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什麼?

大業散金秋


回答這個問題時我個人認為我們有必要先知道什麼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的意義是什麼?孟子說過,“雖有智慧,不如乘勢”。下面就是我個人的一點理解與認識:在這之前很多地方都提到了文化也就是人類對自然和世界的“人化”這一概念深刻微妙而具有現實的意義。首先讓我們一起縱觀中華傳統文化的含義,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他具有鮮明的代表性和思想的獨特性,我們民族固有的一種很獨到的文化,是中華民族歷史上道德的傳承、以及各種文化思想和精神觀念形態的總體。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是以先賢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為主體為本的,我們都知道我們國家有著上下約5000年曆史而且沒有斷層過,在這包括了我們延綿不斷的政治、經濟、思想、藝術、文化、聲樂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我們的中華傳統文化也叫華夏文化、華夏文明,是我們中國五千年優秀文化的統領綜合。因為流傳年代久遠,分佈比較廣闊,文化就是我們對宇宙自然規律的描述,文化就是道德的外延。文化也自然本有,文化是生命,生命就是文化。文化作為軟實力,是決定我們發展進步一切的內在驅動力。文化又是社會意識形態領域的,是中華民族的根本思想精神,是社會政治和經濟的重要根本。所以傳承好,繼承好我們的傳統文化對於我們這個民族是非常重要的,意義是深遠的,用言語是無法比擬,只能靠現實的學習實踐的探索不斷的發展前進,從其意義說起,中華傳統文化是活靈魂是我們行動的精髓,文化的精髓,只要讀懂用好傳統文化才能更好的學習進步。我們固有的傳統文化有著博大精深、兼容幷包的深刻內涵和突出特點,具有著非常重要的社會價值和現實意義。一直以來國外就掀起了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浪潮熱度不減。現在我們本土也逐步開始重視進一步發展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揚,因為許多的因素的干擾和影響我們這個方面還存在許多的短板必須改進迫在眉睫。我們這一代人必須通過深刻學習領會剖析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並不斷的結合發展形勢的任務的需要探索出一條傳承中華文化的路子很關鍵,以促進國民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全面而理性的認識,深入提出科學發展觀的實質精髓和內涵、進一步促使全世界的文化交流都需要傳統文化這個基礎和根本,不論是在理論上還是在現實的工作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實踐意義。也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工作,學習,人生息息相關。縱觀歷史,縱觀古今,縱觀發展,中華文化的精髓有其哲學的現實意義和客觀主觀的時代意義,我們可以清楚的把中國文化的精髓概括為我們熟知的道德文化,仁道文化,君子文化、尚賢文化、恥感文化、禮儀文化、忠孝文化、愛國主義以及人道主義精神、天圓地方,天人合一 ,知行合一等,它們都是中國傳統文化古代和現代化結合並用的的寶貴資源和無價的財富。


我認為我們還可以談到今天我們所講的國學,這也是國學文化的精髓,對於學習弘揚傳統意義上的文化具有非常現實的意義,許多家長從孩子開始培養和學習國學我覺得這是非常對的。我個人覺得可以從國學的書籍開始學習比如我瞭解和略懂的國學經典書籍有十三經,周易,尚書,詩經,周禮,禮記,左傳,公羊傳,穀梁傳,論語,孝經,爾雅,孟子,儀禮等等還有一些二十五史,史記,宋書,梁書,魏書,陳書,包括宋遼金文學等,非常有用的。我知道的喜歡的國學經典的句子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這一句經常會用到。

總後我覺得可以總結一下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還是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儒、道、墨、法等主流學派文化的前端精華,也是百川歸海,相互觸攝,綿延至今的歷史產物。她經過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及以後興衰迭變的歷史選擇,形成了儒道互補的思想文化主流,再同佛教思想交合涵化而構成儒道佛三教合流的中華思想文化。 大家熟知的被稱為國學經典的儒家著作的是論語、大學、中庸、孟子可以播下一個動作,便收穫一個終身受益的好習慣。播下一個好習慣,便收穫一個成就一生的好品格。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中,就“文明”二字已被人們放在心裡的一個重要位置,每一個人都時時刻刻的在與文明交談和他看齊,每個人的良好習慣舉手投足之間都傳遞著豐富的文明信息,愛充滿人間。那就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自己做起,從點點滴滴的小事做起,養成良好的文明習慣,這可不是一件可有可無的事。而且做文明的學生不是輕而易舉的,這需要大家確定目標:實際行動去做,用我們的口,禮貌地問,好打招呼,管住我們的口,不吵鬧,不隨地吐痰;用我們的手去幫助有困難的人,管住我們的手,不亂扔垃圾。用我們輕輕的腳步,營造一個寧靜、有序、有著良好學習環境的校園。 我們常常在做一個學生中有文明的時候,也有不文明的時候,如果我們教育孩子是這樣每個公民都是這樣做到了,我們的社會我們的國家不但富強而且更加民主和諧。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道路上更加一步,建設小康社會,建設偉大社會主義特色社會更加團結,我相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越走越好的!最後把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繼承好發揚好結合自己的工作和學習實踐,建設家園,建設國家!我個人覺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非常棒好,你覺得呢?


