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霸佔大清土地,為何李鴻章卻說不要去爭回來?

用戶65146878


對於這一問題,大部分提的都是新疆問題,我進行一下補充。但簽訂《辛丑條約》前後,李鴻章意圖出賣東北、新疆的利益其危害更大。前者我們靠我們的能力要回來了;後者則確實有“狗咬狗式的帝國鬥爭”的負作用,我們才能等待時機再打回來。

(1)李鴻章到底說沒說“放棄”新疆,並對崇厚袒護毫無道理

放棄新疆是李鴻章的一大汙點,雖然有些人說李鴻章沒說“放棄”二字。

正如李鴻章舉例比照土司或朝鮮的情況,但問題是這就是在一步步的“放棄”:即土司是中國領土、朝鮮已經不是中國領土而是藩屬國。這只是文字遊戲而已。

在慈禧袒護、李鴻章支持下的崇厚花了30萬兩出獄,後安然死去

按照清廷的說法:新疆是乾隆打下來的,那是“祖宗功業”,作為漢臣他怎麼敢直接說。對於崇厚簽訂合約出賣伊犁利益的問題,要不是左宗棠、劉坤一等人強烈發對崇厚也不會受到制裁。李鴻章對於崇厚的袒護有目共睹,什麼簽訂的條約就不能反悔?你不經請示的條約就應該不承認。

你大臣甚至總統、國王在外面簽訂的條約,回國後還要經過總統(國王)同意或議會同意。不同意的事情多了。就算都同意,新上來的總統照樣可以推個八九個、重新談判更是常事兒。

(2)1900年,李鴻章欲出賣東北到新疆整個北部領土

正如我在回答“李鴻章是怎麼死的”(2018年9月4日)這個問題時所說,梁啟超先生因為並非“實權人物”“外交人員”,在其著作中錯誤地將清廷拒籤《奉天交地暫且章程》的功勞給了李鴻章。實際上,確實當時主持談判的人員楊儒拒絕接受李鴻章、弈劻等人地指示,拒不簽署該章程,以有病、跌傷為由頭拖延時間。

終致,英美法日等國聯合阻止清廷同意該條約,張之洞等人堅決反對下,清廷才專門給李鴻章下命令不許簽約。所以,李鴻章才到死也不敢簽約。

該事件的完整經過參考本人回答的“如何評價梁啟超先生”這一問題(2018年3月17日)


坐古談今


李鴻章是大清唯一一個對國外形勢有清醒認識的人,他可以在列強中,權衡利害。使弱小的清朝可以獲取更多的利益,李鴻章外交能力是很強的,比如他知道英美不希望沙俄在中國東北過於擴張勢力。



林則徐說大清最大的威脅是北方沙俄

林則徐在鴉片戰爭後,他就說過北方的威脅要遠大於沿海。而李鴻章也認識到了這一點,他之所以說不要去爭回來,那是因為他和沙俄打過交道,知道沙俄自古就有非常強的擴張意識,而且這個民族非常的富有對武力的崇拜。

李鴻章明白憑當時的大清國力,是不可能要得回的,而且一旦因為這件事情給了沙俄口實,反而會導致沙俄藉機侵入中國東北。而那是大清將無法利用國際社會來周旋,而且可能又要多一條條約,那可不是租借,而是直接明搶。

所以鑑於國力有限,且東南還有其他列強,而且東亞還出現了更具有侵略性的日本,李鴻章明白,大清決不能得罪沙俄。

李鴻章明白沙俄在東北的擴張,終究會導致其他列強勢力的抵制

沙俄在東北的擴張,尤其是修建西伯利亞鐵路的行為,引起了包括英美在內的西方列強的高度關注,他們一心想遏制住沙俄的步伐。於是找到了亞洲的日本,此時的日本對沙俄的擴張行為十分不滿,在擁有英美支持後,日本發動了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中,日本受到來自英美的財政支持,大量購買了日本戰爭國債,而且最後出面調停的就是美國。而這一仗總得來說對當時的列強和大清都是有好處的,把極具侵略性的沙俄趕出了東北,而東北也算是被大清保下來了。

可以說如果當時去和沙俄爭的話,國力有限。而且還會導致其他列強勢力坐收漁利!


