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殺了劉伯溫,朱棣繼位後,為何又殺了劉伯溫的兒子?

zasdff2010


劉基並不是被朱元璋殺害的。

洪武三年十一月,劉基被封為誠意伯,四年正月,他便急流勇退,告老還鄉。他的誠意伯爵位一直子孫世襲,直到明亡。如果是被朱元璋殺害的,按照老朱的風格,劉基家族早都被族誅了。

劉基的死因很大可能是因為胡惟庸。洪武八年正月,胡惟庸遣人送來一副藥,喝了以後劉基便病情加重,不久就病逝了。“洪武八年正月,胡丞相以醫來視疾,飲其藥二服,有物積腹中如卷石”。

後來胡惟庸案發,其黨羽也供稱是胡惟庸毒殺了劉基,“其後中丞塗節首惟庸逆謀,並謂其毒基致死雲”。

劉基被朱棣殺害的兒子叫劉璟,是劉基的次子。劉璟在靖難之役中屬於“保皇黨”,看不慣燕王朱棣的篡位行為,後來朱棣強令劉璟為他效力,劉璟說:“殿下百年之後,難逃一個篡字”,於是就被殺了。


猴格大人


劉伯溫死的很慘,他的兩個兒子死的比他還慘,父子三人是都是慘上加慘。

劉伯溫本名劉基,浙江青田人(今文成縣)。精通天文兵法經史,輔助朱元璋完成帝業。洪武8年正月,劉基因感染風寒吃了御醫開的藥,肚子巨痛。三個月後卒於故里,享年65歲。當然和朱元璋的送的“藥”是有直接關係的,是為慢性毒藥。



那劉伯溫的兩個兒子是怎麼死的呢?都是自殺的。長子劉璉是在劉伯溫過世兩年後被胡惟庸逼迫跳井而亡,次子劉璟是被明成祖朱棣下入大牢自盡而亡。首先說劉璉。自小喜歡讀書,遺傳老子天賦,後來考上功名,入朝當了官,後來和宰相胡維庸意見不合(胡維庸隔代報復),遭到胡維庸的排擠與陷害,1377年7月,即洪武十年7月,胡惟庸沒計讓劉璉與胡的死黨成員發生意外衝突,胡的死黨中有一人被刀“刺死”,於是嫁禍劉璉,劉璉絕望至極又被脅迫,最終墮井而死,享年僅僅29歲。最後說次子劉璟,少年通經,才學過人。劉伯溫過逝後,也不聽從為父臨終之遺言,執意應招入朝為官,可惜,年少氣盛,與朱允炆關係緊密,是為一黨。他沒有繼承父親謹言慎行的優良品格,總是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到處亂說,最終招禍。朱棣“靖難之役”當了皇帝后,劉璟先是負氣拒絕入朝為官,之後到處宣傳說朱棣謀朝篡位的事將載入史冊,“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結果被朱棣聞聽後抓入牢中,嚴刑拷打,最終在牢中被迫用辮子自縊而亡。劉璟有一兒子,名叫劉廌,父親死後,看透了官場,便遵循爺爺遺言不再為官,一直堅持了8世子孫,從此把爺爺劉伯溫書籍等物件,編成了盤古集。


