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對話劉招華披露大毒梟落網內幕

記者對話劉招華披露大毒梟落網內幕

1999年11月4號對三大毒梟來說像是一個魔咒,他們的命運從此發生了改變。就在警方得到消息趕往總統大酒店時,劉招華也在回酒店的路上,這是抓獲劉招華的最好機會。

記者與劉招華的對話也從這一天說起:

記者問:“1999年11月4日中午,你接到了陳炳錫的電話,得知12噸冰毒被廣東警方全部查獲,當時你的第一反應是什麼?”

劉招華說:“第一反應是出事了。”

接到電話之後的劉招華立即趕往東海大酒店,和陳炳錫秘密商議了2個多小時之後,他決定返回總統大酒店的住處收拾行李,然後逃離廣州,而就在總統大酒店的樓下,他意識到危險的存在。

劉招華說:“我想回到酒店去拿東西,酒店已經被警察包圍了。”

廣東公安廳偵察員說:“他看到了一輛警車停在那裡,就已經警覺了。”

此時的劉招華並沒有立刻離開,而是選擇從樓梯步行到8樓,而這個時候,廣東警方的偵察員已經用搜查到的房卡打開了劉招華的住處——818房間,看到房間裡有陌生人,劉招華立即察覺到事情不妙,他迅速轉身從樓梯步行下樓逃出了總統大酒店。

在採訪時劉招華說:“我一看八樓都是警察,就從七樓下來了。”

偵察員說:“我們儘管穿了便服,他也辨別得出來。”

而此時,警方已經在廣州佈下了天羅地網,在重重包圍之下,劉招華選擇了一種常人意想不到的逃亡方式。

劉招華說:“我從樓上下來時已有很多警察了,我就騎自行車一直騎到天河,攔了一部出租車到了廈門。”

劉招華在重重包圍之下騎車逃離了廣州,這的確是常人想不到的。而劉招華這種不同尋常的逃亡之計和他的經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劉招華的老家是福建福安,1965年,劉招華出生在賽岐鎮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18歲時他就離開了家,成了一名邊防武警。再來看記者跟劉招華的一段對話:

記者問:“你去過前線嗎?”

劉招華說:“我是在前線中的前線。”

也正是在這個時期,劉招華開始接觸到毒品。

記者:“你第一次接觸毒品是什麼時候?”

劉招華說:“在部隊的時候,是1988年。”

1988年,劉招華從福建邊防部隊轉業,被分配到福安市人民法院擔任法警工作,在法院工作的六年中,他給同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劉招華的同事說:“吃苦耐勞、業務熟練。”

1990年劉招華被評為福安法院的先進工作者,1991年寧德地區法院系統執行工作大會戰中他又榮立三等功。然而,這些似乎並不能真正令他滿足。

劉招華的同事說:“工資一個月才56元。”

劉招華說:“我在福安法院工作期間盡了我的責任,所以我離開福安法院也是很正常的。”

由於不滿足,劉招華選擇了辭職離開了福安法院,靠著走私他贏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劉招華說:“臺灣需要什麼東西,我就做什麼東西,當時臺灣需要湖南生產的大虎骨酒,很多人拿不到我就能拿到,所以我就轉手,就可以賺到很多錢。”

雖然劉招華最終還是結束了他曾經喜愛的的軍警生涯,但是多年工作經歷也留給他超乎常人的嗅覺和能力。

齊政委說:“他當過兵當過法警,對公安知識有非常深的認識,具有豐富的反偵察經驗。”

訪劉招華說過,自己是一個狂徒,能幹成別人幹不成的事。而他確實也選擇了一條別人不敢走的路——製造冰毒。

114行動之後,劉招華以一種奇特的逃生方式離開了廣州。這實際上是劉招華的第二次逃亡了。而劉招華的第一次逃亡,是在三年前的1996年。

福建工業展覽中心位於福州的鬧市區,1996年7月5日,福建警方得到線索,一宗毒品交易將在這裡進行,就在兩名毒販交易的一剎那,警方迅速出動,抓獲了陳文印、張明輝兩名毒犯,繳獲冰毒5公斤,在死刑宣判之際,兩名毒販供出了幕後老闆就是劉招華,而 這也是劉招華第一次出現在警方的視線中。

福建省公安廳禁毒總隊民警薛建和說:“他能量很大,第一次就生產了10—20公斤。”

得知線索後福建警方決定立即對劉招華實施抓捕,當三部警車輾轉近40分鐘趕到劉招華位於河邊的工廠時,這裡早已是大門緊鎖,人去樓空。而隨後對劉招華別墅的搜查,讓警方有了意想不到的發現。

偵察員說:“在他別墅的一層有一個洞,是非常隱蔽的,我們搜查時發現是一個地道,可以通到江邊去,江邊還停了一艘快艇。”

從暗道到河邊的距離是150米,按照正常的行進速度,只需1分鐘就能到達,而停留在河邊的快艇則可以在3分鐘之內遠離主河道。也就是說,在發生異常情況之後,警方到達這裡的時間需要40分鐘,而劉招華可以在短短4分鐘之內從這裡脫逃。