小司馬遷論史


若是沒有左宗棠,新疆早就脫離了祖國的懷抱!這個事說來話長,先說說歷史背景:1865年,中亞浩罕國(今天的烏茲別克斯坦境內)軍事首領阿古柏入侵中國新疆南部,並迅速佔領了新疆大片土地,建立“哲德莎爾”偽政權,實行殖民統治。當時的清政府正全力鎮壓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忙的焦頭爛額,無暇西顧。1871年,沙皇俄國乘機出兵佔領新疆伊犁地區,新疆岌岌可危。新疆淪陷不久,日本入侵臺灣,李鴻章以

“新疆不復,於肢體之元氣無傷”為由上奏清廷,建議清政府加強海防,並呼籲已經出兵和準備出兵收復新疆的軍隊可撤即撤,可停即停。

根據李鴻章的觀點,無疑主張清政府放棄新疆,在我們現在看來,這是赤裸裸的賣國行為,李鴻章為什麼提出這樣一個觀點?在我看來,主要有三點原因。



第一,新疆雖然土地遼闊,但人口稀少,經濟落後,對清政府來說如同雞肋。清政府每年撥付300多萬兩銀子補貼新疆,而這筆錢要分攤到各個省份和海關。當時的清政府,內有寇賊作亂,外有列強欺侮,新疆無疑使原本不堪重負的清政府雪上加霜。所以,李鴻章的這個提議不只代表了他個人,而是代表了當時清政府大部分官員的心聲。

第二,新疆在清廷手上一直沒有被王化,距離中原地區偏遠,當地民眾桀驁不馴,再加上國外勢力的鼓動和挑唆,經常發生暴亂。清政府很頭疼,鎮壓吧,路途遙遠,運糧不便,勞民傷財。不鎮壓吧,畢竟是統治地區,總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暴民任其所為,不服王化吧?同時也很憋屈,每年給你們這麼多錢,還要鬧事,到底如何才能滿意?所以,不如直接放棄新疆,眼不見心不煩。

第三,當時的大清陷入四面楚歌的困境,不僅邊疆遭受侵犯,海疆同時面臨嚴重的威脅。李鴻章認為,海防重於邊防,邊患只是癬芥,而海患才是心腹大患。尤其是蠢蠢欲動的日本,是大清的頭號敵人,李鴻章甚至建議,把邊防的餉銀撥一些用於海防,邊防搞不好,大不了失去新疆,海防搞不好,大清有亡國的危險。中國曆朝歷代都有“重陸輕海”的國防理念,直至鴉片戰爭敗於西方的堅船利炮,方才將防衛視角移向海疆。吃一塹長一智,李鴻章作為洋務派的代表人物,北洋海軍的創建者,值此內憂外患之際,提出輕邊防重海防的觀點,也就不難解釋了。



其實,李鴻章的宏觀理念中,並非完全放棄新疆,而是允許其自治,把新疆變成類似於朝鮮的藩屬國,每年向清政府納貢。我們不能以現代的世界觀去批判李鴻章,在當時的局勢下,你很難說他就是一種賣國行為。現在有些人把李鴻章罵的很慘,無腦黑和噴子遍地都是,將心比心,互換立場,用辯證的思維看待歷史。

當時左宗棠極力反對李鴻章的觀點,認為海防和邊防同樣重要。他說:”若此時即擬停兵節餉,自撤藩籬,則我退寸,而寇進尺……於海防未必有益,於邊塞則大有所妨。”最終,清政府採納了左宗棠的建議,命他收復新疆。左宗棠厲兵秣馬,抬棺西征,七萬湖湘子弟經過數年浴血奮戰,終於蕩平賊寇,收復新疆。佔中國六分一領土的新疆,終於又回到了祖國的懷抱。寸土必爭,左公威武!他的所作所為才符合一箇中國人最基本的愛國情操,所以後世褒左宗棠貶李鴻章者一抓一大把。殊不知,當時親李鴻章遠左宗棠者也是一抓一大把。



