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英法都放棄了殖民地,俄國為什麼不放棄任何土地?

宇澤歷史


這個問題本身就是個問題,二戰之後那是蘇聯,而不是俄國,而且,英法並沒有放棄所有殖民地,而且丟失的殖民地也不是主動放棄的,俄羅斯在蘇聯解體之後,相對於歷史上的沙皇俄國,也是縮水很多,甚至有500萬平方公里。

英國這個國家,信奉一個原則,那就是“敵國的海岸線就是我的國境線”,他們在乎的是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地區,這是他們對殖民地最大的要求,也是選擇殖民地的標準。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英國對於自己遍佈全球的殖民地,已經是有心無力,哪怕是強硬的丘吉爾,也沒有辦法挽回英國昔日那日不落帝國的闊氣場面,只能夾在毛熊和北美野牛之間做一頭小毛驢。

印度,是英女王王冠上最耀眼的明珠,但是在蒙巴頓方案實施後印度徹底丟了,接下來就是眾多的海外殖民地相繼獨立,因為英國已經衰退,但是即便如此,英國實際上仍舊保留了很多殖民地,翻開世界地圖,能夠找到很多以“英屬”開頭的島嶼,加上英聯邦這個組織,英國影響力仍舊很大,所以沒必要耗費國力苦苦維持偌大的殖民地。

法國的情況和英國差不多,法國的殖民地比英國少,但是仍舊遍佈全球,二戰對法國的影響,更是傷筋動骨,法國直接面臨重建,這時候自保都是問題,更何況維持廣袤的海外殖民地呢?於是像越南一樣的國家,相繼擺脫了法國的控制。

英法放棄殖民地是有原因的,地理因素影響最大,很多殖民地離他們的本土遠隔重洋,二戰之後英法兩國鞭長莫及,但是俄羅斯不一樣,俄羅斯像是撿漏一樣,獲得了廣大的西伯利亞,甚至一度擴張到阿拉斯加,而且沿著海岸線南下,差一點就和如今美國的華盛頓州交界了。由於俄羅斯侵佔的大部分土地,都是和自己本土相連,所以很好控制,加上二戰之後蘇聯的實力僅次於美國,控制這些土地易如反掌。

其次,對於殖民地的治理三國之間也有天壤之別,前面說到,英法兩國只是從殖民地攫取原料,傾銷商品,但是俄羅斯的做法不一樣。歷史上,俄羅斯沒佔領一片土地,就會遷移土地上的民族到自己的核心地帶以便於掌控,然後遷移自己人到這片土地,很長一段時間,俄羅斯甚至直接選擇殺光佔領地上的人,遷移自己人過去,這樣這片土地就徹底成為自己的了,或遷移,或屠殺,殖民地已經不是殖民地,而是自己的國土了。

加里寧格勒,本屬於德國,但是俄國(蘇聯)佔領之後,遷其民,把自己人大量遷移過去,所以加里寧格勒始終沒有獨立的傾向而是牢牢掌握在俄羅斯的手裡。像這樣的例子多了去了,這裡就不一一贅述了。


無筆史官


木叔說說歷史吧!

其實俄羅斯在十月革命之後,列寧是要把之前沙皇俄國佔領的土地都退出的,當然也包括歷史上沙俄侵華戰爭中獲得的土地。

大家都學過歷史,知道1919年列寧為代表的蘇俄政府發佈了《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這個宣言的精神是非常積極的,也是收到我們高度評價的。因為裡面提到了,新政府準備放棄以前沙俄在華的所有特權,廢除不平等條約,特別是提到要歸還歷史上沙俄侵佔我們的15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但是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即使列寧有心思這麼做,當時蘇俄政府的很多人也不支持。特別是當時剛剛蘇俄境內有著大量的反對派實力,列寧一派完全控制不了蘇俄如此龐大的國土。

尤其是在西伯利亞和遠東等地,很多地區處於半自治的狀態,完全不受列寧的中央政府管轄,在這個背景下,列寧的宣言只是一個相對美好的願望,是希望獲得中方當時對他們的支持,減輕蘇俄政府面對西方的壓力。

