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有的農村越來越空心化?這樣發展下去到底會怎樣呢?

鄉村之行


農村空心化造成的原因有很多,簡單來說就是農民僅僅依靠種植糧食換取的生產、生活資料價值已經不能夠滿足農民對日益增長美好生活的需要,這也是十九大提出的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由於糧食價格的持續走低,很多農民通過計算種地與打工之間的這筆賬,覺得種一年的莊稼掙的錢還不如出門打工兩個月掙的錢多,特別是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他們寧願去外面大城市打工,也不願留在農村種地,越來越多的青壯年勞動力流向城市,而留在農村的就只有老人和小孩。

現在國家提出的鄉村振興戰略,就是要通過吸引農村人才的迴流來改變這種局面,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最關鍵點,通過把人才吸引回鄉,充分挖掘當地優質資源、提升資源價值,倒逼特色產業提質增效,改變群眾思想觀念,帶動當地交通、倉儲、物流等基礎設施發展,推動生態環境修復整治,鄉村旅遊興起,盤活農村經濟發展動力。


農小耕


為什麼現在的農村越來越空心化?這樣發展下去到底會怎樣呢?



對於現在的農村越來越空心化,這是時代的進步,也是工業發達的結果,當然也是社會發展所必須經過的過程,畢竟現在的農村收入比較低,而且生活環境也比較差,沒有什麼大的前途和作為,因為現在農產品的價格特別低,一年的收入還不如在城裡一個月的工資高。

現在隨著國家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鼓勵農民到城市裡買房居住,以改變農民的居住環境,提高農民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當然在城市裡有很多的機會可以就業,可以增加家庭的收入,這也使得農民開始進城買房居住,從農村搬到城市裡。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這是人之常情的事,自古以來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城市裡有很好的醫療條件,教學資源,生存環境和娛樂場所,這些更是吸引了眾多的農村年輕人到城市裡發揮自己的才能,尋找自己的社會價值,當然也就是改善自己的生存質量。這也是在農村逐漸出現空心化的主要原因。

現在一些農村的女孩,結婚的首要條件必須在城市裡買房買車,到城市裡結婚過自己的小日子,這也就讓年老的父母留在了農村,也就看出了一些農村裡就剩下了留守老人,這也是社會進步的體現,畢竟時代在發展。



總之,現在的農村越來越越出現空心化,主要是年輕的農民開始到城市裡去住,改善自己的居住環境,當然也是由於現在的農民的收入增加了,有條件到城市裡買樓居住。

對於農村的未來,並不是會全部取消或消失,而且現在一些地方開始出現了合村並鎮的現象,所以這也不會使得農村振興消失,但是現代化氣息的農村已經逐漸變成了城鎮化的農村美麗漂亮。


宗元三農堂


隨著中國城市化的開展,鄉村的大量青壯年勞動力外流,只剩下空巢老人和留守兒童。勞動力流失、關係社會瓦解、管理制度難建……破敗的鄉村該何去何從?

數以億計的鄉村人口流入城鎮,大大加速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但也讓他們身後日漸遠去的鄉村變得含糊。大量農民工及其家庭的外流,對鄉村管理意味著什麼?

美國美利堅大學的呂傑在其新著《中國管理的多樣性:中國鄉村的人口活動與制度變化》中指出,人口外流瓦解了中國鄉村的社會構造,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與關係發作深入變化,並改動了鄉村的制度選擇和管理績效。

研討顯現,人口外流較少的鄉村依然可以維繫嚴密的社會關係,並使宗族和村規民約等非正式制度有效運轉。人口局部外流的鄉村,村民選舉等正式制度愈來 愈凸顯作用,也能確保較高程度的鄉村管理。但是大量人口外流的鄉村,無論是正式的還是非正式的制度都無法有效運轉,鄉村管理墮入僵局。

