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去世了為何要“披麻戴孝”?

用戶59159152219


“披麻戴孝”由來的傳說:紀念吳國祖先,周文王的叔叔泰伯

關於“披麻戴孝”的來源,曾經有過這樣的一個傳說:

話說在周朝開國之君周文王姬昌有個爺爺叫古公亶父,根據《史記》記載,古公這個人啊,比較賢明。

當時周朝還是商朝分封的一個小國,古公很賢能,積累德行,廣施仁義,深得百姓的愛戴。

後來,由於戎狄的侵犯,他不忍心讓老百姓為了自己的權力前去送死,就帶著他們來到了岐山腳下,於是就有了後來“鳳鳴岐山”的故事。

古公有三個兒子,老大叫泰伯,老二叫仲雍,老三叫季歷。季歷呢,後來又生下了兒子姬昌。姬昌出生的時候,有吉祥的徵兆。

古公說,我們家族未來興旺的大業,恐怕要在姬昌身上應驗。泰伯、仲雍知道了古公想把過往的位置傳給姬昌的父親季歷,他們兩個人沒有懷恨在心,打算殺掉自己的弟弟,以獲得王位,而是結伴出逃,跑到了現在江蘇無錫等地。

當時,這個地方可還是不毛之地,居住的都是一些原始部落。他們二人接受了當地的習俗,斷髮紋身,剪掉了頭髮。

按照中原的習俗,學習了野蠻部落的風俗,那你就不是中原人了,自然也就沒有資格作皇帝了。他們的弟弟季歷自然就繼承了王位,後來姬昌接續了自己父親的王位,滅掉了商朝。

泰伯在無錫這塊地方,帶給部落的人中原地區的先進技術,教化他們,最終讓這塊地方賦予了起來。到了周朝,這塊土地就變成了吳國的地盤,泰伯也就成了吳國的始祖。

泰伯死的時候,當地老百姓悲痛欲絕,集體向他進獻鮮花。老百姓知道,泰伯省錢喜歡種麻,於是大家就各採一束麻系在腰間,表達對泰伯的哀悼之情。

後來,這一傳統就留了下來,也逐漸有了“披麻戴孝”這一習俗(其實,最早的“戴”應該是“代”,用麻來代表孝心)。

不過,這個故事可能只是傳說(《史記》並無相關的記載)。

為什麼要穿喪服:防護死者靈魂,對死者表達悲哀,去禍辟邪

在早期的相關文獻中,並無明確記載,人死了為什麼要穿麻。

但是,我們可以根據史料記載,早在三代時期,也就是夏商周時期,就已經出現了喪服傳統。

但是,根據唐代孔穎達的《禮記·三年問》中記載,在唐虞以前(即堯舜之前),人們不論是遇到喜事還是喪事,都穿白布(可能是那個時候染色技術不行),直到三代以下,也就是夏商周之後,白色才變成了喪服專用的顏色。

日本學者谷田孝之在《中古古代喪服制度的基礎研究》中說,人們為什麼要穿喪服,主要是對死者靈魂進行防護,對死者悲哀愛慕激情的表露和接觸屍體之後,去禍辟邪。

其實,不僅僅在中國,在全世界各個民族中,人死了之後都會穿上喪服。

更讓人覺得巧合的是,《聖經》裡面,雅各布在自己的兒子約瑟死後,還披上麻布以表示哀悼。

《聖經》中的雅各布

喪服用麻,是為了突破等級。大家太傷心,所以顧不上自己的外表、身份了

那為什麼穿麻呢?

