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商業概念層出不窮,當前的實體店應該靠什麼?

很多商業概念層出不窮,當前的實體店應該靠什麼?

當前的3公里生活圈,是新零售業態條件下大中型實體店服務能力涵蓋的商圈半徑。因為這種說法的前提是線上線下零售的融合,有必要的物流配送加入。

那麼如何經營你的店面使其實現“3公里生活圈”全覆蓋、提高門店黏性,讓顧客成為門店的“鐵桿粉絲”?

很多商業概念層出不窮,當前的實體店應該靠什麼?

一、要打破哪些傳統思維

新零售時代,商圈和客群定位發生交錯和位移,面臨重新調整,交叉、重疊、模糊是最明顯的新特徵。經營好3公里生活圈,取決於一座零售場所或者實體店的思維和行為,取決於它是否能對那些潛在顧客產生強力的吸附性。

互聯網商業時代,信息傳播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的強化,零售門店的創新與變化無處不在,勝敗取決於能否始終給顧客新鮮的體驗。

實體店之間的競爭,是影響門店在3公里生活圈功效發揮的重要因素,但成功的卻是那些能塑造鮮明的差異特色服務、形成個性化重心,很快給消費者留下深刻記憶的門店。

3公里生活圈是新零售時代實體店基於新零售改造所推演的全覆蓋規律,它是對傳統商圈定位的自動調整,雙線融合的實體零售,藉助互聯網平臺、物流體系,傳播能力、服務能力與傳統零售相比變得非常強大,觸角會伸得很遠。

譬如一座雙線合一的現代化購物中心,智慧零售、AI智能、大數據啟動、基於手機的社交平臺連接,會使所有邊界被打破,營銷、服務、交易可以觸達很遠的角落。

所以,追求3公里生活圈效應,門店首先要擺脫傳統零售的門店結構和經營思維,建設、改造一座新零售實體店,線上線下渠道融合、數據管理導入、新營銷理念融入之外,還要不斷強化企業思維張力和服務能力的擴張。傳統的商業思維讓位於新零售、新營銷、新商業思維。

新零售時代,零售行業發生了深刻變化:

一是共享零售,從自營平臺到共享平臺,實行共享經濟體組織,推行共享商業模式;

二是賦能零售,從交易型組織到賦能型組織,實行基礎設施、商品資源和經營管理多方面賦能,激活商品的黏性,改變顧客心智;

三是精準零售,從模糊銷售到精準銷售,從單品經營到單客經營。

哪怕在一家新興零售商場,小眾零售同樣生機盎然。“3公里生活圈”,是新零售語境下的計算和存在,實體店只有走向新零售的轉變,才能經略好自己的“2公里地盤”。

很多商業概念層出不窮,當前的實體店應該靠什麼?

二、如何與“3公里生活圈”顧客有效連接?

如果我們把實體店和顧客之間的關係稱為一種連接,那麼一定需要一種工具或媒介進行聯絡和放大。這個東西就好像我們使用的路由器一樣,我們暫且將之稱為“路由器效應”。

這種路由器可能是一種業態方式,比如購物中心或者是便利店、嬰童店、汽車4S店;也可能是一種嫁接,比如雙線融合、快遞到家的植入;也可能是一種操縱情緒的場景或影響心智的IP創作。

1、卓越的商品和服務能力是天然的路由器。

生活圈來自於社群,社群是互聯網時代社群,線上線下融合的生活社交場景。實體店是通過良好的商品和優質的服務推動流量聚攏,獲得成功。在這裡,優質商品和優秀的服務就是店面與顧客之間的路由器。

眾所周知的胖東來,在新舊商業時代始終處於潮頭和前端,其實沒有什麼奧秘,靠的就是令人信服的商品和卓絕的服務。於東來說,好的商品會說話,就是這麼一個道理,優秀的商品矩陣在商場內可以獨成IP,強力撩撥人心。

2、藉助互聯網和大數據構建實體店的路由器。

如何拉動周邊生活圈向門店靠攏,使門店和周邊生活圈融為一體?

首先實體店經營者要接納互聯網商業的思維。做不了獨立的電商交易平臺,可以好好運用線上社交工具,譬如社群營銷、小程序營銷,也可以入住別人的大平臺,搭車。

新零售其中一個重要特徵是線上平臺的建立,而這個平臺重要的功能是為線下門店賦能。比如,茵曼採取發揮流量效能優勢,讓其旗下的全國店鋪一起共享粉絲資源,通過短信、APP LBS引流和線上分銷等方式,讓當地茵曼粉絲優先選擇入店消費。

採用大數據管理應用手段,做好會員精準營銷也是實體店與顧客之間連接路由器之一。精準的數據採集與分析篩選,可以幫助我們找出門店粉絲級顧客,對他們展開獨享的VIP服務營銷,這些VIP很可能會成為實現門店流量穩固、二次引流的有效觸媒。

3、重視小眾零售群體的存在,3公里生活圈內的多個小眾,匯聚一起就是“大流量”。

近年來,商場裡可能出現一些看其來較為孤立、個性的消費現象,但它絕不是偶然,也不會是個案,它是種種未來的新消費群體之一。這是零售消費市場的小眾化表現。小眾群體的出現,是新零售時代消費市場的生力軍之一,它影響著零售門店未來定位重構,同時它會促成門店思維發生兩個改變:客群定位和商圈定位的傳統邊界被打破。

長沙步步高與騰訊聯袂打造的智慧零售既是大眾體驗,也是小眾體驗,它們藉助線上大平臺、大數據運營的同時,以小程序解決成本和效率問題,尋求三個突破:傳統生活圈突破,顧客成分結構突破,空間距離突破。這種嘗試為顧客塑造了極致體驗,也我們店帶來極致效率。

胡桃裡的酒水、餐品在一番熱鬧的場景中價格不菲,就菜品而言並沒有明顯的特色風味,但仍舊使很多青年人趨之若鶩,晚一點,你可能很難訂到餐檯。那裡邊是音樂?是品酒?是消閒?是進餐?不一而足,但不同的消費者獲得不同的目的,不同的體驗,不同的價值。這種傳達,是越界的,是跨層的,甚至是交叉覆蓋的。

個性體驗越來越成為決定消費者在實體店消費的關鍵因素。不同的眼光、不同的觀察者都認可的店面,才是最好的實體店,也是在3公里生活圈內效能發揮最大化的門店。

日本的三浦展在他所著的《第四消費時代》中說道:消費的終極意義在於如何度過更加充實的人生。像今天湧現的那些社區商業新物種,它們的價值便是讓你在同一時間內既擁有良好的購物體驗,還能享受自由休閒生活不被擠佔的輕鬆,賦予顧客閒暇時間以更多的意義,才會獲得人們尤其是更多年輕人的青睞。

第四消費時代是強調個性、迴歸自然、社會共享的消費時代。這說明,我們現在的實體店除了傳統的商品、價格二元因素,除了那些新技術、新物種、新模式支撐的新零售因素外,內在的服務能力和創新水平也始終是衡量顧客體驗指數的決定性因素。

小眾群體特徵是分散,而不是數量少,這個各自分散的群體所代表的是未來零售、商品的最新趨勢,我們可以非常清晰的看到,他們是多元的、個性的、交互的,一些不同的小眾化群體以不同年齡、文化、背景、價值訴求被召喚、交集在一起。

很多商業概念層出不窮,當前的實體店應該靠什麼?


(作者系聯商專欄作者張一夫,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轉載請務必註明來源和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