列寧去世也比較早,而且死因不明。斯大林上臺後,該國對外的立場發生了極大變化,從來也不提歸還領土的問題了。相反對外還對領土的需求與慾望更加強烈。

木叔始終認為,俄羅斯民族具有強烈的“土地蒐集癖”,這一方面是處於他們對歷史擴張的熱衷,另一方面是實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

說他們熱衷土地是因為俄羅斯歷史只是一個小公國,還是內陸國,因此數百年來一直擴張並且一直尋求出海口。這是他們的既定戰略。

所以歷史上和很多周邊國家都爆發了戰爭,目的就是出海口就是領土。其實現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出海口也比較不利,要麼太高寒偏遠、要麼類似黑海一樣門戶被控制。

說他們是實力發展的必然,則是俄羅斯從來都是威權主義,無論是沙俄還是其他時代都是如此。威權主義對領土的熱衷與我們歷史上普天之下莫為王土的這種心態很像,貪大求全深深印在了民族性裡。

當他們弱小的時候,這種心態可以隱藏,而當他們實力壯大的時候,威權主義的思想就開始爆發。所以蘇聯也在歷史上實行了眾多擴張主義行為,這和這種心態是分不開的。

英法放棄殖民地的原因很多:

第一是殖民地人民反抗,他們不放棄不行了。

第二是殖民地距離英法都很偏遠,這麼遠的地方讓實力已經衰落的英法鞭長莫及,還不如讓其獨立維持一種友好關係更符合利益。

而沙俄佔領的領土都在周邊,既可以控制和管理,有的又已經成為俄羅斯人生活的土地了。

所以俄羅斯的情況和英法,無論在意識形態,還是在現實中都不同。


你如何看待這個話題?


木春山談天下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但不準確。

二戰之後英法的殖民帝國體系是崩潰了,但不代表英法放棄了所有的殖民地,比如太平洋和大西洋上還有很多英法的殖民地。而俄國也不是不放棄任何土地,比如蘇聯解體。

不過相比之下,英法失去的要比俄國多得多得多,這是怎麼回事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原因:

1、戰爭結果

關於殖民地,沒有哪個殖民地想要主動放棄的。所以不到力不從心的地步,宗主國是不會走放棄殖民地這一步的!

而經過了兩次世界大戰,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英法等國元氣大傷。尤其是法國,一度被德國打得亡國。

在這樣的情況下,雖然英法都是戰勝國,但是從殖民體系來看,他們是名副其實的戰敗國。

戰敗了,就要承擔失敗的代價。當然,戰勝了,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

所以俄國殖民地和英法殖民地命運不同的根本原因就是:

俄國勝了!而英法敗了!

作為真正的戰勝國,蘇聯不僅恢復到了沙俄在歐洲的邊界,還搶奪了德國的東普魯士。不僅如此,蘇聯還發展出一票衛星國,在大國沙文主義的淫威下,這些國家和殖民地沒什麼兩樣!

而英法因為元氣大傷不得不全面收縮。在殖民地民眾眼中,英法等宗主國既然可以被德國和日本打敗,就說明他們不是不可戰勝的!所以殖民地獨立浪潮風起雲湧。

2、地理位置

作為俄國的殖民地,西伯利亞和英法最大的不同就是,西伯利亞和宗主山水相連,而英法的殖民地幾乎全部在海外!

因為地理位置的不同,首先導致的就是管理成本的成倍增加。1982年馬島戰爭,英國幾乎是傾盡全力,跨越大半個地球和阿根廷打了一場殖民地保衛戰。

馬島戰爭只是英國殖民地戰爭的一個小插曲。而發生在南非的布爾戰爭卻是直接讓英國力不從心的最大推手,為了搞定這裡,英國耗費金錢無數,把本土搞得筋疲力竭。

相比之下,沙俄經營西伯利亞只需要跨越烏拉爾山就可以。為了統治遠東,沙俄修建了西伯利亞大鐵路,將莫斯科和遠東緊密相連。

因為地理位置的原因,英法殖民地的緯度相對較低,人口也多,而俄國的西伯利亞緯度偏高,人口較少,這也是管理成本相差較多的原因之一。

3、歷史傳統

在近代歐洲列強的擴張過程中,英法和俄國雖然都在擴張,但是擴張的方式不盡相同。

因為英法等國資本主義發展起步較早,資本主義發展水平高,所以他們對資源和市場的需求更高,在他們殖民擴張的過程中,他們更傾向於通過打開殖民地市場,使殖民地成為宗主國的奶牛。