鄉村管理的兩個基本問題

呂傑以為,鄉村管理需求處理兩個基本問題:集體行動與問責。

分權化變革以後,鄉村根底設備的資金主要來自上級政府的轉移支付、村集體經濟和村民集資。農田水利設備的投資、建立和維護,顯然離不開村民的投入和奉獻。

為了防止少數人的搭便車和投機行為,就需求在村民間達成共識並有效監視。只要對違背規則的人予以懲罰,才幹使集體行動成為可能。

與此同時,問責也是鄉村管理的關鍵所在。村民必需對村委會和村幹部停止監視,防止他們私吞、挪用或糜費公共資產和資金,並催促他們提供良好的公共效勞。

鄉村管理的兩種制度

呂傑指出,無論何種制度,只需可以處理集體行動和問責問題,就能有效運轉。根據其來源和方式,管理制度能夠分為內生的非正式制度和外生的正式制度。

內生制度包括宗族、宗教、協作社等社會和經濟組織,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彼此信任和交往標準。內生制度依賴社會關係、名望和共識,常常需求長期的交往和互動,而不需求政府等外部機構強加。

外生制度包括集體公社、村民選舉、村黨支部、司法機構等,常常是政府從外部強加的正式規則,是 “放之四海而皆準” 的。

不同制度依賴於特定的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又遭到社會構造的影響。在影響社會構造的要素中,城鄉人口活動是最重要的。

內生制度與外生制度的轉換

中國傳統的鄉村社會是熟人社會或關係型社區,人與人之間頻繁互動且關係嚴密。大家 “抬頭不見低頭見”,並信守同樣的社會共識。這種社會環境下內生的非正式制度愈加適用,而外部強加的正式制度常常難以奏效。

但是,大量鄉村人口流入城市,改動了鄉村的社會構造,並使內生制度所依賴的社會環境發作變化。中國鄉村日益演化為生疏人社會或鬆懈型社區,人們變得以自我為中心並追求短期利益。

人口外流帶來了新的信息、生活方式和糾葛處理方法,瓦解了內生制度的運轉根底,使其效果大打折扣。在人口外流的助推下,本來不佔優勢和效果不佳的外生制度日益被人們承受,並逐步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在人口大量外流的鄉村,社會構造趨於原子化,社會環境改頭換面。由於缺乏最少的社會共識,人與人之間很難協作和諧和,無論是正式制度還是非正式制度,都無法有效運轉。此時,人們不得不 “各人自掃門前雪”,這使鄉村管理績效低下。

關於鄉村管理制度的選擇研討

為了考證上述假定,呂傑根據 2008 年對 356 個行政村 4000 餘人的調查數據,包括亞洲晴雨表調查和全國鄉村調查,停止了研討。

他以鄉村依據人口變化而調整土地分配的難易水平,來權衡內生的非正式制度。人口構造變化後需求調整土地,但村民能夠依法回絕,此時常常需求商定俗成的村規民約來停止調解。假如可以容易地調整土地分配,以順應村內人口構造的變化,那麼就闡明該村的內生制度較強。

關於外生的正式制度,則以村民選舉依照法律規則執行的水平來權衡。只要在村民選舉委員會的組織、候選人的提名、正式候選人確實定和候選人數量等方面都做到透明公開和公平公正,才幹闡明正式制度是穩健的。

研討顯現,只要約 14% 的受訪鄉村能夠較容易地調整土地,只要約 10% 的鄉村樹立了公開公平的村民選舉制度,而同時具備兩種有效制度的鄉村缺乏 2%。換句話說,近 3/4 的受訪鄉村未能樹立有效的正式或非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招致內生制度失靈

在控制了經濟、人口、生態和政治要素後,研討發現,只需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的其中一種發揮作用,就會使包括自來水、村內道路、水利工程、其他公共設備和公共福利等在內的公共產品得到有效建立和維護。

長期在本省其他城市或外省務工的村民比例越高,內生制度就越難以奏效。緣由有二:一方面人口外流讓人們的社會觀念發作了變化。在人口外流較多的鄉村,村民對鄰里的熟習水平降低了,人們越來越不在乎其別人怎樣評價本人,也愈加不認同老人和道德模範的聲威。

