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復讀失敗和考研失敗都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最美的大爺


這是一次真實發生的對話:

女:磊哥,我計劃復讀,有什麼建議嗎?

我:我不建議你們復讀。(她爸給她還搞了十分加分。)

話還沒說完,那邊就接過去了

女(不高興):你不是復讀才考上的嗎?

我:好好準備吧。

這是我那年考上大學,一個想復讀的女孩和我的對話。你們肯定猜出來,她復讀沒考上。

準確的說是還不如第一年。她很難受,可又有什麼辦法。

(這種就不建議復讀了。如果專科、三本可以考慮再試一年)

分析一下

對於中部一個縣城中學來說,能考上一本是很少數的,能考上名校就有很大的運氣,不僅僅是努力可以達到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不要只認為自己努力就可以如果是北京四中,當我沒說,據說在哪考不上天大,都是太差的。

上千人裡每年0-3個能去了985(一流大學),真以為只靠努力就可以了。要相信運氣。

高考從來都是幾家歡樂幾十家愁。多數人不如意是常態。

(幾家歡樂對應的不是幾家愁,是幾十家)

我是運氣好撞上了,但運氣差失敗怎麼辦?那就不是榜樣,是教訓

在別人眼裡只是看法,在自己這裡就是天壤之別。

所以那年撞大運到了名校之後,我的每一步都很謹慎。

大學得保證不掛科,大家修雙學位都報金融,我得保證修上,所以報了歷史。

考研的時候,我認識的就有七八個考北大清華,我也想考,可我怕失敗,考了本校。他們就一個考上北大,今天確實岔開了。不過要考不上,會岔的很大。

(謹慎是我現在最基本的選擇)

感慨:

人生就是一場散步,能往前跑最好,跑不了就原地踏步也可以,儘量不要大起大落。不是每個人都有很多試錯機會的。

我有的朋友家裡條件好,他可以一錯再錯。反正可勁造,造成一次就足夠回本大賺了。

我沒那膽量,如果放我今天回去19歲,我估計不會選擇復讀。雖然那時候試錯成本比現在低多了。

不是不努力,只是要保證基本盤。

(我和那些去北大、清華、哥大、耶魯的同學差距越來越大是客觀的。但我又有什麼辦法,做好自己吧)


一枚明粉


誠邀!沒有考過研,經歷過高考復讀,但好呆也考了個大學。所以我談談高考復讀的感受。

上世紀90年代左右,沒有考上大學或者中專而復讀的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復讀又稱加爐,復讀個4、5年是很正常的現象,更有甚者復讀個7、8年的都有,號稱八年抗戰。社會上也很少有人去嘲笑這種人,只要考上了就能光宗耀祖,那是是非常有面子的事情,不管是應屆考上還是復讀考上。要知道當時農村苦呀!不比現在,那時是真正的面朝黃土背朝天,考上高中本來就不易,那就更想考上大學,脫離農村就等於脫離苦海呀。

高中三年,懵懵懂懂的渡過,沒有一下正確的導向和目標,總認為考個大學是很簡單遙事情,根本就沒有想過高考競爭激烈的事情,也沒有好好的系統的複習一下就邁入了考場,結果可想而知。明知無望,草草填完志願,肓無目的的回到了生我養我的家。同學之間的交流也大多是立志絕不返回復讀,累了一個署假,開學季來了。才感到真正的心有不甘,於是重返學校,決定再幹一年再說。

當時學校是不允許辦補習班的,那是以教師進修學校的名義辦。但上課、教室還是在學校,老師也是原來學校的老師。沒有教室就借用學校圖書館大教室。三個班,兩理一文。每個班160多號人。那才是真正的大班上課。座位按高考成績排,高分的坐前面,十排以後就不要想聽課了。我當時坐第十一排。上了不到一個學期的課,清楚的記得12月31日星期天,打藍球把左手打成了骨折,回家療養去了。

過完年後,想想這樣也不是個辦法。租了個房子,教室也不去了。獨自一人呆在出租房全身心的投入總複習,也算皇天不負有心人,考完最後一場,自我感覺考個大學還是不成問題,但很好的就沒有。

記得當時坐我後面一同學,是第二年復讀,高考也才考200多分。我諷刺他200多分復讀有意思嗎?不料他信心滿滿的說:“第一年考了100多分,第二年考了200多分,第三年不是考300多分,第四年第五年不就考上了嗎?”我無言以對!

復讀時的心態跟應屆時是完全不一樣的,沒有不那種戾氣。就象一條被打了的狗一樣,心種只有那種一定要考上大學的決心,處當時的環境,靠聽課來複習是不可能的,所以只有靠自己。二十多年過去了,回想起來,當時的那種感覺好象就發生在昨天一樣。

記得發榜那天,偶遇一個復讀了六年的同學,問他怎麼樣。他第嘆一口氣:運氣差了點,差兩分。一年後聽說他去了廣東考,且上了一個不錯的學校。

總而言之:復讀不可怕,也不丟臉,只要心中有目標,一定能成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