相比之下,沙俄的發展一直很落後,因為資本主義發展滯後,沙俄的市場經濟發展規模一直很小,因此對於市場的需求也相對較低。在這樣的條件下,沙俄擴張主要看中的是殖民地的豐富資源。比如沙俄在西伯利亞尋找毛皮和溫暖的出海口。

因為沙俄擴張的西伯利亞地區緯度高,人口稀少,因此沙俄採取了滅絕人性的種族滅絕政策,而後將本民族居民遷到殖民地居住。這導致今天的西伯利亞地區絕大部分都是俄羅斯族。

因為民族主體和本國高度一致,所以這些地區自然沒有脫離宗主國的理由!

相比之下,比如印度,比如越南,英法等國始終都是當地的少數派,這使得這些地區對宗主國文明沒有強烈的認同感。

為了市場,英法又不能殺光殖民地人民,做殺雞取卵的事,所以英法殖民地的失去是必然事件!

4、大國博弈

英法殖民地的失去,是大國博弈的後果。

一直以來,英法等國都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強國,特別是英國,作為日不落帝國,面積一度達到3500萬平方公里。

這樣一個國土龐大的國家,沒人覬覦是不正常的。一戰正是因為德國對英法等國提出殖民地訴求而爆發的!

因為一戰的嚴重打擊,英法等國漸漸對殖民地力不從心。《威斯敏斯特法案》的出臺,標誌著日不落帝國的瓦解。

而後,經歷了二戰的繼續打擊,英法等國淪為二流強國,美國成為資本主義的一哥。

作為新興的資本主義強國,從美國擴張的角度來看,美國不希望英國保留諸如英屬印度等大塊殖民地。英國大塊殖民地的獨立更符合美國在亞洲的利益。

法國也是如此,二戰後成功復國的法國一度想要恢復自己在印度支那的殖民統治,但是被北方大國有力阻止。日內瓦會議上我國從中斡旋,終於迫使法國撤出印度支那。

相比之下,由於蘇聯實行了高度集中的模式,戰後成為超級大國。因為國力的空前強大,蘇聯更不可能放棄殖民地。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俄羅斯和日本是兩個奇葩。俄羅斯是最兇惡的帝國主義,凡是俄羅斯佔領的土地基本上都是殺光土著。和華盛頓這個人類首惡有一拼。日本則是假仁假義,對殖民地實施奴化教育。先用武力征服,然後奴化教育。朝鮮和臺灣就是典型。這是日本人征服琉球的經驗。只有英國的殖民統治最溫柔。英國人從殖民地撤出以後,很多殖民地仍然懷念英國佬的懷柔政策。法國是比較兇惡的殖民者。利益看得比什麼都嚴重。西班牙和葡萄牙特別不同,殖民者與土著融合,產生出新人種,拉美裔。


眾妙之門


英法放棄的只是殖民地,而且是客觀上已經不能被他們控制的殖民地,但俄國佔領的是正兒八經的土地,是所有權都已經被改變的他國領土,自己的東西難道還要學雷鋒做好事放棄,這不是脫褲子放屁,多此一舉嘛!(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就是沒用,在那涼著也比放棄強,自己的東西為什麼要放棄?這裡是是俄國自己的東西,很多人可能有意見,還會嗤之以鼻,但不管用什麼手段得來的,一旦被自己牢牢掌控,形成實際上的擁有狀態。

基本上相關國是無力競爭了,不相關國肯定不願意趟渾水,畢竟能搶別人東西的國家,要麼是無賴,要麼是有實力的無賴,總而言之,躲得遠遠的最好!