我本狂草人


首先,要說明一點,劉伯溫並不是朱元璋殺的,或者說,不像殺藍玉李善長時那樣明顯。

事實上是洪武八年,劉基感染了風寒,朱元璋得知後,派胡惟庸帶御醫探望,御醫開了藥方,他照著吃,結果病越發嚴重。

劉伯溫抱病去拜見朱元璋,委婉的告訴是胡惟庸帶著御醫來看病,並開了藥方,但自己的並且未得到治癒反而加重。

但朱元璋只是輕描淡寫的讓他放寬了心養病。這讓劉伯溫十分寒心。不久後回到了故鄉,拒絕一切藥物,很快便去世了。

劉基的死,也許和朱元璋有關,也許是出自胡惟庸的私心,或者兩者都有,所以並不能完全做出是朱元璋殺死劉伯溫的結論。

再說朱棣所謂殺死劉伯溫兒子劉璟的原因,其實也算不上殺死的。

劉璟是劉基的次子。人為謙和善良,朱元璋感念劉基功勞,就將誠意伯的爵位賜給劉璟,但劉璟以長兄劉廌尚在世堅決不受,朱元璋感動,賜他為閤門使。

劉璟與朱棣本來早年交好,可以說算得上是朋友。但朱棣靖難成功,稱帝后,劉璟卻辭官回家。

朱棣想起了曾經的好友,就命人去劉璟老家請他回京,哪裡知道劉璟成病抗旨。

朱棣很憤怒,心想,你我是故友,如今我稱帝,你卻不來道賀,是幾個意思,於是命人強行把劉璟帶回京城。

朱棣如願見到了劉璟,見了就後悔了,這個劉璟不但沒有道賀,反而問他,建文帝死了,天下難道還有皇帝嗎?

朱棣回答,我不就是當今皇帝嗎?

劉璟說,殿下自稱皇帝,但百年之後,永遠也逃不過一個“篡”字。

瞎說什麼大實話?這個大實話像一記重拳打進了朱棣的心窩裡。

朱棣念在以往的交情,

對又臭又硬的劉璟沒有像方孝孺那樣誅滅十族,而是給他扔到大獄裡。

哪知這個劉璟並不領情,在監獄裡自縊而死。

所以,朱棣也不是直接下令殺死劉基的兒子劉璟,而是劉璟不服朱棣稱帝,被關入獄後自殺而亡。

所以題主的問題有這麼幾處不妥之處,希望我的解答對你有所幫助。


明離子專注華夏曆史知識普及。關注明離子,看更多歷史故事。


明離子


明初有兩個功臣的死因比較有爭議,一個是徐達,另外一個就是劉伯溫了,明史記載徐達是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徐達在駐守北平的時候背上有疽,在洪武十八的時候,病情加重,最後去世了。

而根據一些明人筆記,徐達因為有背疽,不能吃發物,朱元璋就派人送了蒸鵝給徐達,徐達吃後就死了。而劉伯溫呢,也有兩種說法。洪武八年正月,公元1375年,劉伯溫得了風寒,朱元璋就讓胡惟庸帶著太醫給看望劉伯溫。

太醫給劉伯溫看了病之後,給他開了藥方,劉伯溫就照藥方抓藥然後煎藥用,但感覺肚子裡有石頭,覺得十分的不舒服。二月的時候,劉伯溫拜見朱元璋,委婉的跟朱元璋說,自己服了太醫開的藥之後,反而病情加重。

而朱元璋聽後,不置可否,他跟劉伯溫說不要多心,安慰他要多休養,這樣病才好,劉伯溫也沒有辦法。三月,劉伯溫返回了故鄉青田,四月,劉伯溫去世,終年六十五歲。而後來中丞塗節告發胡惟庸的時候,說劉伯溫是胡惟庸讓太醫給毒死的。

但是我們根據朱元璋對劉伯溫病後服藥的情況,再加上開藥的是太醫來看,有一些人認為命太醫下毒的並非是胡惟庸,而是朱元璋。當然,也有一些人認為,劉伯溫是病死的,和胡惟庸、朱元璋都沒有關係。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叫劉璉,次子叫劉璟。劉璉,洪武十年的時候,擔任監察御史,洪武十一年,劉璉出任江西參政,朱元璋本想重用劉璉,但是劉璉被胡惟庸所迫,跳井而死。

劉璟,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本來想讓劉璟襲劉伯溫的誠意伯爵位,但是劉璟說他的兄長劉璉的兒子劉廌還在,朱元璋就將誠意伯這個爵位給了劉廌。劉璟擔任谷王朱橞的左長史。

劉璟曾經和朱棣下過圍棋,因為劉璟的棋藝比較高,朱棣說,你能不能讓讓我?劉璟說:能讓的,我自然會讓,不該讓的,我也不敢讓。朱棣聽完沉默了。朱棣即位之後,召劉璟,劉璟稱病不去。

朱棣就將劉璟入獄,劉璟只稱朱棣為殿下,而不稱陛下,劉璟還說:殿下百年之後,還是逃不過一個“篡”字。劉璟之後自縊而亡。


歷史簡單說


在民間的歷史傳說中,劉伯溫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被人們神化了起來,傳說中的劉伯溫不僅是輔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江山的功臣,他還是一個料事如神、已經參破天機的絕代相師,與歷史中很多輔助君王打下江山的軍師一樣,他的身上被賦予了很多傳奇的色彩。




