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被逼著上興趣班的你如今感謝父母嗎?

鬱郁沙月


網友1:我的爸爸和媽媽在我很小的時候就意識到孩子要有一個快樂的童年,所以我小時候基本上是處於放養狀態。只是媽媽還是覺得,女孩子嘛,學一點舞蹈有利於好氣質的培養,所以說我就只學習了舞蹈。

後來媽媽就準備生弟弟了,所以我就去跟奶奶在一起了,畢竟年紀小,聽到很多應該還給孩子自由的論斷,又因為舞蹈班上課的頻率太高了,所以就萌生了不想去學的想法。於是自從一次請假以後,就再也不去了,奶奶管不了我,媽媽實在是沒空管我,在4年級的時候我就把學了好幾年的舞蹈扔了。

再後來長大了,上了大學,看到別人都有自己的一技之長,不光有好的氣質,還有自信,於是看到自己什麼都不會就有些後悔了,當然是怨不得媽媽的,只是後悔當時為什麼沒有堅持下去。

網友2:8歲爸爸讓學的鋼琴,那時真的不想學,上課也不認真上。學了半年就不學了。其實10歲左右就後悔了,小學畢業後爸爸又說要不再去學吧。可是自己覺得都是幾歲的孩子學的,我一12的去不好意思。然後學琴這事就不了了之了。現在快30了,想想沒聽爸爸的話學好鋼琴就後悔。要是學好了現在還能教兒子彈。教小朋友彈琴比上班輕鬆多了。所以家長記住了,要麼就挑孩子有興趣的,要麼就強勢點管嚴點必須堅持下去。當然不建議什麼都學孩子連玩的時間都沒有。只要轉發分享就可以月入過萬,很多50多歲的網盲,包括90後做了一個月就月入過萬了,花平時該花的錢,賺平時賺不到的錢,沒有任何風險!如果你有夢想,想了解更多,歡迎添加衛星:18251934492

網友3:農村長大的娃,從來沒有上什麼興趣班,倒是上過班主任在暑假辦的補習班。小的時候沒覺著什麼,因為周邊都是一樣的小夥伴,整天玩遊戲上山下田多嗨皮。但當我對這些興趣班的東西發生興趣,以及與城裡的同學對比時,我是多麼渴望小時候能有興趣班可以上呀。

因為學習成績不錯,考上了本地最好的高中,同學也有不少農村的,但還是城裡的多,那時就羨慕他們多才多藝。後來到了大學甚至現在工作了也是一樣,對音樂美術舞蹈等藝術方面一竅不通,對比周圍有的會彈琴有的會寫字畫畫,覺得自己的生活少了一份雅趣。

網友4:我出生於農村,憑著自己的堅持和努力考上了985大學,真的很不容易。記得經常因為家庭困難,一餐只能就著白開水啃一個饅頭。大學別人生活費800、1000的時候,我的是一百。經常被同寢室一個家庭條件好的女生惡毒的嘲笑。大學很多生活費都是自己勤工儉學賺的。所以我除了唸書,什麼都沒學過,唱歌、畫畫、音樂都是一竅不通。呵呵,記得大學教舞蹈的時候,我聽不懂節拍跟不上舞步,那個時候看到別人異樣的目光其實很自卑的。

網友5::非常希望當年父母能逼我上個興趣班。不至於現在連個啥特長都沒有。每每學校文藝表演的時候,看著那些吹拉彈唱的孩紙,我都會無比鄙視自己的平凡吶。每逢看看這些有特長童星們,都無比的羨慕吶!

網友6:其實我現在挺後悔那時候沒有堅持去興趣班。二胡學了兩個學期,媽媽認為是費錢沒用的特長,老師都來家裡遊說了,說我有潛力,只是媽媽硬不讓我繼續學下去了!畫畫也是,學了十年,最後中考我們那一屆取消特長分,不上不下考了一個當地的美專,爸媽也是讓我不要去了,讀一個技校早點出來工作減輕家裡的負擔,最後什麼也沒學會,也沒有因為上了技校就找到什麼好工作。如果我那時候堅持現在是不是也有不一樣的結果了!

