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弱冠

本文主要分為:新浪前傳、新浪的曹時代和新浪的挑戰者三部分,講述了新浪前世今生的關鍵節點。

刺蝟公社 | 石燦

新浪弱冠

11月28日,娛樂明星大規模爆料登上微博熱搜榜,讓微博處於隨時宕機的邊緣。

這天也是新浪員工發薪水、新浪籌備20週年紀念活動、新浪2018第三季度財報發佈的日子。不少新浪和微博的員工開玩笑,那些明星們也沒必要為了給新浪20週年獻禮搞這麼大動靜呀。

兩天後,新浪董事長兼CEO、微博董事長曹國偉發佈全員內部信稱,新浪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中文軟件公司北京四通利方。

新浪弱冠

20年前的1998年,四通利方與美國的華淵資訊合併,合併後的公司改名為“新浪”。新浪網出世,開始了他們引領中國新媒體發展20年的黃金歲月。

跟其他知名互聯網公司相比,這家沒有創始人的互聯網公司,以24小時滾動新聞和全方位的媒體合作定義了“中文門戶”的標準;在2001年“911”事件中開創了手機播報新聞的先例;2005年發佈博客引領自媒體潮流;2009年推出微博開啟中國社交媒體新時代。

互聯網20年,中國信息革命時代浪潮翻滾,挑戰者進化迭代。新浪雖有起伏,但在中國互聯網的歷史和中國商業公司的發展進化中,它都留下了不可磨滅的痕跡。

王志東起家

1993年,26歲的王志東決定離開他創立的第一家科技公司。

他的公司合作伙伴想借著1992年“小平南巡”引發的經濟熱潮涉足房地產行業,賺上一筆快錢,內心崇尚硅谷精神的王志東不同意。

理念無法統一,矛盾由此產生。

“我看公司沒有辦法呆了,已經亂得一團糟了,我就離開了。93年8月份我離開了。”也就是在這個年紀,有“國內第一代程序員鼻祖”之稱的王志東被四通公司高層邀請,試圖把他引入四通公司擔任技術要職。

四通公司誕生在上世紀80年代的北京中關村。那時,中關村是世界新科技浪潮與中國改革洪流交匯之地,中國最潮最前沿的科學技術和研究人員都集中於此。

創辦四通公司的那幫人,原先在體制內,後來他們辭掉公職,在公司經營上花大力氣,憑藉幾臺打印機搞出了名堂,成為中關村的一面旗幟。一路做大,一度坐擁50餘家獨資、合資聯營企業,4個海外分支機構。

1991年,首屆全國Windows研討會在北京召開。四通公司的創始人之一、總工程師嚴援朝和王志東在這個前衛的研討會上碰面,嚴援朝曾研發出一套能成功處理漢字的計算機系統,他是中國第一代程序員;而王志東,在計算機系統方面也很厲害。

新浪弱冠

左是張朝陽,右是王志東

會上,嚴援朝推薦了王志東漢化處理的Windows系統,這個系統放在今天也就是版權部門嚴厲打擊的對象。

但是放在當年對新事物飢渴難耐的中國科技圈來說,就是閃爍的曙光:原來中國人也能搞定美國人創造出來的電腦系統。

前者對後者青睞有加,這個不經意的認可,成為後來王志東與四通公司產生緊密交集的積澱。

得知王志東從原來的公司出走後,四通公司在香港上市,嚴援朝作為四通公司代表之一,找到了他。“當時他們說如果你願意,我們願意給你實現這個夢想,我們有這個機制。”這個條件對王志東來說,非常誘人,可以幫助他最快地實現夢想。

王志東出生在一個廣東中產家庭,小時候,他父親給他買了很多科技和無線電方面的書,也算是科技啟蒙了。1984年,王志東到北京上大學,第一次接觸到計算機。第二年,一本叫《硅谷熱》的書騰空出世,硅谷科技文化開始用力撞擊這艘巨型大船。

王志東瀏覽過很多美國科技圈的資料,深受硅谷文化影響,大學時種下了硅谷夢。而硅谷模式的特點是以大學或科研機構為中心,科研與生產相結合,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或商品,形成高技術綜合體。

處在科技浪潮最前頭的中關村,被冠上“中國硅谷”的頭銜,附近的大學生開始在那裡做起電子商品貿易來,但最潮的科技產品還是中文打字機。

新浪前身叫四通利方

王志東後來去了方正。漢字激光照排系統之父、方正技術研究院院長王選恰巧給他派了一個任務,讓他去漢化Windows。王志東花兩個多月就做完了,後來一個版本一個版本的改,最後發展成Window3.0。

這個東西出來後,在內部還是挺轟動的,但方正的主要業務方向不是這個,他得不到重視。綜合各方面原因,1991底徵得王選的同意,他就離開方正了。

出來後,他把Windows代碼重寫了一遍,出來的產品取名“中文之星”,一種基於Windows操作系統的中文平臺軟件。在幾個朋友的忽悠下,他決定單幹,依據他小時候做科學家的夢想,便取了一個帶有研究所的18個字做公司名——北京市海淀區新天地電子信息技術研究所。

