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當時劉備派魏延協助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會不會失敗被殺?

tang歌


魏延的能力在三國演義中有所貶低。真正的魏延在能力上並不遜於關羽。而且,魏延並不像演義裡寫的那樣,是個腦後長反骨的人。可以這麼說,魏延在武藝和謀略上略遜於關羽。關羽孤傲,藐視天下英雄。魏延清高難處,但心思縝密,膽大心細。也正是由於魏延清高的原因,真正的魏延同樣的與人難處。可以這麼說,魏延沒有自己的班底。同樣的道理,劉備也不會容忍魏延有自己的班底。也就是說,如果劉備派魏延守荊州的話,不是不可以。而魏延似乎也是守荊州的最佳人選。沒有之一。因為魏延本就是荊州劉表的部下,還有黃忠。假設一下,劉備讓魏延鎮守荊州。讓魏延在自家的地盤上治理天下,鎮守荊州。請問,劉備能放心嗎?時間一久,誰能保證魏延不會有別的想法。更何況諸葛亮本就說魏延腦後長反骨。再說關羽,留守荊州的關羽並非是一個人。關羽,馬良,關平廖化外加周倉。這是一個團隊。而我們再看魏延,跟著他的唯一的將領-馬岱,還是個暗殺他的人。所以說,魏延就算是比關羽厲害,但荊州並不是一座城市,而是一大片地盤。魏延就是一個人扛一門大炮也守不住。況且劉備也不會將這麼大一塊地方交給一個外人(相比於桃園結義而說)來打理。要說關羽雖然姓關,但他跟劉備卻是結義兄弟。某種程度上來說,在當時的荊州,關羽即是劉備。劉備即是關羽。他們同為一體,不分彼此。那麼,我們說,給關羽加配一個魏延。荊州還會不會丟失?答案是肯定的。我們都知道,關羽善攻,魏延則恰恰相反。兩人一起守荊州的話。曹仁不僅大敗而歸,曹操也要退避三舍。至於東吳嘛,繼續偏安一隅,哪裡涼快哪裡待著去。這是精誠團結的情況下,我們能預估的最好的結果。但實際呢?關羽孤傲,蔑視天下群雄(呵呵,包括魏延)。而魏延呢?一生清高。用我們的俗話說就是,瞧不起誰呀?兩個人加在一起,就是一句俗話,二三不尿老六。說的高雅一點則是一山難容二虎。如果劉備把魏延留下來輔助關羽。我們說,兩人都有所收斂,那會是皆大歡喜(相對於劉備而言)。但凡事就怕意外。因為對於劉備而言,荊州是丟不得的。再加上劉備的手下里面,能拿的出手的大將屈指可數。要知道,當時馬超還沒被劉備騙來當下屬呢。

最開始,劉備的戰略也還是按照他跟諸葛亮的隆中對策略而執行的。是龐統演到落鳳坡的時候,演砸了。隨著龐統的提前領盒飯。導致了劉備的收川計劃有了根本上的改變。要不然,隆中對的路線就會延續下來。大家看,劉備領著魏延劉封和關平黃忠,外帶龐統。作為進入四川的大部隊,人數也只有三幾萬。這是擺明了想兵不血刃的鯨吞劉璋的四川。真正的大將,劉備一個都沒帶(當時還沒有進行五虎上將的冊封儀式)這是劉備的入川團隊。我們再看荊州團隊。有諸葛亮帶領關羽趙雲張飛等人守衛荊州。東吳敢動嗎?躺在被窩裡籌神祈禱恐怕是當時的東吳唯一能做的事。荊州團隊的人馬搭配如此精壯,說白了就是劉備當時也是把荊州當做了他的前進基地。按照劉備當時的預想,龐統和諸葛亮各自獨當一面。四川和荊州,一守一攻。天下很快就能平靜了。龐統的死不僅打亂了劉備的預想,也打亂了隆中對的計劃流程。大家看,龐統一死,諸葛亮入川都帶走了誰?張飛,趙雲,孫乾簡雍甚至是糜竺等等等等,劉備留在荊州的精英被諸葛亮係數帶走。可能是糜芳傅士仁很菜,諸葛亮嫌他們礙手礙腳吧,把他們留給了關羽。但也就是這兩個菜包子發餿了,才把關羽給食物中毒了。嗨,扯太遠了。說的簡單點,劉備入川前的荊州團隊,在劉備和諸葛亮的構建下。宛若一座閃閃發光的金字塔。東吳曹操誰都不敢動。劉備入川,抽走了金字塔裡的一部分磚石。諸葛亮幫助劉備,再抽走了一大部分的磚石。此後的金字塔的支撐點就剩下關羽這一塊石頭。而關羽卻恰恰是個寧折不彎的主。如此看來,荊州這座金字塔的結果就可想而知了。不是傾斜就是倒塌。再沒第二選擇。問題是關羽一個能夠支撐多久而已。