另一方面,在人口外流較多的鄉村,人們不再認同應該為了集體利益去犧牲個人利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也在從培育長期社會關係轉向注重短期個人利益;糾葛處理的方式也從 “和稀泥” 或 “各打五十大板” 的調和理念,轉向是非對錯要黑白清楚的觀念。

換句話說,人口外流招致內生制度賴以為生的社會環境發作了深入變化,而這是內生制度失靈的關鍵所在。

人口外流適中才幹樹立正式制度

人口外流固然會讓人們趨向於選擇正式制度來處置糾葛、災難救助和私人借貸,但是人口外流比例過高的鄉村,與人口外流比例過低的鄉村一樣,都難以樹立正式制度。

只要在人口外流比例適中的鬆懈型社區,人們才會選舉村委會、民政部和信譽協作社等正式制度來處理個人的糾葛、救災和借貸需求。而在人口外流很少和人口大量外流的鄉村,人們很少選擇正式制度,反而主要依賴於家庭、親戚朋友和宗族等私人手腕和非正式制度。

同樣在村民問責方面,在人口外流比例過低或過高的鄉村,人們對村民選舉的信任程度很低,且不以為村民選舉和村委會是有效監視村幹部的主要手腕。

除了上述量化剖析,呂傑還基於實地訪談和案例剖析來豐厚這些研討發現。量化剖析能夠檢驗關鍵變量之間的關係,但截面數據無法闡明因果關係和發作機制。案例追逐和深度訪談則加強了研討的縱深性,使之能夠解讀現象背後的內在機理。

中國鄉村的將來向何處去?

學問精英和青壯年勞動力出走鄉村,留下無人照料的老弱婦幼。大量人口外流使村民之間的社會交往減少,人與人之間變得越來越生疏,特別是人們觀念的變化,對內生制度所賴以存續的社會根基——信息活動和社會懲罰這兩個關鍵機制——形成了摧枯拉朽的腐蝕。

與過去更注重集體利益、長期開展與調和共處的觀念不同,外出務工人員更傾向於認同個人至上、短期主義和自我中心,這使鄉村傳統的社會交往發作猛烈變化,社會關係更為慌張,以至矛盾糾葛也難以調和。

有人說鄉村的復興能夠寄希望於返鄉農民工,他們的受教育水平、工作技藝和視野都要優於沒有外出的村民。但是,這些重生代農民工由於對鄉村缺乏認同感和歸屬感,並不會真正地關懷鄉村管理。他們愈加嚮往城市生活,哪怕那裡的工作艱苦、生活困難。

不過,即使是留在城市的村民,也同樣能夠為家鄉的開展做奉獻。外部力氣的介入會使鄉村社區得以重建,並激活中央管理的制度根底。他們能夠為村莊帶去新穎的血液,讓村民間的協作與諧和逐步加強。

更重要的是,各級政府應該增加嚴重人口外流地域的 “三農” 預算資金,增強監視並有效應用這些經費,以推進鄉村管理的轉型。

人口活動凸顯鄉村管理複雜性

鄉村勞動力的活動,讓鄉村管理的複雜性進一步凸顯。能夠預見的是,城鎮化進程和人口遷移的加速推進,會使越來越多的鄉村從關係型社區轉向鬆懈型社區,進而墮入原子化社區。如何管理這些形態不一的鄉村,是將來社會的一個嚴重應戰。

基於村規民約、宗族嫡親、宗教信仰和互惠互利等樹立起來的內生制度,正漸漸復興為村民自治的主要根據;與此同時,國度有認識地推進村民選舉和民主治 理等正式制度在鄉村生根發芽;此外,大量村民外流會對村莊構造和社會環境形成重塑。這三股力氣交錯在一同,為我們瞭解中國鄉村管理的多樣性和多變性提供了 絕佳的時機。


農家百曉生


農村空心化是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最後種地的只會是農場主

答主也是西部一個小山村的人,我就用我一個農村人的身份來說,為什麼農村小農經濟消亡是必然趨勢。

曾經的我們的村子到鎮上要走2小時山路,那時候村小已經破產,而我小學只有去鎮上念,答主每天6點起床然後去上學,一走就是6年,記憶最深的就是每天打著手電和爺爺一起走山路

我從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努力唸書,一定不要在種地了,現在我應該算是初步走出來了

而農村的人為什麼會越來越少?

