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大白鷺戀上湟水河

南方大白鹭恋上湟水河

展翅飛翔。

青海新聞網訊

“大白鶴”走紅

七旬老人侯秀珍第一次見到“大白鶴”是在半個多月以前。那天上午,她沿著湟水河由西往東巡查河道時,意外在南川河注入湟水河的河道處,看到一隻“大白鶴”筆直地站立在一塊大石頭上。“第一次見到它,我趴在護欄上看了它很久很久。”侯秀珍說。

中午時分,太陽高照,湟水河邊暖暖的。很多健身的人在綠道邊上看到一隻“大白鶴”喜歡單腿站在石頭上,閉著淡黃色的雙眼,享受陽光的溫暖。

隨後十幾天,“大白鶴”成為健身者們關注的對象,它也出現在網絡短視頻傳播平臺抖音上。網友發佈的《在西寧看到大白鶴》的短視頻,發佈一個小時後,點贊超過60,評論超過50。此後,這名網友每天將“大白鶴”的視頻發送到網上,一星期後,他的粉絲超過萬人。

“不用唱歌、不用跳舞,我靠大白鶴出名了。”這名網友說。在隨後的十多天裡,更多的網友,爭相到湟水河邊一睹網紅“大白鶴”的真容。

觀察“大白鶴”

“大白鶴”閉目養神時,它的身邊還有好幾名河長辦的管護隊員負責守護它的安全。今年70歲的西寧市城西區河長辦管護隊員侯秀珍就是其中一位,十幾天來,她從每天的管護中發現了不少關於“大白鶴”的秘密。

“大白鶴”喜歡在太陽出來後活動,它的生活基本上固定在“兩點一線”上。兩點指的是南川河注入湟水河河口西北角的一堆石頭和南川河七一橋北側的河道里。河口是“大白鶴”早上生活的區域,它在這裡練習飛翔、捕食、以及整理羽毛,而南川河河道是它每天下午捕魚的地點。每天中午時分,是“大白鶴”轉場的時間,它會從河口的位置往西南方向飛100多米至南川河河道,這就是“兩點”中的“一線”。

“大白鶴”的活動範圍為什麼會這麼小?這兩天,侯秀珍有了觀察結果。她說,南川河匯入湟水河後,會不斷帶來更多的水草、魚蟲等,這些水草、小魚、小蟲就是它的食物。

至於“大白鶴”為什麼選擇河道里的兩處石堆休憩,侯秀珍認為,這兩處都是河道里的淺灘位置,“大白鶴”儘管有著長達五六十釐米的大長腿,但還是選擇水下視線清晰,小魚出沒的淺灘位置捕獲他們。綜合觀察,河口是“大白鶴”“守株待兔”的地方,如果這裡的魚不夠多,下午當太陽光照射到南川河河道的時候,它會主動出擊去捕食。

南方大白鹭恋上湟水河

行人靠近時大白鷺本能地警戒。

“大白鶴”原來名叫大白鷺?

大天鵝?丹頂鶴?長頸鶴?隨著“大白鶴”的名氣越來越大,遊人越來越多,侯秀珍也開始有了新的煩惱:名字五花八門,不知道真名叫啥。

前幾天,有人告訴她眼前這個全身披著白色羽毛的水鳥叫大白鷺。但侯秀珍依舊叫它“大白鶴”,因為她已經習慣了這個名字。11月27日,記者從青藏高原著名鳥類學專家、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人員李來興處得知,湟水河發現的鳥類確實是大白鷺。

據瞭解,大白鷺是一種長期生活在我國南方的水鳥,因為外形美麗,身體修長,全身羽毛潔白如雪,有著細長的腿及脖子的它對棲息地水域環境要求極高,稍有汙染便悄然飛去,因此被視為“環保使者”,被國際環保組織譽為“環保鳥”。

相關資料顯示,大白鷺屬鳥綱鸛形目鷺科水鳥,體長約60釐米,體高約95釐米,翼展近2米,除腿部為黑色外,羽毛全身為乳白色,眼睛為淡黃色,細長的鳥喙呈鐵鏽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定為無危種,同時被列入《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大白鷺冬季捕食之困

11月26日11時至15時許,記者與眾多攝影師跟蹤觀測了大白鷺的生活習性。跟蹤拍攝發現,大白鷺棲身鬧市區的同時,對周邊的環境極為敏感,任何風吹草動都逃不過它的耳朵和眼睛。

比如,大白鷺雖然單腳站立在河口的石堆上,但周圍有人駐足觀看或者綠道上的行人較多的時候,閉著雙眼十幾秒後,它會伸長脖頸,睜眼環視周圍的人群,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是否安全,十幾秒後繼續閉上眼睛。而它在排洩的時候,除了抬起身子之外,還要高高抬起頭,在原地轉一圈或者兩圈,觀察四周,等確定安全後,抖動雙腿開始排洩。

而在更多的時間裡,大白鷺會花時間用細而尖長的喙來整理羽毛,或者邁開腿,把腳上的泥土洗乾淨,進而用腳清理喙部的雜物。如果心情好,它會輕輕一躍,向周圍關注它的人們展示自己靈動的身姿。

多名市民講述,他們一連觀察了大白鷺十多天,發現這隻白鷺體型瘦小,而且在捕食上也存在困難,冬季的早晨,河口和河道都不同程度出現了結冰的現象,大白鷺只能等到太陽昇起冰面有些融化之後,才能捕食。

此外,如果遇到有人在河道垂釣時,大白鷺將長時間待在無人靠近的水域,等垂釣者離開後再返回捕食地點。11月26日中午,記者觀察發現,近一個小時內,大白鷺僅捕獲了8條小魚,而在魚多的時候,捕魚對大白鷺來說就是輕而易舉的事情。

11月25日至27日,南川河河道西側不同時段均有城西區河長辦河道管護隊員守候在大白鷺捕食的河口及河道位置,讓垂釣者遠離河道,但在南川河河道東側,每天仍有不少垂釣者佔據了大白鷺捕食的位置,讓它一連數小時無法靠近捕食水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