如果我們拋開一切的傳說,刨除很多已經被神話的故事去看待劉伯溫的話,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劉伯溫雖然會失去很多的神話色彩,但是他的人生仍舊可以說得上是非常傳奇的。

劉伯溫的早期人生以及輝煌

劉伯溫的一生擁有著非常高深的學問,不僅精通各種相術,他在天文、詩文、軍事等方面都有著非常獨到的造詣。

與蕭何曾經在秦朝擔任過官職一樣,劉伯溫也在元朝擔任過一定的官職。


他是元朝的進士出身,早期擔任過正八品的縣丞官職,在歸隱山野一段時間之後,又擔任過元朝的儒副提舉和浙江元帥府都事。

不過因為他的生性嫉惡如仇、很難容忍一些看不慣的人和事,所以在極端的憤怒之下,他以三次辭官為終。

後來在朱元璋和天下諸侯一爭高低的時候,劉伯溫成為了朱元璋手下的軍師,與眾多的將領一起輔佐朱元璋走向了帝王之位。

在朱元璋逐鹿群雄的時候,劉伯溫就向朱元璋提出了對天下諸侯分而擊之的策略。

在這個策略中,他建議朱元璋先集中自己的兵力消滅一個諸侯,然後再集中兵力慢慢地把接下來的諸侯一個一個給消滅掉。

劉伯溫給朱元璋提出的這一個策略非常有效,給朱元璋統一天下帶來了非常大的幫助。

急流勇退、避害不趨利的劉伯溫

劉伯溫非常懂得急流勇進、保全自身的道理。

所以在朱元璋開始大封群臣的時候,他數次拒絕了朱元璋給予的高官厚祿,最終擔任了一些並不算不上權高位重的官職。

在朱元璋一次因為一件事情要罷免丞相李善長的官職時,雖然劉伯溫和李善長有非常巨大的矛盾,但是因為李善長確實有著獨到之處的原因,所以他為李善長向朱元璋求起了情。


在朱元璋準備把一個跟他關係非常良好的官員提拔為丞相的時候,他也因為此人的能力確實不太適合當丞相,所以反對了朱元璋的想法。

在朱元璋準備把劉伯溫自己提拔當丞相的時候,他更是提出了反對,覺得自己的性格不適合當丞相。

從這些事情我們可以看出來,劉伯溫不僅懂得如何避免來自帝王心術的災禍,與此同時,他也是一個非常正直的人,與很多為了權和利就不顧一切的大臣有著非常明顯的區別。

劉伯溫在京城莫名其妙的病情加重

雖然在史書中並沒有直接寫明劉伯溫就是被朱元璋所殺,只是單純記錄了他病死的一切過程。

但是如果我們從劉伯溫病死的過程去推測的話,就會發現劉伯溫的死有很大可能與朱元璋有關。


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劉伯溫是怎麼死的,首先在劉伯溫晚年的時候因為已經看透了朱元璋的性格,擔心自己會受到牽連,所以就多次請求朱元璋放自己回鄉歸老。