網友7:小時候爸媽問我有沒有興趣學這個,那個的,我總是說不要。因為小孩子貪玩,總想著可以多玩一會,爸媽太尊重我的意見了,然後就沒有然後……結果後來上了學,看到同學會彈琴,會唱歌,會跳舞,那叫一個羨慕嫉妒啊!自己只能默默地在一邊想,如果我當初遇到一個專制一點的父母,也是不錯的。再後來,大學的專業選擇了學前教育,需要學鋼琴,畫畫,聲樂,舞蹈,每天都要哭暈在宿舍了。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技多真的不壓身!


全世界你最懂嗎


被逼著練了5年羽毛球,6年的某國樂(真的很不喜歡不想打出來樂器的名字),也被逼著練了三年舞蹈,只有舞蹈沒有堅持下來。結論是上了大學之後因為羽毛球特長加入了校隊,認識了很多非常棒的學長學姐,還有學校的老師和領導,所以課餘時間挺快樂的。因此挺感謝當時爸媽每天送我去練球,不過羽毛球我練的時候有很多好朋友,所以不是很抗拒,最多也就是練體能的時候特別累,會抱怨幾句。至於那個樂器,雖然練了六年,也考了九級_(´ཀ`」 ∠)__ 但是真的發自內心的討厭那個樂器,所以考完了九級我也上初中的時候,我就跟我媽說堅決不會學了。當時家裡人也說“不學可以啊,將來有的是你後悔的時候……”但是直到現在我都完全不後悔,我就是不喜歡,上了大學之後偶爾提起,家裡人還是會說“將來你肯定會後悔的”也不知道將來是什麼時候 所以我覺得堅持了三年,這個興趣可以漸漸被稱為你的“特長”,可以成為你交朋友的工具的時候,如果還是完全沒有興趣,甚至很抗拒,就果斷拒絕,大人有的時候總是會有過來人的迷之自信。


我是羅小峰


其實我更感興趣的是提這問題的人,您希望得到肯定答案,然後理直氣壯地逼孩子?

被逼著上的興趣班還是興趣班嗎?我有個高中同學,從小被當教師的父親逼吃雞蛋,每天至少一個,上高中後見了雞蛋就討厭,更不願吃了。在80年代的農村,每天一個雞蛋可能是很多人的夢想,但變成不得不完成的任務,就有了壓力,有了厭惡。

興趣班也是一樣。可能剛開始孩子喜歡,後來又不想去了,是真覺得沒興趣還是不願吃這個苦?逼也只能一兩次,並抓住這一兩次機會讓孩子儘可能地有成就感,興趣或成就感才能促使孩子不怕苦累地繼續堅持。所以常說要多鼓勵,鼓勵就是肯定孩子的進步,讓他有成就感。


在職媽媽


被逼著上興趣班的你如今感謝父母嗎?在我看來曾被逼著上興趣班,只有吃到生活中的苦,真正體會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才會打心底感謝父母,否則心裡可能有的只有怨恨。

朋友蓉上幼兒園時,她父親身患重症,辦理內退在家修養調理,所有希望自然都放在作為獨生女蓉的身上。除了學習以外,就是各種興趣愛好培養:禮儀、寫作、舞蹈.....除此以外任何家務事都不需要她觸碰,蓉可謂標準“十指不沾陽春水”。

在父親的巨大壓力下,蓉學習成績一直穩居班級第一,即便如此寫作培訓依然被爸爸嚴格要求,每天硬性要求必須完成一篇日記,多半成為蓉情緒發洩的產物。

禮儀的培養更是蓉心底的傷。有次家裡來了長輩,因為當天參加學校活動很累,蓉進家門後沒有及時跟長輩問好打招呼,她爸爸除了狠罵她一頓,說她:連這麼簡單禮儀都做不到,花錢花精力的禮儀培養要做什麼?第二天責罰她走路上學。

