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人說寫好書法必須明白靜、興、恆三字?

旭陽東獒


千家詩中有一詩云:一團茅草亂蓬蓬,驀地燒天驀地空,爭似滿爐煨榾柮,慢騰騰地暖烘烘。此詩雖然看上去通俗易懂,但哲理卻深可探究。

前二句與後二句正好"燥、靜"處事的二種不同路子。用在學習書法中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靜、興、恆"在此詩中表達得是何等的貼切啊!寧靜臨帖、讀帖乃至創作須全心身的投入,如能達到物我兩忘的境地,終會或多或少體悟到書法藝術在心田裡生根、開花、結果!唯有"興",即濃厚的對書法藝術濃厚的興趣,才會孜孜不倦的對書法藝術求索而不避寒暑丶伏案於燈前,書寫於月下。

唯有"恆",幾十年如一日,"爭如爐中煨榾柮,慢騰騰地暖烘烘”。書法藝術非一朝一夕可以速成,須"厚積薄發",而"恆"、唯有"恆",才能在"上下而求索"的坎坷道路上不斷進取。


錢虎生74


“靜、興、恆”三字真言,出自白蕉先生的《書法十講》:現在願諸位在學習書法時注意的有3個字:

第一個是“靜”字。藝是靜中事,不靜無藝。一方面不求速成,不近功;一方面不欲人道好,不近名。

第二個是“興”字,即要有興趣。但是一時之興是靠不住的。

第三個字是“恆”。要鍥而不捨,不能見異思遷。要堅持。

我想,這個靜字,首先是要心靜。心既靜,自不會受外界因素干擾。即使受到干擾,也會及時調整回來。

按照白先生所說,學習書法不能急功近利。歷史上的書法家大都不是要用字換錢的,自不需要靠書法逐利,因而無功利性,若有,也是內求差別即“我書比之某某如何?”因此可以安之若素,追求自己的審美趣味。而當世的某些所謂書法家,尤其是某些“職業書法家”,是要靠書法過活的,心裡想著寫一張就能賣多少多少錢,心如何能靜?

既然要賣,那就要迎合一下買字人的喜好,又有何做到追求自我?一群追名逐利之徒,如何寫出好的東西來?而後學者羨慕不已,遂走上同樣的路數,於是“風氣大壞”,也就成那樣了。

歷史上有幾個大動盪時代,魏晉算一個;民國時代算一個。大動盪的時代恰恰又是文化爆發的時代。為什麼呢?原因之一,就是因為這樣的時代,想要求一方寧靜,須釋放內心,追求本我,潛心自好,自然有個性,有趣味。另一個原因是,內心的逆求:潛意識裡掙扎,求得心靈上的極致——越是艱難,越要活出風采——這是外力的反推。

這樣的外部環境和內心世界,便催生出了燦爛的書法藝術和其它方面的藝術。

歸根結底還是心靜,是“靜水流深”的靜,其下可能波濤洶湧,反應到書法、文辭等,自是意趣盎然,有靈魂,有氣質的。。

第二個字“興”,比較直白,就是要有興趣,要自己喜歡,沒有興趣,自不會潛心深研,難下苦工,成就有否,自不必說。

延伸一點,“興”字還可以理解為興致。喜歡,做的時候有興致,樂此不疲,不以苦為苦,反以為樂,自然會調動內部外部的所有能量,全力以赴,思維活躍,專注一點,興致盎然,自然是時半功倍。

第三個字“恆”,也好理解,就是要堅持嘛。

淺嘗輒止,見好就收,自難入殿堂,久之興致索然,只有放棄一途,怎會有成?學書的過程,也是符合波浪式前進、螺旋式上升的事物發生演變規律的,練到無法進步,放棄即前功盡棄,頂過去便如入桃花源“豁然開朗”,發現一片大世界。過程有長有短,次數或多或少,考驗的便是恆心,有堅韌不拔之恆心,又有虛靜淡然的“靜”的心態,一波一波地衝擊過去,自是收穫滿滿。