第一人才的外流,所有農村的孩子唸書的目的都是為了走出山村,當我們這樣的孩子真正憑藉高考走出山村後,有多少人會願意回到那個貧窮落後的山村呢?而且回去能幹嘛?種地嗎?

第二種地不賺錢,現在的農村都是小農經濟,一家一戶一年能種多少地?能賺多少錢,我記得我家那時候種地,年年連書本費都交不起,開學就得賣稻穀,就這樣的經濟大家還指望農民能好好種地不出去打工?

第三農村基建差,除了鎮上有所謂的基建,我們這種西部小山村連個小賣部都難尋,買什麼都得趕集,趕集來回就得半天甚至一天,這種事兒說給城裡人都是不可思議的


就這三點,我是不會想回農村種地了,但是落葉歸根,農村的家現在在我看來就是一個度假的地方,真正生活還是得在城市,當你享受到快遞送貨上門,外賣送貨上門,看病直接掛號,出門就能滴滴,想吃什麼就能吃什麼的生活,你們覺得還能回的去嗎?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

最後,農村的教育資源極其不平衡,我當時鎮上中學數一數二的成績在縣裡面的中學就是垃圾!鎮上我記得當時200多個同學,真正能去縣裡上高中的只有不到40個人,剩下的同學能幹嘛呢?初中輟學很正常,所以以後我有孩子也不會讓他回農村去了


現在農村的家只能用來憶苦思甜,不能長住,也許當我老了還是會回去守著一畝三分地吧

而現在的農村的空心化,對於西部山區來說,種經濟作物了比如水果,因為沒有辦法大型收割機去,非平原地區的發展未來只能是被果場主承包種水果之類的。

而平原,著名的關東平原,現在已經沒啥真正的農民了,據我所知東北大塊大塊的地被農場主承包,然後請當地農民幫忙種,按天算錢,這還不是最後農村的落幕

真正的落幕應該是美國那種,一個人種幾百畝地,全靠機械化設備種地


touma saya


農村越來越空心化是因為大多人都外出打工

剩下的都是一些老人婦女以及孩子

我覺得這是件好事

農村人從以前的靠土地吃飯逐漸變成了以務工為主

這說明社會在進步人民的生活水平會更好

至於你說的發展下去會怎樣

其實這個不用太擔心

新農村建設就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

把多個村莊甚至一個鄉鎮的人集中在一塊建設新農村

人口得以聚集生活水平會提高

土地的使用率會大大增加

外出務工的農民可以把土地承包出去

當土地規模化種植之後必然會出現大量的工作崗位

而那些留守在家的人也可以在家就業

總的來說新農村建設可以很好的解決空心村的問題


村西頭小張


一些偏遠落後的農村特別是山區,一些村莊就剩下了老人和年幼的兒童,年輕人幾乎看不到,儘管江浙一帶的農村小洋樓比比皆是,也是如此。這種情況越來越多,也就是大家說的農村空心化現象。而且,這些空心村,產業空殼、文化空洞、土地荒蕪。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熱鬧起來,為了團聚子女回家看看,春節幾天大量返鄉就是春運現象。

為什麼會出現空心村,是什麼原因呢?其實很簡單。從大的方面講,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在鄉村最為突出,農業上表現為農產品階段性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農民適應生產力發展和市場競爭的能力不足,農村環境和生態問題比較突出,鄉村治理體系、治理能力和城鄉之間要素合理流動機制不健全。

