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為何給日本人安倍仲麻侶立紀念碑?

陝噴的母親叫犬戎


西安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建在唐興慶宮遺址,由我國著名建築大師張錦秋設計,漢白玉砌築,仿唐結構。碑高5.36米,端莊峻拔。碑正面刻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八字。

據說是“為了中日友好”。

據說在西安給日本友人立的碑有好幾處。

日本大富株式會社社長張麗玲接受西安電視臺採訪時說,“日本人對西安有一種特殊的感情。聽說我要來西安舉辦活動,很多朋友都很羨慕。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到了西安,就找到了心靈的故鄉。”

不過與阿倍仲麻呂碑“高端大氣上檔次,高調奢華有內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據前幾天《成都商報》,《南方都市報》報道,在西安的杜牧墓,柳宗元墓,一個被菜地包圍,豬狗嬉戲,一個乾脆成了農田消失不見!

一時間全國譁然!

西安市文物局督察與安全處處長吳青接受中國之聲記者採訪時表示:“杜牧墓”的說法並不準確,僅憑文獻資料,不能稱之為“杜牧墓”。

西安本地著名的大V縱橫三秦對此解釋是:陝西皇陵都有72個,還在乎這個?

西安“會聊天”的網民的解釋是:西安古蹟太多了,哪有那麼多經費(保護杜牧,柳宗元們)啊!

從官方到大V到民間,西安的反應都非常有意思!大家自己解讀吧,這裡不多敘述了。

不過我的觀點是——皇陵重要,日本友人重要,杜牧柳宗元更重要!

中華文明,作為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一個幾千年不曾中斷,綿延不絕的古老文明,靠的正是屈原,李白,杜甫,杜牧,柳宗元,蘇東坡這些文化巨擘的一脈傳承!他們才是中華文明的血脈與根基之所在!

既然西安能為日本人立好幾個碑,能將鴻門宴的廁所重建,能給楊貴妃塑像,能重建仿唐清華宮,將玉環洗澡的池子保護得體貼無比,能下血本挖一個昆明池(就因為古昆明池的建造者與杭州西湖的建造者是同一人),能建造一座大唐芙蓉園,能將黃帝大腳丫仔細看護,能下功夫證明那幾個土臺子就是阿房宮遺址,

卻為何獨獨容不下寫下華麗《阿房宮賦》的杜牧,獨獨容不下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柳宗元!

是真的資金短缺?就因為他們不是皇帝?

杜牧若是泉下有知,可能真要為他給西安留下千古名篇《阿房宮賦》“欲斷魂”了!

一生坎坷,孤獨無依又煢煢孑立的柳子厚,生前“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如今真落得個“人蹤滅”!

再回看阿倍仲麻呂的漢白玉雕像,不知道這是杜牧柳宗元的不幸,還是西安的悲哀?











文明啟示錄


阿倍仲麻呂(698年—770年),朝臣姓,安倍氏,漢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開元年間參加科舉考試,高中進士。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中日文化交流傑出的使者。1978年,西安市和奈良縣協議在兩市各建一座紀念碑供後人瞻仰和緬懷。


公元716年(日本靈龜2年,唐開元4年),日本政府決定派遣以多治比縣守為首,由557人組成的第八次遣唐船。十九歲的仲麻呂被舉為遣唐留學生。


經過長期艱險的旅程,於九月底到達了他們日夜嚮往的文化古都——長安城。到達長安後不久,仲麻呂就入了國子監太學,這是教育貴族子弟的高等學府。學生攻讀的重點是禮記、周禮、禮儀、詩經、左傳等經典。畢業後參加科舉,只有少數優勝者才能出仕任官。仲麻呂聰敏勤奮,成績優異。太學畢業後參加科試,一舉考中進士。進士是高等文官仕補,它要求深通天下大政,長於詩文,是當時最受尊重的榮譽,因而也是學士們拼力爭奪的目標。仲麻呂作為一個外國人,取得進士的桂冠,說明他的學識確是出類拔萃的。


酷愛中國文化的仲麻呂,不以自己的成就為滿足。為了繼續深造,他決心留在長安而暫不回國。仲麻呂的才華很快得到朝廷的賞識。不久他被任命為左春坊司經局校書(正九品下),職掌校理刊正經史子集四庫之圖書,輔佐太子李瑛研習學問。


仲麻呂不僅學識淵博,才華過人,而且感情豐富,性格豪爽,是一位天才詩人。他和唐代著名詩人名士,如李白、王維、儲光羲、趙曄(驊)、包佶等人都有密切交往。


阿倍仲麻呂雖然喜愛中國,但還是眷念故土,天寶年間,獲得玄宗皇帝同意,阿倍仲麻呂得意獲准回國,不料遭遇風暴,後漂流至越南,隨形遭遇當地殺戮,阿倍仲麻呂一行經過千辛萬苦,再次逃回中國,入長安,最後卒於長安,終年72歲。


仲麻呂作為中日友好和文化交流的先驅者所建立的偉大業績,今天仍激勵著現世的人們模範。為了他的不朽業績,日中兩國分別於1978、1979年在奈良和西安建立了“阿倍仲麻呂紀念碑”。西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坐落在興慶公園的興慶湖畔。碑上鐫刻著仲麻呂的生平業績以及他的《望鄉》和李白的《哭晁卿衡》兩首著名詩篇,供人瞻仰懷念,同時期待中日友誼以阿倍仲麻呂為模範,生生不息,萬古長青。