薛建和說:“我們太輕視他了。”

記者採訪劉招華時問:“剛剛通緝你的時候你去了哪裡。”

劉招華說:“到了福建雪峰寺,拜拜佛讓自己靜一靜,調劑一下心態。”

這就是警方和劉招華的第一次交手,當時低估了這個對手,而警方和劉招華的較量也持續了八年之久。從暗道裡逃出之後,劉招華已經一無所有了,他在等待時機東山再起。

1998年初,劉招華輾轉來到地下毒品氾濫的廣東普寧,經人引見,他認識了在當地被稱為毒王的陳炳錫,此時的劉招華急需製造冰毒的資金,而長期從事海洛因交易,積累了雄厚資本的陳炳錫是他最好的合作伙伴。

記者問:“你跟陳炳錫是怎麼認識的?”

劉招華說:“我們臭氣相投,就這麼認識的。”

記者問:“你們怎麼相投呢?”

劉招華:“有共同的愛好和志向。”

就在普寧這個毫不起眼的手袋廠裡,陳炳錫出資100多萬,一個地下冰毒加工廠建立了起來,而這只是雙方合作的第一步。

記者問:“當時你建冰毒廠為什麼是建在陳炳錫的家鄉?”

劉招華:“因為當時沒人能理解用人工合成冰毒,陳炳錫也考我是否有這個技術,就這樣建在了他家裡。”

記者問:“那後來他怎麼相信的?”

劉招華:“生產出來了就相信了。”

當冰毒順利生產出來之後,陳炳錫對劉招華也更加信任,而就在這個時候,意外出現了,冰毒加工廠裡排出的汙水流進了門前的魚塘,村民發現魚被毒死,於是將這家工廠舉報。

為了避免冰毒廠敗露,1998年10月,陳炳錫指使他的司機羅建光等5人,同劉招華一起將普寧的製毒設備轉移至寧夏銀川,在一個廢棄的農藥廠中規模更加龐大的冰毒加工廠再次建立起來,而初嘗甜頭的陳秉錫也加大了對新工廠的投入。

記者問:“他一共給你投了多少錢?”

劉招華:“三千萬吧。”

記者:“怎麼分成?”

劉招華:“個佔百分之五十。”

記者:“那你知道他對你生產出來的冰毒的利潤滿意嗎?”

劉招華:“相信全世界的人都滿意。”

看來,劉招華對自己的定位是準確的——狂徒。劉招華說凡是他想做的事一定要幹成。劉招華為什麼會從一個農民的兒子,變成冰毒毒王呢?這還要從劉招華的小時候說起。

劉招華的老家在賽歧鎮偏僻古老的街道上,童年時期的他和兩個姐姐、兩個哥哥一起生活在這裡的一間舊閣樓裡,五個孩子中他是最小的,也是父母最寵愛的。

記者問:“小時侯你在兄弟姐妹當中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劉招華說:“我是最小最調皮的一個。”

記者問:“小時候姐姐對你的照顧很多嗎?”

劉招華:“每個人對都我很照顧。、”

記者:“你為什麼能得到他們的照顧呢?”

劉招華:“可能是命運中註定。

記者:“命運,你相信命運嗎?”

劉招華:“相信。”

由於全家務農,幼年時的劉招華家境十分拮据,他的哥哥、姐姐很早就輟學在家,和父母一起下地幹活,即便如此全家一直盡力供最小的劉招華上學讀書,而他的學習成績也十分優異。

記者問:“小時候你的數學和語文都考多少分?”

劉招華:“相信沒有多少人能趕得上我。”

學生時代的劉招華對化學十分感興趣,在同齡的學生中,他的化學成績有著明顯的優勢。

記者問:“一百分的滿分你能考多少分?”

劉招華:“起碼考九十五分。”

1996年,從法院辭職的劉招華第一次開始製造毒品,雖然製毒工廠被全盤端掉,但他卻一直沒有放棄製造冰毒的念頭,而是繼續尋找合作的夥伴,與陳炳錫的第一次合作也因為排放有毒物質被發現被迫終止,但他卻將工廠遷到寧夏,繼續生產並擴大規模。

記者問:“那你在寧夏的時候,一天能生產多少冰毒?”

劉招華:“一天一噸多。”

罪行暴露之後,劉招華在逃亡生涯中依然沒有放棄繼續製造冰毒的念頭,他隨身攜帶著最新版本的化學書,並繼續研究冰毒的製造工藝。

記者問:“你對化學很感興趣?”

劉招華:“應該來講我有這個天賦吧。”

劉招華說,成為一個冰毒毒王是他的夢想。雖然,劉招華一開始製造冰毒就被警方發現了,但他不但沒有收手,反而越做越大。114行動之後,劉招華從廣州逃到了廣西。他在桂林成立了生物工程公司,還在桂林的臨桂縣租賃了1600公頃的土地,大規模種植紅豆杉。兩次逃亡之後,劉招華為什麼還敢公開在社會上露面呢?