主要是因為麻是最低級的布料,穿這個可以表示,自己因為悲傷過度,都無心注意自己的身份、外表了。

要知道,在周朝時期,貴族和老百姓可是有嚴格的等級制度的,每個階層都有嚴格的等級,每個等級的行住坐臥,吃穿住行都有嚴格的規矩,不能隨意變動。

但是,穿喪服卻全部一樣,由此可見,貴族們悲傷的已經顧不得什麼身份了。

到了周代,隨著宗法制度的不斷強化和細化,喪服也變成了五個等級,這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五服”。

五服的由來:依據與死者關係的遠近,要穿不同的麻布

五服就是五個等級,依據死者與你親戚關係的遠近,要穿不同的麻布材料,有的要穿生麻布,有的要穿熟麻布。

第一等是斬衰,也就是所穿的生麻布是用刀砍下來的,還不能縫邊,越隨意,越不像衣服越好。(見《儀禮·喪服》)穿斬衰的,主要是君主死了,臣子穿;丈夫死了,妻子穿;父親死了,兒子穿;長子死了,父親穿,也就是最近的親屬。

第二等是齊衰。這種衣服稍微好一點,也就是可以穿熟的粗麻布,但是可以用剪刀把邊剪齊了。主要是母親死了,兒子穿;妻子死了,丈夫穿;祖父母死了,孫子孫女穿;曾祖父母死了,曾孫女穿,關係稍微疏遠了一點。

第三等是大功,也就是穿比較粗的麻布。主要是堂兄弟姐妹、嫁出去的姑姑、丈夫的祖父母等,關係就更遠了。

大功

第四等是小功,也就是稍微細一點的麻布了。主要是外祖父母、舅舅、姨媽去世的時候穿。

第五等是緦麻,也就是細麻布。主要是高祖父母、岳父岳母、外甥、外孫、女婿去世的時候穿。

我們現在所說“出五服”就不是親戚,就是說出了以上這些關係的人之外,剩下再有遠親死,就不用“披麻戴孝”了,可見,“披麻戴孝”對我們中國人文化的影響。

當然,以上只是簡單的介紹了一下“五服”。“五服”中每一等,其實還分杖期、不杖期,也就是要不要拿柺杖(拿柺杖代表悲傷過度,都站不穩了),時間也都不同。

想要更細緻的瞭解,大家就請去自己閱讀《儀禮》(實在是太繁瑣了,要是說明白,可能要好幾萬字)。

我就說到這吧。


兮兮說事兒



在我國民間,父母死後孝子要披麻戴孝,其他長輩去世了晚輩一般也要戴孝。這一習俗是怎麼流傳下來的呢?



有幾個這方面的故事,其中一個是關於儒家創始人孔子的。相傳,孔子是個大孝子。一天早上,他正在陳國給弟子們授課,突然接到鄉鄰的報告,說老母親得病去世了。這消息猶如晴天霹靂,孔子聽了當場昏了過去。醒來後,孔子連忙抓了塊白麻布當頭巾,穿了件白袍當外套,並隨手拿了一條捆書簡的麻繩束在腰裡當腰帶,向弟子們簡單囑咐了幾句,就火速趕馬車回家。



到家後,孔子撲到母親床邊號啕大哭,一連幾天都是如此,不脫衣、不睡覺,就守在母親床前。到送葬的時候,孔子的嗓子己經嘶啞了,腰也直不起來。



鄉鄰們只好給他找了根柳棍當柺杖,並由一個人攙扶著他去給母親送葬。孔子學問很深,有弟子三千餘人,向來受人尊重,因此來幫忙送葬的人很多。



看到孔子為母親送葬的裝束和樣子,他們覺得很好奇,就問一位見多識廣的老人。老人本來也不知怎麼回事,不過思考了一下還是說道:“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



孔子披麻戴孝是為了表達對母親的純真孝心,他手裡的柳木棍叫哭喪棍,是表示父母死後,自己失去依靠, 只能拄棍子了。你們看孔子的鞋後跟都沒提上,那是說父母的喪事最 為要緊,鞋後跟也顧不上了。”人們覺得老人說得很有道理,於是,孔子披麻戴孝、拄柳木棍、趿拉鞋子為母親送葬的情形就為大家所仿效,並流傳至今。



還有一個故事是說,很久以前,一位老婆婆有兩個兒子,他們成家以後都不孝敬老孃,卻總是說大話:“等娘過了,要讓娘睡楠木棺材、 穿紅戴綠……”老婆婆知道他們倆說的是假話,想好好教育他們一頓。



