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精銳教育常州清潭校區


好父母都是學出來的,好孩子都是教出來的。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以身作則,最好的家庭教育是身正示範。如你家裡的書多,孩子讀的書就會多;你家裡進出都是“麻朋牌友”,那你家孩子對“紅中、么雞、王炸”等認識水平一定比別人家的孩子先知先覺。

熟悉我的人都知道,為了孩子,我硬生生把撲克、麻將等全戒了,沒事就帶著孩子上圖書室找書看(現在他是大學校圖書協會主席,又稱“貝殼讀者之家”,大二前還讓我給他買書或借書,以便在假期看);然後教會他下圍棋、象棋,打乒乓球等——雖然他沒幾樣真正打得過別人,那是我這個教練不怎的。但他數學一直還好,那是不爭的事實(與我小時候剛好相反)。

所以,好父母必須不斷學習和進步。作為父母,也要和孩子一起多看書、看好書;愛憎分明,多吸收正能量,多與優秀的人為伍,以便日常學習、活動中互幫互學,共同進步!

家庭教育是一項長期、細心而艱辛的系統工程。父母付出的越多,其實從孩子身上得到的也越多。

最後還有一句話,大家也很熟悉,願與大家共勉:不求個個孩子能成才,但望所有幼兒能成人。


種金易


家庭教育不是智力開發,不是學科教育,而是人格的影響和習慣的培養。

1、對孩子來說,某種意義上比學習更重要的是做人,如何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品質以及良好的行為習慣,我主張這麼一句話家庭教育首先不是智力開發,而是人格的影響,品德的培養。你想讓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請你首先做怎樣的人?沒有哪位家長不希望孩子的勤奮。沒有哪位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多讀書。那麼請問,你自己勤奮了嗎?你多讀書了嗎?教育孩子有的時候並不是給他講大道理或者叫他做一些壯舉,其實就是做孩子的榜樣!

2、要特別注意培養孩子堅韌的品格。有一種說法叫做磨難教育或者挫折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持之以恆地做自己最不願意做而又應該做的事。比如堅持讓孩子六點鐘起床。回家第一件事就做作業。遇到困難不退縮。

3、有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要養成習慣,就要定規矩。比如要求孩子上課專心聽講,積極思考,主動發言。回家後先寫老師佈置的作業。書寫認真,認真檢查。這些都是要家長要求孩子做到的。

4、要培養一些生活上的習慣。比如飯前便後要洗手。自己的襪子自己洗。飯後洗碗。吃飯,抓緊時間。


談學習聊教育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讓孩子成人,成為一個合格的人,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擁有面對以後人生的資本。

家庭是什麼?家庭是愛的港灣,是人身體和心靈的棲息地。所以,首先家庭應該是完整的,然後是充滿愛的。試問,有多少家庭真的做到了?

現在,有一種很普遍的情況,夫妻二人生活不和諧,都想離婚。然後因為有孩子,怕離婚後孩子過得不好,便湊合著過。家庭裡要麼是硝煙瀰漫,要麼是冰冷無味。這就是一個破碎的家庭,沒有愛的家庭,孩子生活在這樣的家庭之中更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不論是單親家庭的孩子,還是不和諧家庭的孩子,都無法得到正常的關愛,無法擁有兩個的家庭環境,都容易產生心理問題。

對於孩子的教育,父母有一個至關重要的作用:模範。以前有個公益廣告,尤浩然拍的。母親給奶奶洗腳,被孩子看到,然後孩子給母親洗腳。父母說再多的話,都不如親身去做一件事情給孩子當模範更有用。父母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刻在孩子心裡。所以,當一個父母討厭孩子,基本上就是討厭自己。

對於孩子行為的糾正和引導,父母一定要把握好尺度。現在我見過到一種最蠢的對於早戀問題的解決方案,那就是父母和老師狼狽為奸,蛇鼠一窩,然後痛批孩子這種行為,說一些絕情的話,甚至做一些過分的事情。最後導致的結果是孩子把這件事記一輩子,以後恐懼戀愛,恐懼結婚。如果你的孩子長大了還不結婚,最好想想自己曾經是不是做過類似的事情。