風雨中的梅雲


如果當時劉備派魏延幫關羽守荊州,關羽會不會被殺?

可以講東吳偷襲荊州不會成功,因魏延是守城名將,守漢中十多載安然無恙,關羽後路安全即使在襄樊戰爭中退下來,有魏延接應,關羽進攻,魏延留守這可是萬無一失的完美計劃,可惜的是劉備沒有這樣按排,關羽進了荊州城誰敢造次,更何況魏延的武藝比關羽差不了多少,計謀不見得比關羽差,所以這可是萬全之策,失荊這一節就可以免寫了,東吳也不會派人來偷襲,這一問答題實在有趣,劉備沒這樣按排,所以這是假設,有魏延同守荊州,荊州丟不了,關羽也死不了。




9紫氣東來


談起關羽大意失荊州,歷來被認為你們所議論紛紛。今天我們不討論關羽失荊州的事情,如果當時劉備拍魏延協助關羽鎮守荊州,那結局又是怎樣?在這裡,我們分析一下關羽和魏延的性格及二人的關係,也不難得出,結局也會失敗。


1、魏延這個人,他早期本是劉表手下,由於和蔡冒不和導致背叛劉表,後來又到長沙太守韓玄那裡打工,再往後,劉備攻打長沙,他又殺了韓玄,叫殺主獻城給劉備。所以歷史隊她評價褒貶不一。這種人在當時很不被看好,諸葛亮一開始對這種賣主求榮的人就想殺了,以防後患無窮!但是劉備比較欣賞他,他跟隨劉備後,也建立了自己的功勳,軍中地位也逐漸上升,後來本來看好的漢中太守這個位置,原本是張飛的,可劉備還是讓魏延去守城,足以看出他還是比較欣賞魏延。但在這裡,不得不提出魏延性感缺陷,而且他的最終死因也是由於他的性格。魏延比較盛氣凌人,而且很高傲地脾氣也很暴躁。


2、關羽和劉備是結拜兄弟,二人彼此非常瞭解。關羽後期有點剛愎自用,功高蓋主。借用陳壽在三國志的一句話:“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就是這個道理?還有一點,是本人個人的見解,不管是在三國演義還是三國志,關羽一直都是在流浪、亡命之徒!就是這樣一個人,他自己的格局可能也有侷限性,比如後期比較自負,聽不進去意見等等,即使到時和魏延搭檔,這兩人也不能很好合作,最終結局還是以失敗告終。

關於這樣的意見,歡迎大家提出寶貴建議。





偉人雜談


劉備安排關羽和諸葛亮守荊州,是關羽服軍師孔明。能合拍。後來孔明走了。劉備也沒安排其他人來輔佐關羽。很明顯看出,荊州就是關羽及其部屬的飯碗和衣服了。

劉備去川西,志在必得。因為他和三弟還沒落腳的地方。諸將都自有安排。再說,安排一個武將去扯肘,恐怕適得其反。

魏延的能力是有,除了孔明說他有反骨外,他同劉關張合得來,他的武藝讓人服氣。真要跟了關羽守荊州,荊州丟不了。關羽去征戰,魏延守荊州。他只會讓白衣渡江的呂蒙白來一趟,做個白日夢。