一天,老婆婆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我死了也不要你們花一文錢, 用破草蓆把我一卷,扔在陰水洞裡就行了。不過你們要從現在開始,天天去看屋後槐樹上的烏鴉和山林裡的貓頭鷹一直到我閉了眼為止。”兩個兒子很高興,連忙答應了。於是,每天收工後,兩兄弟就去看烏鴉和貓頭鷹。他們發現烏鴉與貓頭鷹每天都在細心餵養自己的孩 子。



後面小烏鴉長大了,老烏鴉也飛不動了,於是大烏鴉就銜來食物 給老烏鴉吃。小貓頭鷹長大了,老貓頭鷹也飛不動了,可是大貓頭鷹 不去給老母親找食物,而是把老貓頭鷹吃掉了。兄弟倆越來越看不下去, 覺得貓頭鷹這樣對老母親真是太沒良心了。於是,等自己的母親去世後, 兄弟倆幡然悔悟,效仿烏鴉,穿一身黑衣服給母親送葬。這個風俗逐 漸流傳開來,後來,有的地方比較窮,人們就裁一條黑布戴在胳膊上, 為親人戴孝。上面兩個小故事,都體現了兒子對父母的孝心。據史料記載,披麻戴孝這種習俗早在先秦就形成了,《禮記》中就有很多這方面的禮制。再後來,民間還逐漸形成了五服制度,孝服的顏色也變化為白、黑、藍和綠等多種。



釘棺材



家中長輩去世以後,子孫就要為他們送葬。送葬的子孫往身披麻布服,頭戴白,表示哀悼。這種打扮就是喪葬禮俗中的“披麻戴孝”。據史料記載,這種習俗在先秦時期就已經產生了,之後民間還形成了五服制度。“披麻戴孝”表達了子女對父母的孝心。關於“披麻戴孝”有這樣一個民間傳說。

古時,有一位守寡多年的老婆婆,她辛辛苦苦把兩個兒子撫養成人。可是這兩個兒子分家後,都不管孃的死活,還常說:“等娘死了,讓娘睡楠木棺材,要穿紅戴綠,熱熱鬧鬧地為娘唱四十九天道場。”老婆婆知道他們說假話,決心給他們一點兒教訓。
一日,老婆婆對他們兄弟說:“等我死了,你們就用破草蓆把我的屍體捲起來,扔到河裡餵魚,或是扔到山上喂狼。這樣不花你們一文錢。可是我有一個要求,你們每天都看看樹上的烏鴉和貓頭鷹是怎樣生活的。”兄弟二人聽了老婆婆的話,立即答應了。
此後,兄弟二人忙完之後,就會關注烏鴉和貓頭鷹。他們發現,烏鴉和貓頭鷹都精心照料自己的孩子,直到它們長大。小烏鴉長大後,見媽媽飛不動了,便出去找食,回來餵養媽媽。可是小貓頭鷹長大之後,卻把老去的媽媽吃了。悲哀的是,小貓頭鷹後來也被下一代吃掉了。

兄弟倆感觸很深,於是開始好好對待老孃。然而沒過多久,老婆婆就離開了人世。兄弟二人非常後悔,為了聊表孝心,在母親下葬那天,他們仿效烏鴉,穿了一身黑衣服;仿效貓頭鷹披了一件麻衣,並下跪拜路。
後來,“披麻戴孝”這個風俗逐漸在民間盛行。


傷心柳葉刀


傳說中這與彭祖有關,傳說彭祖活了八百歲,閻王不知其名,派兩小鬼來查,兩小鬼來到凡間,在河中洗黑炭,彭祖見過問他們何故,對方說:我要把黑炭洗成白炭。彭祖笑著說:我彭祖活了八百歲,從未聽過有人能把黑炭洗成白炭。話音一落打了一驚抖,頓時感覺不好,自言道:命休也。小鬼自探得彭祖消息,立刻報給閻王爺,閻王終於在燈芯中找到彭祖之名,大筆一勾,派牛頭馬面前來索命。彭祖臨終前告訴家人:我此去兇多,閻王認為我在人間享受很多的快樂,肯定會受各種酷刑,並永不能超生,為了使我少受磨難,你們在我死後披麻布,腰間繫草繩,腳上穿草鞋,三天不生煙火,沿村要飯,第三天天不亮來我墳地,我在望鄉臺還能見你們最後一面,說完眼一閉去了。第三天,彭祖帶著閻王在望鄉臺,見到他的家人,並告訴閻王,你看我在人問受了無窮的罪,連我的子孫還是那麼苦,哪裡還受什麼福啊。於是彭祖在陰間沒有遭罪,還得了一官半職。