在新天地裡,產品銷往世界各地,但他用工程師的思路去實踐硅谷模式,很快被周圍的人潑了冷水,說這麼做不行。他自己也對此產生了懷疑,後來就離開了。而四通公司的出現,確實給了他一絲希望。

他最終決定答應對方的邀約,不過,他有四點要求:

1、不進四通公司,他要獨立成立一個新公司,管理一定要獨立,不能由公司高層對他一會兒指手劃腳,一會兒把錢拋空,這沒有辦法做。2、四通公司要對新公司投資力度大,保證資金正常;天天琢磨怎麼樣生存,怎麼去滾動發展,他不可能把重點放在業務上面。3、創業者和公司員工必須有股份,沒有股份,沒有激勵,硅谷模式都有這個激勵。4、公司要做就必須專注,做IT就要一直做IT。不能一會兒做房地產業,一會兒做其他的,王志東我不擅長,不專注,也做不好。

這四點要求是他對硅谷模式的原始理解,也是他對硅谷模式總結出來的四個特點。後來四通利方獲得風險投資,最後發展成新浪,也得益於這四點的保證。

從這裡可以看出,王志東在商業才能和談判能力上,超出了一般程序員。

新浪弱冠

給對方提出四點要求後,他對此得到應允沒抱太大希望。可最後,四通公司最高層居然全都答應了,還給了他500萬港幣,20%乾股,成立以四通為開頭的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四通利方,他擔任總經理。

“一開始我還想當工程師,後來無奈中當上了總經理,天天琢磨,我把公司當成實驗室,我在實踐怎樣從體制上把它變成我所希望的公司。”王志東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

在之後的幾年裡,他率領團隊開發升級了中文平臺系統RichWin,在各種評獎會上拿獎拿到手軟,把國內一流的軟件人才全給吸引過去,產品市場佔有率達80%,在國內形成了一家獨大的局面。

即便如此,王志東還是感到不安。按照一般商業思維,子公司做得越好,母公司的控制慾就越強。有消息稱,他那20%的股份沒辦法在法律上兌現,管理層的股份也沒有落實。

他擔心自己重蹈覆轍,開始尋求緩解這一焦慮的處方。

這個東西牛逼又新奇

王志東第二次到美國,是在1995年7月。那次的落腳地點是美國硅谷。他去那裡找錢,想通過融資的方式,改變四通利方的股東結構。

和硅谷大多數科技公司一樣,他希望吸收國際高新技術風險投資銀行為新的股東。在一位中間人的介紹下,王志東與美國羅伯森·斯帝文斯公司簽訂投資顧問公司協議,羅伯森公司負責重新包裝四通利方,推介給投資人。

“我們在95、96的時候,四通利方找風險投資的時候還非常困難,因為那個時候外國的投資者根本不瞭解中國,不瞭解中國的政治。”美國的投資機構認為中國對知識產權沒有保護,所有人做事都不規矩,中國的企業家就像海盜似的。

王志東花了很長時間去說服這些人。

新浪弱冠

也是在1996年,四通利方本有機會拿到一筆兩千萬人民幣的銀行貸款,但最後由於四通利方手中的軟件業務沒法評估,王志東也沒什麼可以作為抵押,銀行沒有把款放出來。

1997年,一位在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的老人去世,王志東在舊金山參加一個聚會,一些美國投資銀行家問他,中國會不會因此倒退?他說解釋半天給了一個結論:中國改革開放的局勢不可逆。也就是在那年,美國越來越親近中國,他開始意識到,和美國投資人聊天,不那麼難了。

那時,他前期拿到的500萬港幣也花得差不多了,開始在美國、中國香港、新加坡進行路演,找錢。

在羅伯森公司和國際投資機構華登國際方面的幫助下,1997年,四通利方估值定價850萬美元。同年9月,國際投資機構華登、愛芬豪、羅伯森·斯蒂芬基金認可了這一身價,不過,要外加10%的管理層期權。

很快,四通利方北京賬戶到賬650萬美元,很大一部分錢都花在了1996年4月推出的利方在線網站上。

這是國內互聯網科技公司獲得此類投資的首個案例。他們瞬間成了國內的一個標杆,大家覺得這個東西新奇又牛逼,從IT界、媒體到投資機構、政府部門,他們都成了嘴邊出現的新物種。

1995年,四通利方引進美國的風險投資機構後,四通利方的營業計劃、發展戰略、管理架構和產品戰略等方面被全範圍改組調整。

一套硅谷模式在中國熱土上被改造升級,他們把RichWin簡化版,放在海外中文站點上,供網友任意下載,暗合了互聯網免費服務原則。

這一原則後來被紅衣教主周鴻禕用電腦殺毒軟件徹底傳播開來,延續至今。

新浪的誕生

1997年4月,一個擁有電子通訊學識和新聞專業主義背景的30歲年輕人闖入互聯網歷史長河。他叫陳彤,熱愛足球,和利方在線體育沙龍創始人吃了一頓飯後,隻身前往做起了體育版版主。

