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用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英國是如何做到的?

、花月葬╮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征服印度的過程中,採取軍事征服和政治征服兩種策略,一種是直接統治,另一種間接統治。

由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無力統治所有直接征服的印度土地,因此出於維護統治的需要和防止全印反英,在尊重土邦獨立的原則上,保留了為數眾多的大小封建王公及其權力,對印度進行直接統治或者間接統治。

具有經濟和軍事戰略的土邦,由英國東印度公司進行直接統治。

其餘土邦,英國東印度公司通過簽訂《軍費補助金條約》等政治手段進行間接統治,要求當地王公交出部分國家主權,並且限制王公與外部以及各土邦之間的聯繫。

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統治主要採用“政治為主,軍事為輔”,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公司利益最大化。

另外,“種姓制度”也是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印度進行統治的重要手段。


五味社


這個“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的說法,實在是有點誇張,實際上問的應該是英國對印度的殖民政策,是如何少數統治多數的。

英國對印度的殖民過程實際上是分兩個階段的。第一個階段就是通過東印度公司進行殖民活動。英國國王授權東印度公司在征服地建立政權,而董事會就是英國在印度的最高權力機構,基本上東印度殖民公司就是英國的殖民代理人,從對當地的殖民政策到管理人員的任命等等,基本上都是東印度公司說了算,因此擁有比較大的權力。但是東印度公司的統治缺乏系統性,主要的方式優勢剝削式的殖民統治方式,並且在當地的統治日積月累越來越腐敗,還有很多的英國在印度的富商以及官員獲得了巨大的財富之後,進而返回英國影響英國的政治與經濟。因此英國政府一直尋求契機來改變這種“落後的”殖民方式。直到1857年爆發了著名的印度大起義。

此後英國對殖民政策進行了調整。先是取消了東印度公司,其次由英國政府接管政權,“取消議會監督局和公司董事會的設置,代之以內閣中的印度事務大臣,並且還設置一個十五人組成的印度事務委員會加以輔佐”,在文化宗教政策上也更加的溫和,但是廢除了種姓制度,承認居民的財產繼承權等等。簡單來講,實際上就是扶植印度本土的代理人,以印度人來治理印度,並且引進先進的文化制度以及科技,在這個基礎上,印度也進一步現代化。


國家人文歷史


英國採取的方法就是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印度看著挺大,但也是一盤散沙,沒有強大的統一王朝,都是基本上獨立的各個土邦。實力不太強大,最大的是臥莫爾王朝,也是封建王朝,實力和大英帝國比起來不值一提,還是孟加拉人能打,曾經組織了七萬士兵與英國軍隊交戰,英國人也就區區九百人,但結果是一邊倒,拿著大刀長矛的孟加拉人不是,由洋槍洋炮武裝的英國人的對手,一觸即潰。臥莫爾王朝更腐敗,也沒有組織起像樣的抵抗。

這些大的王朝被英國搞定後,剩下的土邦也就望風披靡了,英國人主要還是來做買賣的,不想和當地關係搞僵,英國人都是採取胡蘿蔔加大棒的辦法,和土邦的上層搞好關係,讓當地的上層繼續管理當地的社會,這樣間接式的管理也不會遇到大的反抗。

英國政府為降低管理成本,曾經委託東印度公司管理印度,由一個民間公司管理印度,淡化了殖民色彩,當然東印度公司不是省油的燈,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和官員,對印度人民也殘酷壓榨,統治時間一長積累了很多矛盾,爆發了大起義,英國人鎮壓了起義後,就廢除了東印度公司的管理,直接委派官員,給了當地更多的自主權,讓更多的當地人參與管理,這也就消弭了印度人的抵抗意志,這樣英國成功統治了印度幾百年,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王冠上的明珠。


浩蕩揚子江


你應該問印度人是怎麼做到的?!

雖然你這個說法有些誇張,但是英國人殖民印度其實還真沒多大難度!因為英國人到來之前的印度,嚴格來說還不算是一個完整統一的國家。印度不過是一個地理概念而已。大概和德意志邦聯差不多。



當時英國殖民的印度,其範圍是很大的,包含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和緬甸。而其中的主體印度,其內部也是錯綜複雜。除了直接被英國統治的區域外,還有為數眾多的印度土邦。而且這些土邦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宗教信仰都不盡相同。這使得印度地區根本沒形成統一有力的中央政府,給英國分而治之創造了條件。


所以,總的來說,當時印度人對印度是沒個統一觀念的。反而是英國人的到來,強行將他們拉到了一塊,才有了今日之印度。再後來直到印巴分治後,今日之印度才真正成形。



可以說,印度形成還得感謝大英帝國。這也就是為什麼今日的印度人,對自己曾經被英國殖民而感到自豪和高興的原因。他們如今還為自己曾經是英女皇皇冠上的明珠而自豪得要死呢!


