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陽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央電視臺中英雙語推向世界


河南安陽呂村鎮,在安陽市東28公里,省道安楚公路橫貫中部。其最為有名的是呂村戰鼓,是舞蹈領域中獨具特色的民間文化藝術瑰寶,據說源於姜子牙,現是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此圖是呂村鎮政府門口的綜治中心

相傳,武王伐紂時與哼哈二將遭遇,連敗數陣,九天玄女便示意姜子牙用鼓來破二將邪法。武王連夜做大鼓99面,擂鼓助陣,大敗哼哈二將,因此有了“擊鼓震天將”的傳說,據說這就是呂村戰鼓的起源。此圖是呂村戰鼓的宣傳條幅

呂村戰鼓曾一度面臨失傳,經搶救,現在發展到有180面小鼓、16面中鼓、2面大鼓,1面超大鼓,還有鼓器100多套,可以組成一支500人的龐大表演隊伍。此圖是直徑3米的大鼓

2014年春節正月初五,中央電視臺對呂村戰鼓表演進行了現場直播報道,恢弘的表演陣勢和隆隆戰鼓的奏響,伴隨著中、英文兩種語言的解說,通過央視多個頻道,將這一渾厚的民間藝術表演,傳播到了世界各地。此圖是演練中的呂村戰鼓

1955年,呂村戰鼓曾代表安陽參加第四屆河南省民間藝術音樂舞蹈會演,榮獲一等獎。但從1957年開始,“大躍進”“文革”等使這一民間文化藝術遭到衝擊,擱置了很長時間,幾近失傳。此圖是演練中的呂村戰鼓

後來,呂村鎮南太生老人出於對戰鼓的偏愛,他決定把呂村戰鼓恢復起來。於是,重新尋找做鼓人,做鼓12面,又購置樂器,在老藝人的協助下,培養出4名鼓手,挽救了這一瀕臨失傳的民間藝術。此圖是演練中的呂村戰鼓

在此後的幾十年時間裡,不斷演練、摸索、完善,最終形成了現在的簡譜。現在的簡譜分為4段、6大部分,共16個鼓點,其中,咚、太、呔、鏘等均代表不同的樂器。此圖是辦公室牆上圖文並茂的簡譜

農民之手雷響呂村戰鼓,時而如雷霆萬鈞,驚天動地;時而似萬馬奔騰,所向無敵;時而急轉直下,像雨打芭蕉,歡快清脆……中間還夾雜著激昂的吶喊聲,鼓聲氣勢如虹、排山倒海、充滿文化底蘊。此圖是演練中的呂村戰鼓

呂村集人對戰鼓的熱愛已經融入到了骨髓裡,一說打鼓就上癮,勁頭十足。但是,這些文化水平不高的農民要學習、掌握戰鼓並非易事。此圖是練習完戰鼓滿面笑容回家的戰鼓隊員

一名戰鼓隊員曾經說:“記得學打鼓時,跟著了魔一樣,天天黏著老鼓手讓人家教,為練習鼓點節奏,回家後做飯敲鍋蓋,吃飯敲桌子,就連躺在床上也拍會兒肚子呢!”此圖是演練中的呂村戰鼓

這是憑著這份熱愛、這份執著、這番心血,呂村戰鼓雷響了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中央電視臺走向了世界。此圖是為呂村戰鼓的配樂

【《布衣鏡界》關注百姓生活 弘揚傳統文化,感謝您的評論、收藏、點贊和轉載,敬請點擊“關注”並查看我的前期內容,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