特別是強大的北極熊欺負弱小的晚清政府得來的土地,中間還夾著37年的民國,都改朝換代了,新的政權,而且同樣是一個弱政權,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成為了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但也沒有向更強大的蘇聯(前)挑戰領土問題的實力和野心。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英法雖然是老牌殖民強國,但兩次世界大戰,歐洲地區都是主要戰場,經歷兩次浩劫,就是個壯漢這時候乾點啥事也顯得有些力不從心了,因此,英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根本維持不了原來的局面,局勢的發展已經不能再讓他隨心所欲的控制一切。

而俄國不一樣,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俄國,已經搖身一變成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之一,這時候比它奪占人家領土的時候手段更強,野心更大,它不搶佔別人的就不錯了,難道別人還敢跟它要,比如說蔣介石政府,沒招誰沒惹誰,這外蒙古就這麼眨巴眼睛功夫,就又獨立了!


歷史三日談


這個問題不存在。

二戰後,隨著英法實力的下降,以及殖民地民族主義的覺醒,殖民地反抗宗主國的鬥爭越演越烈,英法就是想維持殖民主義也已經做不到,如法國對越戰爭的失敗。不是英法主動放棄,而是心有餘而力不足。

俄羅斯也不是沒放棄任何領土,要知道沙俄可是有著2200萬領土的大國家,而現在是1700萬,主要是放任中亞五坦的獨立。

沒放棄任何殖民地的是美國,二戰後美國吞併了夏威夷,接管了英日幾個殖民地,對侵佔的墨西哥領土沒提半個歸還。

這些都不是國家有沒有良心的問題,而是實力使然,就像用好和壞評價一個人太膚淺,用好和壞評價一個國家更膚淺。中國這麼大國土,也是侵佔周邊國家得來的,那些嚷嚷著要別人還國土的人,可願意把自己的國土還給別人?


神探亨特張


英法海外殖民的方式跟俄國不一樣,英法大都是以殖民地方式進行經營,而俄國一旦佔領一個地區多是將其併入版圖,這可能與俄國的特殊癖好有關,那就是俄國是一臺巨大的“吞土機”,有再多的土地也能吞的下。

先來談談英國和法國對殖民地的經營。

英國和法國都是老牌的殖民國家,他們在工業革命後,為了尋找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依靠槍炮在全球殖民,並且建立了龐大的殖民帝國。英法通過對殖民地商品的傾銷和原料的掠奪賺取了鉅額利潤。二戰中英國、法國被德國打殘,已經無暇顧及殖民地,而殖民地也爆發了風起雲湧的民族獨立運動,紛紛掀起反抗宗主國的鬥爭。

比如英國的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地都宣佈獨立,成為獨立主權的國家。但是英國也還有部分海外領地和殖民地:如安圭拉、百慕大群島、開曼群島屬於海外領地;福克蘭群島、南喬治亞島和南桑威奇群島屬於海外殖民地。

法國原來的殖民地摩洛哥、突尼斯 、敘利亞、黎巴嫩等地也獨立建國。但是法國現在也有海外省和海外領地,如留尼汪、馬提尼克、 瓜德羅普 與 法屬圭亞那 屬於海外省;新喀里多尼亞、 法屬波利尼西亞 、瓦利斯群島和富圖納群島屬於海外領地。

我們再來看看俄國對已佔領領土的經營。

俄國從最初的莫斯科公國開始,一路披荊斬棘,對周邊國家領土進行蠶食,然後將被佔領地區的土地併入俄國版圖,這才有了蘇聯時期龐大的版圖。俄國為了加強對被佔領領土的控制,將被佔領地區的原住民遷走,然後將俄羅斯族人遷過來,以達到鞏固國家領土的目的。比如,蘇聯對東普魯士地區的統治就採用了這一方式。

二戰前,蘇聯還吞併了波羅的海三國,以及夥同德國瓜分了波蘭的領土。二戰後,蘇聯成為超級大國,更加有實力加強對領土的控制。而蘇聯解體以後,原來被俄國佔領的很多地區都是從加盟共和國的地位獨立出來,成為獨立的國家,俄羅斯只剩下17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比如,中亞地區獨立後建立中亞五國(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坦),波羅的海建立三國(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高加索地區建立三國(阿塞拜疆、格魯吉亞、亞美尼亞),東歐地區成立了烏克蘭、白羅斯。

俄羅斯現在還有1709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當然在這龐大的版圖當中,也有些地區存在分離主義勢力。比如高加索地區的車臣共和國,也曾多次進行獨立活動,但是這些地區的獨立活動都被俄羅斯採取武力進行打壓下去。

那麼,俄羅斯為何不願意放棄一些領土呢?