李鴻章和左宗棠,二人爭了一輩子,但我認為是君子之爭,都是為國為公,並沒有私人恩怨。左宗棠去世時,李鴻章寫了一副輓聯:

周旋三十年,和而不同,矜而不伐,惟先生知我;

焜耀九重詔,文以治內,武以治外,為天下惜公。

李左二人亦敵亦友,爭執於廟堂,相忘於江湖,也算一時之瑜亮也。

心若頑石,帶刀修行;無材補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嶽頑石,請關注我。


西嶽頑石


強烈譴責完顏崇厚的賣國行為!

一,


這件事發生在1879年7月,清朝全權大使完顏崇厚在克里米亞與俄羅斯簽訂里瓦幾亞條約,

這個條約索回了伊犁九城,卻割讓了霍爾果斯河以西,特克斯河流域和穆蘇爾山口,讓伊犁成為一座孤城。並且還有賠償俄羅斯500萬盧布軍費。以及其他經濟權利。

完顏崇厚這一做法,喪權辱國,可以說是激起了滿清朝野的一致反對和譴責。

連清朝的慈禧和奕忻都說“條約已經簽訂,同意有害於彼,不同意有害於此,瞻前顧後,進退兩難”

二,左宗棠怎麼做?李鴻章這麼說?


在這件事上面,很明顯左宗棠更有發言權。

左宗棠69歲抬棺西征,分分鐘滅掉阿古柏和白彥虎,令全世界震驚。

而俄羅斯,之前佔據伊犁,理由就是害怕被阿古柏糟蹋。並且承諾一旦清廷收復伊犁,就歸還伊犁。

派崇厚去俄羅斯談判,左宗棠也是同意的。但萬萬沒想到,崇厚,這個前三口大臣,洋務老手,卻簽訂了這麼喪權辱國的條約。


這時候,李鴻章說,崇厚雖然無能,卻是代表國家去的。國家給予崇厚全權,現在出爾反爾,違背國際慣例,有可能招致俄羅斯甚至全世界的戰爭和非議。

左宗棠,自然也不同意和俄羅斯開戰,因為,確實打不過。

後來,曾國藩長子曾紀澤出使俄羅斯,在《里瓦幾亞條約》基礎上,爭回了一小部分權利。

三,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很快簽訂,因為對於清廷來說,這樣的條約兼職太厚道。

1,開闢海關稅收。這方面清廷本來就不想管,還管不好。英國人居然主動幫忙收稅送錢,何樂不為?

2,賠款2100萬元,這麼少?光銷燬的鴉片都不止這個數吧?佔領的城池都沒要贖金?

3,香港島,荒島一個,給你便是。


現代人看來喪權辱國的條約對於清廷來說就是佔便宜。

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清廷開始學習和西方打交道。而最初開始洋務不是別人,正是三口通商大臣崇厚。

在當時來說,崇厚確實是最會外交的一位。這個條約有個人原因(著急回國看老婆孩子)之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清廷從未遇上這樣霸道的對手。

以往訂約,都是和英國佬和法國佬,這人人講道理。現在遇上老毛子,根本不說理,能騙多少騙多少。

要不是有個瞭解情況的左宗棠在西北,這件事就被騙死了。

之前的《璦琿條約》,割讓土地那麼多,你以為他們知道這是喪權辱國?滿人他們連地圖都看不懂!

後來的《馬關條約》,小日本通過電報,把清廷談判底線摸得一清二楚,李鴻章多牛逼也沒什麼好商量的!

再後來為什麼會八國聯軍入侵?TMD滿人連個外交照會都翻譯不對!

李鴻章說慢慢往回要,其實就是不要。事實上,後來確實只要回來一點點。說的確實沒錯。


歷史知事


李鴻章是一個賣國賊,早已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當年沙皇俄國和英帝國圖謀新疆,左崇裳極力收復失地,而李合肥卻百般阻撓,唱反調。以後的歷史更證明,他是徹頭砌尾的漢奸,連日酋伊滕博文都稱他是‘’世界偉人‘’。一百幾十年了,竟有人溜鬚拍馬,為漢奸歌功頌德。我相信黨和人民,即使李氏後人,也不會糊塗到如此地步!


