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島內民心思變,兩岸合作或迎來高峰

上週,臺灣地區的“九合一”選舉結束,民進黨執政當局遭遇重大挫敗,在全臺22個縣市中只拿到6個縣市的執政權,在“六都”中只拿到桃園和臺南。筆者共經歷了兩次臺灣的“九合一”選舉。四年前的2014年那次,目睹了“太陽花學運”後島內社會政治風氣的變化,藍營群體的冷漠和憤懣導致了國民黨後來在縣市選舉中的潰敗,使綠營最後大獲全勝。不久前,筆者隨團在選舉期間赴臺交流,島內

民心思變是筆者最大的感受。

在臺期間,筆者曾與不少臺灣學者進行了座談,同時也與不少臺灣民眾進行了交流。經過多年在政治上的藍綠惡鬥,民眾對政治的冷感在增加,而傳統的政黨認同在降低。雖然這次國民黨取得大勝,但並非由於國民黨的好感度提高,而在於民進黨執政兩年半以來各種荒腔走板的表現已不斷失去民心。民間戲稱目前臺灣最大的黨既不是國民黨,也不是民進黨,而叫作“討厭民進黨”。在這次選戰中可以明顯看到,過去民進黨在選舉中所慣常打的所謂“統獨牌”、“民主牌”已經對選民失去影響力,廣大民眾更關心的是民生問題,而不是意識形態對立和族群衝突。

曾幾何時,臺灣曾位列“亞洲四小龍”之首,至今不少臺灣人還在懷念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臺灣經濟繁榮時期“錢淹沒腳”的時代。這次選戰熱門地高雄的高雄港也曾長期位居世界貨櫃吞吐量第三大港的位置,但高雄港近年來已掉到全球第17位左右,過去繁榮的高雄市也開始變得如韓國瑜所說的“又老又窮”,失去了往日的輝煌。這次選舉期間,高雄市長候選人韓國瑜的“東西賣得出去,人進得來,高雄發大財”受到選民熱捧,包括韓國瑜在內的不少國民黨候選人其實也在選舉中儘量淡化自己的政黨色彩,而更多地呼應廣大民眾的訴求,提出要將未來施政重點放在“拼經濟”上,反映出臺灣人民更關注於自己的生活,更關注於經濟狀況的改善。

自1987年以來,經濟關係一直是促進兩岸關係發展中最為積極和活躍的部分,也得到臺灣島內主流民意的認同。2008年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在堅持“九二共識”的政治基礎上,2009年到2014年期間,兩岸經濟關係曾經歷過一段全面熱絡期,2010年,海峽會和海基會負責人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兩岸經濟合作開始制度化。自2010年起,大陸(包含香港地區)已成為臺灣的最大貿易伙伴、最大順差來源、最大的出口市場、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和最大對外投資地區。2011年6月,臺灣對大陸民眾開放自由行。2013年2月,大陸《新週刊》推出的《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專題合集受到廣泛關注,也引發了一波大陸民眾赴臺旅遊的高潮。據統計,大陸游客來臺人數最高峰時期曾達到418.4萬人次,對臺灣的觀光旅遊業發展起到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然而,2014年“太陽花學運”後,兩岸經濟關係和人文交流開始減緩。尤其是2016年民進黨全面執政後,兩岸關係常受制於各種政治因素影響,其負面效應也開始在經濟上得到體現。蔡政府人為割裂兩岸之間本已緊密的經濟聯繫,其上任後推出所謂“新南向政策”,試圖通過熱絡與東南亞國家和印度的經濟關係來降低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卻未達到預期效果,致使臺灣近年來的經濟狀況繼續不佳。以臺灣重要的服務業之一的觀光業為例,2017年大陸赴臺旅遊人數已降至273.3萬人次,比高峰期整整少了三分之一。

花蓮、屏東這些過去觀光客的重要目的地的民宿、餐飲、零售百貨行業紛紛遭遇“30年來最慘”。而這種負面影響在其他行業也都有所體現,經濟的不振使島內民眾過去所稱道的“小確幸”也少有人再提及,拼經濟、促民生成為這次選戰中各候選人的聚焦。

因此,順應求生存、求變的民意,在本次選舉結束後,不少當選縣市長已開始著手行動。新當選的高雄市長韓國瑜便表示,現階段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就是“九二共識”,將在當選後建立“兩岸工作小組”,通過“南南合作”,將臺灣南部、中國大陸南方和東南亞結合起來,使高雄走經濟發展之路,而這也得到其他當選縣市長的積極呼應。據臺灣媒體報道,目前已有15個藍營執政縣市長提出以高雄為首,通過“藍藍聯盟”來加強兩岸交流與合作。

島內的行動也得到了來自大陸方面的積極回應。11月28日,國臺辦發言人在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將“歡迎包括高雄在內的臺灣更多縣市參與兩岸城市交流合作,共同增進兩岸同胞的親情和福祉”。未來,在排除民進黨當局的政治干擾下,兩岸關係將有望以此為突破口獲得改善和發展,有可能會出現一個合作的小高潮。而假若“藍藍聯盟”所帶來的合作引發積極反響,併產生良好的示範效應,也將促使臺執政當局和其他綠營執政的縣市長審時度勢,順應兩岸關係發展的大勢,使兩岸人民能夠共享和平發展的紅利。

熊興 華中師範大學臺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博士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