這些歷史要讀


英900人統治印度,這個說法是對英國侵印統印幾百年歷史的高度濃縮,一個算開端一個算最終成果。900英國人打贏一場關鍵戰鬥就是開端,然後經過幾十年甚至百年的“奮鬥”,終於奪得了統治整個印度的“輝煌”成果。

這場戰鬥就是1757年的普拉西戰役,當時的孟加拉王公擁有七萬軍隊,還有法國送的高科技:50多門巨炮和炮手。而英國確實只有900人,外加2000印度“二鬼子”,外加大炮。但是這比起孟加拉軍,簡直就是要被摧古拉朽了。不過您覺得英國就這麼雞蛋碰石頭就錯了,英主將克萊大戰前買通了敵方總司令賈法爾,也就是那七萬人統帥:你別打我們,等我們勝利了,讓你當孟加拉王如何?

賈法爾一聽:嗯——,不錯,那就這麼辦了。於是他真就這麼辦了,雙方一開打,賈法爾按兵不動:大家都歇一歇,不急不急。其他軍隊一看統帥不動,誰也沒那麼傻:你歇了,我也歇了。於是孟加拉軍隊就這麼歇菜了。同時當時天降大雨,法國大炮和孟軍軍隊沒有及時防雨,都淋溼了,打炮打槍都不靈,還是人家英軍,防雨到位,打炮炮響,打槍槍鳴,這麼著衝殺孟軍,那叫一個爽。於是才有了900人戰勝幾萬人的“神話”。

事後,賈法爾如願得當孟加拉之主,作為回報,將大片良田和海港賞(割)給英國,而賈法爾後來也被英國廢了。這麼著,有了基地的英國不斷上演此前戲碼,逐步將一片散沙的印度拿下,這一過程可不是一天兩天,也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一百來年。到了1857年,將印度反英大起義撲滅後,整個印度全在英國統治之下。然後,到了1947年,英國人退出南亞,英屬印度分成了印巴兩國,後來1971年,有冒出個孟加拉,也就是1757年英國900人戰鬥勝利的地方。


北玄武


近代史上的西歐,無論是科技、思想、文化、軍事制度都穩穩凌駕於世界上得其他國家之上。

他們的殖民最開始目的主要是想要攫取殖民地的資源,並不是想直接的統治。到了後來工業革命的大發展,殖民的手段再次上升,不僅要奴役殖民地的人民,還要侵佔殖民地的市場。


英國在印度殖民的二百多年間,發生了許多次大規模的饑荒,原因就是英國人強制原本種植水稻、小麥等農作物印度人,改種棉花、靛藍、罌粟等農作物,這類農作物有很高的市場價值。但卻不能讓人填飽肚子。棉花等農作物經過加工之後,英國人再侵銷於印度。這種疲民掘金之術,英國在殖民時代都是隨手複製粘貼的。

從黑奴交易來看,列強挑撥非洲各個部落進行戰爭,用少量的工業產物向戰勝部落的人獲取戰俘。從中贏取暴利。



印度剛開始的淪陷其實跟非洲差不多,由於印度的統治、思想等長期處於分裂狀態,挑撥離間是最好的選擇。印度封建領主的亂鬥,宗教派別的罅隙,這些成為了英國人進入印度的最大契機。英國進入印度之時是有少量的反抗的,但只是單純的送人頭。列如:章西女王領導的起義。



所以英國統治印度兩百年而不倒的原因,就是這種高超的疲民之術,印度在被英國統治的兩百年間,越變越窮,越窮反抗的手段就越無力。最後到了20世紀印度只能用“非暴力,不合作”的辦法,來獲取獨立。



還有印度本土的種姓制度,這自帶的被奴役屬性,簡直讓英國人笑出了眼淚。這讓英國統治印度根本不需要出動太多的軍隊。



經濟上的掠奪,讓印度人窮的扛不起,甚至是扛不動槍炮。思想上的奴役更是讓印度人腦子裡想不起鬥爭。


rp值有毫低


英國人只想踏踏實實做貿易, 儘量相安無事,土著該幹嘛就幹嘛, 所以英國人和成百上千各地酋長土司談好,籤個約照著做就行了,介入成本最低,基本是這個路數, 英國人沒有專治傳統,做事情相對理性和算賬,比較講道理, 即便後來出現暴亂, 英國人死了不少, 統治一個相當於中國領土的次大陸加上阿富汗、緬甸, 英軍也從來沒有超過六萬兵力,其中很多還是尼泊爾高山土著廓爾喀兵。大家記住, 八國聯軍的英軍, 百分之八十是來中國才招募訓練的咱們同胞山東大漢, 英國人門檻精,辦法多且老辣值得學習, 只怕是學不來, 因為咱們中國人喜歡得勢蠻橫、硬來吃虧不長記性的一群人。


sbenney


英國剛到印度的時候,印度還不是一個印度,是很多勢力的印度,不是一個印度。每個勢力都是個自一體,所以不能用一個印度來表訴。

印度的歷史就是一個混亂歷史的代名詞,在歷史上印度從來不是一個國家,也就是說英國進入印度的時候,印度還是一個各自為政的地區。每個勢力都瞧不起另一個勢力。英國的成功說白了就是用所支持的勢力,擊敗了其他的勢力,英國可以說不用一槍一彈就控制了印度。