劉備不會讓魏延去,他攻取蜀中,需要攻城野戰的將軍,魏延排得上用場。劉備相信關羽守得住的。只是他沒料到關羽失敗得那麼快那麼慘。這是他太自信了而犯的一個大錯。





劉一千五


看到有人怪我諸葛軍師,我不得不來回答,辯解兩句。

孫權在襲荊州之前提出過聯姻,而且好像是長子,打算關羽同意了就繼續助蜀攻魏,不同意就助魏伐蜀。孫權的策略沒有錯,諸葛的聯吳抗曹的策略也沒有錯,關鍵是關羽不但沒有答應,也沒有采取彌補聯盟裂痕,反而進行了撕裂,

那句虎女豈能配犬子說的是豪氣干雲,不過後果就不是他所能承受的了。

所以關羽即使不大意,荊州在魏吳聯合絞殺下也註定不保。荊州之失在於關羽破壞性的放棄了孫吳聯盟。不答應求婚,還侮辱別人,孫權可不是懦夫。況且蜀漢一度仰吳鼻息而活。

關羽為啥不同意孫權的建議,孫權的威勢也不曾辱沒了關羽。為毛這般決絕的拒婚,辱罵媒人和相親對象他爹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

一,劉備在那一年實力猛增,漢中大勝曹操,馬超,魏延,黃忠都在西部立功,關羽被封五虎上將而不知足,在他心裡,他可是大哥最倚重的大將,

卻只能在荊州守城門,連黃忠這樣的老卒都TM與關羽並列,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心高氣傲的關羽才會棄封號,還要入蜀與馬超決一雌雄了。

所以關羽立功心切,要打破一切敵人,向大哥證明自己的能力與作用。所以他不惜同時與孫權和曹操為敵。

二是關羽不肯把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虎女不肯配犬子,自然要配龍子了。,那麼他能看中的只有劉備的兒子了,而事實劉禪的皇后娘娘正是張飛的女兒,試想如果關羽不死,他的女兒入蜀為後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

三是蜀國當時形式一片大好,在關羽的心中,孫權蜷伏江左不敢動彈,他和大哥一統中原的時候到了,等收拾了曹操,孫權固然不在話下,非把他揍的像孫子,打的他叫爸爸。在這種情況下,關羽怎麼肯把女兒嫁入火坑哪。試想沒有孫權的暗襲荊州,這一切都會發生。到時候一邊是大哥,一邊是兒女親家,搞不好大哥會卸磨殺驢,認為他和孫權勾勾搭搭,把他給鳥盡弓藏,兔死狗烹了。所以關羽不但要拒婚,還要大張旗鼓的拒,讓大哥明白我的赤膽忠心哪。

綜上,失荊州只是結果,拒婚壞聯盟才是禍根。





坎坎且伐檀


如果當時劉備派魏延協助關羽鎮守荊州,關羽會不會失敗被殺?這個問題其實是明擺著的;不要說派魏延,就是糜芳兩人肯死守不投降,關羽就不會被殺。或許,只要把士仁換成肯死守的一些二三線將領,關羽也不會敗。我們假設把士仁換成王平吧;

此時王平在劉備時期的軍中,基本上不起什麼作用。分量也不比士仁重,缺了王平,對劉備時期的軍隊不會有任何影響。所以,即使一樣會被東吳騙過所有的烽火臺;當呂蒙兵臨王平據守的公安時,王平絕不會投降。王平不投降,就沒有人去說動糜芳。沒有人的挑唆,糜芳即使對關羽有意見,也不會想到不戰而降!而東吳的陸戰能力在三個國家中,僅屬於二流。這個從孫堅攻不下黃祖的江夏。周瑜、程普以三萬兵力,用了一年餘,攻不下曹仁數千兵鎮守的南郡,還要劉備派張飛支援。孫權十萬兵,敗於合肥數千兵的張遼之手的戰例,就可以證明!所以,呂蒙兩萬水軍,想攻破王平至少三千精兵據守的公安,是根本不可能的。