第一、俄國的工業化不徹底,帶有濃厚的封建色彩。

俄國是從農奴制社會過渡到資本主義社會,封建殘餘勢力比較強,在工業化的過程中不徹底。不像英法兩國,經過革命和工業化的洗禮,資本主義比較發達,商品利潤的動力驅使他們尋找銷售市場和原料產地。俄國本來就是大陸國家,周邊擴張的餘地較大,再加上工業革命的不徹底,使俄國不比像英法那樣去海外尋找市場和原料產地。而通過就近佔領周邊領土就可以滿足銷售商品和掠奪原料的目的,這導致了俄國同英法不同的殖民方式。

第二、出於國家安全角度,俄國不放棄每一寸土地。

俄羅斯作為一個大陸國家,從最初的東歐平原發展到後來的龐大版圖,俄國之所以面臨兩次大戰都沒有滅國,一次是拿破崙軍團的進攻,一次是希特勒軍團的進攻,除了俄國有眾多的人口以外,就是俄國有著龐大的國土,這樣可以為俄國提供龐大的戰略縱深。即使莫斯科被佔領了,那麼只要俄國人還在,他們就有迴旋的餘地,就有重新反攻的機會。如果當時俄國的領土面積只有波蘭大小,估計俄國早就亡國了。而龐大的國土面積提供的戰略縱深,挽救了俄國和蘇聯。

所以,從東歐平原一步步發展起來的俄羅斯,擴張領土的目的,一方面是不斷地消滅對手,壯大自己,另一個目的就是增強自己的安全感。所以,歷代俄羅斯的繼承者都秉持擴張領土的戰略,只要有足夠多的領土,才使俄羅斯有足夠多的安全感。


銘蘇先生


我是“麻辣戰爭”頭條號主編龍舞風行,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英國和法國這兩個老牌帝國主義打得元氣大傷,直接從世界一流強國下降為二流,而美國和蘇聯上升為世界一流強國。

首先,蘇聯作為戰勝國,怎麼可能放棄自己的領土?不僅不會放棄自己的領土,而且還要佔領別人的領土,這才是作為一個戰勝國和一流強國應有的行為,所以,蘇聯佔領了普魯士人的發家之地東普魯士,也就是現在的飛地加里寧格勒。

英國和法國雖然也是戰勝國,但是已經不是世界一流強國,面對全球各地的殖民地要鬧獨立,這兩個貨當然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殖民地,但是,美國為了超過英國,在二戰開始的時候,就著手進行肢解英國殖民地的工作。

1940年,美國就通過“島嶼換軍艦”的方式,用50艘舊型號的驅逐艦,從英國人手裡換取“租借”紐芬蘭、巴哈馬等大部分西半球的英國島嶼,英國通過這種方式,默認了放棄西半球勢力範圍的態度。

但是美國並沒有就此罷手,1941年美國在通過“租借法案”向英法等國提高武器援助時,為英國人量身打造了一條條款,英國在獲得美國的武器援助之前,必須首先出售在美國的有價值企業,雖然英國為此提出抗議也無濟於事,有求與人,只能挨宰。

1941年8月英美簽署著名的“大西洋憲章”,美國在其中明確加入了“民族自覺”和“貿易自由”這兩條內容,這是一戰後英國極力反對的,現在不得不低頭低頭同意,這個內容為戰後英國殖民地的獨立,打破英國的貿易壁壘起了關鍵作用。

印度是英國在東方最大的殖民地,美國強迫英國同意了印度在戰後獨立的要求,加上印度聖雄甘地發起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終於促使印度獨立。

