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清軍胸前有的是“兵”字,有的卻是“勇”字?

談文論史


清宮劇中影響比較深的就是很多士兵胸前的“兵”字和“勇”字。

那麼為什麼會分兵字和勇字?

根據清朝歷史記載,胸前寫有兵字的是大清王朝的常備武裝力量,這些士兵包括八旗軍以及綠營軍,八旗軍不必多說,都是滿人構成,這裡要說的是綠營兵,因為光靠八旗軍是很難維護地方安全,畢竟兵力有限,所以才會建立以漢人組成的綠營兵。

八旗兵和綠營兵雖說都是保護清朝的安慰,但是八旗軍和綠營兵的主次分工明確,八旗軍主要負責保衛京城,是清朝的精銳部隊,負責整個京師的安全;而綠營兵則是遍佈全國各地,當然數量上也是八旗軍的好幾倍,而清政府發動的戰爭,那些浩浩蕩蕩穿著寫有“兵”字衣服的士兵,只有少部分是八旗軍,大多都是綠營兵,也就漢人組成的軍隊。

而清朝在順治皇帝之後,綠營兵地位越來越高,頗有取代八旗軍的趨勢,八旗軍在康熙之後更是軍備廢弛、萎靡不振,很多八旗子弟認為自己優於漢人,所以在戰爭來臨時都是綠營兵負責鎮壓。

直到雍正皇帝繼位之後,開始對八旗軍進行整頓,這才有點以前八旗軍的威風。

下面說說那些胸前寫“勇”字的清軍。

這當然也是清朝的兵種,但是一般情況下是很難見到的,這種兵只有在八旗軍和綠營兵兵力不足的情況下,才會對各地進行招募,也可以說是臨時招募的軍隊,算不上正規軍,都是在當地徵兵,比如在某一地區出現叛亂,而八旗軍、綠營兵兵力不足,清政府當地官員就會就地取材,直到平息戰亂之後,這些身穿“勇”字軍服的士兵就會被解散。

即使表現的非常好的士兵也不會被採用,原本在電視上很難看見“勇”字士兵,主要是自太平天國時期,曾國藩以團練起家,各地開始招募勇營自衛,包括湘軍、淮軍這些軍隊都是穿“勇”字軍服的,後來卻成了清朝最有利的軍隊,其實力絲毫不亞於八旗軍,因為滿清八旗子弟大多都不採用火器,從而這些帶“勇”字的士兵逐漸成為主力部隊,也就是湘軍,清政府指定兵制,發放軍糧和士兵銀兩,當時稱這些軍隊為勇營。

到了左宗棠平新疆等戰事時,“勇”字兵可以說大部分替代了“兵”字兵,徹底成為清朝的正規軍。

完成了逆襲,而我們學歷史看電視大多接觸到的也都是這些人物,所以電視劇中自然會出現這些帶有不同字的清兵。


羽評郡主


兵就是正規軍,是正式工;勇相當於民兵,是臨時工

以前看清朝相關的電視劇,總是能在士兵的衣服身上有的印著一個兵字,有的卻印著一個勇字。當時並不知道這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還想當然的以為穿著勇字服的士兵是比較厲害的那種,因為非常勇敢才能穿這種衣服,普通士兵就只能穿兵字服。

然而,真相卻恰恰相反。

清朝以八旗立國,分為滿八旗、蒙八旗、漢八旗,以滿八旗最為尊貴,漢八旗最次 ,而由旗人組成的軍隊便是八旗兵,而且八旗兵都是世襲制,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世代服兵役。

八旗兵是清朝統治者最為信任的軍隊,負責駐防京城以及各大戰略要地。

然而八旗兵畢竟人數有限,為了彌補這一點,清朝統治者又組建了由大量漢人組建的軍隊,名為綠營兵,平時駐防在全國各地。

八旗兵和綠營兵都屬於清朝有編制的正規軍隊,屬於兵!