對於教育,我嚴重反對體罰,就是對身體的懲罰。這是一種法西斯式的做法,說白了就是強者欺負弱者。孩子不會反思自己的錯誤,只會恐懼父母的體罰,所以這是屈服,不是認錯。

但是可以有懲罰,犯了錯,要接受相應的後果。比如減少零花錢,餓肚子,少一件禮物等等。要根據相關的事情做出相應的懲罰措施,要對孩子說明前因後果。或許他聽不懂,但是他會知道這是因為自己的問題。

記住,做好家庭教育,讓孩子先成人,再成材。否則,一切都是白搭。


金銘浪子


正如提問者說,魯迅指出“教育是要立人”,那麼提問者是要我們回答如何“立人”,題目太大,試著回答吧。

(一)也正如提問者所說,目前不少家長在為擇校、買學區房、送禮而忙得不可開交;不少家長在為陪作業而焦頭爛額;不少家長在為孩子學習成績差而憂心如焚;不少家長為十八歲孩子的青春叛逆而感到措手無策,……

(二)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家庭教育?

有人說家庭教育父母要言傳身教,有人說要培養孩子的修養,有人說要培養孩子習慣等,不一而足。這些都沒有錯。

其實,真正的家庭教育之道極為簡單:0-6歲的親情陪育---通過親情陪育,父母在孩子內心深處構建起自我價值感。

什麼叫“自我價值感”?

通過父母在0-6歲期間的陪伴和養育,孩子內化父母的觀念和評價等,從而形成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就是說,父母的觀念和評價,經過沉澱、提練,最後歸結為一句話:“我是有價值的(或我是有高價值的)” 或者 “我是無價值的(或我是低價值的)”。

(三)0-6歲間,父母溫暖的、穩定的、持續的陪伴,以及無條件的愛,才能培養成正面的、高質量的自我價值。

1、斷斷續續的陪伴,粗暴的陪伴,只能培養岀低質的自我價值。

2、有條件的愛,同樣培養不出高質量的自我價值。

比如,養兒是為了防老,學習是為了將來找個好工作,努力是為了考個好大學,鄰居家的孩子都考上了好大學,你也非考上不可,成績好是為父母爭口氣、爭個面子等。抱有此類心態的愛,是不純粹的,是附加了條件的,即為條件的愛。

愛就是愛,愛孩子這個人本身,毫無私心、決無條件。

(四)為什麼6歲前才能培養岀高質的自我價值?

1、6歲前,孩子的依戀性是一生中最強的。

2、6歲前,孩子的可塑性是一生中最大的。

3、6歲前,孩子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是一生中最多的。

4、6歲前,孩子的大腦發育、身體發育、各種學習能力、接受能力等也是一生中發展速度最快的。

(五)提問者還問道, 家長要些什麼?

當然,家長要學懂孩子成長的客觀規律,要學懂培育孩子的科學方法。

最後想說,孩子的自我價值的強弱和質量的優劣,決定了孩子能走多遠,能飛多高。

謝謝


快樂成長社區


青山竹韻。古有《論語〉〉、《顏氏家訓》、《朱子家訓》、《三字經》、《弟子規》、《增廣賢文》、《曾國藩家書》,今有《傅雷家書》,古今歷代關於家庭教育的書,史不絕書,不勝枚舉。培養孩子的重點是立德、立言、立功;當然也有修心、齊家、治國、平天下;令人細品回味的是《論語》裡的“溫、良、恭、儉、讓”。都旨在建立一個標準的“人格模型”或是“理想人格”。似乎流傳了兩千多年。作為“經典”家教言論,頗具借鑑意義。但用到實際家教中,難免不好操作、運用。按照目前的理解,家庭教育是培養孩子逐漸離開家庭,獨自在社會上工作和生活的過程。父母利用言傳身教或啟發式培養孩子的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等優良品質,慢慢形成個人價值觀和社會習慣性認知系統。父母必須注意家庭教育環境、方法,理論學習,自身素質的提高,還必須與學校教育和社會影響結合起來,才能做好家庭教育。真正的家庭教育像是一個系統工程。無疑,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石。


百年常青藤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說過:

任何一個未能精通人性科學的理論和技術的人,要想把人教育好,都一定會遇到極大的困難。他完全只是在表面上操作,而且會錯誤地相信自己能夠改變孩子。

因此家長必須先了解孩子心理的基本特性,而孩子的行為是由其基本心理特性來決定的,那麼孩子有哪些普遍特性呢?