劉招華說:“你要記住一句話,我是個賭徒,當很多人認為我沒有本錢的時候,往往我還有本錢。”

劉招華是一個很特別的人,在和合作夥伴陳炳錫分開之後,陳炳錫選擇了隱姓埋名,而他卻始終拋頭露面。大毒梟劉招華在廣西搖身一變成了投資商,開公司、租地、種紅豆杉。正當他生意越做越大的時候,公安部的A級通緝令發佈了。

2004年11月24日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公安部A級通緝令,劉招華被列為頭號通緝犯。遠在廣西桂林的劉招華也看到了同樣的節目。

劉招華說:“一看電視,新聞頻道怎麼有我的通緝令啊,我還在想厲害啊。”

公安部A級通緝令的下達讓劉招華感到了前所未有的不安,他沒有返回灕江花園185號的別墅,而是選擇了直接駕車逃離,當晚10點,他和同伴李華一起逃到了廣西陽朔鎮,並躲進了一個空軍廢棄的雷達站裡。

記者問:“那你靠什麼生活呢?”

劉招華:“我們進去之前就帶了很多幹糧。”

記者問:“在那個地方躲了多久?”

劉招華:“一個多月吧。”

躲進雷達站之後,劉招華並不安心,他指使李華將車輛沿原路開回桂林,然後丟棄在桂林汽車站附近,再由李華換乘公共汽車,返回陽朔。

福建禁毒總隊總隊長傅是傑說:“造成一種假象,警方找到這個車以後分析不是坐火車就是坐公共汽車跑掉了,麻痺警方的視線。”

而此時,廣西警方也根據掌握的線索在陽朔地區展開了拉網式的排查。經過連續一週不間斷的搜索,廣西警方終於掌握了劉招華的藏身之地,然而,當上百人的搜索隊趕到這個廢棄的雷達站時,除了劉招華丟棄的衣物和一個用來包裝鞋墊的塑料袋,卻再一次撲了個空。

劉招華:“我去了廣州。”

在這個廢棄的雷達站入口處,劉招華在離開時用化名留下了“李森到此一遊”的字樣,而在洞穴的深處,劉招華則公然寫上了自己的真實姓名。

傅是傑說:“證明他到過這裡,他有一種僥倖、囂張的心理。”

劉招華說:“我是一個狂人啊。”

在劉招華看來,這次他又賭贏了。來看看劉招華8年的逃亡之路:1996年製造15公斤冰毒敗露後,劉招華從福建福安逃到了廣東普寧,工廠毒品洩露後,他又把製造基地遷到了寧夏銀川,1999年728大案之後,劉招華又從廣州逃到了廣西桂林,2004年公安部A級通緝令發佈後,劉招華先是逃到了廣東普寧,後又回了老家福安。我們注意到,劉招華第一個製毒工廠建在老家福安,而他最後被抓也在福安,8年時間,終點回到了起點,這也算一向宿命的劉招華的宿命。

記者和劉招華進行了長達五小時的對話,從採訪中我們可以瞭解到,他是一個多面的人。一方面他很自信、狂妄、為構建他的毒品王國不擇手段,另一方面,他對父親和故鄉又有很深的感情。確實性格決定命運,劉招華複雜的性格決定了他特殊的人生軌跡。

作為家中小兒子的劉招華,從小就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的溺愛,這讓他養成了爭強好勝的性格。因此,雖然法院的工作十分安逸,他卻不願滿足於生活的清貧,這樣的性格為他日後走上毒梟之路埋下了伏筆。

1999年11月4日,12噸冰毒被廣東警方查獲,但自信的劉招華依然認為自己的罪行並沒有被完全掌握。逃到廣西之後,劉招華並沒有隱姓埋名,而是購買土地,開辦公司,頻繁的拋頭露面,這也給當地的群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桂林逃亡的劉招華在躲藏的山洞裡公然留下了自己的真實姓名,在目空一切的同時,他也給警方的追逃留下了重要的線索。

劉招華八年逃亡生涯的最後一站,選擇了養育他的故鄉—福建福安,喜歡和命運賭博的他一方面堅持認為越危險的地方就越安全,而另一方面在長時間疲於奔命之後,他對故鄉的思念和眷戀也越發深厚。

劉招華說:“我最後一個願望是回故鄉看看父親的墳墓。”

從小信佛的劉招華十分相信宿命,從福安老家出逃後的第一站他就在寺廟中度過,而他所有的化名中都帶有木字,信命的他堅持留在國內,雖然劉招華曾多次僥倖脫逃,但是各地警方和群眾對他的模樣和脫逃手法也更加熟悉,A級通緝令的發佈終於給了他致命一擊。

製毒販毒和吸毒一樣,都讓人上癮,就像劉招華自己說的那樣:“從你幹上毒品的那天起,死亡就是最終的結局。”三大毒梟因為不同的原因,走上了製毒、販毒這條不歸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