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在中小企業的環境來分析,以後會不會出現無工可打的情況?

仨柒二拾一



這個情況我在年中寫過一篇文章叫大規模的倒閉潮和失業潮還在後邊,如今正在一步步應驗。為什麼會如此,這與國際國內環境大大相關。

首先美國自2015年年底加息週期開始後開始全世界收割羊毛,對全世界流動性和各國貨幣貶值造成巨大壓力。

其次美國為首發起的貿易戰,挑動了全世界的神經,給本就低迷的世界經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

再次國內正在經歷去槓桿階段,卻遭到了貿易戰和加息的影響,使本就處於轉型階段的經濟蒙上了灰,這是一場艱苦的博弈,誰更有韌性更有基礎,挺過去就會好過一些。

最後國內經濟低迷的同時,社保和個稅的統一以及金稅三期的上線,更是給中小企業的經營帶來巨大的挑戰。去槓桿遭遇銀行抽貸,流動性枯竭,而個稅社保卻再一次家中企業的稅費負擔,加之環保等各個部門的壓力,使企業生存面臨巨大的考驗。說實話,能活下去就不錯了,哪裡還有招人的能力?

這個困難的情況不僅僅體現在小微企業,幾年華為,BAT以及知名的富士康集團,都出現裁員風波,雖然都被澄清,但是這是事實。雖然也可以看到校招,但是都是在補充新鮮血液替代裁員的空位,整體並沒有增加就業機會。要知道,新個稅改革後一個1000人的企業,如果按照國家規定一年的成本增加多少嗎?不是企業不想擴大規模,而是目前內外受打擊,企業也要活下去,活下去在經濟低迷的日子,開源節流是正常的。

但是經濟好轉後,企業的經營結構也會發生變化,因為得考慮養一個人的成本需要多大,有沒有必要全職養一個人,以後隨著稅務的嚴查,企業很多職能部門很可能全部實現外包,核心部門除外。目前很多快遞公司和人員龐大的公司,都已經開始,所以,未來失業潮還會持續,不是危言聳聽!


古道西風遠


中小企業發展,確實遇到了很大困難。尤其在經濟仍面臨下行壓力的情況下,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也正面臨著更多的矛盾和困難,如何挺過眼前的難關,對中小企業來說,是極其嚴峻的考驗。而中小企業的困難加大,對就業等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一旦出現較多中小企業運行困難的現象,就會直接影響居民的就業。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中小企業的困境加大,決策層已經早就關注到這一問題,並採取積極措施,避免問題的擴大。從近一段時間以來管理層出臺的各項政策來看,很多都是從如何幫助中小企業緩解運行矛盾、解決發展難題等方面入手,如融資、稅收、服務等,有的直接給中小企業減負解壓。所以,雖然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小企業發展確實非常困難,但從政策環境來看,中小企業發展的條件還是在不斷改善的。所以,中小企業只要自身不放棄、不失去信心,是能夠比較好地度過難關的。

只要中小企業不出現大的問題,就業就不會有大的問題,打工等也就不會出現嚴重問題。


譚浩俊


就當前中小企業環境來看,如果不努力學習,不能跟上時代發展的話,未來真的有可能會出現無工可打的情況。


把房價炒高毫無疑問是一步非常錯誤的棋,而超發貨幣的後果同樣嚴重,雖然能夠增強國有資本的實力,但是提高了居民生活成本,同時推高了企業成本。


企業賺錢,企業有發展,才能增加招聘,才能擴大規模。當企業成本不斷上漲,出口不確定性增加,過剩產能問題日益嚴重,未來社保繳費總額較之以前大幅增加時,未來中小企業發展堪憂。


俗話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不管數據多麼靚麗風光,股市的表現在那裡。股市,更多是一種預期,認為投資某個上市公司後能賺到錢,那麼就會去買相應的股票,如果認為投資了虧損概率大,自然就不會投,這就是以腳投票的簡單邏輯。