孬子21


,人死以後孩子要披麻戴孝,扛幡拄柳樹棍,這個風俗是怎麼來的呢,請我給你講個故事就知道了。

孔子周遊列國,沿途講學。一天早上,他正在陳國給孩子們講授課程,忽有本村同族人騎馬來報,告知老母親獲病身亡。孔子是個孝子,曾有父母在不遠游的名言傳揚天下。聽到此信悲痛欲絕,顧不上許多,從炕上隨手抓了塊白麻布裹頭,穿了件白袍圍腰,拿了一條麻繩做帶,通知學生放假,開學另行通知等,就驅車直奔家中。

見了母親靈位,孔子跪下痛哭,並在下葬前,不脫衣、不睡覺,守靈於床前。

下葬那天,孔子過於傷心勞累,走不動路,同族人便給他找了根柳棍讓他拄著,並找了兩個壯漢攙扶著他去送葬。

看到孔子打扮的樣子,人們都感到好奇,就問為何如此打扮。一位老者說道:“穿白為素,素為淨,淨為純,純為真,這是表示對母親的純真孝心,手捉柳棒是為哭喪,一是表示痛苦,二是從此失去依靠,今後的路只能靠棍子了。

這樣一說道,人們覺得有道理,從此披麻戴孝、拄柳木棍、就成一種風俗,流傳了下來。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父母為兒女操勞一生,疼愛兒女的愛是最偉大的愛,使兒女長大,成家立業,完成了他老人的義務,是兒女無法報答的養育之恩。

當父母閉上眼晴,躺在棺材裡的時候,做兒女的心是何等的感想,平時的不孝,沒有很多時間陪伴父母,愧疚,自責,後悔,沒有好好盡孝。

從此父母再也不麻煩兒女了,兒女再也無法盡孝了,父母和兒女在陽間的關係結束了。你在有權,有勢,有錢也無法換回父母的生命了。

所以在父母生前,要盡兒女最大的努力盡孝,才不會留下終身遺憾。

給父母披麻戴孝也是最後一次孝敬了,三步一叩頭也是對父母最後一次感恩了。



FrIendShIp春天


父母親子女愛一生父母沒得到一點兒女(的爰每次想到父親我的淚水不知不覺把臉洗1我父系生養我他她是一生都沒有還的良心債1幾十年的養育之恩轉眼代中蘭烔燈大∵我父親沒喝我一口水我痛舊湧心碎我是個不孝的女父白養我-生我沒跟他端一口水我有愧。∵我說父親沒有福一前我窮的沒飯攵親可憐大車小車讓我弟弟給我送糧食麥米麵我養一家白眼狼我父系給弟到我家犁地種麥幹活讓我福起十火誰至父親越幫我越窮?父親幫了我八年我一無所有……事……最後我落逃,逃避邪惡勇敢進入/廣東當初我只有四百多元錢去了車費還有二三百塊錢我進入臺灣老闆廠我1生活費一月花四十多元后來第二月開支一千多我可翻身了。人絕天不絕我打I都是要不回來錢2O05年到深圳湖北老闆開黑廠快一年了工資要不來我又逃田河南在老家市打工一天》三十三工頭也不給我命苦啊!出自打工我就是要抱養父親養玉指恩。父親沒福一口水沒喝一碗麵沒吃……他讓我的心冰佟三尺冷苦到底我睡覺都回想起我的父親養我一生沒用的女兒讓他受苦一輩子我用用沒有