10月31日,中國男足在主場遼寧大連金州對陣卡塔爾隊,該場勝負基本決定中國隊是否能獲得進軍法國世界盃的資格,結果,中國落敗,球迷傷心欲絕。

11月1日凌晨,一篇名為《大連金州沒有眼淚》的帖子出現在利方在線體育沙龍版塊,48小時之內被閱讀兩萬多次。這個數字放在今天看起來不足掛齒,但如果做一個估值類比,它的數據價值不低於兩百萬的微信公眾號閱讀量。

這篇帖子讓陳彤掌管的體育沙龍一舉成名,藉著這陣風,率先在門戶網站開闢了新聞頻道;也讓互聯網第一次侵襲到了傳統媒體的領地,《南方週末》全文刊登了這篇帖子,介紹了這個體育沙龍。

1998年,在法國世界盃期間,利方在線首創24小時滾動報道模式,平均每天訪問次數超過200萬次,創下了當年世界盃賽因特網站中文站點訪問最高紀錄。

陳彤做這件事的目的很簡單,一個是鞏固利方在線體育沙龍的江湖地位,另一個是讓傳統媒體深刻認識到利方在線作為新媒體的存在,並對傳統媒體釋放盡可能大的影響。

再往後的日子裡,他率領的新浪網內容部門,改寫中國新聞史,開啟中國互聯網新聞的黃金年代。陳彤這兩個字被印在了中國新聞史的教科書上,人送江湖名號“中國互聯網新聞教父”。

新浪弱冠

這一年,搜狐網也嶄露頭角。門戶網站打破了地域和時間對公眾獲取資訊的限制,開啟了中國人通過互聯網獲取資訊的新時代,在互聯網高速公路上狂奔的精英們,即將帶來一個崇尚自由和提倡平等的扁平化世界。

1998年8月,31歲的王志東第三次來到北美大陸,在美國第一次見到了北美最大的中文網站——華淵生活資訊網,他備受震撼。

華淵生活資訊網由斯坦福大學的三名學生在1995年創辦,該網站的日點擊數一度突破25萬,學校網絡癱瘓。王志東見到這個網站時,它的日頁面訪問量突破100萬人次,註冊用戶19萬人。當時,由有中國臺灣血統的姜豐年執掌這個首屈一指的華人網絡帝國。

這個時候,華登國際投資集團又上場了。

王志東從美國返回北京後,姜豐年在同年9月緊跟也到北京,約王志東在一家飯店裡見面。雙方的共同目標是做全球最大的中文網站。

姜豐年很直接,他希望華淵與四通利方進行合作,但具體的合作方式沒想好。不過,姜豐年萌生了“聯合”的想法。

第二天,姜豐年又見了嚴援朝和公司CFO馬克。他立馬南下香港,與時任華登集團副總裁茅道臨見面。因為華登集團同時擔任著四通利方和華淵資訊的融資公司,而不久前,茅道臨領著王志東在美國見了20多家軟件公司、硬件公司、互聯網公司,如果能讓他介入這次合作,成功概率要大更多。

茅道臨聽了姜豐年的想法,他很願意促成此事。

這件事進展得非常快。同年12月,雙方就簽訂了協議,設立新網站,取名Sina,總部設立在美國,北京業務是一個分支,中國臺灣也設有網站。

這個名字說來還挺有意思。華淵的英文名叫SINA,網站域名為sinanet.com,sina一詞源於拉丁文的sino,翻譯過來是“中國的、中國人的”的意思,常用作“sino-american”,翻譯做“中美關係”。

網站取Sina後的新浪網,最開始翻譯叫“賽諾王”,姜豐年覺得沒意思,後來王志東諧音取名為“新浪”,由此定下大名。

新浪上市,王志東出局

33歲的曹國偉很糾結,有兩家大公司都給他拋來橄欖枝,不知道跳槽去哪一家公司才好。

曹國偉從復旦大學新聞系畢業後,在上海電視臺做了一年記者,便去美國求學。剛開始讀新聞學專業,但為了職業發展,轉學去了財會專業。

加入新浪前,他在世界五大會計事務所之一的普華永道公司擔任資深經理,參與過多個科技公司在納斯達克的上市工作,在公司上市流程方面,熟諳各種資本運作套路。

曹國偉在世界投資領域結交了不少的朋友,其中包括茅道臨。1999年,曹國偉已經在硅谷待了六年,他想換一份工作。

王志東正想要找一個人參與到新浪的財務工作中,合力把新浪送上納斯達克交易市場,獲得美國金融市場的金錢支持。

曹國偉把換工作的想法告訴了時任新浪首席運營長的茅道臨,茅道臨建議他到新浪試試。曹國偉考慮了幾天,沒有拒絕。

曹國偉回國時,中文互聯網世界已經開始風起雲湧,一場嶄新的互聯網革命呼之欲出。同為一個時代的四大門戶,網易在1997年正式成立,南方有志青年丁磊懷著極大的熱情做搜索,做郵件,做門戶,一路開疆拓土。而海歸高材生張朝陽,帶著MIT(麻省理工)的見識和資金,在創辦了愛特信公司之後,又在98年推出了搜狐。創立日後騰訊帝國的馬化騰,在1999年推出了第一代QQ,壘起了第一道地基。