股市中僅銀行股的盈利就超過了三千上市公司盈利,四大行利潤平均每家都能秒殺700家上市公司利潤,這是極其不正常的。


國內企業成本的提高,資本自然就會大規模遷移,不管是外資還是國內資本,都會選擇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投資。在美國一個工人的工資可以在國內招聘三五個工人,所以美國公司會來我國投資。當我國一個人的工資能在東南亞國家招聘三五個人的時候,勞動密集型產業自然就會做出同樣理智的選擇。


未來可以預見的時,隨著國內人力成本優勢的完全消失,勞動密集型產業必須升級,而這恰恰是容納了最多就業人口的行業。


升級,要麼升級設備,增加工業機器人,要麼轉向生產科技含量更高的商品,不管哪種,用人都會大幅減少。


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難題將會長期存在,國有資本將佔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和更大的市場。民企解決了90%新增就業的核心,國有資本擴張,有可能帶來就業崗位的大幅減少。


最後,時代是發展的,為了不被淘汰,每個人都要努力奔跑。即便是現在每天玩手機兩三個小時哈哈大笑輕鬆娛樂休閒的年輕人,誰又能保證三五年後還能在城市中立足呢?


財智成功


關於當前中小企業的環境的問題。

首先,既說中小企業,那就意味著規模小。多伴隨著資源薄弱,品牌意識淡薄,甚至無品牌意識,以粗加工為主,附加價值小為其主要特徵,技術創新能力低下,或者說從不考慮技術創新。

其次,中小企業的管理模式落後,多以家族經營為主,粗狂管理,任人唯親等。

再說外部環境,中小企業融資是真的難。有訂單的時候,採購原材料付不出定金,付出定金,後續資金鍊又容易斷裂。按現有資金去生產又不能充分利用產能,無法滿足訂單的保質保量問題。

還有當前強制社保,社保基數逐年提高。企業用工成本也就提高了。

現在中小企業所處環境越來越惡劣,將會逐漸導致虧損企業的退出越來越快。但總能有那些努力發展的企業發展壯大。所以,以後無功可打的問題幾乎不會出現,但是,企業越來越少,打工越來越難的問題將會愈加凸顯。


一夢亦逍遙


糞堆大了就是好糞?企業無論大小,法人一律平等。張口中小閉口中小,好像中小企業拖了大你孃的後腿,是企業無論大小都應平等對待,歧視你們口中的中小企業實際上就是一種自大的體現,這也說明某些人的經濟思維真的不成熟。


一路走過千山萬水


題主想多了,這種情況肯定不會出現。

  1. 現在企業普遍經營困難,是因為外部環境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賺錢的方式也要作相應的改變。在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傳統實體企業需要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做一遍,在這個商業模式革新的過程中會衍生出大量全新的工作崗位。

  2. 人口的老齡化、環境惡化以及無節制的生活方式決定了未來大病的發生率將會是持續上升的,以及百姓對高品質健康生活的追求,將帶動醫療健康資源的巨量需求,將帶動大健康產業的大發展,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動能之一,並進而創造出大量的新增就業崗位。

  3. 技術的變革也會創造出許多新的崗位,就像汽車的發明淘汰了馬車一樣,雖然馬車司機失業了,卻創造出汽車生產、司機、維護以及零配件配套等大量的就業崗位,還直接帶動了石油等能源工業的發展。

  4. 人工智能的發展會極大地解放和釋放生產力,原來一週要工作五天,甚至六天,未來一週大概只需要工作三天、四天,甚至更少,人類將有更多的時間去從事自己所喜歡的工作,將極大地促進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旅遊產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所以,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不斷地學習,不斷地清空自己,以空杯的心態去擁抱這個全新的時代!