天翼用戶758


為什麼用麻布?我們大家看【禮記•周禮•儀禮】這三禮,麻布和別的布不一樣,它很粗糙,換句話說你沒有心情用好的布料,讓你摸上去心裡邊就發涼,這是用麻布的意思。白色呢,什麼顏色都沒有,意思是什麼心情都沒有,是這個意思,表這個法。你看到之後慎人,什麼意思呢?害怕何來呀?爸爸沒有了,媽媽沒有了,感到恐懼呀,他們能不能去好的地方?這一家人少了長輩,家不團圓了,它代表這個意思。從頭到腳白布纏著,腰裡繫著,披麻戴孝,這就是什麼呢?用你所看到、所摸到,你所穿的、所吃的、所聞到的,統統都是在教育你家裡有大的不幸出現了,所以你看我們的先祖把這些想的考慮的多麼的周到,所以他們講中國人不懂得發明創造,你看西方人,他錯了!「數典忘祖」,說自己老祖宗不好,什麼原因呢?我們不知道什麼意思,甚至完全不懂。

我記得在這個我出差的時候,我看到家裡出殯的,棺材在那兒停著,搭個靈棚,城市的農村的都有,這種情況很普遍,把當地那個人找來,吹吹打打,唱什麼歌呢?唱情歌,鄧麗君的《何日君再來》,你說這不是打岔嘛,這不是開玩笑嘛,什麼意思?你是高興啊還是?哪跟哪啊這是!《何日君再來》,情歌這是啊,真是哭笑不得,你要去問哪,他說我們當地都是這樣,現在人就是這樣,你不這樣人家還看不起你。對於亡人的那一片哀悼、思念、悲傷一點沒有,你說他真沒有?他有!但是這個風俗是這個,你說怎麼辦呢?他也在那兒哭笑不得,敲鑼打鼓的也不知道什麼意思,為什麼敲也不知道,還有的是什麼呢?把當地那個有那個以此為生的他幫著你哭,你父母都不在了,你哭不出來嗎?這都奇怪了,如果你父母去世了你都哭不出來,那你這個人還是人嗎?這不是罵人的話呀,你人性何在?還得找人來哭給人錢以造聲勢,這是大笑話啊!要想你是什麼人哪,你自己不會哭啊?為人子的本分,你的本來的能力都不具備了?那你小時候吃奶的時候怎麼知道哭啊,怎麼知道找媽媽啊!媽媽老了就不要了,死就死吧,找人來哭。

我們聽說很多地方還有什麼情況呢?家裡死人了,大辦酒席,然後收禮收錢,收很多錢,靠著自己的亡人賺錢,大不敬!你怎麼能這麼做事呢?這我們想一想,如果這要是官員做這個事情,你把當地的人民都教壞了,民風都被你破壞了,你家的子孫那更被你毀了,難道不是嗎?好像說賺錢不大好聽,事實如是啊,靠這個多收禮呀,這像什麼話呀?那你的孩子行了,他缺錢的時候就盼著你死“你怎麼不早點死,我好多收錢”,我們怎麼能做這樣的榜樣給後代,不可以呀。我們剛才所跟大家所介紹的這些,師父老人家在很多年前就提到了,傳統文化孝道沒有了,那有什麼可怕的呢?你說孝道有那麼重要嗎?重要,非常重要!孝道是一個人人性的底線,現在人愛講底線,這個都沒有了,【孝經】上講「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他連他親人父母,最親的那是爹孃他都不愛了,他說他愛你,你快嫁給我吧,他實際上是個逆子,他連他父母他都不管,他說他愛你,把什麼好東西都給你,聖人告訴我們「謂之悖德」,沒這樣的人哪!他這麼做了師父講那是騙人、那是假的,他有目的,目的達到了他就拋棄你。無論是說對夫婦,還是對領導,對國家、對民族、對周圍的朋友,統統都是這樣。「不敬其親」他連自己的親人他都不恭敬,他恭敬你那一定是,不是小人就是奸臣,他很會表演哪,他很會掩飾自己啊,這樣人你敢靠近嗎?所以謂之悖禮呀。