一是趨利避害本能。孩子有著強烈的趨利避害意識,遇到威脅到自身安全時就會啟動自衛行為。比如當他長期處於苛刻要求的環境中時,他會將全部精力來應對可能出現的懲罰,可能會通過撒謊掩蓋事實真相。在孩子經常面臨懲罰的環境下,孩子會處於精神高度緊張狀態,對外界新鮮事物的探索興趣會減退,思維遲鈍且學習效率低下,其主要精力會用在應對家長的懲罰方面。實際上,如果告訴孩子事情的厲害關係,孩子會主動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正確的選擇。因此,營造一個平等、舒心、和諧的家庭氛圍,是教育孩子的基本要求。

二是爭取獨立本能。生物都有潛在地快速成長的內在激情。比如荒原上剛出生的馬駒,會在十幾分鍾內學會奔跑並跟上馬群的行動。在孩子內在心中也有快速成長的慾望,這是生命的本能,體現在孩子爭取獨立自主的意識上。如果家長從小干涉太多,孩子的成長慾望會受到壓抑,時間久了就會產生強烈的逆反,而且心理會受到極大的傷害。同時孩子在長期壓制下逐漸喪失掉獨立自主的信心和能力。相反,如果獨立自主的意識和能力得到張揚,會給孩子帶來巨大的成就感,同時會增強孩子自我發展動力和信心。因此,在孩子成長中家長的作用是引導孩子發展,最終放手讓孩子獨立自主發展。

孩子在自主發展中不可避免的要犯錯誤,允許孩子犯錯並給予孩子改進的空間,需要家長在孩子成長過程做“旁觀者”,不要事事為其操刀,更不能對孩子成長中的失誤進行苛責。

三是維護自尊的本能。孩子都喜歡聽表揚,不喜歡批評。批評太多孩子就會對自己喪失信心。因此對孩子發展目標不要太高、太快,要關注孩子的點滴進步並適當給予真誠的鼓勵,這樣會激起孩子的進取心,在進步中不斷增強自主發展的信心。

四是探索秘密的本能。這也是成長的技能之一,是學習動力的源泉。要利用好孩子的好奇,積極為孩子探索世界提供條件。探索的範圍越廣、越深,孩子以後學習的興趣會越濃,學習後勁越足,理解和記憶能力越強。如果天天只讓孩子盯著課本上那點知識,孩子就會厭煩,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對學習失去興趣。

孩子成長過程中的行為基本上都遵循這四個本能需求,利用孩子的本能需求來引導和教育孩子,如同順水推舟。

最後分享美國心理學家格塞爾的教育理念:

(1)不要認為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完全是你的責任,你不要抓緊每一分鐘去“教育”他。

(2)學會欣賞孩子的成長,觀察並享受每一週、每一月出現的發展新事實。

(3)尊重孩子的實際水平,在尚未成熟時,要耐心等待。

(4)不要老是想“下一步應發展什麼了”,應該讓你的孩子充分體驗每一個發展階段的樂趣。


1行行復行行


我認為真正的家庭教育,是以人為本的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做一切有利於孩子身心發展的事情,而不是以自己認為好的來要求您的孩子。

要做到這點,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第一,要讓你的孩子在充滿愛的環境下長大。人生來都是需要愛的呵護的,特別是我們的孩子。來自於充滿愛的家庭的孩子相比較而言更自信、勇敢和堅強,他們可以在這種大環境下更多的實現自己的天賦異稟,從而比別人更優秀;反之,缺乏愛的孩子長大後很容易去社會尋找愛,如戀父/母情結、爺孫戀等等,特別是女孩子,從而做出許多錯誤的選擇,讓自己的人生黯淡無光。當然這裡的愛不是溺愛,有許多父母特別是爺爺奶奶輩的都容易把寵愛當成溺愛,導致孩子變得自私自利,無法無天的!最後後悔莫及。