北京不冷東京熱


日本人阿倍仲麻呂(698年—770年)同學,朝臣姓,安倍氏,漢名朝衡(又作晁衡),字巨卿。日本奈良時代的遣唐留學生之一,該生學習成績優異,德才兼備。由於仰慕大唐的文化與強盛,畢業後留在大唐工作,官至唐左散騎常侍安南都護。為大唐帝國的強盛付出了畢生的精力,這種同學表彰一下無可非議。

不過這種做法也並不是西安特有的,比如開封大相國寺也立有日本僧人空海像、中日友好紀念碑等,在此就不一一評論了。



天道TD


阿倍仲麻侶,這個名字聽起來可能比較陌生,但是,晁衡這個名字,但凡喜歡唐詩的朋友都會很熟悉。實際上他們是同一個人,阿倍仲麻侶的中國名字,就叫晁衡(為了方便,下文中同一稱“晁衡“)。


彼時的中國,正處於盛唐時期。日本由於剛剛經歷了大化改新,前後派遣多批譴唐使,前往唐帝國學習中國文化。中日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中國文化在日本掀起了一片“中國熱”,很多日本人紛紛前往中國“留學”,晁衡,便是其中之一。

公元716年,日本政府派遣第八次譴唐船隻,十九歲的晁衡是這557人之一。晁衡到達中國之後,憑藉著自己的努力和天賦,通過了科舉考試(唐代的科舉極難通過,如此可見晁衡的努力與聰明),開始在唐朝政府中任職。


晁衡不僅在唐朝的官場上得意,在當時的文壇之上,晁衡也有不少的“鐵哥們”,當時著名的王維,李白等大詩人,都和晁衡有深厚的交情。後來晁衡辭官歸國,遇到風浪,於是民間謠傳晁衡在海難中喪生,李白聞言,悲痛異常,於是寫下了《哭晁卿衡》一詩: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

實際上,晁衡並沒有死,而是隨著洋流漂到了越南,從越南登陸,再次回到了長安。自此之後,晁衡再也沒有能回到日本,而一直留在了中國。

大曆五年(770年)終於長安,時年七十二歲。代宗為了表彰仲麻呂的功績,追贈從二品潞州大都督。



晁衡大半生在中國度過,諳熟中國文化;作為唐朝的官員,為唐朝奉獻了一生。同時,他也促進了中日文化之交流,為中日的友好做出了極大的貢獻。因此,1978年,西安市和日本奈良市協議,各自建一座晁衡紀念碑,以使後人銘記這位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


庭州行者


阿倍仲麻呂,千年前在唐朝任職的日本人,最後死後埋葬在中國。80年代其後人在中日友好時期,在昔日的唐朝首都長安(今西安)建碑紀念。就這樣一個千年前的歷史人物的紀念碑成為被某些豫驢昧著良知攻擊西安的藉口!只要能成為攻擊西安的武器這些豫驢才不管什麼歷史史實,是非對錯,甚至故意歪曲,把豫驢胡攪蠻纏,潑皮無賴的劣根性顯露的淋漓盡致。某些豫驢聽著,河南人的名聲就是被你們這幫沒文化又寡廉鮮恥的蠢貨敗壞的,好自為之,不要給河南人再丟人抹黑了



唐堂27


西安,古稱鎬京、長安,唐朝,便定都於此。

阿倍仲麻呂是何人?

他是公元716年,日本遣派的第八批遣唐留學生中的一員,他到了長安城後,不僅進入了國子監太學,畢業後還參加了科舉考試,並且一舉考中進士,之後還入朝為官。


阿倍仲麻呂更多是盛唐繁榮開放、對外交往密切的一個體現,而西安,作為一個歷史文化古都,作為唐朝的都城,為再現盛唐的繁盛,為阿倍仲麻呂立紀念碑也無可厚非。

或許我們會對阿倍仲麻呂這個名字感到陌生,到了長安後,阿倍仲麻呂有了一個漢名,叫“晁衡”,對於“晁衡”這個名字,我們可能會熟悉一點。

他和當時的很多文人都有來往,比如,仲麻呂曾經送給李白一件日本裘衣,據說,當時李白感動不已。


所以在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李白聽聞阿倍仲麻呂在回國過程中於海上遇難,悲痛不已,便為阿倍仲麻呂寫下了一首詩:《哭晁卿衡》,詩有四句,為:

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

明月不歸沉碧海,白雲醜色滿蒼梧。

除了李白,阿倍仲麻呂還和王維、儲光羲等人交往密切。

為了紀念阿倍仲麻呂仕唐期間,為增進中日友好,促進中日文化交流而辛勤獻身,中日兩國分別於1978年、1979年在日本奈良和中國西安建立的“阿倍仲麻呂紀念碑”。


金兔歷史


因為那個什麼侶冊封西安為神都!都立碑了呢🤗另外西安不止給一個日本人立碑,好多幾個呢!





戎都神偷俱樂部孟家村


唐長安是萬國朝拜的上國,來大唐學習交流的人員都喜歡,噢,河爛賊偷不了大唐的歷史,就狗咬主人來了!河爛賊的名聲越來越好聽了!哈哈

福陽的膏藥升起來了,洛陽的太陽卻不見了!知道為啥,看看吃瓜的提的問題就知道把無知當光榮,還坐了幾個河爛愛吃瓜的!哈哈

這碑立了為何又砸了,有些不妥吧,粘起來!能給這立碑的人能分清善惡嗎!可見忠奸不分的人有多光榮了吧!



九州神行


河南開封:這裡有一箇中日友好櫻花園,花如海人如潮。

河南開封:這裡有一箇中日友好櫻花園,花如海人如潮

她位於禹王臺公園內。1994年,中國開封市與日本國戶田市結為友好城市十週



琦睿795


西安人尊敬日本人唄,超越了尊敬祖宗,丟老陝先人的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