除了八旗兵和綠營兵之外,清朝統治者還組建了另外一個臨時兵種,也就是勇。

清朝時期,遇到戰事發生,為了配合正規軍作戰,會在地方臨時招募一些士兵協同作戰,這些士兵沒有編制,軍餉也是由地方上發放,一旦戰事結束,就地解散。這樣的臨時士兵便稱之為勇。


太平天國運動時,由於清朝八旗兵和綠營兵的戰鬥力已經是戰五渣,只能倚仗曾國藩組建的湘軍。實際上,湘軍就屬於勇,在戰勝太平天國之後基本就解散了。

不過,由於清朝後期八旗兵和綠營兵戰鬥力實在太弱,勇也一度成為了清朝的主要國防力量,也算是由臨時工轉變為正式工了,典型的代表就是李鴻章組建的淮軍。

另外值得注意的時,曾國藩的湘軍和李鴻章的淮軍都是國家給軍餉,這一點和之前由地方籌集軍餉是不太一樣的。


胡史亂翔


崤山小虎第194條回答。

作為構成清朝的武裝力量,不僅有以“兵、勇、士、丁”等為代表的主要軍事力量。還有“驛、庫、糧、稅、鹽、衙、捕、牢、卒”等來自地方府、州、縣等行政部門的武裝力量。

兵:

“兵”分為八旗兵和綠營兵。

清朝入關前:清朝是以滿人為統治階層的王朝。在清朝沒入關前就建立了八旗制度。有滿洲八旗、蒙古八旗、漢軍八旗

所有的這些八旗軍作為清朝入主中原的嫡系部隊,自然是最正規的武裝力量。所以胸前為“兵”。



清朝入關後:還有一種“兵”,稱為綠營兵。在地方各都督大員的經制之下成軍,由於是漢族士兵,作為駐防地方的武裝力量,自然也是清朝的正規武裝力量。所以胸前也是“兵”。

勇分為鄉勇和練勇。

鄉勇:

順治、康雍乾朝,國家需要對外作戰,此時的勇作為“兵”的預備力量,由各地方臨時招募,就地成軍,以作協防、預備之用。胸前自然為“勇”。

道光皇帝之後,爆發了鴉片戰爭和太平太國起義,“兵”作為國家的正規武裝力量,由於多年的腐化墮落,戰鬥力嚴重退化。此時國家急需一種新的武裝力量,此時便誕生了“練勇”。

練勇:清末太平天國起,曾國藩的湘軍,李鴻章的淮軍,皆為地方團練發展起來,但由國家發放糧餉。也視為國家的正規武裝力量,所不同的是“兵為將有”,胸前為“勇”。

士、丁、驛、庫、糧、稅、鹽、衙、捕、牢、卒、等。

1.士:屬於正規兵的編制,比“兵”地位略高,類似於現代軍隊的士官長。一般屬於指揮“兵”作戰的高級士兵。

丁:屬於非正規的後勤編制,比“兵”地位低,類似於現在的部隊職工雜役等,戰時由“兵”驅使完成一些勞務保障等。

驛:屬於正規兵的編制,主要用於執行軍情、地方公文的傳送等。類似於現在的機要通信員等。

2.庫、糧、稅、鹽等均屬於府州縣等地方行政部門。

庫:用於看守庫房等地方重要物資儲備的武裝力量。

糧:用於守備糧倉或政府糧市的守備力量。

稅:用於幫助政府執行各種稅收的武裝力量。

鹽:古代鹽屬於國家管制,所以鹽兵用於與鹽經營相關的武裝力量。

3.捕、衙、牢、卒等為地方各府州縣用於司法行政的武裝力量。

捕:用於抓捕犯人等,類似於警察。地位略高於衙。

衙:用於行政部門內的勤務,類似於親兵、雜役法警等。

牢:用於牢獄內管理囚犯的,類似於監獄中行政長官。地位略高於卒。

卒:用於警衛管理監獄囚犯的,類似於普通獄警。

題外話:大家好,麻煩關注下,順便點個贊。小虎作為一個老兵自媒體也需要您的支持。多謝了。


哨兵小虎


一個是解放軍一個是武警,這麼說你的明白


簡單58662743


這服裝設計的嚴重有問題難怪打不過洋鬼子,每個士兵胸前明顯的靶心直接瞄準放倒,估計洋鬼子都好奇,衝上來就是挨槍子兒來了


長安城莊稼漢


兵是正式工,勇是臨時工


sl87143


兵是正規軍,勇是民兵。


木生火699


清軍的正規編制有滿八旗軍和漢綠營,胸前是“兵”字。大約從道光年起,清軍的戰鬥力下降,幾乎沒有作戰能力。因此各地往往組建民團鄉勇,這些人不拿朝廷軍餉,糧餉自籌,胸前和後背是“勇”字。比如曾國藩和李鴻章的湘軍和淮軍其實都是鄉勇。


傾聽戲語


兵是有正式編制的軍人,勇是退役的,無編制的軍人。


青葉止心


就好像警察和輔警的區別差不多吧,一個是正規軍,一個是游擊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