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如何算是有智慧?如何算是仁者?

儒家思想:如何算是有智慧?如何算是仁者?

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

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解讀:​

​樊遲問什麼是智慧啊?孔子說,把人與人之間的事情做到合適,做好。尊敬鬼神,但是遠離鬼神。這就可以說是智慧了。​

​什麼意思呢?這智慧,其實很簡單,就是做好人事,做好能做的事情,在自己能力,見識範圍類的事情,把其做好。​

並不是去做那些自己不懂的事情,不知道的事情,比如,鬼神,這種事情,我們雖然沒有見過,但是也沒辦法證明鬼神不存在。所以我們就存而不論,不去談論他, 但尊敬他。​

這是我們能力圈外的事情。​

​什麼是智慧,《孫子兵法》裡講打仗,也是如此,要把敵人引導到我熟悉的地方進行戰爭。​

而不是我進到敵人的地盤,而我又不熟悉這個地方,這就要吃虧了。​

​智慧,是在自己的能力圈內做事,智慧是做好人事,而不是去求鬼神保佑。​

做好是人與人之間的事情,自然可以無禍。​

如果做不好人與人之間的事情,成天求鬼神,那也不能免禍。​

​樊遲繼續問,那什麼是仁呢?​

​孔子說,仁的人 啊,先付出,再收穫,爭著做難的事情,再要回報,爭著多給別人一些,多考慮一下別人,自然有收穫,這樣做,就是仁了。​

​​其實字面意思非常簡單,但要做到非常難。​

1、先付出,後收穫。​

我們做任何事情,不管是種田,還是人際交往,還是做項目,還是求學,皆是如此。​

​由於我經常做一些教學工作,經常碰見這樣的人,他會說,您先教會我,我就會加倍的付您學費,​

您先培養我會賺錢了。我再付費給您,這樣,才能證明您教的是有用的,是實用的。​

​這些人,看似聰明,但實際上我們是不陪他們玩的。他們總是想不出一分錢學費,到處找免費的東西,讓自己獲取了金錢過後,再付出。​

我們也不跟這樣的人打交道。​

​因為這個世界上,總是有一些聰明人,懂的要先種田,還要澆灌,付出心血,才可能有收穫,有時候,碰到天災人禍了,就算付出,也沒收穫。您必須懂得這個道理。​

​不懂先付出的人,註定一輩子命途多舛,難以有什麼收穫。​

這個世界上的成功者,基本都是先付出代價的,都是奉獻者,​

這個世界上的失敗者,基本都是索取者,什麼都不願意付出,就直接想要別人的錢財或者其他東西,還非常理直氣壯。​

​2、先難後獲,爭先恐後的去做那些難的事情,而不是退避三舍,不是避讓。​

要迎難而上。不是知難而退。​

​比如,有些人就喜歡推卸責任,您讓他去做一個視頻,音頻,做點流量,這樣以後可以做成交賺錢。​

他就會說,我不會啊,好難啊。​

您讓他買點資料去自學,他就會說,您教我吧,您能不能簡單點,一句話把我教會?​

這些人,都是不具備迎難而上的特質的。​

這其實主要是一個心理因素,是一個態度問題。其實很事情並沒有那麼難,只要您去做,您就會發現越來越簡單。但大部分人不願意自己動腦,動手去做事,​

逃避,躲避,一句話推卸責任,讓其感覺更加輕鬆愉快。​

但是又想要收穫。這基本是不可能的。​

​仁者知道,我們必須克服一些困難,才可能有機會獲取財富。​

​3、先別人,後自己。這也是仁​。​

人心都是肉長的,大家都想爭先恐後的獲取利益。怕自己不能獲取利益。​

於是,想著自己先拿,多拿,別人後拿,少拿。​

這樣的人,就只能當一個小人物,很難成為大人物,成為一個仁者。​

先別人,後自己,這樣,別人才願意跟您長期玩下去,然後您才能長期獲得利益。

而如果您先自己,後別人,慢慢的,別人都立刻您了,

您只能獲得前面第一次的利益,路越走越窄。

成功果然是反人性的。

成功者,都是讓別人順應人性,成功者,看起來傻,實際上是大智慧。

大部分人,都是被人性控制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仁者少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