徐晃對樊城的增援,僅僅是擊潰了圍困樊城的包圍圈,只是解了樊城之圍,並不是戰勝了關羽。關羽軍也基本上沒什麼損失,之所以撤退,是因為關羽得到了東吳攻打荊州的消息。關羽撤軍時,徐晃根本就不敢追擊;一是曹操根本沒打算跟關羽死磕,他只想漁翁得利。二是追擊關羽是需要渡河的,水軍是曹軍的短板,卻又是關羽的強項。渡河的時候就有可能被關羽擊敗,于禁的全軍覆沒還歷歷在目,恐怕得不償失。

從襄陽到南郡約450漢裡(近200公里)、到公安約520漢裡(約230公里)。一馬平川的大路,騎兵不到三日,就能到達公安,步兵最多六天也能趕到公安。也就是說;王平、糜芳從派人向關羽求救,也只需三天。包括關羽撤軍回來,步兵也僅需六天就能趕到,也就需要十天。滿打滿算,王平只需堅守半月,關羽的大隊人馬就會趕到。呂蒙、陸遜只要走得稍遲一點,戰役結果就完全有可能反過來,還很可能會被關羽、王平、糜芳的裡應外合給吃掉。

另外,以我的看法;關羽發動襄陽戰役,從戰略上講,是完全正確的。但是,軍隊不應該渡河去攻擊、圍困樊城的曹仁。看看地圖;

南郡、公安都在長江邊,北上約四百漢裡(不到200公里)就是襄陽。襄陽的西邊,差不多同樣的距離就是上庸。襄陽剛好隔斷了漢水、隔斷了南郡與上庸的聯繫。如果是奪取了襄陽,上庸與荊州則聯成了一片。這樣,對蜀漢的戰略態勢及將來的發展,是極其有利的。襄陽又曾經是劉表的荊州治所,足以彌補與東吳湘水為界丟失的長沙等三郡的損失。

再看看曹魏對於襄陽的態度;襄樊的守軍主將是極擅打防守戰的曹仁。可他不是駐在最主要的城池襄陽,卻駐在了簡陋得多的小縣樊城。為什麼?因為樊城位於漢水以北,一旦遇險,東、西、北三面都是曹魏的核心地帶,救援非常的方便。而襄陽卻在漢水以南,一旦被敵人以精銳水軍切斷漢水,襄陽就成了甕中之鱉,要棄城而退都沒有路。而襄陽的地勢又是由北向南的通道,向北防守容易,向南防守極難。這就是宋朝時,蒙古人數十年攻不下襄陽的原因。所以,在曹仁的策略裡;襄陽在不得已時,是可以放棄的。但樊城之後,就是曹魏心臟許都的大門——宛城。是無論如何不能丟的。所以,他把自己的防守重點,設在樊城是最合適的!

可是,關羽卻因為前期打得過於順利,有點衝昏頭腦了;襄陽沒拿下,就居然渡河去包圍樊城。假設一下;就算東吳沒有偷襲,關羽奪取了樊城,曹魏的大門就洞開了。靠那些響應他的宛、葉間的烏合之眾呼應,就擋得住曹魏傾國之力的攻擊嗎?守的住樊城嗎?曹魏水軍是弱一點,但並非完全沒有戰鬥力。如果派出大批水軍與關羽在漢水糾纏,關羽的後援部隊,能順利渡過漢水救援樊城嗎?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是說;即使關羽奪得樊城,也是守不住的。以關羽當時手上的兵力,得到樊城後,也沒有繼續進攻宛城的能力!所以,進攻樊城純屬畫蛇添足之舉。但以水軍截斷漢水,光是進攻襄陽的話,襄陽早就破了。完全不需要上庸的支援。