再後來,英國瞭解了印度的實際情況後,就控制了印度的莫臥兒王朝,通過王朝對印度進行整合,打擊那些對英國不好的勢力,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印度莫臥兒王朝,從而讓整個印度為英國服務。也可以這樣說印度的統一歸功於英國。沒有英國印度現在也是統一不了,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個地區。雖然英國在撤出印度的時候,分裂了印度(即印度和巴基斯坦),不代表英國沒有對印度的整合產生作用。

英國用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是對印度的歷史不瞭解,以為印度是一個國家造成的,現在的印度也就是一盤散沙,表面的統一掩蓋不了印度實際上的各自為政。所以英國用九百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的論調可以休矣。


春風踢碎鬼門關


這是一個很誇張的說法。1757年羅伯特克萊武在和法國人支持的莫臥爾帝國孟加拉總督作戰的時候,的確只有900名英軍士兵,以及2000名印度士兵,但侵佔孟加拉只是英國殖民印度的開始,英國人可不是隻用了900人就成功殖民印度數百年的,英國征服馬拉塔,出兵2萬多,征服旁遮普,用兵更多,到1939年二戰前,英印殖民軍中的僅英國軍官就有將近4000人,統治這麼大一片地方,哪有光靠900就行的?

不過整體而言,英國征服印度所用的兵力確實不太多,這主要是因為印度在莫臥爾帝國末期已經分崩離析,沒有統一的政權領導印度人反抗英國入侵。1857年印度反英起義的時候,不但有大量的印度王公站在英國一邊,就連起義者也是效忠於不同力量的,有人要振興莫臥爾,也有人要重整馬拉塔王國,所以才被英國人很快擊敗。


葉海林


這個非常高明,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絕筆,

一個商人來到印度,像印度申請允許他在這做生意,然後利用做生意的錢僱傭印度人做軍隊,然後一步一步的滅掉印度,就是這樣。

為了說清楚這個問題,我先介紹兩個背景。

當時的印度

我們先來看一看印度,此時的印度的北面有一個叫莫臥兒的帝國,以德里為中心,佔據大概三四個省份,莫臥兒的皇帝叫奧朗則,奧朗則在位的時候,東征西討擴大了莫臥兒的版圖,但是長年的戰爭也給莫臥兒的衰落埋下隱患,奧朗則逝世的時候,南面面臨強敵馬拉他人,西北有強敵伊朗人,奧朗則逝世后皇族內部傾軋,沒有人能收拾局面,各個省的省長紛紛獨立,或半獨立,相當於中國袁世凱死後的情形。

當時的英國

正處於伊麗莎白大帝的統治時期,雄心勃勃,滿世界的開闢貿易航線,為了打破舊帝國的商業壟斷,英國先後與西班牙,荷蘭,法國進行了長達幾百年的爭霸戰爭,終於在這場戰爭中穩下腳跟。為侵佔印度掃清了海上的路線。

我所說的這個商人,他叫克萊武。東印度公司的第一任經理(總督級別)

克萊武來到印度之後先對莫臥兒皇帝表現出了謙卑的敬意,然後請求允許在印度設立貿易據點。

莫臥兒皇帝一看,英國比荷蘭厲害,就同意了,克萊武把貿易據點選在瀕臨海邊的戰略要地,這樣進可攻,退可守。然後以以保護貿易為名在貿易點建立要塞,在要塞裡修建兵營,防禦設施,和辦公地點,並且通過購買,賄賂的方式從地方諸侯手中兼併土地,用他們資本主義農場的方式,僱傭印度本地工人進行經營,所得利潤一部分寄回國內,一部分在當地招兵買馬,克萊武利用諸侯割據之間的矛盾,使當地的諸侯放鬆對他發展軍事的警惕。他同時也說明之間招募的軍事力量主要是對付法國人。

第二次英法百年戰爭全面開打,威廉皮特在全世界範圍內向法國全面開戰,把印度的事情全權託付給了東印度公司的經理克萊武,克萊武不斷的利用印度各個勢力之前的矛盾與宗教矛盾,不斷的擴展貿易據點與要塞,把要塞點連成線,線連成片,一片一片的成為實力強大的國中之國,克萊武通過東印度公司自己在印度掙的錢,招募印度人做軍隊,在英國只提供海軍的情況下,靠東印度公司一己之力,把法國趕出印度。

把法國趕出印度之後,克萊武就已經強大的令人恐怖了,東印度公司順勢攻佔信德,錫克等地區,並且幫助莫臥兒帝國解決了西北方的強敵阿富汗,滅掉南部強大的敵人馬拉他與邁索爾,統一了印度全境。

在逐步侵佔印度,以及統治印度的過程中,東印度公司始終尊重莫臥兒的皇帝,把莫臥兒的皇帝找一間房子供奉起來,有吃有喝,然後以莫臥兒皇帝的名義統治印度。挾天子以令諸侯。

後來由於東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無法無天激起了印度人民的強烈反抗,英國政府踢開東印度公司,把印度納入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同時注重對印度的人心收買與基礎設施建設,慢慢的印度就臣服與英國的統治之下了,一直到二戰後甘地尼赫魯他們這些英國留洋的海龜出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