在多次請求之下,朱元璋終於同意了他的請求,最後放他回了他的浙江老家。

不過在數年之後,朱元璋卻因為胡惟庸的一個誣告不動聲色地把劉伯溫逼迫到了南京,並最終把劉伯溫滯留在了京城。

在一次劉伯溫生病之後,他更是派胡惟庸帶著皇宮中的一名御醫去給劉伯溫看了病、開了一副方子。

在劉伯溫服下這副方子之後,他的病情越發嚴重了起來,在跟人談及起病情的時候,他聲稱自己的肚子好像長了一塊石頭一樣難受。

在他察覺不對想向朱元璋提及這件事情的時候,朱元璋卻沒有太管這件事情,反而同意了劉伯溫多天以來一直想要回鄉的念頭,把劉伯溫給打發回家了。

在劉伯溫回家一個月之後,很快就因為生病去世了。

劉伯溫的死有極大可能是被朱元璋借胡惟庸之手所害

從這件事情我們不難判斷出,劉伯溫的死確實與朱元璋有著非常必要的聯繫。

接下來我們來說一下胡惟庸,胡惟庸這個人想必大家都熟悉,在很大的意義上來說他就是朱元璋的一把刀子,是一把朱元璋用來卸磨殺驢的刀子。

在胡惟庸被朱元璋提拔為丞相之後,朱元璋為了鞏固自己的皇權以及為自己的兒子鋪路,所以他利用胡惟庸剷除了很多對自己建立大明帝國立下了功勞的功臣。


在他感覺胡惟庸已經失去利用價值的時候,他更是以胡惟庸為紐帶,在剷除胡惟庸的時候,再度把自己手下一大眾的功臣給除掉了。

雖然明面上來看劉伯溫的病跟朱元璋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從胡惟庸對於朱元璋的作用以及跟隨胡惟庸一同去為劉伯溫看病的御醫等方面來判斷,這件事情說與朱元璋沒有關係,誰也不相信。

御醫是朱元璋本人的私人醫生,胡惟庸再囂張,他能囂張到直接帶著皇帝的私人醫生去剷除對皇帝有著巨大功勞、又沒有什麼罪名的功臣嗎?顯然朱元璋是脫離不了關係的。

至於朱元璋為什麼剷除劉伯溫要用這麼麻煩的手段,而沒有用與其他大臣一樣的手段直接剷除,我覺得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因為劉伯溫太聰明瞭,太懂得保全自身了。


劉伯溫聰明到可以使朱元璋根本找不到他的把柄,找不到一個除掉他的藉口,所以才會通過胡惟庸之手用慢性毒藥這種卑劣的手段殺死了劉伯溫。

從朱元璋殺功臣如同殺豬狗的事蹟以及朱元璋一切可疑的舉動來看,劉伯溫有很大的可能就是被他所殺的。

劉伯溫兩個兒子的結局

劉伯溫一共有兩個兒子,其中他最大的兒子在胡惟庸的種種刁難、逼迫中自殺了。

不過或許朱元璋不想對劉伯溫的子孫趕盡殺絕的原因,所以劉伯溫的第二個兒子劉璟接替了劉伯溫的爵位,開始平平淡淡地過起了自己的日子。


因為朱元璋殺掉了很多有能力的名將,使得建文帝無大將可用再加上自己本身矯情出錯誤的原因,所以最終朱棣篡位成功,成為了大明朝的皇帝。

在朱棣成為皇帝之後,在劉璟不願意進京面聖的情況下,朱棣直接讓人把他脅迫到了京城。

不過這一次並不是朱棣要害他,而是他自己過不了心裡的那一關,所以在各種忠義禮節的影響下,他開始指責起了朱棣的叛逆行為,最後在朱棣皇帝把他關進大牢中之後,自己上吊自殺了。

所以說劉伯溫有很大的可能是被朱元璋暗中指使胡惟庸用慢性毒藥給毒害的,他的大兒子也在胡惟庸幫朱元璋剷除異己的時候死在了胡惟庸的脅迫之下,劉伯溫的二兒子實際上並不是朱棣所殺,而是因為他自己熱血上湧為了名節自殺的,從這些事情我們也不難看出“伴君如伴虎那”這句話果然說的一點都沒錯。


孤客生


古代一個家族主要看其傳承,劉伯溫家族的傳承非常厲害,否則劉伯溫不可能悟透大道,能成為朱元璋的謀臣。奪得大位後,大臣都想著自己的富貴,這個劉伯溫卻稱病回鄉,這本身不合常理。朱元璋知道這劉伯溫的厲害,哪個亂臣能用上這劉伯溫,朱家都夠喝一壺的,所以這個人不能離開視線,要麼就必須死,要麼能有所求讓人覺得他可控,劉伯溫的問題是不可控。

漢代劉邦手下曾的一個能臣叫蕭何,這個人就很會讓劉邦放心,他們怎麼處理自己的?