任有新2


實際上這是一個誤解,李鴻章從來沒有說過放棄新疆的言論,接下來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事情的來龍去脈。

當時中亞浩罕國首領阿古柏在沙俄的支持下侵佔新疆,針對這件事情,清廷展開了討論,以左中棠為首一派主張收復新疆,塞防和海防並重;而以李鴻章為首的一派主張優先發展海防,認為海防重於塞防,對於新疆,清政府鞭長莫及,可以採取其他的方案處理新疆事務。

具體關於新疆的安排如下:“嚴守現有各邊界,且屯且耕,不必急圖進取。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等回酋,準其自為部落,如雲貴之苗瑤土司,越南、朝鮮之略奉正。

李鴻章認為,如此則既可以挫敗英、俄兼併之心,中國也不必勞師遠征,實為經久之道。“這個方案可是與否暫且不論,但是給李鴻章扣上一個”放棄新疆“的大帽子,顯然不見得是尊重史實。

李鴻章所主張的”招撫伊犁、烏魯木齊、喀什等回酋,準其自為部落,如雲貴之苗瑤土司,越南、朝鮮之略奉正。“是解決新疆的一個辦法,同時也成為後世認為他賣國的證據,實際上在當時的中國,所謂的”天下觀念“依然停留在古代,

認為苗瑤土司,越南、朝鮮是藩屬國就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也是清政府當時極力維護地正統意識形態,在這種意識形態中,認為新疆各部可以仿效苗瑤土司制度,依靠當地部落的力量來抵禦外國入侵,同時依然歸屬清政府管轄。可見李鴻章並沒有說要放棄新疆,但是依靠當地的力量真的可以抵擋住外國的入侵,結果未知了。

當時左宗棠和李鴻章之爭,實際上在國家財力有限的條件下,誰改優先辦理的問題。當時,李鴻章認為海防的危機大於塞防,應該優先發展海防。左宗棠上奏說:”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衛京師。“最後,清廷支持了左宗棠收復新疆,左宗棠不負眾望,一舉收復新疆,成為當之為愧的民族英雄。同時,也造成了後世對於李鴻章評價不高,說他不主張不收復新疆,甚至賣國。實則是兩種解決新疆事務的方案。1875-1884年十年間,西征和塞防軍費為八千萬兩,而1875-1894年的二十年間,海防經費總共籌款為四千二百萬兩,其中一半以上用於海軍建設,約一千萬兩被清廷挪作他用。北洋水師之慘敗既有人禍,當然也跟經費不足難道沒有關係嗎?

尊重歷史,還原歷史真相,莫要以現在的觀念去看待歷史,站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分析歷史,可能會得到更加客觀的結論。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把李鴻章與領土放在一塊比較,李鴻章大人肯定要做好接受批評的準備了吧?

有人說李鴻章是賣國賊,割地賠款賣國求榮,其實這樣的說法本身就有問題,從來沒見過一個“割地賠款”的政治人物可以獲得“殊榮”,也從來沒見過一個身居高位思維開闊的人,會願意主動自取其辱,拿自己的政治前程開玩笑!(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李鴻章是一個鄙陋、目光短淺、鼠目寸光、偷雞鑽營的政客,是一個十足的小人,由於他的愚昧無知,晚清簽訂不平等條約時,列強指名道姓喊李鴻章去籤,在國人的理解中,李鴻章屬於那種人傻錢多好忽悠的那種。

別人說啥就是啥,不會討價還價,不知道大家注意過一個細節沒有,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代表大清赴日談判,伊藤博文拿著擬訂好的條約草稿給李鴻章看,李鴻章說要與慈禧太后商量商量,伊藤博文回覆:“但有允或不允!”