從條件上看,城市有很好醫療、教學、生存環境和娛樂場所,這些更是吸引了眾多的農村年輕人到城市改善自己的生存質量。年輕人考大學報考大城市的多,畢業後基本不回家鄉就業,而且會在工作的地方紮根,在外面呆久了也都不願意回來了。儘管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亞歷山大,上大學以及打工的都不願意回去。聽說,現在就連村支書和村委會都並不一定住在村裡。現在的農村收入比較低,生活環境也比較差,有些農村年輕人一年的收入還不如在城裡一個月的工資高。不上大學的一些農村的女孩,就是俞敏洪說的那個意思,結婚的首要條件必須在城市裡買房買車,到城市裡結婚過自己的小日子。

從社會發展看:我們國家由大農村向小農村轉變,由落後的農村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發展。隨著城鄉一體化的推進,鼓勵農民到城市裡買房居住成為市民。記得我92年去美國,看到高速公路、超市等等,和我們差距太大了。那時,北京人、上海人都想出國,甚至叛逃、偷渡。為什麼北京人願意到美國甚至到中部的一個小城去,不就是差別嗎。現在,留學生都願意回國幹事創業,原因是中國發展了,高鐵、外賣比美國方便。

農村的老年人一部分不情願地進城給子女看孩子,其它的只能打發時間天天曬太陽玩。城裡的老人,想著找個山青水秀美輪美奐的地方養老,目前還沒有,個別的去三亞過幾個月的候鳥生

活。我過去說過,窮人進城,富人進山是個趨勢。沒有汙染的虛擬經濟,受到大城市的歡迎,一些傳統的有汙染實體經濟遷往了農村。


其實這都是過程,從發展的眼光看是好事。最多再用一個40年,問題導向,迎難而上、埋頭苦幹、開拓進取,科學把握城鄉的差異性和發展走勢分化特徵,想幹的事都能實現。我是這樣考慮的:

引導願意進城的人進城。特別是發展特大的城市群。在珠港澳大灣區、長江三角洲、京津冀建成三個世界一流的特大城市群。不要怕大,一個億以上的人口規模,經濟總量每個達到10萬億是可以達到的。

鼓勵願意種糧的人去種好糧食。多一些農場主,成為職業農民。加快構建現代農業規模化糧食生產和經營體系,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這是我們生存之本。

統一修復好農村的環境。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把山水林田湖草作為一個生命共同體,進行統一保護、統一自然修復。一些空心村逐步變成無人區,不要再建新房子了。幾年就可恢復森林植被,就可逐步恢復原始林,讓給老虎、大象、狼、麻雀、蝴蝶等野生動植物棲息生存,給它們一個樂園。

分流老人到風景好的地方養老。在環境好的農村改造建設一些康養小城,要大一些,應該能容納幾萬人甚至幾十萬人。建設一些休閒觀光園、森林人家、特色森林小鎮等,對於國人旅遊來說,綠色自然資源可以開發旅遊,農村變成景點。

我想,空心鄉即將出現。若干年之後,空心縣也會產生。梅州、運城、定西、阜新、普洱、忻州、固原、臨滄、河池、平涼等地級市如果發展慢了定會有空心的。說不定鄭州、長春、合肥是不是也有可能成為空心的大城市?


林區見聞與對話


你好,我是【鄉村看景】,惟願以筆寫心的文字,撫慰您的心境,點亮您的心燈!


農村消失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也會越來越少,為什麼農村現在人越來越少!都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一直以來我們農村人都是在家種地養殖點牲畜維持生活,近些年來種地已經維持不了正常生活,化肥、農藥、柴油價格越來越高,糧食價格卻多年不漲,在土地上投入越來越多,收益卻是越來越少,現在連收支平衡可能都很難維持,農村個人養殖在環保問題上基本無人達標,再加上這兩年豬價跌幅太大和非洲豬瘟的蔓延,個人養豬戶也是逐年減少,越來越多的人外出打工了,年輕一代的在外工作後多數在外安家落戶,這也是人少地空的原因。