其次,襄樊之戰時,關羽手上的總兵力最多不會超過4.5萬人。關羽能用於進攻的部隊,不會超過2.5萬人。糜芳等各一萬人;既要監控沿江的烽火臺,又要給關羽的前線籌集、輸送糧草軍需(這一項就至少需要萬人),還要有留守兩城的部隊。兩萬人,其實是相當的捉襟見肘了。關羽2.5萬人,只進攻襄陽還勉勉強強。再去包圍樊城;薄皮大餡,就是自取其敗了。看看曹操派出的援軍;于禁、龐德敗了,徐晃來了,即使徐晃再敗了,張遼就到了,曹操還親自坐鎮在後。你關羽手上,連著後來強行抽調糜芳、士仁的軍隊,也才三萬餘人,哪怕劉封從上庸給他增援,撐死了也僅能給五千人,加在一起還不足四萬人。將僅關平、廖化、趙累。糧草還供應不上,拿什麼跟曹魏決戰?

所以,包圍樊城是關羽最大的敗筆。從這裡可以看出,關羽作為大將,當然是頂級的,是沒有問題的。如果真要照諸葛亮的,漢中、荊州兩路出兵策略。那麼,荊州方面軍的主帥,卻必須換人。關羽的戰略頭腦有欠缺,他可以是“許世友”,絕不是“粟裕”!

綜上所述,襄樊之戰,關羽的失敗是肯定的。只是,如果換成魏延或王平守公安;那麼,跟著關羽出征的荊州兵,是不會散去的。荊州之戰,結果就有可能調過來;東吳大敗!


傲視蒼穹39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後荊州七郡被曹操,孫權,劉備三家刮分。劉備取得益州後還給孫權兩郡,關羽手下還有南郡,武陵和零陵三郡。關羽手下精兵數萬,文武官員有馬良,潘睿,彌芳,傅士仁,關平,周昌,廖化等人堪稱陣榮強大。關羽進攻樊城敗於禁七軍威鎮華夏,司馬懿給曹操出個計策,讓孫權從後面偷襲關羽以解當面之危。這個計策非常高明,關羽兵敗麥城荊州丟失,這裡關羽要負主要責任,他性格孤傲破壞孫劉聯盟才給孫權出兵的藉口,最直接的原因是將帥不和摩芳和傳士仁的叛變導致關羽腹被受敵。如果派一個得力將軍守主公安兩地,既使呂蒙白衣渡江成功也不可能迅速瓦解關羽的軍隊。魏延在三國蜀漢將帥中和關羽一樣鎮守一方的諸侯。魏延守漢中十年能攻善守多次打退曹魏的進攻。如果魏延鎮守荊州會成為關羽得力助手,荊州不會輕易丟失。




關東俠客


歷史如果允許假設,是否可以理解為假打。

好吧,假設一盤。

如果魏延和關羽共同鎮守荊州,《三國演義》將重寫。

關羽是蜀漢二哥,統領全軍。

而魏延的地位呢?

權高責重的漢中地區,是蜀漢與曹魏的前沿陣地,蜀漢政權北大門,地位可能重於荊州。劉備為漢中王準備遷回成都,誰繼任劉備而為漢中軍政一把手呢,大家目光投向張飛,但劉備卻將目光投向魏延,仼為漢中鎮遠將軍,兼漢中太守。

劉備與魏延有一番蕩氣迴腸的對話:劉備大會群臣,問魏延說:"如果我把鎮守漢中的任務交給你,你打算怎麼辦?"

魏延回答說:"如果曹操率領全國的軍隊來攻,我將為大王檔住他;如果他只派一個偏將率十萬大軍來,我將替您消滅他"。劉備聞言臉都笑爛了,用川普口音連聲說好,眾官員樂得有人乘起擔子,也大聲喝彩。劉備稱帝后,任魏𨒂為鎮北將軍。


如此帥才,和關羽共守荊州,東吳只怕視荊州為鐵板,任你頭撞、腳踢,只能驚呼捂腳摸頭,喙到鐵板鳥!


