國實現城鄉一體化的目標。



最後,農村人口外流只是部分地區。這主要和當地的生活發展水平相關,地區偏遠的農村,由於不適合當地經濟發展,很多地方今年也已經實施了異地扶貧搬遷。

通過集中安置村民到縣城附近居住,提供住房以及就業培訓,讓貧困地區農民脫貧。目前我國正在試點的農村統一建房、統一安置就是集中解決農村問題,最大化合理利用土地資源,實現農民生活大飛躍。


鄉村波比


近幾年,農村的發展變化可謂翻天覆地。很多人為農村的空心化,也就是很多農村荒蕪,村莊消失而憂心忡忡。而,另一些人卻為農村出現的積極變化,比如說合村並鎮和農村人居環境的改變而歡欣鼓舞。那麼,問題來了。農村到底是變好了還是變得糟糕了?農民該怎麼辦?

1、農村人口外流有多嚴重?

其實,農村空心化的根源是農村人口外流。那麼,農村哪些人口外流了呢?其實,農村主要是年輕人外流了。你去農村看看,基本上看不到年輕人。他們都為了過上更好的生活背井離鄉去大城市賺錢去了。那麼,他們還會迴歸農村嗎?這樣的結果很難。因為農809000後們幾乎都不會種地。他們的生活方式早已經和城市接軌了。

2、農村到底是變好了還是變得糟糕了?

其實,農村總體上來說是變好了。有人說,既然農村沒有什麼人還建設個啥呀?其實,我國要實現現代化沒有農村的現代化是不完整的。就算是,我國城市化再下去30年,到2050年接近尾聲時應該還有4億農民在農村生活。所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勢在必行。目前,我國推動的鄉村人居環境整治正轟轟烈烈的進行著。可以想見,在不久的將來農村將變得更美好。

3、農村的發展方向在哪裡?

其實,大家都很關心農村的未來。對農村的發展方向也是見解各異,但無論如何,我國農村將向現代化,農業集約化、機械化,農民專業化方向發展。具體講,就是農民作為一種職業而不是一種身份而存在。農業將主要由新型農業主體,就是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農業企業挑大樑。農村將現代化,居住條件將和城裡看齊。

4、農民該怎麼抓住農業現代化機遇?

其實,農民要抓住農業現代化的機遇有很多機會。比如說,把土地流轉給種糧大戶或入股給農業合作社或出租給農業企業。在一方面收地租或分紅的同時去農業企業打工,賺取工資收入。也可以進城打工賺錢。甚至可以把承包地和宅基地有償退出全家進城。另一方面,可以貸款投入農業機械,出租作為收入來源。還可以出租宅基地獲益。


聚焦三農熱點說


在農村人口外流現象日趨嚴重,一部分農民在城裡買了房,一部分農民在外打工,有很大一部分農民家裡的大門都是鐵將軍把門,院裡院外雜草叢生,沒有人打理,有的村落已經是人去樓空,成了名富其實的空心村,村外的耕地也是長滿了各種野草,沒有耕作的痕跡,這種象正在漫延,出現這種狀況不緊對農村的發展很不利,而且還會嚴生阻礙農村經濟的發展。

當然這種現象是極少數村莊,但大多數的村莊的農民都是在外打工,留守的只有老人和兒童,土地閒置,沒有人耕種,造成土地資源的浪費,原因只有一個,就是種地不掙錢,國家真對這種農村狀況實行深化改革,投巨資建設新農村,為使農村的面貌換然一新,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改變農村落後條件,進行城鄉一體化,集中舊的村莊統一規化,實行村落合併,集中上樓,建設小區,實行務業管理,所有的配套設施一一具全,象學校,醫院,超市,幼兒園,養老院等一些公共設施,為了減輕農業人口的壓力,新農村建成後,把農民轉成居民,真正成為城裡人,土地荒蕪的現象不會在有,土地會得到充分利用,從而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堅實的基礎。


都俠認為改變農村這一現狀必須進行新農村建設,一些地區新農村建設吸引了很多在外打工的農民,有誰願意在外漂泊,有誰願意家人長期分離,新農村將變這種現狀,新農村是農民實現奔小康的最終目標。


都俠廣場舞


身為農村人要說這個是必然現象,農村人以前是種地為生,當然會留在農村了,現如今土地已經不能滿足生存,大量農民外出就業,那麼選擇在哪裡居住已經不重要了,新一代的農民已經完全不靠土地生活,那麼選擇在農村居住已經不太可能,這些人必然會選擇生活方便的城鎮居住了,部分農村肯定會慢慢消失。

只有農村土地被利用起來,發展新型農業,這樣才能留的住人,比如華西村,全國還有很多類似的村莊,土地集體化,土地規模化種植,這樣農村人靠著土地能掙錢,你說他們還有必要去別的地方生活嗎?

歸根結底,土地養活不了農村人,那麼農民還待在哪裡做什麼?


鄉味視頻


這個問題在北方農村幾乎不存在,搶著包別人的地,互相撬不種地農戶的土地。那有荒蕪土地?到處是金色稻穀的豐收景色。水稻最低產量也在每公頃一萬五千斤左右。

玉米更是旱田的主產。幾乎全部都種的是玉米。產量每公頃兩萬四千斤左右。糧價雖然很低,成本很高,加上補貼,還是有餘利可圖。北方農民種地產糧積極性高漲,農業後繼有人。主要是沒有可就業的更賺錢的門路可走。

出國打工的人不少,到南方打工的人,安家的人也不少。可在地裡種地的年輕人還不少。中國強勁的人力資源優勢真讓外國人懼怕眼紅。


張大河創意富有源泉


這是金錢社會導致的必然結果。


平常人246089341


這個問題不要問也應該知道,農村人地位太底,種糧是苦活累活收入不高,再之老了無以靠,上交社保要有錢啊。所以年青人想盡辦法也離開農民之事。以後農業還靠科技進步發展大機械智能化來種糧食了,事實也就這樣。你說對嗎?


用戶9622665741667


那就是金山銀山,綠水青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