根本不給李鴻章討價還價的機會,弱國無外交,不是李鴻章慫,是國家實力實在不允許他硬。總之,一句話,李鴻章絕不是鄙陋之徒,因此,在對俄問題上,李鴻章不但有發言權,而且還很重要。


李鴻章與當時沙俄的統治者尼古拉二世是有過交集的,甲午戰爭之後的第二年,1896年,李鴻章帶著滿心鬱悶,作為清政府最懂外交的人出使歐美諸國。

李鴻章的足跡遍佈美、英、法、俄、德等當今世界上最強盛的國家,在法國,李鴻章得到了最高的讚美,法國人將李鴻章比做他們的仇敵――俾斯麥,稱李鴻章是東方的俾斯麥。

在西方人的印象中,東方的中國應該是卑微的、唯唯諾諾的,卻不想李鴻章與他們的元首站在一塊,毫不畏縮與恐懼,臉上甚至永遠掛著他那對什麼都有點鄙視的微笑,這無形中提高了李鴻章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時也改變了中國這個在晚清積貧積弱的時代的形象。

因此,李鴻章說俄羅斯霸佔的土地,別爭回來,雖然慫了點,但作為一個身處其中的政治高層,卻也不是沒有道理,爭只會加速亡國,不爭,尚能苟延殘喘,不意氣用事的講,是個政治人物都會選擇後者!


歷史三日談


放棄新疆,那裡肯定會成為俄羅斯的地盤。俄羅斯一直對中國的北方領土垂涎三尺,他們認為中國的北部邊界應該是長城。在這種思路下,中國放棄新疆,而俄羅斯一旦以新疆為基地東侵,中國將找不到有效的防禦措施,長城以外將全部成為俄國領土,北京也將成為邊城。那樣,接下來就根本不是加強海防,而是遷都了。新疆當時最重要的意義不是物產,不是經濟,而是對於中國國防的藩籬作用。康雍乾時期沒有新疆,每年用於和準噶爾的戰爭經費,讓西北地區的百姓難於承受,也讓中原地區承擔了巨大的付出。新疆納入中國版圖以後,雖然需要維護費用,卻讓中國遠離了戰爭,廣大百姓也免遭兵燹,遠勝沒有新疆的時代。收復新疆以後,中國可以專顧海防並且建立了亞洲第一的海軍,事實證明收復新疆對於海防的影響是正面的,那種把海防和塞防對立起來,甚至主張放棄塞防的說法,不僅是片面的,而且是有害的。李鴻章在軍事上完全是個庸才,他的在西部裁兵撤餉的方針,除了完全放棄塞防,否則根本無法實施,是一種危害極大的意見。


木頭126844276


這個問題很顯然是在說晚清的海防、塞防之爭。

光緒元年(1875)朝廷發起收復新疆之議。李鴻章等人力主海防,認為自乾隆平定新疆的一百多年以來,朝廷每年都要投入數百萬兩餉銀,新疆就是一個無底洞。因此與其繼續塞防,不如允許阿古柏繼續佔領南疆,只要稱臣納貢即可。省下來的錢全部投入海防建設,以防範日本的崛起。

關於李鴻章對此問題的各種現實考量,以及英國如何對他進行輿論影響,我不再贅述了。我主要想談一下李鴻章說這些話時候的歷史文化背景。

其實,早自從乾隆皇帝將新疆納入中國版圖以來,朝廷就一直有人持“棄守新疆”之議,李鴻章的海防論,不過是對這種觀點的延續罷了。究其原因,新疆在明朝時與內地隔絕,內地漢人對新疆漸漸形成一種“域外之地”的文化隔離心理。換言之,在當時人看來,嘉峪關以西的土地絕非“中土”也。

甚至在乾隆平定新疆的過程中,屢屢有漢臣上奏,要求停止用兵,以哈密作為西部疆域的邊界。

例如,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爾撒納進攻伊犁時,大學士劉統勳請求棄守巴里坤,退至哈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學士史貽直請求捐棄伊犁,反對繼續用兵;乾隆二十四年(1759),大學士以“糧餉、馬力、將帥”為由上折,繼續反對用兵新疆。

