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心理學研究重複實驗收官,28項研究僅能重複14項”,你怎麼看?

brainnews


由Brain Nosek主持、有近200名心理學家組成的國際化團隊進行的這些重複實驗結果,應該是比較客觀的,這也提示我們:

不要過於輕信很多生理、心理學中的“科學”結論,而應當通過更多的實驗和實踐來檢驗這些結論。

因為這是由科學、生物體、生理學、心理學的研究方式所決定的。

一、科學方法是一種分析的方法,即是把整體分解為部分,再研究這些部分的作用機制,最後再“拼裝”成整體的功能。但往往整體不等於部分之和。

二、生物體(包括人)是一個精密的複雜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從分子、細胞、組織、器官到意識、環境,都在交互影響和作用著,它們是相互關聯而不是孤立的,但我們進行科學研究時,即便再嚴密的實驗設計,也很難囊括這些因素,因此,結果的難以重複也就成了必然。

三、在生理心理學(包括社行為學會行為學)研究中,研究者往往有明確的“預期結果”,而我們在認識意識的作用機制前,很難把握這種意識對被試者產生了多大作用。

而在一些研究中有報道:意識(或意念)對於生物(動物、植物、微生物等)是具有一定的影響作用的。

總之,涉及生物的生理、心理、行為學研究時,很多實驗結果都具有明顯的侷限性。比如涉及成功、長壽等等的許多研究,可能都會隨著研究者的研究角度不同而得出不同的“科學結論”。我們即使不能說這些結論毫無用處,但至少也不是唯一的、推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不過,任何客觀的(而不是虛假的)實驗研究,無論如何,都讓我們邁出了接近真理的一步。


WILLSON1625027


不要說是心理學實驗,就是當今傳統科學研究領域,其中比較權威的期刊雜誌“nature”中的文章都會有70%重複失敗現象。

但是這不能推翻當今特異研究的意義,也不能對實驗結果產生過於消極的思想,因為科學總是具有前瞻性的,有文章些結論帶走作者的主觀思想,重複困難主要原因可能會有如下幾點造成:

1實驗結論不客觀

2實驗環境與條件存在差異

3實驗者能力各不相同

4實驗材料本身具有差異

5文章水平本身非常低,設計存在漏洞


大鵬57718455


人不是機器,沒有固定的反應模式,

只是相對一致的反應習慣

同一個人,因為不斷的經歷,所以心理也是不停的變化的

不同的人,因為成長經歷差異大

反應方式也是存在差異的

心理學的實驗,基本都是找尋適合大部分人的心理規律而已


空心流白


這個不懂,不知道怎麼說!


金海水0788


心理研究只是大多數,相對的情況!


時萬能


心理學研究28項僅能重複14項,說明人的心理沒有一致的共性,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環境中,心理是不同的


恩賜良人


取其精華,去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