兵傳媒


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中國傳統文化主要有三大家:

儒家:講倫理,講人與人之間自然的關係

道家:講道德,講宇宙的規律、人生的本質,和如何隨順自然規律去做,<

釋家:講因果,講事物之間的前因後果的關係。< 釋家現代在基本被佛家代替>

→此三類實為一體,只是三家突出重點不同而已。



→講到根本,就是教人們如何做一個正常的人,遵循宇宙恆常的規律去為人、處事、生活!

→文化,更多地是潛移默化人們的觀念行為,具有道德教化的功能!→這才是文化的真諦,能起到這樣作用的文化才是濃縮的精華→精髓!

→把<>吹成萬能的風精油,這是中國文化的精髓嗎?!



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十二個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

如果做到了這十二字,那麼;

→就不會有人拿著<>去算命看相騙錢了,因為有廉而知恥!

→就不會有李一這的"假道家大師了"。

人,若踐行這十二個字,那就是一個純粹的人,高尚的人!

國,若踐行這十二個字,那就是全世界的示範國家;全世界做到了,世界就大同了!!



難得難行,才是精髓,,太容易,那隻不過是地攤文化而己→很多人恰恰把這些當作精髓!


月亮TA爹爹


中國傳統文化淵源流長,肇始於文字產生之前的口口相傳的經驗總結,鼎盛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間又歷經幾次的儒家閹割與神洲陸沉,幸好典籍的傳承大多沒有斷絕,幸甚幸甚。

這也與傳統文化的兼收幷蓄的性質是分不開的。

如今,傳統文化又被人從角落中拎了出來,但又由於各方從自身的利益出發進行解讀,斷章取義,以偏概全者居多。其精髓到底是什麼,在此,我們從源頭和傳承上進行分析。

一、中國傳統文化的真正源頭在諸子百家。

春秋時期,由於社會變革和諸侯爭霸,各種思想並起,主要有儒、法、墨,三家顯學,以及道、陰陽、縱橫、名、兵、醫、農等諸子。

後來經過優勝劣汰,諸子之間又各自吸收了對方的長處,優化組合之下,主要有儒、法、道、兵四家。因此,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也就主要在這四家。

道家,的修身養性,卻病延年(含醫家);儒家的當仁不讓,中庸以及捨生取義(以孔孟為代表);法家的治政,兵家的衛國。

當然,他們之間有互通互用之處,相互間界限比較模糊。

二、傳統文化的傳承。

傳統文化在傳承中經歷了許多波折和災難,我在此大致敘述一下。一家之言,供大家參考。

道、法、兵,在傳承過程中曾被邊緣化,但從未斷絕,也很少被篡改,只有儒學成為唯一顯學後,歷經篡改,在此重點述說。

1、孔子根據個人喜好大肆刪減史料,就有了後來的儒家經典,書、禮;詩三千餘篇刪至三百零五篇;又以妖言惑眾之名誅少正卯,開莫須有之先河。

2、始皇帝因為儒生們是古非今,發佈反政府言論而焚書坑儒,對於其餘諸家之書並沒有如此嚴苛,應該與以正名。

3、董仲舒為了捧劉徹的臭腳丫子,首次曲解儒家經義,從此君權神授,三綱五常成為儒家行為準則,並大肆打壓異己,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4、囚父、弒兄、殺弟、滅子的李二,開始修改起居注,把自己美化成了千古一帝唐太宗,從此,歷史成了任人擺佈的小姑娘。

5、程朱理學主張存天理、滅人慾,使儒家思想脫離了實際,並且走向僵化。本來這些危害並不大,可惜朱熹有個趕著來認親的後人叫朱重八,建立了明朝。

從此程朱理學就成了儒學主流,儒家思想變得沒有了活力。雖有一代宗師陽明先生雄起,但卻無力和整個世俗抗爭。

6、清軍入關,留髮不留頭,留頭不留髮,有骨氣的文人被屠戮一空,又大興文字獄,收民間之書,大肆刪改後,編為《四庫全書》,儒家思想進一步跌入了落後的深淵。

7、鴉片戰爭後,東學西漸,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中國傳統文化被社會主流認為是落後思想而摒棄。