曹國偉回來的不算早,但是他回來的時機正好。

那時,世界範圍內的互聯網泡沫危機已經開始蔓延,對年輕的中國互聯網公司而言,之前的高速發展更像是改變社會的原始衝動,是追逐時代趨勢背景下的埋頭狂奔。清晰的商業模式沒有確立,原始上市融資是生存下去的唯一途徑。同時,上市也可以讓公司獲得更高的知名度,獲利成本會變低。

但是,第一批尋求在美國上市的中國互聯網公司,在上市過程中遭遇法規壁壘,無法在美國上市。

1993年,中國頒佈的一項電信法規,成了他們的絆腳石。法規規定,禁止外國投資者介入電信運營和電信增值服務。當時信息產業部也有政策性指導意見稱,外商不能提供網絡信息服務(ICP),但可以提供技術服務。新浪屬於信息產業部的政策性指導意見中,外國投資者不能介入國內網絡信息服務提供商行列。

以財務副總裁身份初來新浪的曹國偉,直接參與到了新浪上市進程中,他帶著對華爾街的理解和人脈,在新浪主導設計了VIE模式,讓新浪成功上市。

可能當時誰也沒有意識到,這套模式對中國互聯網行業的巨大影響,幾乎中國所有的知名互聯網公司都以此為模板,去資本主義的地盤尋求到了資金支持。沒有這個創舉,中國的互聯網恐怕要黯然失色得多。

這套模式讓新浪高層看到了曹國偉的才能,也為日後王志東的出局埋下了伏筆。

VIE模式的本質是憑藉簽訂協議控制公司。為了同時滿足法律規定和境外上市的要求,王志東把原來做技術、內容、廣告的四通利方一分為三。

在北京成立了一家由他自己持股的內資公司——北京新浪互聯信息服務有限公司,以其為主體申請ICP牌照,獲得在國內進行業務運營的權利。

又註冊一家合資企業新浪互動公司,專門用來做廣告,為新浪網提供廣告代理服務,負責新浪網上的廣告業務。讓原本就做技術的四通利方放下其他業務,專門給新浪網提供技術支持,收取高昂費用。

他們的關係就成了:新浪網做內容掙流量,新浪互動把廣告放在新浪網上,廣告收入歸新浪互動;新浪網的其他收入,以技術費用的名義轉給四通利方。

最後,用各種協議,讓境外離岸控股公司把境內的北京新浪公司控制起來,新浪互動和四通利方實際參與到在美國上市的征途中。

這一做法使新浪率先解決了上市的合法性問題。

王志東為了說服國家信息產業部,經常出入信息產業部大門,向上級解釋新浪的上市結構圖、現金流、法人代表、業務……等方方面面。

折騰了好幾個月,最終,新浪在2000年4月登陸納斯達克上市,打開了中國互聯網行業走向世界的大門。這件事令王志東十分得意。

新浪弱冠

這是王式新浪時代最輝煌的時刻,也即將為王式新浪時代最灰色的時刻拉開了序幕。

新浪上市後不久,互聯網泡沫破滅,納斯達克指數在一年裡跌到最低1114.11點。新浪剛上市時一路高歌猛進,最高曾達54.5美元;但隨後,股價一路跌至2美元。

面對持續下跌的股價,網易、搜狐都在尋找辦法自救,而作為新浪CEO的王志東卻無所作為,加上過去33年中並未有過國際商業經驗,股東們開始躁動起來,認為他無能,持有少量股份的他很快被董事會踢出局,震驚全國。

這一消息傳到大西洋彼岸的北美大陸,新浪股價卻持續六日猛漲。

從此,新浪再無創始人,但這並不影響新浪成為巨頭的可能。日後曹國偉在接受《英才》雜誌採訪時說,一個公司發展不單是由機制、創始人決定的,更是由它選擇的模式決定的。模式非常好,進入的時機非常對,機制和人差一點,公司照樣可以很成功。

門戶新聞網站的第一次“世界大戰”

歷史的車輪滾向21世紀,2001年12月,中國正式加入WTO。第二年,中國以有限度、承諾逐步放開時間表的方式對外資進入中國電信市場表示了歡迎。

可就在不久前,美國發生了一件震驚全球的災難性事件,它讓親臨者遭遇悲痛,也讓新聞歷史出現轉折,成為新浪網“忽然”崛起的巨大機會。

2001年9月11日晚上,新浪網新聞中心值班編輯蘇雨農一個人在辦公室值班,其他人都參加聚會去了。他在電腦前發現了一條美軍戰機監視俄軍事演習遭攔截的新聞。

那時,距離喬布斯發佈第一代iPhone還有六年,離移動互聯網時代來臨還有十年,門戶網站時代傳播新聞資訊最快捷的方式是發短信。

蘇雨農發了一條“頭條短信”給新浪的短信訂閱用戶,一扭頭,看到辦公室電子屏幕裡的CNN正在播放一則突發新聞。在蘇雨農的印象裡,這類新聞通常會有一個片花音樂,這次居然沒有音樂。字幕上說,一架飛機撞擊了世貿大廈(WTC),畫面是大廈的特寫。