育兒敏媽


這個問題幾年前我就知道了答案。根據做法事的道士是這樣解釋的:”披麻戴孝”不是對所有人都能這樣做。主要是長輩死後,晚輩對長輩的一種祭奠儀式。戴孝就是選一張白色的布料疊雙,將其中一頭縫合,戴在頭上,將頭部罩著,讓人輕易看不見頭和麵,稱為戴孝。披麻,古時候科技不發達,人們穿的衣服是用一種植物藤麻,放進水裡浸泡至肉爛,留下的筋條做成布披在身上取暖用。披麻戴孝就是把自己打扮成鬼一樣,護擁死者上路。意思就是讓老人去陰間時讓陰間的小鬼知道死者不是孤魂野鬼,他是個兒孫滿堂、子孫興旺的享福之人。死者有眾多的小鬼護送,一路拋灑的紙錢又為他打通了去陰間的關卡,還有早已燒給他的紙錢,再無後顧之憂,可以安安心心去陰間報道。後來隨著人們思想的進步,披麻戴孝變成了戴孝花孝套,有的用一根純子系在腰上就表示披麻。再後來又從西方國家引進了給死人送花圈的祭奠儀式,把死者打造成一個皇帝出宮的陣勢。如今經濟發達了,又開始給死者燒手機,燒電視,燒洋房,甚至有人開始燒真鈔了。 還是老話說得好:在生不供養,死後枉燒香。活著時認為老人是累贅,死去後又裝成大孝子。


凝解


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農村中有非常多的風俗習慣,像老人過世後,他們的喪事安排每個地區都有不一樣的風俗。

西藏那邊,老人過世後他們會把老人的屍體放在露天的草原之上,這種稱為天葬,但大部分地區老人過世之後都會進行土葬,所以一般主家都會有人披麻戴孝。相信很多朋友都見過,但是你們知道披麻戴孝這種風俗是怎樣傳下來的嗎?今天我們就來一起來講講。

以前在寺廟中有一句諺語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其實這都是互相推卸責任,而當一個家庭,兒子多了也會出現這種窘境。據傳說以前有個老婆婆,她有兩個兒子,當這兩個兒子長大之後,都想把贍養母親的責任推給對方。所以這位老婆婆非常的傷心,看到這種情況後,她就想教訓一下她的兩個兒子,所以她想到了這樣一個辦法。

他把兩個兒子叫到床前,說如果自己以後死了不用他們兩個花錢,只要將自己的屍體用床上的草蓆裹著扔進水溝裡面就可以了。不過她有一個條件,就是要這兩個兒子每天都去看院子裡面那棵梧桐樹上的烏鴉和貓頭鷹的生活是怎樣的。這兩個不孝的兒子聽後心裡十分的歡喜,就想著不用花錢,只要看烏鴉和貓頭鷹的生活就可以了,於是他們倆就答應了。

其實在大家的意識當中,烏鴉和貓頭鷹都是一種不好的象徵。但是烏鴉和貓頭鷹在餵養下一代的這個過程當中是和天下的母親是一樣的。當小烏鴉還小的時候,烏鴉母親就會每天為她叼來食物來餵它。等到小烏鴉長大之後會讓自己的母親待在自己以前的巢穴裡面,小烏鴉會每天去給母親叼來食物,這也就是烏鴉反哺。但貓頭鷹就不一樣,老貓頭鷹老了之後不中用了,小貓頭鷹長大之後就會將老貓頭鷹給吃掉,試樣悲傷的故事才開始,小的吃老的會一直惡性循環下去。

兩個兒子看了一段時間之後,心裡非常的羞愧,從此善待自己的母親。過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位母親去世了,兩兄弟非常的難過。他們就去模仿烏鴉和貓頭鷹羽毛的顏色,穿一身黑衣服代表烏鴉的反哺,披一件麻衣代表貓頭鷹的樣子,讓自己銘記,不要去學貓頭鷹,兩個兒子從家門口一直跪拜到母親的墳前。

隨著時間的推移,經過幾百年的沉澱,這樣的風俗一直流傳了下來。披麻蛋下為的就是時刻警醒我們要記住烏鴉的反哺,不要去學貓頭鷹的惡行。看到這裡,你是不是明白了什麼,心裡是不是比較心酸呢?大家有什麼想法要說的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