觀古書法家之學書歷程,無不符合此等規律。

打個比喻,要參加科舉考試,必須按照館閣體答卷,否則,仕途斷絕,你是學還是不學?寫不到好處怎麼辦?再寫,久之必成。

講學習書法比之生死存亡之機,有此心,必能堅持,恆心須有此等心氣方可。

本文昭明書館原創,一家之言,讀者自有分數。








昭明書館


無論學習任何事情,首先是興趣,沒有興趣就沒有心思學下去。我學習書法是個偶然的機會,大約在我九或者十歲的時候吧,有一天放學回家,突然發現家裡條几上放了一瓶墨水和一隻毛筆。那時沒有太多的娛樂玩意,無論見到什麼新鮮的玩意出現都是喜出望外的。跑過去問父親我可能玩玩,父親說沒用了,你玩吧。於是乎就屁顛顛地到處蒐集破紙,有模有樣地寫起大字來。說也奇怪,那時一拿起筆來,就知道怎樣握筆,而且姿勢非常的到位。我祖母是位大家閨秀,念過私塾,她一見我拿筆寫大字,就笑呵呵地過來對我說:“你還真聰明,有點天分,就是這樣的,好好堅持練吧。”開始練書法就得到了祖母的讚美和支持,興趣一下子來了。從此以後一發不可收拾,放學回家就練習書法,一度到了痴迷的地步,夜裡能練到十點多。

再聯繫書法的過程中,讓我的心寧靜,小腦袋就不停地思考,所有的玩啊、調皮搗蛋的事啊全都跑到爪哇國去啦。練字時的心靜,讓我思考的東西越來越多,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去問祖母,祖母解決不了的問題就去鎮上的書店查書,後來也喜歡了買書、看書,一直成了我前半生的習慣。這樣,也連帶我的作文水平迅速上升,開始學著寫詩詞、寫小說。這是練習書法養成的“靜”。練習書法會讓你不由自主地“入靜”,那種靜是心靈的靜美,如山谷清泉,碧水藍天,所有的世俗無奈都歸於空,只有毫筆在紙上靜靜行走、墨汁在紙上潺潺流淌。

我的心得是:不是練習書法需要你有恆心,而是練習書法讓你有恆心,它完全讓我停不下來,就像騎自行車下坡,很難剎住車了,呵呵。練習書法,讓我度過了美好的童年,那是自豪的、成就的、滿足的,可是上了初中後卻不能繼續下去了。中學離家遠,住校,而且是住那種幾十個學生一起的大臥室,實際上是一個大禮堂改造的。學生熙熙攘攘,再沒個安靜的場所了,拿去的紙筆,等下自習回去的時候就不知去向了,再看牆壁上,全是被塗得黑山黑水,比那孫大聖到此一遊的題詞還要瘋狂。後勤老師調查事件,結果查到了我的頭上,對我的處罰是擦去牆上所有的墨跡,不準再帶筆墨到宿舍來.......那時的傷、痛、恨可想而知。後來只有在星期天、寒暑假回家的時候才能練習,那是瘋狂的彌補。

現在人到中年,心愈靜,更加捨不得書法練習了,至於寫得如何,就當自娛自樂吧,呵呵。


小瘦爸爸的那些事


首先要得法,然後是興趣,再就是堅持,最後一定有好成果




溫馨的藍天


唐大書法家、書論家孫過庭一千多年前已論述過! 神怡務閒(精神愉快,事務悠閒),一合也;感惠徇知(感人恩惠,酬達知己),二合也;時和氣潤,三合也;紙墨相發,四合也;偶然欲書,五合也。 ——這不是臨池習書的靜與興嗎? 與之相違背的有:心遽體留(心情躁動),一乖也;意違勢屈,二乖也;風燥日炎,三乖也;紙墨不稱,四乖也;情怠手閒,五乖也。 時逾二紀(二十多年),有乖入木之術(形容書法沒有達到很高造詣),無間臨池之志(二十多年都沒間斷臨習書法)。——這不是恆嗎? 臨習先賢筆墨痕跡,更須靜心讀碑讀帖,充實一點國學素養,滋養心靈。避免鬧出笑話。如畢福劍先生的“九球天后”,不評論書法水平怎樣,四個字就寫錯兩個,九字沒簡繁之分,玖字前人是用來記賬的。後字皇后就是這個後,代表位階或者說官位,後字是代表方位,前後左右。有的寫些不知如何欣賞的口語“真不容易”等等。 不止書法界,當今社會環境躁動不安,急功近利。不正是缺少這靜、興、恆這三字嗎?