北京時間當晚20:55分,蘇雨農立即發了條快訊:一架飛機撞上紐約世界貿易中心。

在中國新聞史上,這是互聯網第一次早於傳統媒體發佈一條新聞。發完快訊,蘇雨農立即把這條新聞放到新浪網首頁,打電話通知領導,看著直播編輯內容,繼續發快訊、詳訊……很快,編輯、總編輯、CEO悉數趕回辦公室,各司其職,參與到這場新聞界的“世界大戰”中來。

新浪弱冠

當晚,新浪網的“時事論壇”開通了“尋找美國恐怖事件中失蹤親屬專題”討論區,成為新浪網最熱門的討論區之一,加上各種專題版塊內容,第二天,訪問人次達到了4500萬次。

“9.11”事件成就新浪新聞品牌,而搜狐和網易還沒摸清商業網站做內容的門道。

2004年,陳彤在2004年中國網絡傳播學年會上闡述了新浪網的基本理念:“新浪網一直秉承‘快速、全面、準確、客觀’的原則,力圖為網民提供最好的新聞信息服務。堅持對網民負責、對社會負責和對國家負責的基本編輯原則……平等、自由是互聯網的主旋律。門戶網站不是登山訓眾的摩西,不是救世主,不能居高臨下,以‘啟蒙者’自居。門戶網站不過是社會基本信息的傳遞者和溝通者。商業網站的從業人員,要以平民的心態和身姿為同樣是平民的網民服務。”

這麼多年過去了,不知道這一理念變沒變。但無可否認的是,新浪藉助專業的媒體素養走到了今天。

在11月30日新浪20週年的慶祝中,搜狐官微發出了和新浪的聯名海報,配的文字是,“20年前棋逢對手,20年後快意江湖”。互聯網潮來潮去,提起新浪,人們還是願意相信,這是個媒體公司。

曹國偉開啟掌權時代

時間拉回過去,互聯網泡沫破滅後,中國互聯網公司苦苦尋找盈利方向。

移動互聯網時代到來之前,整個中國手機內容市場是電信巨頭的天下,各家互聯網公司想要獲取用戶,都需要經過他們的短信渠道,把內容推送到用戶的手機上。

新浪在2002年看到了短信業務帶來的發展契機,2003年和2004年新浪完成了對廣州訊龍和深圳網興的收購,並從無線增值業務中收穫頗豐。無線增值業務解決了新浪“活下來”的問題,讓門戶網站第一次找到了盈利方向。

2004年,新浪的廣告營收增幅已經落後於競爭對手。在這種情況下,時任CFO的曹國偉開始擔任COO,全面負責新浪廣告銷售業務。他上任後,著手建立新的銷售隊伍和體系,打破增長瓶頸。2005年,新浪在廣告收入已經領先的情況下,增長率也超過主要對手,牢牢佔據門戶網站廣告霸主地位。

2005年對新浪是個特別的年份。年初,陳天橋的盛大悄悄通過四家關聯公司,在一個月的時間裡收購了新浪19.5%的股票,並在2月19號突然宣佈這一動作。陳天橋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受益股權聲明13-D文件,稱這次收購是戰略投資,有意收購新浪並謀求控制權。

新浪管理層經歷了短暫的措手不及後,祭出了“毒丸計劃”,如果盛大繼續收購,所有股東將有權半價購買新浪股票,稀釋盛大股權,直至沒有威脅。

這次收購反擊戰,被很多媒體稱為第一和第一的較量,盛大作為網遊第一巨頭偷襲了網絡門戶的第一巨頭,如果成功,中國互聯網的歷史又將改寫。新浪最終成功反擊。

2005年9月,新浪推出博客,並推動博客迅速成為現象級的互聯網產品。博客第一次給個人提供了發出聲音和建立個人影響力的平臺,大量明星名人、草根博主在博客發佈文章,不僅提升了個人影響力,也給用戶提供了更豐富的內容。

到了2006年,新浪博客成為中國博客行業訪問量最高的博客頻道,新浪率先完成了從門戶向博客的跨越。2018年8月,用戶量9000萬的網易博客宣佈在11月30日停止運營,側面宣告博客時代的過去,引得無數的網民緬懷。

雖然博客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言論平權,但用戶總是善變的。昔日的博客名人,有的已經成為企業家,有的活躍在微博,有的活躍在更垂直小眾的社區,互聯網的迭代頻率讓人來不及傷感。不擁抱就淘汰。