自汙,他常會去強佔民財,讓那些人去找劉邦告狀。劉邦一聽就放心,這個人貪財,我給他錢,就可控。

劉伯溫想學張良,稱病回家,張良在劉邦死後,幫呂后幾次都非常關鍵,呂后對張良也不放心,這樣的人不能放任江湖的,太厲害了。在江湖上肯定會被別有用心的人拉攏。這對政權來說就是極不安定的因素。


劉安倫讀書


向敬之

神機妙算的劉伯溫,是否死於朱元璋之手,這是一樁歷史迷案。朱元璋沒有殺劉伯溫的理由,因為他是皇帝的幫手,對皇權構不成威脅。倒是右丞相胡惟庸為排除異己,借了皇上真誠賜藥之名而行了剷除政敵之私。

劉伯溫的長子劉璉,也死於胡惟庸黨羽之手。

朱棣殺掉的,為劉伯溫次子劉璟。

劉伯溫和劉璉死後,朱元璋對劉璟施恩,特設閤門使以任命之,讓他負責皇帝與大臣之間的消息傳遞。這是一個要職,足見朱元璋對劉璟很是看重。

劉璟繼承了劉伯溫的剛直和智慧,讓朱元璋感到了欣慰,除了命他協助延安侯唐勝宗平叛,還授職他做谷王府秘書長(長史)。

他不但被朱元璋重視,還和還是燕王的朱棣下過棋,因藝高一籌而絕不讓棋,給過朱棣難堪。

難堪歸難堪,朱棣靖難一役成功、做了永樂皇帝后,還是想方設法逼迫已逃回老家的劉璟出來做官。

劉璟曾經隨谷王進京勤王,獻計十六策,遺憾的是他運籌帷幄,卻碰到了草包大將軍李景隆剛愎自用,兵敗燕軍。劉璟曾深入前線,但救國無門、回天乏術,於是辭職歸裡。

他對永樂之邀,以病請辭,被強制押返京師。劉璟見到新皇,不稱陛下呼殿下,明擺不識時務,弄得龍椅上的永樂帝更加難堪。

此次難堪,已是無人臣禮。朱棣大怒,劉璟抗顏回答:“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明史·劉璟傳》)

篡位稱帝,新皇大忌。永樂不再禮賢下士,將劉璟下獄,使之吊死。究竟是永樂殘忍縊殺,還是劉璟自殺殉主,不得而知。但是,朱棣還是對其家人網開一面,沒有連坐。

但有一事值得注意,當初朱元璋要劉璟襲爵誠意伯時,被他讓給大哥劉璉之子,傳之後世。崇禎皇帝死後,第六代誠意伯、劉璉的後人劉孔昭,操控南明大權,與馬士英、阮大鋮沆瀣一氣,雖然沒作降清的奸逆,但也是誤國的忠臣。


以禮觀書


劉伯溫號稱神機妙算,能預測未來,但他肯定無法預測到,自己和兒子竟被朱元璋和朱棣父子分別幹掉。不然的話,他為什麼還要去為朱元璋效力呢?

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奪取天下

劉伯溫從小天資聰穎,勤奮好學,一目十行,12歲就考中秀才,天生神童。後來,劉伯溫因機緣巧合,深入研習《奇門遁甲》、《六甲天書》等奇門八卦之書,一開始給人算卦占卜,看相問術,每發必中,在老家混的很有名氣,大家都說他有魏徵、諸葛孔明之才。

後來,劉伯溫中了進士,做了元朝的官,他是一個好官,一心幹實事,為老百姓主持公道,但元朝末年政治黑暗,官府腐敗,劉伯溫跟那些貪官汙吏勢同水火,在仕途上很不得意。

再後來,劉伯溫因為在招撫起義軍首領方國珍的問題上,跟朝廷意見不一致,遭到排擠和誣陷,劉伯溫一氣之下,乾脆辭官還鄉,像陶淵明一樣隱居起來。

當時的朱元璋正值用人之際,聽說劉伯溫的大名,就把他聘為謀士。朱元璋擅長用人,而劉伯溫也看出朱元璋是個大有作為之主,施展自己足智多謀,思維縝密,料事如神的的才華,全心全意輔佐朱元璋,最終幫助朱元璋建立大明,打敗元朝,統一了全國。

劉伯溫對大明開國做出重大貢獻,稱為第一謀士也不為過,但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卻僅把劉伯溫列在第36位,封為“大明開國翊運守正文臣誠意伯”,別說公爵,連侯爵都沒有。

朱元璋殺害劉伯溫只是猜測

朱元璋之所以如此不重視劉伯溫,一方面是因為他確定的開國功臣大多是武將,另一方面也是對劉伯溫的不信任。

朱元璋這個人最大的特點就是多疑,劉伯溫是元朝舊官僚,不是他的嫡系,就連自己的嫡系都不放心的朱元璋不可能對劉伯溫予以完全信任;再者就是朱元璋十分自負,他認為自己文韜武略,大政方針自己一個人就能搞定,像劉伯溫這種純粹的謀士可有可無。