良人執戟2


答:我一直都在想這麼個問題,楊儀和魏延究竟是為什麼格格不入?原因是在楊儀還是魏延?從史料記載上似乎找不到他倆有什麼結症,沒有什麼特別重要的利害關係導致他倆反目成仇,所以,以下全是分析:

魏延的人品好壞我不敢說,但是,我敢說魏延的人脈關係特別差!這從劉備收魏延的時候,文聘就要弄死他開始,一直到劉備讓魏延駐守漢中,最後成為孤家寡人而被處決……我們看看,期間有沒有一個人站出來替魏延說句公道話?一個都沒有!有人要說劉備讓魏延駐守漢中是給了許許多多的頭銜的,其實,瞭解漢中的人都知道,魏延就是被髮配到漢中去的!!!根本就不是什麼“駐守”,漢中的最後8萬人,已經在漢中大戰之前被杜襲遷徙的一乾二淨,全都到了河南,至此,曹操就再沒有染指過漢中,守個屁!等於魏延光桿司令一個,連人都沒有,但是,魏延在!就是象徵著主權在劉備。張飛考慮到魏延的生活問題,就從巴西“🇧🇷”給了魏延一些牛、羊🐑🐂……(牧豎小人也),沒有什麼人反對劉備這麼對待魏延,異口同聲,劉備做的對!包括關羽。

不是廢話!不是!言歸正傳,關羽也是性情中人,與大多數官員一樣都不喜歡魏延,憎惡魏延是合情合理的,因為不管是劉備還是關羽雖然與文聘是敵人,但是,都很尊重文聘的為人,特別是關羽,與張遼、徐晃、文聘性格相投,這些人的共同特點就是十分討厭魏延!關羽是孤芳自賞的,他明明知道馬超就在劉備手下任大官,毫不留情地殺掉了龐德!我認為,他既然能殺龐德,魏延最好別去荊州,一但去了,都不用出什麼“子午谷”計劃,他稍微不注意,例如,背地裡說關羽的作戰有問題等等不敬的言論,魏延就很可能會這麼說,或當面、或背地,結果就是,當面說當面死、背地說事後死!魏延死定了,提前了15年。

魏延能多活15、6年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始終離開關羽的視線,看不見🙈心不煩😡。就是這樣關羽也不算完,楊儀在去找他的時候,他一定是有意無意地透露過“我最討厭魏延”這種話!楊儀入成都不僅揣著關羽的推薦,還揣著關羽對魏延莫名其妙地仇恨……否則,怎麼解釋楊儀在魏延死後還踢著他的頭:庸奴,復能做惡否?!


中行偃1


關羽是因為主動出擊曹魏而丟失荊州,並且歷史定義為:大意失荊州。

自身採取的戰略態勢和東吳的一系列的謀劃攻取都是相互緊密聯動,沒有個別獨立存在。

說句直白,如果關羽不是出擊,東吳就不會覬覦荊州,如果不是東吳利用詭計麻痺關羽,關羽亦不會抽調大批荊州士兵開赴前線參戰。

在關羽抽調荊州將士,留下的鎮守將領並不是主力戰將,甚至連副將都沒有,可謂是空虛到了極點。

趁虛而入是東吳所希望的,並且也達成所願,為了完成這個圖謀,東吳方面不知搞了多少假動作欺騙關羽。

魏延是一名戰將,實力不亞於關羽的兒子和義子,蜀漢和曹魏決死戰之際,最需要用人,不可能留他獨自鎮守荊州,白白浪費力量,更何況關羽臂膀中箭,連徐晃都能叫偏將上前取其頭顱,可見關羽上陣已不可能,唯有魏延可頂替。

而且關羽也不是沒提防東吳,他自詡有烽火臺,敢於孤注一擲全力血拼曹魏,就是在烽火燃起,他可以率部及時回防。

奈何東吳就是利用了這一點,完全堵死關羽部署的時間差優勢。

唉,沒辦法,再完美的方案也會有破綻,這就是歷史經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