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險企入華掀起小高潮,但盛況難再,那些“老問題”又如何破?

對於國內保險市場來說,2018年可以稱得上是艱難的一年,財險業隨著商車費改進入競爭白熱化階段,壽險業在“迴歸保障”的路上轉型艱難。然而,

外資對中國市場的熱情卻不僅沒有減退,反而更加高昂。

11月26日,法國安盛與安盛天平的五家中資股東已簽訂股份出售和購買協議,收購五家中資股東所持安盛天平的合計50%的股權,交易總對價達約46億元人民幣。交易完成後,原已持有安盛天平50%股權的法國安盛將實現全資控股。

另一家全球保險巨頭德國安聯集團近日也有大動作。11月25日,銀保監會發布批覆,同意德國安聯集團籌建安聯(中國)保險控股有限公司,這是我國首次批准由外資籌建保險控股公司。德國安聯集團在我國保險市場的佈局不可謂不廣:中德安聯人壽、京東安聯財險、太保安聯健康三大領域子公司均在其麾下。

美國安達保險集團同樣難掩其對於國內險企的興趣。此前,美國安達保險集團通過旗下子公司,合計持有華泰保險集團超過21%的股權,為其第一大股東;2018年,其兩次收購華泰保險股權,如兩筆交易獲批,美國安達保險集團在華泰保險集團的持股比例將提高至26.17%,進一步鞏固第一大股東之位的同時,華泰保險集團還將因此變身國內首家合資保險集團。(詳情請見《資本幾多暗戰,華泰保險誰主沉浮?》)。與此同時,美國安達保險集團在國內還有一家全資子公司——安達財險。

此外,還有一批外資力圖開闢中國市場。9月,大韓再保險公司獲批在華籌建分公司,同時,法國教育健康相互保險公司獲批設立北京代表處;5月,香港富豪李澤楷旗下的富衛人壽保險(百慕大)公司向銀保監會提交了籌建富衛人壽保險公司的申請材料……

可以說,外資開啟了自2001年以來的另一輪入華潮。其直接推動因素無疑是金融保險業對外開放的政策支持,但另一個因素同樣不容忽視,那就是在“保險姓保”的行業發展基調之下,國內保險市場本身對於外國保險公司的吸引力也在逐漸加大。

普華永道中國保險業主管合夥人周星表示,迴歸保障,使得國內保險市場的發展更加理性,同時,也讓外資險企精細化的客戶管理體系、成熟的風險管理經驗等價值逐步凸顯出來。這是推動外資進入中國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此外,隨著百萬醫療等保障型產品熱銷,國內消費者的保險意識逐漸被激發,消費者對於健康、養老保險等相關產品的關注度不斷提升,也讓中國保險市場的潛力和需求得到釋放。

然而,進入市場只是個開始,之後如何在這個市場中生存,或是一個更大的挑戰。從過往經驗來看,外資險企在華的發展並不算順利,自第一家外資險企——友邦保險入華26年來,雖然數量上實現了由0到50家的跨越,但其市場份額卻沒有大的增長。根據銀保監會公佈的數據,2017年底,外資壽險公司的市場份額僅佔壽險整體市場的9.84%,外資財險公司則僅佔財險市場的1.85%。

更重要的是,26年來,國內的保險市場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當下這個行業的轉折點上,外資險企將如何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在這過程中又將面臨哪些問題和挑戰?

問題一

還有多少新“玩家”等待進場?

儘管諸多外國保險公司正在加速在華佈局,但是中國加入WTO前後那般排隊入華的盛況或許難以再現。

自2018年4月的博鰲論壇以來,銀保監會接連公開表態將進一步放寬對於外資險企入華的要求,相關規章制度也在加緊修訂之中。不過,從近期發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外資保險公司管理條例實施細則(徵求意見稿)》來看,相關政策最大的變化在於:

1. 將放開外資持股比例上限,合資壽險公司外方股比放寬至51%,且3年後不再設限。

2. 取消了外資險企在註冊地外開設新公司時要增加不少於人民幣2千萬元的註冊資本的要求。

3. 取消外資保險公司設立前需開設2年代表處的要求。

但對於新設立的外資險企需要註冊資本金最低2億元、申請的外國保險公司須經營保險業務30年以上、且提出設立申請前1年年末總資產不少於50億美元等門檻要求並沒有放寬。這從一定程度上仍然對一些國外的中小保險公司入華有一定限制。

而全球的保險巨頭中,大多數已經在中國市場有所佈局。在2018年世界財富500強排名前15的外資保險公司中,包括法國安盛、德國安聯、英國保誠、意大利忠利、慕尼黑再保險、日本生命、美國大都會、荷蘭全球人壽、蘇黎世保險等9家保險巨頭均已在中國參與設立了保險公司或相應的分支機構。

因此,對於這些“不差錢”的保險巨頭來說,此時或正是擴大控股權、進一步深入中國市場的好時機

,近期安盛、安聯、安達的舉措也正反映了這一點。

問題二

新晉“玩家”以何種方式進入?