或許是看出了朱元璋心中的想法,劉伯溫在朱元璋大封功臣的第二年,就辭職還鄉了。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下旬,65歲的劉伯溫感染風寒,身體不適,朱元璋知道後,派右丞相胡惟庸帶御醫前去探望,表示關心,並且讓御醫開了藥方。

皇帝給開的方子,劉伯溫不用也得用,他照單抓藥服用,但吃了一個月後病情卻不見好轉,甚至更加嚴重,肚子裡好像有一堆石塊擠在一起,讓他十分痛苦,幾個月後就病逝了。

其實,說朱元璋殺劉伯溫是沒有證據的,更多是猜測。

天下大定後,朱元璋確實大規模剷除開國功臣,很多親信都未能倖免,但劉伯溫早有遠見,他在開國功臣中最早遠離政治漩渦,又淡泊名利,名位不高,按理說不會受到牽連。

劉伯溫得病時65歲,這在古代已是高齡了,這個時候皇帝派大臣前去探望,讓御醫開藥,是歷朝歷代十分常見的現象,跟劉伯溫之死沒有必然關係。或許即便朱元璋不派人去,劉伯溫也會壽終正寢,朱元璋沒有必要去殺一個已經65歲高齡、身患疾病、毫無威脅的老人。

殺害劉伯溫的兇手可能是胡惟庸

朱元璋確實沒有把屠刀砍到劉伯溫頭上,但胡惟庸卻可能耍了暗刀子。

劉伯溫是在無意中得罪胡惟庸的。

開國丞相李善長辭官後,朱元璋在丞相人選上打聽劉伯溫的意見。

朱元璋問:楊憲如何?

“楊憲有丞相之才,無丞相之氣量。”

又問:汪廣洋如何?

“他的氣量更狹窄。“

又問:胡惟庸如何?

“丞相好比駕車的馬,我擔心胡惟庸會把馬車弄翻。”

後來朱元璋還是先後任用汪廣洋、胡惟庸為相,但劉伯溫的這句話已經得罪了胡惟庸。

胡惟庸為人奸詐,心胸狹窄,最擅長妒賢嫉能,陷害他人,劉伯溫在辭官還鄉後,胡惟庸還是沒有放過他,專門派人虛構罪名攻擊他,嚇得劉伯溫帶病跑到京城,向朱元璋謝罪。

以胡惟庸的性格,對曾經阻止自己當丞相的劉伯溫懷恨在心,蓄意報復,是很有可能的。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被胡惟庸所殺,次子被朱棣所害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在1377年,也就是劉伯溫去世2年後,與胡惟庸的黨羽發生衝突,被脅迫墮井而死。

劉璉之死似乎更印證了胡惟庸殺害劉伯溫的事實——胡惟庸不但害了劉伯溫,還想要斬草除根,連同劉伯溫的兒子也幹掉。

劉伯溫次子的劉璟逃過一劫,是因為他才學過人,好論兵事,很得朱元璋的喜歡,老朱元璋懷念劉伯溫,就經常召劉璟入宮和自己聊天,關係密切如同家人,胡惟庸才沒有得逞。

劉璟跟年輕的朱棣很熟,他倆曾在一塊下棋,朱棣認為自己是燕王,劉璟是臣,半開玩笑似的要劉璟讓自己兩步,沒想到劉璟卻很嚴肅地說:“可讓處則讓,不可讓者不敢讓也。”

朱棣一想,看來這個劉璟還真是一個“小事講靈活,大事講原則”的人,萬一自己要是造反,他肯定不會支持自己。

後來,朱棣果然搞起了靖難,劉璟積極向建文帝朱允炆獻策,但未被採納,後來又給李景隆參謀軍事,結果草包將軍李景隆一敗再敗,劉璟只能跟著他逃跑,也沒有用武之地。

朱棣即位後,召劉璟入朝為官,遭到拒絕,反被劉璟怒懟,因此痛下殺手

劉璟一開始以有病為由不去,後來沒辦法了,只好入京拜見,但他見了朱棣,居然稱皇帝,而稱殿下,這可讓朱棣十分惱火:難道你不知道那個書呆子方孝孺的下場嗎?