部落酋長劉飛洲


首先說一下我的結論:以後不會出現無工可打的情況。

這個問題首先要從問題的前提來說:現在中小企業的環境。我理解題主說的的環境有以下兩種意思:

①宏觀環境:宏觀上講,GDP增速下降,企業整體增長環境肯定不能跟20年前相比;但現在無論是國家政策還是經濟規律,宏觀環境層面肯定不會出現系統性危機讓中小企業大面積垮掉;這是穩定發展的基石;最有可能的宏觀環境風險是金融風險,在現有金融管控政策下,出現系統性風險的可能性非常小,企業融資是比之前要難,但是還沒有難到影響大多數中小企業生存的地步。

②從中小企業生存的微觀環境來看,多數行業的中小企業的確面對相當大的挑戰,比如市場萎縮,消費端增長乏力等現象大量存在。但是這是不同行業裡汰弱存強的一個過程,40年的野蠻生長,到了“精緻養生”的企業發展階段了,勢必會出現行業前幾名抱團吃掉大部分市場的情況。但是這經濟發展的規律,中小企業的數量會有所影響,但總的市場需求量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

③從中小企業的用人需求來說,未來的用人需求是從原來的低質量勞動力密集型的需求,向高質量高效率的技術型人才需求。所以,如果題主說的“無工可打”是勞動力密集型的打工的話,那答案是肯定的;但是如果是藍領和金領打工的話,肯定是機會越來越多。而且,隨著中國勞動者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人才供應也趨向於技術型,而非勞動力密集型。

勞動力密集型的用工需求反而會越來越緊俏。主要原因是體力勞動者供應量減少,供需矛盾導致勞動力密集型的打工者越來越值錢。現在建築工地砌磚的工人日均工資300以上;而且好多工地還不一定能招到足夠數量的熟練工;老的工人無法繼續勞動,年輕的體力勞動者總數在減少(原因是教育普及程度的確提高了很多)

所以,不管是宏觀環境還是微觀的行業趨勢、企業的用工環境變化,都會指向升級這個概念,所以,中小企業的生存環境是發生了變化,但是未來並非“無工可打”,無論是體力勞動者還是腦力勞動者,都會趨向於專業化,專業化的勞動者們會越來越緊俏。


觀影說事


從現在的環境看,以後越來越難找到打工的地方了!首先是經濟下行壓力非常大,用工成本太高,倒閉的小微企業企業越來越多,大的企業向東南亞遷,其次機器人替代人工,新增加的就業人數,遠遠沒有失業的多,


龍洋833


完全不用擔心這個問題,只需要擔心自己就可以了。


產業升級是一個非常正常的過程,舊的行業如紡織業會被淘汰,因為利潤太少,勞動力成本上升,但是這些被淘汰工人去哪裡了呢?會有新的行業被創造出來,比方說送外賣,送快遞等等,綜合來看,收入比以前更高了。但是,這個過程就要求員工不斷學習,比方說你智能手機如果不會用,怎麼送外賣?


有人擔心機器人會取代人力,以後工人沒有工作,其實這都是沒有必要的,但是這中間有一部分人會被淘汰,就是那些不願意跟隨時代發展的人,故步自封的人才是被淘汰的

人,因為以往積累的很多經驗可能已經喪失了價值,而新的東西又不願意努力去學習,無法適應新的工作崗位。


另一方面,從成本角度來看,也是不划算的,現代的很多年輕人接受了很多的教育,花費了國家和家庭的大量資源,有能力幹一些更具價值的活,那麼為什麼還要故步自封?做那些不值錢的事情呢?實際上,產業升級是一種好事,是把大餅做大的過程。每個時代,都有被淘汰的人,所以我們要不斷學習,不要安於現狀,不思進取。


如果是擔心經濟環境不好導致無工可打,那這是很難避免的,因為這是宏觀經濟決定的,需求降低導致企業不需要那麼多工人,這就不是普通人能夠憑藉自身來改變的了。就目前中國的情況來看,還不至於。


以股易金


其實就是就業問題。

先下結論,照目前狀況未來10年或不到這個時間無業可就是一定的。

我們國家的情況是人口多、各地經濟發展情況高低相差太多,行業側重點也不同。如果用一個標準和同樣的辦法去強行改變其性質就等同於“拔苗助長”,但目前確是這樣子。

改變需要過程,我們國家這麼大的人口量要改變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不能急功近利!船大要慢調頭,發展改變也要因地而宜,順勢而為。不管什麼性質的國家穩定都是第一位的,一切美好的前提是讓人們有工作、有飯吃、有居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