當然,在對外開放的大背景之下,對於新申請入華的外資險企來說,“開閘放行”的可能性無疑會大大提高。因此,也勢必會有諸如富衛人壽等尚未進入中國大陸的外國保險公司躍躍欲試。那麼,對於這部分新晉“玩家”來說,以何種方式進入是首先需要面對的問題。

普華永道中國保險業主管合夥人周星給出了她的建議,她認為,通過新設、收購還是參股的方式進入中國市場,其難易度是不同的,如何選擇要取決於外資對企業的定位、對中國市場的瞭解程度、集團的風險偏好以及人才的完備性等。

而對於想要以合資方式進入的外國保險公司來說,如何選擇合作伙伴至關重要,畢竟,過去的合資公司中外股東不合的教訓仍然歷歷在目。周星表示,除了經營理念相符之外,在政策方面,如當前中國監管部門對於險企股東資質的新要求,以及對大型國企集團去非主營業務的要求等等,都應該納入權衡和考量的範圍。

問題三

中西文化與市場發展階段的差異怎樣融合?

對於合資險企來說,這已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然而,即便是對於外商獨資的險企來說,如何與中國市場融合,如何發掘並切實滿足中國消費者的需求等問題,同樣不容忽視。

有業內人士分析,這其中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在管理模式上,外資險企的決策機制較為複雜,很多決策甚至要向國外總部報批,這樣的速度在中國市場上是比較吃虧的;在經營方式上,中國有著傳統的“關係”文化,包括與政府、企業、社會的關係,外資險企比較難適應,也缺乏相關的基礎。

而中意財險總經理袁穎暉認為,最重要的問題在於人才儲備。對於外資險企而言,其對於保險人才的需求相較一般中資險企顯然要更加特殊,既需要滿足外資股東的要求,又要熟悉中國本地市場情況,做到真正的“接地氣”,實際上是給外資險企的人才儲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形勢之下,如何破解這些老問題,對於外資險企的經營發展來說無疑亟待思考。

問題四

國內保險科技創新步伐怎麼跟?

在BAT等互聯網巨頭的帶動之下,國內互聯網浪潮逐漸延伸到國內的生產、消費、金融等各個領域。2017年,保險業也迎來了科技元年,各項保險科技平臺大爆發,毫不謙虛地說,在保險科技領域,中國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相較而言,雖然在歐美等發達國家,其互聯網普及程度遠早於中國,但受制於嚴苛的監管等因素,其金融業的數字化程度總體水平與中國相差並不大。(詳情請見《安聯保險集團轉型策略全解析,一個國際巨頭的自我修養》)。因此,對於外資險企來說,如何適應國內險企的科技創新節奏或也將是一大挑戰。

可以看到,或許正是因為看到了這一問題,一些外資險企正在加速與本土互聯網巨頭的融合發展,例如安聯財險,已經吸納京東成為最重要的股東之一;而國泰財險更是徹底的放棄了控股權,吸納螞蟻金服成為控股股東。新興的互聯網巨頭仍在不斷崛起,其中一些已經對保險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外資險企牽手互聯網巨頭依舊機會多多。

問題五

諸多“隱形”限制怎麼破?

值得注意的是,在明文規定的政策規章之外,外資險企在經營的過程中,還有諸多“隱形”限制。

例如在設立分支機構方面,雖然外資保險公司所面臨的審批原則及標準與中資保險公司並無明顯不同,但在實際中,外資保險往往需要花費更長的時間。一般而言,外資險企最多一年開設兩家省級分支機構。

例如在具體的業務方面,有業內人士表示,雖然政策上看,外資險企和中資險企的經營範圍沒有區別,但在實際經營過程中,關係到國計民生、金融安全等領域的險種,如企業年金、農險等險種外資險企很難獲得經營資質,民生工程等非車險的重大項目外資險企也很難競標。此外,當前熱門的大健康領域,許多與醫療、養老相關的數據外資險企很難拿到,從而將對健康險、養老險等相關業務產生影響。

因此,在這些“隱形”限制沒有徹底消除之前,外資險企如何定位、如何開展業務無疑還存在額外的挑戰。

問題六

政策“真空”地帶尚待完善

國內保險市場雖然長期快速發展,但整體發展水平依然較為初級,最明顯的問題之一就是政策方面依然存在很多“真空”,這也阻礙了國外部分特色險企的進入。

近期,“相互保”變身“相互寶”一事讓相互保險——這種最原始的保險形態成為了業內關注的焦點。近年來,國內相互保險取得較大進展:2015年,原保監會印發《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2016年,3家相互保險社獲批……但相比歐美髮達國家,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在相互保險的立法方面也依然存在一定“真空”。

10月份剛獲批設立北京代表處的法國教育健康相互保險公司(MGEN)對此深有感觸,據其內部人士介紹,MGEN作為一家相互保險集團,願意分享自己的以及國際相互保險發展經驗,甚至投入資金以支持一些有意義的項目落地。但就目前來看,《相互保險組織監管試行辦法》對於外國企業成為主要發起會員的資質和程序尚無明確規定,同時,由於發起設立相互保險公司並非股權投資,而是以借款形式繳付,其中涉及到外債管理等問題,因此《保險公司股權管理辦法》也並不完全適用。

外資又來了,但這回不再是人們口中的“狼”,在仍舊快速發展變化、獨具特色的中國保險市場,或許,這次他們會從一個學生做起。

外資險企入華掀起小高潮,但盛況難再,那些“老問題”又如何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