這些漢族官員也不是不愛國,就是在他們對國家的理解中,新疆這個域外之地,不在他們認為的中國範圍以內。

新疆被乾隆平定後,由於統治成本極高,因此屢屢傳出棄置新疆的聲音。直到二十世紀的前期,這種觀念依然具有強大的影響力。民國時期,吳藹宸在《新疆遊記》中就提到:

降至今日,(新疆)猶成為荒蕪不治之邊域,非土地人民有何缺憾,乃歷代鄙視邊疆有以致之。

李鴻章的觀點,以及與左宗棠的爭論,其實都是要擱在此背景之下去理解。


HuiNanHistory


先來交代一下事情的歷史背景:

光緒初年,新疆阿古柏叛亂,當時國內局勢不穩,尤其東南海防,形式嚴峻,以李鴻章為代表的洋務派對西北局勢認識不足,認為新疆地處偏遠,於國無益,可以置之不理。這一提議受到了一代名稱左宗棠的強烈反對。

左宗棠雖說是中原人,但是高瞻遠矚,國土意識十分強烈,他以65歲高齡披掛上陣,抬棺西征,並最終成功收復領土,為中華民族立下了不世功勳。

新疆收復以後,留了個 小尾巴,就是伊犁,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個 地方,在當時可以說是個鳥不拉屎的地方,清朝百姓犯罪經常被流放伊犁。但俄毛對土地十分貪婪,利用阿古伯叛亂趁火打劫,搶走了伊犁。

為了解決伊犁歸屬問題,清廷派了專人與俄毛談判,這位談判代表叫做:完顏崇厚,完顏崇厚是滿洲鑲黃旗人,河道總督完顏麟慶次子,刑部尚書完顏崇實之弟。咸豐年間就主辦洋務,同治年間出訪過法國,可以說是清廷為數不多有外交經驗的官員,由他出面份屬合理。

但是完顏崇厚卻是個地地道道的外交外行,被俄毛連哄加騙,加之掛念家裡病妻,在克里米亞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里瓦幾亞條約》,根據這個條約,大清不但要賠償俄毛“代收代守”伊犁兵費及恤款五百萬盧布(合白銀二百八十萬兩),還要把伊犁西境霍爾果斯河以西、伊犁南境特克斯河流域以及塔爾巴哈臺(今新疆塔城)地區齋桑湖以東土地卻劃歸俄毛。除此以外還有一大堆對俄方有利的經濟條款。

條約簽訂以後,國內一片譁然,明明打了勝仗收復國土,竟然要割地賠款。連一向不說話的張之洞都看不下去,要求把完顏崇厚撤職查辦,收復新疆的左宗棠更是氣的咬牙切齒,眾怒之下,完顏崇厚被革職查辦,定為監斬候,秋後處決。但是完顏崇厚畢竟是旗人,官宦世家,根深蒂固,光緒六年,交了30萬兩白銀作為贖金,不但保住性命,還被降職使用。


在此過程中,李鴻章起到了很負面的作用,作為中國公認的外交家,卻表現的十分迂腐,他認為完顏崇厚是奉旨行事,不能把罪都算到他一個人頭上,況且條約已經簽了,說話要算話,不然以後還會有麻煩。

即使從今天的觀點來看,李鴻章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首先,完顏崇厚是在對合約有重大誤解的情況下籤署的,並未得到朝廷的認同,條約的合法性存在疑問,其次:縱然是外交犯錯,但比起國家主權,禮儀是小事,俄毛本身就是背信棄義,焉能與虎謀皮,做東郭先生。

事後,清廷委任曾國藩的長子曾紀澤為代表,再赴俄國談判,同時雙管齊下,委令老將左宗棠再次出山,大軍離開肅州(今酒泉市),出嘉峪關,向伊犁挺進,對俄毛施加軍事壓力,最終迫使俄毛修改條約。縱然這樣,依舊損失了7萬多平方公里土地,而且賠償金額增加到900萬盧布。

國弱無外交,這就是個血淋淋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