8、四九年之後,由於破四舊運動,使中國傳統文化在國內幾乎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徹底被歸入了故紙堆。

每個民族都是優秀的,特別是中華民族,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幾千年而不衰亡,不僅是因為其獨到之處,更在於其兼收幷蓄的強大能力。因此,傳統文化又開始了復興之路。

由於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很難說精髓是什麼,大致以其顯學來講,就是以老莊之道、商韓之法,孔孟之儒、孫吳之兵為代表。

再參考先秦典籍,把後人歪曲過的愚忠、愚孝、愚民,滅絕人性的不當之處加以去蕪存精,基本上都是我們必須要繼承和發揚的。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希望我們可以從傳統文化中吸取有益的東西為己用。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


有書共讀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氣”!

氣的象數符號是“7”數,以陰陽各半的方式輪動則為7/2=3.5象數語言解讀為“量子能”。古代的先賢則曰“三,五之道”。

精髓之“氣”文化體現在中華民族古代的《道德經》,《易經》兩大傳統文化的的主體之中,獨步千古,傲視群雄,與時俱進,歷久彌新,愈加光彩奪目!

顧名思義,精髓是是一切動物骨骼中心通道源源不斷的流汁(質)。是人體內在的精神及能量支撐。如球體內在的正方體,從二維平面圖像上看則為圓~⭕中的立稜形成的4方形,由1、4、7三數象組合而成。147數內在三元素和是12數象。1為點象,2是線形,形象組合成“射線”象數符號,是時空一切存在事物的動態基因象數,攜147象數自然形成為表裡一體的尤物,內蘊無限玄機!

精髓是有形物質,為能量凝聚生成,為潛在的無形“氣”量能輻射顯象。是三,五之道的實在演繹!

“氣”幅射形象是人體無形的經絡網象構成,自然形成741個穴位點,與射線自然形成741——147映射的陰陽因果效應,對應表現⭕內四方形結構支撐現象的實在性!

有形的精髓文化表現在以自然現象論述為主體的《道德經》中,以其自然形成的序數“21”(線體象數符號)章中論述為:“孔德之容……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以閱眾甫……以此”。這裡我們看到老子所謂的“道”實際就是“氣”的現象表述。也就是說“氣”就是“道”,就是“道法自然”,就是《道德經》的主要精義!“精”則是其中的主體,或者曰“精氣”!

無形的精髓文化乃集中表現在《易經》“氣”象的結構和基本的符號上:

⭕是時空一切存在的表象,⭕中心的一點以數字1表象,其幅射線自⭕邊上的交點為2數形➡1……2象形自然形成射線態,相應12數字則理所當然然形成為“射線”符號象數,在《易經》內演繹為陰陽二氣象升降消息卦,也就是《易經》內在結構的12闢卦:復、臨、泰、壯、夬、乾、垢、遁、否、觀、剝、坤卦對應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12月時氣象,是《易經》64卦象的主體結構“氣”象卦!

射線經過1……2為兩點連線,蘊意量“2”為線、為經的符號象數,同時也自然形成《易經》基本爻象的符號。經為經脈,故自然形成“易”的文章曰《易經》的根本原因,表象“氣”在易象中的運動軌跡!

《易經》的12氣象消息卦與《道德經》的21章論述二者自然組合形成了精髓的無形與有形的整體文化表現。12——21也相應自然形成了精髓先天,後天存在的陰陽映射一體存在關係,表現了同一個主題:1+2=2+1=3。3是時空一切宏觀與微觀物質存在必須具備的基本“量”,

因此1,2兩數兩情相悅,糾纏不休的合成一體基本量3~⭕,以其根本形象自然形成了貨真價實的量子糾纏自然實際現象!相比量子知識的量子糾纏理論要實在千萬倍!如果條件具備我們要做的量子糾纏試驗更比量子計算機所做的試驗將更加精彩和完美!

量子計算機所作的量子糾纏試驗是建立在兩個物質粒子的基礎上的,而我們如果有條件所作的量子糾纏試驗則完全建立在“氣”感應的基礎上的!二者不是同一個時空層次的事物運動現象!