九年新浪經歷了沙正治、王志東、茅道臨、汪延四位CEO後,2006年迎來從CFO起家的第五位CEO曹國偉。從此,“併購專家”、“資本高手”曹國偉成了新浪炙手可熱的人物,奠定了他在董事會的地位。但他真正得到大展宏圖的權力,要在兩年後董事長段永基卸任開始算起。

他上位後,明確新浪將以新媒體為主業,標明瞭媒體發展的三個方向:內容形態多媒體化、消費終端移動化、內容來源PGC和UGC化。他認為互動將是媒體發展的重要方向,併成立了互動社區部。

微博正是來自這個部門研發的產品“新浪朋友”。2009年,新浪高管奔赴成都聚會,曹國偉提出向Twitter學習、圍繞核心競爭力、全力以赴做微博,推動新媒體進入社交媒體時代。

在確定方向的同時,決定“不做什麼”往往更重要。以視頻業務為例,2006年之後視頻行業進入“風口”,優酷、土豆等視頻網站不斷獲得融資,搜狐、騰訊、百度也相繼推出視頻業務。

不過,新浪始終堅持不做長視頻和版權視頻,不少內部人員認為,研發技術和操控資本都不是他們強項。後來的事實證明,視頻行業很快進入爭奪版權的燒錢大戰。直到現在,仍沒有一家視頻網站能夠盈利。

新浪不做的也不止是長視頻,還有遊戲、電商、搜索等等,總有人問,新浪為什麼不做這個或者那個?每個人都能說出一二,可每個人又有侷限。

當然,最多的答案還是說新浪沒錢。新浪確實沒錢,因為它是一個媒體公司,媒體公司的價值不能用錢來衡量。流傳了很多年的一個段子是“新浪一年的利潤,還不夠在五道口買套房”。買房肯定是夠的,買樓錯過了就錯過了。不過好在,新浪最後終於有了自己的辦公大樓。

即便曹國偉成為了掌權者,但新浪的股權分散、管理層與董事會脫節、權力不夠集中、決策成本高等問題一直縈繞在他的腦海中。在很多重大決策和發展方向上,董事會舉棋不定,這對新浪長期發展十分不利。

精通資本運作的曹國偉自有辦法。2009年9月28日,新浪宣佈曹國偉為首的管理層以1.8億美元收購入560萬普通股,成為第一大股東。那天恰好也是曹國偉加盟新浪十週年紀念日,當天晚上新浪的高管聚會,這個理性的人難得喝酒動情了一次。到了11月25日,新浪MBO宣告正式完成。

曹國偉的心態發生了改變,以前是一個外來的職業經理人,現在他是一座城池的掌門人。在給所有員工的郵件裡,曹國偉寫道:“從今天開始,我們將實現自己角色的轉換,以一個創業者的心態來面對我們的未來。”

在新浪身上,又一個新名詞出現在中國互聯網界——MBO:公司管理層買斷本公司的股權,使公司為私人所有,進而達到控制、重組公司的目的。這是一個集權的過程,對新浪至關重要。但“MBO本身不是個靈丹妙藥,它只是創造一個更好的環境,讓我們有更大的控制力,更加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事情。”

此役結束,外界對曹國偉刮目相看。新浪的經驗教訓,留在互聯網的歷史裡,現在所有互聯網公司的創始人,都希望將企業的控制權牢牢的控制在自己手裡,哪怕自己負面纏身,哪怕無以為繼。

其他競爭對手紛紛倒下,微博也走上了開掛的道路,不玩微博,成了鄙視別人的社交貨幣。從此,新浪有了接班人。

對新浪“動刀”

“你還在玩微博?”

這句話開始出現是在2012年底,“逃離微博”在當時成了一件非常時髦的事情。

“親愛的,你轉發的微博別艾特我了,我現在已經不玩微博了,真的沒什麼好看的,你想知道我的事,要不你加我微信吧。我現在玩朋友圈,你看成麼……”一位叫小冉的網友在微博推送了這段獨白。

可就在前一年,人們還在以玩新浪微博為榮,口耳相傳的話都是“你也是微博控呀?”2011年是新浪微博崛起之後最奪目的一年。

曹國偉和陳彤運用嫻熟的媒體思維,將各界大咖聚集到微博上,讓明星、公知帶動用戶流量。“最開始,我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揹負了KPI,每個人都需要拉人進來用微博。”微博運營副總經理董文俊在2017年的一場媒體開放日上說,明星效應讓新浪微博的影響力大增。

真正能彰顯新浪微博影響力的人除了明星姚晨,還有創投名家李開復,他專門出了一本關於微博的書。——“怎麼,你還不知道微博?你還沒用過微博?你out啦!”

李開復高呼:微博改變一切!