第二,在教育孩子時,父母以身作則,成為孩子學習的榜樣。孩子們在小的時候都是以模仿別人來進行學習的。他們最擅長的就是模仿自己最親近的人,如父母。俗話說,什麼樣的父母就會教育出什麼樣的孩子不是沒有道理的。那麼父母怎麼做才是正確的呢?孩子們就像一張白紙,我們需要他變成什麼樣就自己先做成這個樣!如果你想教孩子樂觀積極的面對困難,那麼父母就得樂觀,當困難來臨時不要埋怨,積極相處應對的方法;你想教孩子勤快,你自己得勤快;要孩子講信用,你得說話算話,承諾他們的你得做到,否則就別輕易承諾;……等等,相信說到這裡你們都能理解了吧!不過千萬注意,孩子是很擅於觀察的,你的一個表情一個動作一個眼神他們都會看在眼裡,你可千萬別裝,實事求是才是關鍵。

第三,做父母的要學會尊重孩子。這一點相信很多的家長都做不到,越多人認為孩子那麼小是沒有自尊心的,甚至覺得對他打罵是為他好、他長大後就不記得了等等。我們首先說自尊這個詞,我個人認為,不僅成人需要自尊,有時候孩子比我們更看重自尊!為什麼這麼說呢?孩子是單純的,稚嫩的,也是脆弱的,他們也需要自尊。當父母沒有打罵他們時他們是很害怕的,手足無措,或許已經感覺到自己錯了,但年幼的他們卻不知道如何應對。此時你那些尖酸刻薄的話語就像一劑毒藥,不僅沒有幫到他們,反而讓他們感覺自己特別差勁!聰明的父母知道點到為止,批評的話一筆帶過,更多的是講道理。你那河東獅吼的樣子除了嚇壞孩子,其實沒有一點用。維護好孩子的自尊其實更多的是保全了你的自尊。

第四點,就是家庭教育多以表揚、鼓勵為主。有研究證明,“當一個人犯錯時,鼓勵他改正錯誤比批評責怪效果更好!"當孩子做好了一件事你表揚他時,他是開心的,會更加有興趣繼續做的更好;當他失敗時你就該鼓勵他繼續堅持下去,總會成功!並告訴他正確的方法。一味地責怪和打罵只會讓他們更加消沉,不知所措,增加自己的"罪惡感"!既然我們的目的是一樣的,都是希望孩子好或是改掉錯誤,何不採用鼓勵或表揚這種更加有效的方式呢?還有,關於表揚最重要二點,我們表揚孩子時,要說到具體的點上,譬如你哪方面、什麼事做得好,值得表揚!這會讓孩子以後在這方面做的更好!我們不要誇張性的表揚,不要很平常的、很小的事情你就誇大其詞的表揚,這會導致孩子驕傲,或是更期待你的表揚而忽略努力!此時微微一笑反而更好,孩子會看得到。

教育孩子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任務,貴在持之以恆的堅持,更包括方方面面的細節和注意事項。希望我們一起努力,為社會主義建設者培養出優秀的接班人!


一米陽光額


個人感覺真正的家庭教育首先不是越俎代庖,不是要你代替孩子來做他應該做的事情,也不是你的自以為是;你覺得對的就要強壓給他;不是喜歡指導、教導、干預、打斷、制止、批評、訓斥孩子;應該多給予孩子自由的空間,你可以從旁引導,多給孩子想象的空間,每天回家放下手機多和孩子交流和溝通。


新翰在線學堂


家庭教育沒有真正好壞之分,根據貧富家境不同,沒法分好與壞,當然無論貧富家長都希望孩子能得到最好的,個人覺得給孩子一個能適應環境的心態,無論順境逆境心有陽光就好。


win155373683


第一,根據自己的經濟條件給予孩子最好的教育環境。

第二,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三觀。有些事情,不行就是不行,怎麼樣都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