蘭水書藝院



師範小王子


靜、興、恆

仨字豐富了學書法的訣竅,做事,心平氣和,寧靜致遠是大家最熟悉不過的大智慧。浮躁與冷靜,是一對相互排斥的孿生兄弟。

藝人若冷靜,心態釋然,若浮躁則心境變亂,釋然而生妙品,心境燥熱生黴物。

學書法追求雅緻,崇明理,只有淡泊而謐靜,趨名利則浮華生焉。大凡浮躁者一種是個性而成,一種是基於出名而為。

興乃盎然也,是為心動,因趣而興致勃勃,所以興趣倆字永遠擁抱。

做事情,都是因了喜之好之樂之,成功者必有的規律。具備痴迷,也是興趣的引導啊。

恆,持之以恆,不輟,不停的意思,堅持不懈,心境遠大,目標明確,敢於挑戰自己。

凡事預則立,認準的事情,永不回頭。

因此成功者,天賦以外,必須具有仨字的特徵。

故,學書法也不例外,要靜、興、恆。

謝謝





狂喜淡墨a


此為寫書法之三要!我比較贊同!首先說“靜”字之訣;夫靜者,寫字之必然之情,心如不靜,焉得習得好字?世上萬事,必得靜而做之!才能一絲不苟,全心全意。習字亦當如果,初學者必從楷書帖。看法帖一筆一畫如何結構,自已亦必按帖習之!要用心,心無雜念,才能臨摹如帖!第二,“興“!興者,趣也!如果一個人對一事物有興趣,而如研究之,必有獨出他人之境。古人說,久習之道,可以前知。必能成才!第三“恆“!恆者,久遠也!持之以恆,數十載如一日,必然出類撥翠,書寫成章,明大家文徵明先生八十餘書《赤壁賦》氣貫長虹耳!








靈虛子道人


有道理



鐵林書院


老實講,剛看到悟空發來的這個問題,我有點見傻,不知是什麼意思,還以為是要怎麼寫好這幾個字呢,等看了前面幾位老師的回答才知道,原來這三字是出自已故書法大家白蕉先生之口。

理解了這三個字的意思,還要寫出來,也算是書面考試了。

當學生是好事,可以多學東西,也說明以後的路會走得長久。

先高興一下。

說正題。白蕉先生的這三個字高度概括了藝術創作者必須要具備的三個基本素養。只不過在我看來,這三個字的順序要調整一下,即——興、靜、恆。

之所以作這樣的調整,也是出於本人的經驗。

我以前在國營照相館工作,那時我發現一個問題,就是,我們這些專職搞照相的大多數從業人員的藝術素養和技術水平,還不如那些業餘的攝影愛好者。為何如此?後來我想,應該是這樣 ,即,我們這些職工的來歷不是畢業分配來的就是社會招工來的 ,本質上講都不是出於對攝影的愛好,而是為了找工作混飯碗,而那些愛好者們就不一樣了,他們就是因為喜歡,有興趣,有了興趣,他們自然就會主動,努力的去學習,不斷的提高自己的藝術修養和技術水平。

這就說明了一個道理,就是不管什麼藝術,學藝者首先對自己所學的這門藝術要有濃厚的興趣,要出於自己內心真正的喜歡和熱愛,才能進入門去。

書法也不例外。

有了興趣就能學好書法嗎?也能,也不能。

這話說得不是矛盾嗎?不矛盾。對書法有興趣可以學好書法,但未必就能學成高水平的書法,要想進入高層面的書法境界裡,光有興趣也不行,還要能靜下心來,並能持之以恆的走下去。

這樣說有的像流水賬,寡淡無味的,那我就把最淡的一段減去,就是最後那個字——恆。那個字的意思誰都懂,就是說出花來,也難有新鮮感。如此,就只剩下一個靜字了。

說到靜字,人們的理解一般都是安靜,靜心。誠然,書寫的環境不安靜,書寫人的心靜不下來,是很難創作出好作品的。我現在說的不是這個,這都是外在的和一般化的,我所理解的靜,應該是書者的靜心反應在書法作品裡所形成的靜氣——沉穩清和的,不急不燥的,雅逸安閒的,遠離俗相的一種大家氣象。這樣的靜氣是修養的體現,是品格的反映,是抽象審美的具像化,是厚積薄發的自然流洩,這種靜氣,在書法大家的作品裡隨處可見,比如林散之老先生的字 ,即便是狂放的草書 也能讓我們體味到源自書者內心禪意一般的靜氣,使人觀之如若鬧市見禪院,心靜,氣靜。


作業完成了,及不及格就不是我的事了。只是感覺老是答題不僅累,還費時間,有點厭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