騰訊著急了,他們在新浪微博推出來的8個月後,上線了一個叫騰訊微博的產品。2011年,騰訊微博一直想追趕它,卻一直難以在整體上超越。

2011年5月3日,知名互聯網評論者keso在知乎回答了一個涉及騰訊微博和新浪微博的問題,他說:“從註冊用戶數上說,(騰訊微博)已經超了(新浪微博);從訪問量上說,不相上下;從影響力上說,新浪勝出。”

兩年後,搶佔微博蹲位的玩家只有新浪一家,騰訊微博在2014年被關停。團隊解散後,轉去做了智能客廳項目,而馬化騰在騰訊微博的最後一條動態,是一則廣告。

馬化騰與清華大學經管學院錢穎一教授對話時,親述過騰訊成長過程中遇到的三道坎,一是早期創業時,融資難,沒錢買服務器;二是與MSN的競爭;三是微博的出現,“微博的出現對於騰訊來說有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當時有3個團隊報名,做一個能夠解決PC到移動端的產品,最後一個團隊做出了微信”。

微信出現並不能直接擊垮微博,而是微信朋友圈誕生,才有了全民逃離微博的浪潮。

人們很難注意到,散佈在微博上“逃離微博”的那些話刺痛了董文俊的心,他們試圖想辦法挽留那些人。乏力迴天,眼看就要完蛋了。

2012年是移動互聯網元年,是年最後一天,曹國偉的一封內部郵件曝光,郵件顯示,在2013年,公司戰略的核心將是“移動為先”,原先根據PC時代制定的管理框架被拋棄。

新浪集團全面擁抱移動互聯網時代,在PC時代取得佳績笑霸一方後,新浪網的風頭被微博搶去了,居處集團右翼位置,向微博輸送運營經驗。

新浪弱冠

北京時間公司副總裁王星這麼評價新浪:從門戶時代輝煌旖旎而來的幾家,到現在還保持著基本完整建制與傳承、強大媒體影響力和品牌溢價的,只有新浪網和騰訊網了,日子過得都不錯。過去幾年間,新浪網不算“銳意進取”的那種,一些內部的調整、和微博的打通等甚至從未引起外界的注意,新浪和微博高管也穩定到讓觀察者覺得乏味。

曹國偉“動刀”那年,是新浪集團多年來的第一次戰略構建調整,不過,在接下來的2013年裡,管理層並沒有立刻發揮“起死回生”的作用,反而看著微博陷入了沼澤中。

CNNIC在2013年的數據顯示,新浪微博用戶數和使用率雙雙下降。美國市場研究機構GlobalWebIndex公佈了一組全球社交網絡的用戶活躍度數據,在中國市場,新浪微博的用戶活躍度下降了近40%。

中國的社交網絡正在變得安靜。CNN分析,很多人之所以拋棄微博選擇微信的原因主要有兩個:一是微信的朋友圈更小更集中,用戶之間消息的分享更有效率;二是由於政府對於網上言論的監管,時政大V的自願和不自願的抽離,使得微博這個曾經讓人們能夠熱絡討論一切事情的地方,不再那麼具有吸引力。

微博不僅屬於新浪,還屬於每一個人

從2009年推出到2013年,新浪微博經歷了爆發式增長的階段,數據曲線幾乎是豎直上去的。140字開啟了中國碎片化時代,很多人都說,“我們支持你,你要幹掉企鵝,我們認為你可以。”

輿論不斷慫恿新浪微博往社交方向走。為了滿足早期部分用戶對社交的渴望,他們專門推出過類似於微信的社交軟件——密友等8個子產品,後來都不見了。

微信推出後,用戶把大量的社交、通訊、互動訴求快速轉移了過去。很多人傻傻分不清什麼是微信,什麼是微博。2013年,微博開始進入發展的平緩期。

從“蜜汁自信”的野蠻生長期開始向體系戰略佈局過渡。2013年到2014年,微博的發展處於停滯,在外界看來甚至是急速下降的狀態。

兩年間,微博高層重新思考新浪微博的定位。最後,他們得出一個結論:“我們只做社交媒體,不做社交通訊。”雖然兩字之隔,在媒體的戰場上,新浪還沒有遭遇過失敗,哪怕是面對騰訊。

新浪微博在2013年4月,接受了阿里巴巴的投資,放棄了百度的橄欖枝。阿里巴巴在零售領域遭遇瓶頸,需要微博佔據移動互聯網高地;微博需要接住阿里巴巴的資源,打通商業壁壘,它們彼此需要對方。

這場交易醞釀了半年、期間經歷46次談判,消耗了無數根香菸的資本交易事件,最終被一句簡單的消息帶過——阿里巴巴宣佈以5.86億美元收購新浪微博18%股份。

那次交易給新浪微博帶去新的商業機會。曹國偉把雙方的著力點放在社交化電商和移動電商上。但是探索還沒有看到希望。

2014年騰訊微博宣告裁撤,新浪微博在上市前夕,改名微博,登上納斯達克交易市場。這支股票的發行價跟14年前的新浪一樣,都是17美元,而他們上市的時機也是一樣,市場非常寒冷。上市後,微博的股價一路跌到了8美元。