蓉後來聊天說:雖然她從小樣樣優秀,但只是表面風光,內心實際始終是陰暗的。直到上大學後,她脫離父親的束縛,不受父親約束。在與父親一次爭執後毅然離家出走並賭氣嫁給一個孤兒。

蓉各方面技能優秀,但生活能力完全等於零。這種婚姻註定不能長久,婚姻崩潰她依靠當年所學專長快速立足,找到自身真正價值,開始後悔當初對父親的違抗,併發自內心的感謝父親曾對她的相逼。

這個真實故事看起來有點沉重,但實際在我們身邊卻比比皆是。父母愛得不得法,孩子缺乏生活閱歷而無法體會父母深沉的愛,當真正體會到生活中的苦與磨礪後,才能悟到父母逼得有多兇,愛得就有多深吧。


南腔北調人


八十年代,農村出生,家裡條件也差,從小到大沒上過興趣班。現在我兒子面臨即將上興趣班的問題了。

對於興趣班我是這麼認為的,小孩子小時候對很多東西還沒有完全的認知,可能有些東西他們第一眼看到了就很感興趣,也可能有些東西他們第一次看到並不感興趣而以後的慢慢接觸中產生了興趣。所以我覺得在報班的時候家長不應該把自己的喜好強加給孩子,不管孩子是不是有興趣。我覺得應該是讓孩子多方面接觸,通過一段時間的接觸來判斷他是不是感興趣,然後在決定要不要長期培養。

興趣班是為了激發孩子內心潛在的興趣和愛好,讓孩子在自己喜歡的領域有所收穫就好。我不建議帶著很強的功利心去看待興趣班,你覺得呢?


mobeicizui


抱歉,小時候並沒有上過興趣班!

但是我覺得父母把最好的教育條件都給了孩子,並不是孩子們想要的!

所以這個問題我覺得應該大部分孩子都不會感謝父母的,小時候大部分都是被逼學習的!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學習興趣班對於孩子之後的學習還有發展都有很大的幫助!

家長們一定要去了解孩子的內心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而不是一味的去給予孩子一些自認為很好的東西,孩子不會這麼認為!

家長在選擇興趣班的時候也要尊重孩子的意見和想法,孩子不反感的話可以培養一下孩子的思維能力,目前在國內算是比較熱門的一個類型吧!


小數課代表


我從小到大沒上過課外班,興趣班。

當時家裡條件不好,特別羨慕有一技之長的人,記得高中時班裡有個女生鋼琴過了10級,覺得她在班裡男生心中的地位陡升,覺得那個女生特別有氣質;


大學宿舍有個女生有美聲專長,每年演出,從學校到省裡都有她,羨慕的不行不行的。


覺得自己除了學習什麼都不會,感覺傻傻的。有條件有能力的情況下,還是讓孩子學個興趣挺好的。


空中的燕兒


70年代出身的我,當時沒有什麼補習班和興趣班。我也非常感謝我的父母,是他們給了我一個自由自在的童年,無憂無慮的生活。很多現在孩子都不知道的遊戲,拍毛號、砸方包、滾鐵環、彈彈球。我都非常在行,現在更是我和當年小夥伴(現在的老夥伴)一起吹牛打屁的談資。


累了先趴會兒


我從小到大沒有上過興趣班兒。很是羨慕。現在的孩子能夠去學一個興趣班兒。最起碼算是一種一技之長。在學校有活動的時候能夠展示一下自己。我對我的孩子課外興趣班就是和他說好,讓他自己選個喜歡的,一直堅持下去有所成績!而不是隨波續流!


暖語格格家


一個人總得有一兩樣興趣,不然會枯燥煩味,也少有朋友。

喜歡不叫興趣,堅持下來的喜歡才叫興趣。小孩子做事常常是三分鐘熱度,三天打魚兩天曬網。需要家長引導和督促才行,有眼光的家長都會善於發現孩子的長處,然後加以培養。

作為小孩,他當時可能不會理解父母的用心,只有長大了才會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