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為什麼不補充現有部隊的空額,而去組建更多的新部隊?

川軍團機槍手迷龍


對於二戰期間的德國來說,雖說是擴軍備戰的比較早,但是等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德軍兵力不足的問題還是表現了出來,

德軍在戰爭爆發的時候,投入進攻的德軍有152個師,342萬人,如果加上87萬僕從國軍隊,進攻的戰線長度約有1500公里,當時的步兵師如果是投入進攻,每個師的正面一般寬6-10公里。不過隨著戰爭的進行戰線的長度迅速拉長,戰線最長的時候長達6000公里,這種情況下,必須要有部隊去守衛漫長的戰線,而德軍必須擴編才能完成這個任務。所以成立新的作戰師是一定的。而且在二戰這種規模的戰爭,成立新的作戰部隊是必須的。

在戰爭中,軍隊的動員包括按照戰時編制擴充滿員,組建新的作戰部隊,補充傷亡人員,補充裝備物資。可見成立新的作戰部隊和補充傷亡人員並不矛盾,但是到了德國由於第三帝國內部的混亂管理,這些本來應該很平常的事情都是變得十分複雜。本身德國就是有一隻後備軍,用來補充作戰的損失人員,而德國內部除了國防軍外,還有一個黨衛軍,同時德國空軍又是一個獨立王國,這三個部分都是在給自己爭奪戰爭資源。

由於空軍是戈林的,黨衛軍的後臺是希姆萊,這兩個人在第三帝國位高權重,所以在爭奪資源方面就佔有了優勢,黨衛軍的神話其實就是由於黨衛軍的補給和補充比國防軍要充足,而且幾個精銳的裝甲師,比如希特勒和帝國這樣的裝甲師,編制人數都是比國防軍的裝甲師要大,平均每個師都有2萬人,而一般的國防軍裝甲師都是在1萬出頭。而德國空軍被稱為飼養場,就是說明那邊的人頭太多,但是戰鬥力很差。

由於戰爭的資源,德國沒有一個統一的分配機制,所以官大的自然佔的份額就大,而國防軍分到的東西自然就少了。所以國防軍得到的補充就少了。而新成立的作戰師由於缺乏骨幹,所以戰鬥力不高,這也就是古德里安抱怨的地方。

擴編動員通常有這樣幾種方式,一變三或者二,就是一個師擴編成3個師或者2個師。

多元組合,就是從各個現役部隊抽調一定數量的軍官和分隊,加上預備役軍官和士兵,編成新的部隊。

升級擴充式,這個就是團長升師長,師長當軍長。

聚集合成式。就是全部用預備役人員組成新的作戰部隊。

這幾種方式各有優缺點,通常是都會組合使用。

對於希特勒來說,補充那些被打的七零八落的作戰師,不如組建新的作戰師,一個新的師是可以馬上拉上去的,尤其是到了戰爭的後期,德軍的戰線千瘡百孔,需要用大量部隊填補戰線的空隙,就像是蘇德戰爭初期的蘇聯那樣,而德國內部的權力鬥爭,使得如何分配戰爭資源沒有一個統一的管理體制,使得本來並不矛盾的補充老部隊和組建新部隊成了一對矛盾。


有痰


應該是希特勒對於數字的著迷吧,在他眼裡,數字就意味著權力吧。當時師是衡量軍事實力的標準單位,所以希特勒總是千方百計的增加師的數量,以製造出一支強大軍隊的假象吧。尤其到了戰爭後期,幾個摩托化反坦克連都被編成一個反坦克師,看似一個師的編制,其實際兵力僅相當於一個團。


到1943年,德軍平均每個師的人員和裝備都只有編制的一半,有許多的師甚至比這個標準要更低,只有少數精英部隊可以達到足額的標準。此舉帶來了壞處就是德軍顯得大而臃腫,尤其是部隊行政人員的激增。因為部隊主要的損失是一線的實際作戰部隊,損失最大的都是前線的坦克部隊、步兵部隊,而後方的行政輔助單位損失最輕。所以這對於兵員不足的德軍來說,維持如此龐大的編制勢必耗費大量人力於行政單位,使得作戰單位兵力更顯不足。


事實上前線指揮官都向希特勒提出了類似的建議,如擔任裝甲兵總監的古德里安就建議停止組建新的裝甲部隊,而是著重補充加強現有的裝甲師,他認為一個裝甲師發揮最好戰鬥力需要的坦克數量是400輛,而當時德軍的裝甲師能有150輛就是算滿員了。曾任南方集團軍群司令的曼施坦因也指出齊裝滿員裝甲師在戰鬥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損失也較低,而那些缺額的裝甲師(僅有不到50輛坦克)則作戰吃力,經常陷入苦戰,損失慘重,士氣低落。

希特勒維持龐大數量的師,唯一的好處就是起到了偽裝欺騙的作用,讓盟軍誤以為德軍擁有強大的兵力,使其不敢輕舉妄動。


小小狼王


這是一個偽問題。填補空額和組建新軍並不矛盾。我所知資料也沒有提到希特勒刻意組建新軍不補充老部隊。事實上功勳卓著的部隊在哪個國家都是優先得到人員物資補充的。

要證明這一點,隨便查一個德軍師的戰史就知道了。以大德意志師為例:

它被最高統帥部譽為“東線德軍消防隊”(Die Ostheer Feüerwehr)。然而它也付出最慘重的代價:總共有50000人陣亡,其中包括1500名軍官。

請問,沒有新兵補充,一個師是怎麼死了50000人的?

在作戰上,正規軍隊每個級別的單位完成多大規模的攻防任務都是有條令的。當作戰規模足夠大,需要擴充的是番號而不是每個番號下屬的人員。你把一個師擴充到兩個大,結果就是總要拆半個師做任務a,另半個師做任務b,指揮不可能順暢。這個和隨意擴軍的游擊隊還是不一樣的。

至於在二戰後期德軍部隊出現嚴重缺員,這是敗戰之師的正常狀態。對游擊隊來說簡單,打爛了重新整編唄,都是腦袋別褲帶,有今天沒明天。對於正規軍來說,把兩個半拉子合併成一個師,意味著一堆文牘工作。師長咋安置?戰史以哪個師為主?少了一個番號,對外如何宣傳?都是問題。這些事情看內戰國軍的表現,以及裁軍時被裁撤部隊的憋屈,就可以理解了。


味冷


這就和現代的部分商人心態有相似之處,急躁!他覺得之前的一切都是經過閃電戰驗證的,是成功的不二法門!可是越來越不好用,所以他認為方法是錯的,必須用新的思維方式來對待所面臨的挑戰!這讓他走入了誤區……急躁是他的命門!一切都敗在急躁倆個字上!


簡230203784


這是古代羅馬凱撒帶兵的做法,要維持部隊的榮譽感就不能隨意補充沒有訓練的新兵,而是要保持之前的建制和士兵關係穩定,另外組建新的部隊。這個是原因之一,但是所謂戰術欺騙也許是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