這是有美國這個盟友不屈不撓地挖牆角,加上英法兩國實力的大幅下降,使得英法不得不放棄了其海外大部分殖民地。

關注“麻辣戰爭”頭條號,關注世界軍事分析。


麻辣戰爭


二戰以後,英國法國放棄的是殖民地,而俄羅斯和英法的情況不一樣,俄羅斯佔領的地區都是在當做領土在管理,而不是殖民地。

在殖民擴張時代,歐洲列強的大多數,都是以本國利益為目標,將打敗的國家列入殖民地管理,派總督和少量的人對當地進行管理。掠奪當地的原料、資源和人口,同時把當地也當做傾銷市場之一。

因此,這種殖民地,只是歐洲列強的附庸,列強是凌駕於這些殖民地之上的,沒有把殖民地和本國掛鉤。此外,殖民地的主體人口基本上是當地人,或者其他國家的移民,和外地來的奴隸,列強本國的人口在當地是居於統治地位的極少數。

而俄羅斯和殖民擴張有很大的不同,俄羅斯的擴張思路還是老式的帝國擴張思路,和元朝、奧斯曼帝國這些王朝擴張的思路是一樣的。即俄羅斯打下了這一個地方,這個地方就是俄羅斯本土的一部分,接受俄羅斯的直接管轄,甚至有可能遷徙俄羅斯人到這些地方,改變原地的種族構成。

鑑於俄羅斯的擴張態勢,俄羅斯攻城略地打下的地方,都是由內向外步步為營增加的,也就意味著這些被佔領區是連在一起的。而英法等列強的殖民地,基本上是呈點狀分佈,大多在海外,彼此之間並不完全相連,且距離本國更是遙遠。

因此,在一戰和二戰以後的反殖民浪潮之下,本土僅一隅之地的英英法等列強根本無暇全面應對,導致海外殖民地大多分崩離析。而俄羅斯,卻對佔有地的管理卻越來越強。


蘇綻


【大英帝國】

1、英國。英國是典型的海權國家,“敵國的海岸線就是英國的邊界”,英國注重商業利益(和荷蘭相似),重視海洋交通的建設,也就是沿海的貿易據點,保障手段是建設強大的海軍,開拓原料產地和消費市場,可以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的歷史和現實情況,採取多種殖民統治形式,比如印度的各個土邦、王公(印度),馬來亞的蘇丹(馬來西亞),阿拉伯的酋長(阿聯酋),對於開發程度低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也有英語人口的大量移民,上述地區雖然在戰後獨立了,但是仍然和英國保持著密切的聯繫,英國制度得以保留,英國女王仍然是多國的國家元首。對於印度這樣重要殖民地的獨立,英國也是迫不得已,二戰慘勝,有心無力。目前,還有馬島等一些海外殖民地未獨立,一方面是地理位置重要,一方面是當地英語人口為主。

【法蘭西殖民帝國】

2、法國。和英國這樣的純粹海權國家相比,法國的定位有點尷尬,偏重於大陸,也不願意放棄海外。和英國注重商業不同,法國更有“情懷”,把“世界上最優美的語言”推廣,讓蠻荒之地的人民有文化(同化),比如西貢的城市建設,瀰漫著法國風情。是否放棄殖民地,實力說話,雖然法國“混”了一個戰勝國資格,“奠邊府大捷”、“阿爾及利亞戰爭”反映出法國國力的“日薄西山”,當然,也不是殖民地都想獨立,南美洲的法屬圭亞那至今不獨立,歐洲航天基地就在那,留在法國有巨大的經濟利益,分家過窮日子沒前景。

【符拉迪沃斯託克(俄語統治東方)(海參崴)】

3、俄國。和英法相比,俄國做法簡單粗暴,“騰籠換鳥”,參見加里寧格勒,驅逐德語人口,換成俄語人口,飛地獨立風險大大降低。再往前,對於西伯利亞、遠東的少數族裔,能同化則同化、不能則驅逐、屠殺。相比沙俄——蘇聯時期,俄聯邦繼承的領土縮水了大約500多萬平方公里。

【加里寧格勒】

綜上,英法俄都是二戰的戰勝國,戰後,英法元氣大傷,殖民地在海外大部分獨立了,俄國慘勝,但是國力上升期,直到蘇聯解體。英法保留了小部分殖民地,俄國放棄了部分領土(俄聯邦作為法理繼承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