我們如果所能作量子糾纏試驗的話那麼它體現的量子糾纏現象則是二維世界信息的感應現象!量子在二維世界的身份是3*3=9數,體現在時間的流動帶來的效應之中,名之“量子”。

量子計算機所作的量子糾纏試驗是三維世界微觀物質光量子體的信息交流!屬於電磁輻射現象而不是氣感應現象!這時的量子的身份是3*3*3=27,謂之“光量子”~信息(象數符號27)。二者以一個“光”字相區別。

由此看來科學頂峰的量子理論發展已經把現代科學逼到了二維世界的前沿,二,三維世界的交會已成必然的趨勢,量子糾纏試驗為我們展示了一個陰陽交融的廣闊天地,可以為有抱負的有識之仕縱情馳聘,翱翔!

堪擔此大任者是何方人士?無疑西方的科學精英是無門了!唯有數千年東方《易經》精髓~象數流淌澆灌成長起來的中華民族子孫是其不二的主力,整體形象思維為其血液裡固存的稟性,象數語言則為其必然的用運工具,從現在起一個象數語言文化的浪潮必將風彌全球,2045年將初見成果,2080年必走進千家萬戶及世界的各個角落!這不是作者在玩弄文字,譁眾取寵!它是一個年近古稀老人一輩子痴迷《易經》“象數”,殫精竭慮體悟所得的心血凝聚!是中華民族文化精髓~“氣”文化的光芒閃耀必然現象,為三,五之道的延續!其中也蘊含一定的象數語言奧秘!讓我們暢開心扉高舉雙臂,迎接這一天的到來吧!


易境2


這個問題提的有點寬,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包括了太多內容,從天文地理,到諸子百家,從女媧補天,到后羿射日,真要從中萃取出一滴精華中的精華,太難了。一來一個人學識有限,時間有限,精力有限,研究學習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98只能基於自身興趣所在,從儒釋道三家出發,說點粗淺看法,與大家討論:



1.儒家重“德”。不論是孔子的“仁”,還是孟子的“義”,或者曾子的“孝”,都落在德行這個基礎上。而德行又是一個人立身處世的前提。無德不立,以德服人,德被蒼生,道德文章,賢良淑德,德才兼備,這些詞語無一例外,都是在強調德行的重要。正因為儒家的教化立足於人們可知可感的德行,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是三教中最入世的教法,所以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才得以廣泛傳承。



2.釋家重“明”。釋家即是佛教。這個明字,即是佛門中所謂“明心見性”的明,是指通過對陰晴圓缺,聚散離合,生老病死,喜怒哀樂等等境相的徹底了悟,從而得大智慧,得大解脫。有“德”未必能“明”,況且“明”更多的是一種內向型的心法,與普羅大眾的日常有很大的距離,況且起出世傾向很明確,不證菩提,不入紅塵。所以,論普及程度,始終不及儒家。



3.道家重“炁”。注意,這裡的“炁”,指的是人的先天之氣,它不同於化為有形有相的色身後才形成的後天之氣。道家之所以重“炁”,是因為這個“炁”能通於天地萬物,功夫修煉到家,就可以長生不老,且可以自由地遨遊於三界之間。這個也很抽象,普通人根本捉摸不透。單單一本《易經》,就難倒了千千萬萬聰明人。況且道家修行很講究風水,非洞天福地不居。而一旦入門起修,沒有幾十年,很難初大成果。所以道家雖然不是修出世法,但出世的傾向還是很明顯的。



個人觀點,不對之處,歡迎關注後繼續討論。謝謝大家!



被催稿的牧羊悅


個人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平衡,是道。



《易經・繫辭上》:“一陰一陽之謂道,繼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循環不已乃道也,問一陰一陽之謂道,便是太極否,曰陰陽只是陰陽,一乃是太極,陰陽只是一氣,陰氣流行即為陽。

天一坎數,由一生二,陰陽合德,故曰“一陰一陽之謂道”。子一醜二,於天象為日月。

一陰一陽就是“太極生兩儀再生四象,繼之生八卦至六十四卦乃至成之與天高”的道路,始終以“一陰一陽”繼續壘生並繼承“生爻”的過程叫做“善”,使“一陰一陽”繼續壘生至天高而成就萬物的秉性叫做“道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華夏人歷來都是以追尋天地法則,遵守自然規律,以天人合一為最高境界。華夏文明的核心是玄奧的太極,兩儀,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宮。

神秘玄奧的華夏神州大地。


查看中國地形圖,可以發現我們中國就當三個陰陽兩儀圖。

第一副兩儀圖是以洛陽為中心點,泰山為陰中陽,四川盤地為陽中陰,沿著海岸畫個大圈圈,這就是一個幅華東華南華西華北的兩儀陰陽圖。

第二幅兩儀圖是在西部地區,以崑崙山脈為分割線青藏高原為陽,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盤地為陰,天山為陰中陽,柴達木盆地為陽中陰,這就是一幅西部兩儀陰陽圖。