劉璟還是原來那個講原則的劉璟,他不害怕朱棣的威懾,大膽答道:“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意思是說,你朱棣就是篡位賊子,幾百年以後也改變不了這一事實。

以朱棣的性格,絕不可能放過這種“大逆不道”之人。劉璟立刻被下獄,但他沒有等著被朱棣砍頭,而是在牢裡自盡而死,也算是建文帝的一枚忠臣了。

一向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與諸葛亮齊名的劉伯溫,竟然落得父子皆亡的下場,甚至險些斷子絕孫(劉伯溫的長子劉璉有子,其子孫後世襲誠意伯爵位),不知道劉伯溫在生前,是否預測到自己如此悲催的命運呢?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首先,說朱元璋殺劉伯溫是無稽之談。朱棣篡位時,劉伯溫兒子不願效力篡位逆賊,被朱棣所殺。

朱元璋正式建立明朝以後,劉伯溫的仕途不算好,但朱元璋並末殺劉伯溫。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時,劉伯溫被封為誠意伯。第二年,劉伯溫就被賜歸老還鄉。劉伯溫此時已經60歲,在古代已經算高齡老人了,歸老還鄉也說得過去,不過也說明劉伯溫實際地位並不算太高。

(劉伯溫)

洪武八年(1375年),劉伯溫去世。這一年,劉伯溫曾經去京城朝見過朱元璋。有記載劉伯溫在京城生病後,當時的丞相胡惟庸帶醫生去看過劉伯溫,吃了藥之後,劉伯溫有物積腹中如拳石,後來病死是胡惟庸下毒的結果。

這種說法多半是胡惟庸倒臺後,羅織給胡惟庸的罪名。劉伯溫是在從京師南京回到家鄉浙江青田縣後才病死的,明代沒有能幾個月後才讓人病死的神奇毒藥。雖然武俠小說或者一些古代文獻經常會記載一些很神奇的古代毒藥,但這些東西一點不可信。有物積腹中如拳石這種症狀,也不像是古代毒藥能造成的,更像是胃癌之類的疾病造成的。

劉伯溫有兩個兒子。長子劉璉在1377年(明洪武十年)擔任江西布政司右參政時,為胡惟庸黨所脅,墮井死。為永樂皇帝朱棣所殺的是次子劉璟。

朱元璋後來感念劉伯溫的貢獻,對劉璟算得上很好,經常召見,親近如對待家人。劉璟被殺,則是看不慣朱棣篡位,不願意向朱棣服軟。朱棣攻破南京繼位後,召見劉璟,劉璟稱病不去,朱棣大怒,命人逮入京師。劉璟見到朱棣後,不承認其皇帝身份,以殿下相成,並且對朱說 :“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朱棣將劉璟下獄後,劉璟自盡身亡。


仁勇校尉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意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問題。


首先,朱元璋沒殺劉伯溫,劉基的死懷疑是胡惟庸作案的可能性更大;其次,劉基的兒子也沒死在朱棣手裡。

劉基死後,史書記載“

在京病時,惟庸以醫來,飲其藥,有物積腹中如拳石。”也就是說,胡惟庸來探視他,還帶了些藥過來。喝了胡惟庸的藥以後,有東西積在腹中,如一拳大小。

也就是說,胡惟庸有作案嫌疑。但是從我一個醫生的角度出發,我覺得,不太靠譜。因為一個月的時間病程不長不短,並不夠下什麼慢藥來毒死劉基。而劉基的症狀,很有些晚期肝癌的樣子,這個病,就不是胡惟庸能辦的了的。

至於劉基的兩個兒子劉璉和劉璟,《明史》記載得很清楚:

璉,字孟藻,有文行。洪武十年授考功監丞,試監察御史,出為江西參政。太祖常欲大用之,為惟庸黨所脅,墮井死。

成祖即位,召璟,稱疾不至。逮入京,猶稱殿下。且雲:「殿下百世後,逃不得一『篡』字。」下獄,自經死。


長子劉璉,還沒活到朱棣的時候就已經自殺了;次子劉璟,因為蔑視朱棣而入獄,隨後在獄中自殺。也許朱棣想要殺他,但是終究是他自己死在大牢裡面的。

歡迎您關注我的頭條號“青言論史”,也歡迎您的批評指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