新浪弱冠

很多新浪和微博的員工,看不到特別明顯的希望,在一解禁就把分配的股票低價賣出去了。可是誰也沒有想到,到了2017年底,這支股票翻了十幾倍,那些個別忘了股票存在的少數新浪老員工,某一天翻開股票賬戶,算了一下,2000股股票竟然可以變成百萬鉅款。

2015年下半年開始,微博就展示了復甦的跡象,並開始年度盈利,在流量上也迎來了高峰。“這不是大家想象的‘突然有一天就又火了’,而是我們做了大量的工作。”曹增輝試圖破除外界對他們的偶然性“誤解”。

任何制度的創新,一向都是被迫的,多是各方力量博弈後得出的結果。2013年遭遇瓶頸後,微博開始進行用戶的下沉運營,開啟了微博垂直化的開端,投資短視頻公司一下科技,並與其產品秒拍深度打通。這策略一定程度上“拯救”了微博。

拯救了微博的不僅於此。歸根結底是因為,中國社會需要一個這樣的場所,連最普通的公眾也需要在廣場上看到各種信息,瞭解社會,發表感想。從這個角度來說,微博不僅屬於新浪,它屬於時代的每一個人。

弱冠新浪,未來路在何方?

後來的微博,在50多個垂直領域培育出代表賬號,源源不斷的內容被推薦到用戶手機上,微博成了很有特色的MCN生態模式先遣軍,造就了一系列行業生態規則。

強大的運營能力將微博從沼澤撈了起來,到了2016年,董文俊在微博上發現有網友說:“突然又玩回微博了。”

當微博高層對外宣稱“我們實現了二次崛起”時,已經是2017年的事情。也是在這年,新秀今日頭條不斷開始衝撞微博。微博啟用的內容推薦機制成為輿論的靶子,信息流時間序混亂,廣告信息偏多,偏娛樂化,唱衰微博的聲音再現,網友惡搞:加點廣告怎麼了?

在微博戰爭落幕三年時間後,新浪又迎來了挑戰者。

從2016年開始,今日頭條像一個插上了翅膀的“野蠻人”一樣,開始了對互聯網內容行業的衝擊。頭條客戶端用智能推薦的算法,俘獲了很多原本屬於新聞客戶端的用戶,飛速成長為內容資訊行業的龐然大物。

而堅守傳統新聞操作方式的公司,包括新浪,依然是一片迷茫。算法與新聞的關係,時常成為討論的熱點,可大家都在向彼此靠攏。

有接近新浪的人士稱,今日頭條崛起,新浪很受傷。今日頭條在創業期得到了新浪在內容和資本層面的支持。但也是在今日頭條崛起時期,挖走了新浪很多員工。今日頭條的HR,甚至給新浪一個頻道的員工挨個打電話,開出的工資水平是新浪的兩倍。很多新浪的員工自嘲,除了公司員工,認識的人都在今日頭條,大部分時候,頭條一挖,人就挖走了。

用做生意的方式來做新聞,從來都不是新浪的強項,卻是今日頭條的長項。2018年,今日頭條系的營收預計超過了500個億,而新浪加微博,也才一百多個億。

可在500個億的營收下,沒看到普通用戶罵今日頭條,而微博的每一個用戶,都能隨便在“來去之間”的微博下放出那張表情包,高呼著渣浪。

20年潮起潮落,一代代互聯網公司崛起進化發展壯大,媒體的門檻很低,競爭者也是一代又一代。新浪20年裡,只做一個媒體生意,也不能放開做生意,微博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可是,在互聯網世界裡,總有不那麼掙錢的公司的一席之地。只要他活著,總會有人記住。但是如果他沒有活下去,也很快就會被遺忘。新浪就在其中搖擺。

2018第三季度,每月有超過4億人、每天有1.9億人在玩微博。新浪的用戶複雜程度構成了一個無法忽視的互聯網帝國,不管是喜歡圖文,還是視頻;不管是活潑的二次元,還是嚴肅的財經用戶;不管是位於一線城市,還是農村;20年的時間裡,這家公司已經觸達到社會的每一個角落。

在新浪,員工們都喜歡稱公司是“渣浪”,渣浪人特別喜歡吐槽自己的食堂,“今天渣浪食堂倒閉了嗎”成為渣浪員工每日工作發洩的出口,說久了,反而成了這家公司獨特的吐槽文化。

新浪弱冠

當渣浪人站在新浪大廈南門面對騰訊北京總部大樓時,一定難以忘記2017年騰訊北京總部大樓的那場大火,新浪員工跑去救場,網易員工第一時間發快訊,百度員工在窗邊觀望。

那場大樓裡的火被撲滅了,一切恢復平常,一切依舊不平常。

清華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彭蘭說:朋友圈好多人在慶祝新浪成立20年……對互聯網公司來說,20年就像過了幾個世紀。

對人,二十方弱冠,對需要不斷進化的互聯網公司,二十已似耄耋。大家在這個時代裡,追逐引領,迎來各自的二十歲生日。互聯網風雲激盪的下一個二十年,又迎來一個新的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