還有一副兩儀圖就是東北地區,大興安嶺山脈為陽,東北平原為陰,長白山為陰中陽,呼倫湖為陽中陰。可以看出我們中國的地形就是這三個陰陽圖組合而成的。

我們祖先探索的天道太玄奧了,就連我們腳下的地道也如此玄奧。神州大地真是神妙無比,難怪我們的老祖宗在尋繁衍生息地是時就認定這裡那裡也不去。


一睡十萬年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信天道,追求‘天人合一。’信人倫,講究‘父慈子孝,兄友弟悌‘。‘’倫理價值觀,是中華幾千年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文化包括“物態文化”指衣食住行,“制度文化”包括所有的行為規範,如婚姻,政治(政體,選舉,官制,兵制,)經濟制度(貨幣,財產,實業)法律制度教育制度。“精神文化”為立命之源,指宗教,學術,語言,文字等。



中華文華是在農耕文明中逐漸形成的倫理價值默契,人們的自尊,自信,自強不息精神都源於其中,使社會形成一種充滿秩序感的穩定價值體系。中國人的衣食住行,言行舉止,詩情畫意,生命中的盎然生機,倫理秩序,均深藏於潛意識中,與現代文明重構聯通,形成一種民族的軟實力。


奇堯最棒


道教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興揚作為一個道士就在這裡說說道教文化。

很多人對道教很感興趣,也很好奇,好奇道教的玄學和神秘文化,覺得越神秘越吸引人,越玄奇越著迷,但是當道教的傳承完全以玄學和神秘現象為主體的時候,便是道教該滅亡的時候。

如果道教不能以傳承文化、傳承道德為根本,不以明智人的心靈指引人的前路為根本,便沒有存在的必要了;很多時候,大家對玄學的關注遠遠大於對教理教義的關注,弘道還有很長的路。

那道教應該傳承的內核是什麼,是科儀、音樂、服飾、宮觀等等麼?興揚覺得不是,這些雖然是不能缺少的,是我們要精心保護、努力發揚的,但是,這些都是道的附著,道的外延,我們應該把握住道教思想的真義,體會傳統文化的靈魂。

如同我們現在穿著西式的服飾、接受西方式的教育、經濟體系,我們都從心底認為自己是中國人,我們承繼傳統文化,僅僅建設所謂的仿古建築、恢復古代習俗甚至古代衣冠,都是其表象而已,仁義禮智信和勇都喪失了,留下的只是殭屍而已,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當連禮義廉恥都沒有了,連承擔錯誤的勇氣都沒有的時候,留給他人的只能是一個笑柄。

道教應該傳承的是民族精神,是民族中最精華的思想內核,如同人最重要的是靈魂一樣;興揚覺得不能因為佐證觀點而生硬割裂,好的都說是道家的,迷信都說是道教的,其實道教和道家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如同人的靈魂與肉體一樣;不能一邊痛斥封建迷信,一邊瘋狂拿古董文物來彰顯身份。

傳統的精髓不在於那些器物,而在於靈魂和文化,在於華夏本識,華麗的建築只是軀殼而已,沒有民族精神再華美只是行屍走肉。


全真道士梁興揚


如果是問文化不好說!問得是文化的精髓那就好說了!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就是一個字


水通禪意


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是老子的《道德經》。道是自然規律,德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準則。人類社會規律離不開自然規律的變化,因人來直自然,依附自然而生存,自然中的任何變化都將影響人類的生存。所以《道德經》才是中華民族文華的精髓。而孔子的仁義禮信智是控制人類社會道德的規矩,人類社會的規律是從自然之道中演生出來的,是在德沉降後演生出的末法,即人道。

道德是綱,人道是末法。所以老子的《道德經》才是中華民族文華的精髓,孔子的中庸之道只是末法。我們不能捨本而求末,要依本而治末,而治又在重教化,從正面向德引道,若用阻壓打的方式,社會會越治越難。

老子重道德以道為本,以德為末。而孔子以仁為本以禮為末,是當時的人世己背離了道德的情況下,天下己一片大亂,孔子只能捨本以求末了,力求恢復周禮,是降低了治理標準的末法。而現在大行其道的法制,法律,是在人類社會仁義禮信智的末法下的未法。法制法律是人類阻擋人類社會進入亂象的最後唯一一道底線。

因此,老子的《道德經》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本,孔子的中庸之道是人類社會治世的末法,所以我們千萬不能捨本而一味求末,否則會造成人類道德的沉降。所以我們一定要持本治末,以防生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