農村現在也不是以前的農村了,也可以說是山不綠了水也不清了;一方面是以前農村人對環保意識單薄,沒有充分認清方便實用的塑料袋對環境的危害。另一方面是現在國家對環保環境保護越來越重視,汙染嚴重的企業在城市周邊不好看了。現在這些企業都遷往了農村,城市的霧霾是減輕了,但農村的藍天白雲看不見了,為什麼農村人現在癌症幾率這麼高,那些整天禁止農村人不能這樣那樣的專家們研究過了嗎?土地流轉可能很快就要實現,但是像一些人說的讓農村人來承包也是不可能的,我也見過土地流轉的農場主,沒有一個是農民,規劃承包的時候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情,承包到手以後都是私人莊園蓋樓養老的地方,更有甚者土地到手後,一畝地就種上幾棵果樹等國家補貼,地裡的草都比果樹高,我一個戰友告訴我說:他們那裡承包一百畝地以上,國家每畝地一次性補貼一萬塊。如此高的補貼能輪到農民嗎?這可能也是現在眾多大佬投資農村產業的原因吧!


鄉村看景


我來說一下。現在我國農村人口流失嚴重,特別是有的鄉村本身經濟不景氣,對人口的吸引力不足。年輕人考大學報考外地的居多,畢業後基本不回家鄉就業,而且會在工作的地方紮根,在外面呆久了也都不願意回來了。現在就連村支書和村委會班主任都並不一定住在村裡。在很多地方,除了老人跟殘疾人之外,在農村居住的年輕人很少,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熱鬧起來。


人口大量外流,最後很多村成了空心村,這是不可迴避的事實。而且,這些空心村,既表現為產業空殼化,也表現為文化空洞化、人口老齡化和居民非農化等現象,問題是很嚴峻的。雖然從積極的層面來看,農民到城裡打工,也是增加了收入。但是,青壯年到城市打工,卻是城市對農村的吸血,因為城市只接納有貢獻力的青壯年,卻因為公共服務、社會保障等各種原因在某種程度上並不願意接受他們年幼的孩子和年邁的父輩,而讓他們依舊留守在農村,這是問題的關鍵。

  

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素質、發展壯大農村經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等方面入手,久久為功、綜合施策,最後才能標本兼治。

有三點思考和建議:

一是加快戶籍制度改革,逐步弱化乃至取消與戶籍相聯繫的城鄉分離的各種制度,從而保障勞動力的合理流動,逐步消除城鄉差距。

二是積極盤活土地,加大土地流轉力度,提高土地利用率。

三是強化村級組織建設,增強農村基層組織的“三力”和村民自治組織的活力,夯實農村發展基礎。

四是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落實民生保障政策,完善社會保障機制,規範和完善城鄉低保、農村五保供養、城鄉醫療救助、扶殘助殘等制度,加強對留守兒童老人的關愛。


東北振興衝鋒號


是的,現在農村很多空心村,有的村子基本上看不到年輕的面孔,都是些留守老人、婦女、兒童,由於種莊稼不掙錢,大量青壯年都外出打工,國家近年來也十分重視這方面的問題,很多地方政府給予扶持、優惠政策,鼓勵農村年輕人回鄉創業,那麼我覺得導致農村出現空心村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01.在農村種莊稼,肥料、成本、人工開支不斷增加,而種出來的莊稼除去成本和運輸往往就沒什麼錢賺了,有的地方種莊稼一年的收入還不如在外打工三四個月的收入,所以導致年輕人外出打工。

02.很多農村年輕人羨慕城裡便利的條件、時尚的生活、不願再過父輩們那種面朝黃土背照天的生活,都希望進城尋找機會,改變自己命運。

03.從農村走出去的大學生,大學畢業後,在農村沒有適合自己的專業特長,所以留在城市裡工作就業。

04.一部分年輕人通過自己的打拼,在城市裡逐漸立住了腳,選擇了在城裡購房定居,自然也就不會再回農村了。


直擊公共熱點


改革的政策是錯誤的!是哪個專家出的瘦注意!農民不象農民!工人不象工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