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究竟更傾向於惡還是善?

魜溣


這種提法可能本身就有問題。

有一種源於尼采、福柯、海德格爾的虛無主義存在主義的視角:

個體知道的越多,合理性能力越強,群體社會越發展,主客體開始分離——我們從自然世界的大網中跳出來看待世界和自己——本來是溶於自然世界的,現在分離出來了。

這種分離造成了兩種困境:死亡和私慾的困境。

以前我們沒分離,死亡是自然世界中自然而然的事情。猴王打死挑戰者,統治後宮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一旦主客體分離後——我看世界,世界不是我——那麼我們就需要直面死亡、思索個群關係(價值與意義的思索),這時候宗教和道德就必須產生,用來作為所有價值觀念的根基。

後來,合理性構建、科技發達,道德和宗教開始被合理性不斷質問,最後土崩瓦解——人類不在相信宗教和道德,也找不到其他終極價值根基來替代,所以虛無主義產生了。

由此看來,人性本惡還是本善,本身就是主客體分離以後的一種自我追問,屬於道德範疇的求索。這種追問同樣是“無根基性”的,沒有終極答案。

從自然世界來看,人性就是人性,無所謂善惡——追問善惡就是價值觀討論,如果沒有強有力的宗教或者道德作為支撐的話,就沒有標準答案,必然陷入精神迷茫、虛無主義。

不過,死亡問題現在沒有好的解決方法,但是私慾問題依稀有一點曙光。

社會發展到今天,解決本能慾望問題(私慾問題)有三類途徑:自由哲學、權力哲學、道德哲學。道德哲學的是規範、制約本能。權力哲學是放任本能,褫奪他人滿足自己。自由哲學是最大限度的合理滿足本能。哪種好一點,還是沒有標準答案的。

不過,我的選擇是自由。











羅爾斯正義


我覺得人類是傾向於惡的。因為人類的自身特點所導致的。人本身是一張白紙,但很容易被惡激發來,走向惡。我們看一下在聖經裡的夏娃,蛇是利用人的好奇,貪慾,自私等特性,引誘夏娃,使夏娃吃了善惡果做了錯事,走向惡。

在我們中國是用儒家思想,用追求做人,追求人的道德來約束自己。這樣就不讓自己向惡的方向發展。如果沒有人的道德做約束,那麼人的自私,貪婪,詭詐就會像惡魔一樣跑出來。人與人之間就會是笑容的背後藏的是刀。走到哪裡都會危機四伏,一不留神就會被別人宰一刀。即使你幫助別人,用自己的生命來幫助別人,別人也不會感激你,也會反過來咬你一口。

綜上所述,人類如果沒有道德,法律的約束,一定是惡的。


校外老師


善與生必然相聯,生善之機;惡與害必然相聯。

善必然能生,是生機所在。人之生,必然離不了生,亦即離不了善。

惡必與害相聯,沒有害,即不為惡。要害,必以先前之生為前提,要害,也需要有投入有方式方法,這些也都有所生,即必有善相生。

這問題就像在問,活人是趨向生還是趨向死?活人顯然在生之中啊,即使有人自毀自戕自殺,那也得他先活著啊。


長風浩蕩


先送你一句名人名言:人之所以講道德,只是因為受到的誘惑還不夠大。 吐一口痰獎勵一千塊你會怎麼做?殺了親爹自己和老婆孩子就能長生不老飛昇成仙你又會怎麼選?


正宗林大炮


為什麼總跳不出對人的看法呢?很多的生活在這個世界裡組成了社會,社會組成了國家,善惡不能只說人還得說國家政府,國家必須以慈善的目光看待民眾,民眾對國家的認同感歸屬感才會強烈,人民對國家的管理必須是尖銳的較真的,國家才不會欺負人民,才會認真對待國家工作。論人性的善與惡其實是沒有找到根本原因,而且還在胡亂安罪名,在製造民眾與國家的對抗。


沒草吃的牛2


從人的角度提出這個問題本身就是錯的。這就好比自己拽著自己的頭髮稱重,稱一稱自己是好人還是壞人。從小乘佛教的角度來說人本善。因為天人修羅是三善道,若不善,怎麼能生人道?從大乘究竟一乘的佛教來說,一念且不立,何況善惡。


小雪山左邊村


善惡是人類的低層次情感是互動的相生的,大多數人沉浸在裡面不能自拔,偶有幾個欲超脫善惡而自我解脫者也被命運所碾壓而不得善終。人類乃命運之載體,不具備自立和自主自由的能力,可以在順從和奴化中按步就般也可以在放縱和私慾中為所欲為,就是不能擁有自我審美和判斷,有史以來沒有人能夠超越善惡而得自由。


陽光明貞


三字經裡有“人之初,性本善”,但《易經》裡有太極生兩儀,一黑一白而且是互動的,這就是說:沒有高山那有平原,沒有好那有歹,沒有惡就沒有善的存在,宇宙的發展規律早已註定,好好看看《易經》就明白了。


春風得意18927648



一星現


惡!“人之初性本善”完全是洗腦,根本就是騙人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