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選秀狀元為什麼沒有一個得分後衛?

一粒塵埃戰書生


題主這個問題也是我身邊所有看球的朋友經常討論的問題。看到這個問題很多新球迷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反應:喬丹不是狀元嗎?得分後衛怎麼會沒有狀元呢?首先普及一下,強如喬幫主,在選秀時期也只是探花秀。NBA這麼多年確實是沒有出現狀元得分後衛的,我覺得這跟不同時代的籃球風格有關。


在傳統籃球理論盛行的時代,NBA是崇尚“一寸長一寸強”的時期,傳統的籃球理念認為誰掌握了籃下誰就掌握了比賽,更高的身高就以為著你有更接近籃筐的機會,再加上當時的三分球在球隊的戰術地位幾乎為0。那選擇一個能離籃筐更近的得分效率更高的內線球員,似乎比依靠中距離和突破為主要得分手段的得分後衛更加穩妥。後來,奧拉朱旺、尤因、大衛羅賓遜和奧尼爾的陸續出現更加重了這樣的趨勢。

隨著籃球理念的發展,聯盟迎來了小球時代。可是得分後衛依然沒有迎來的自己的春天,近幾年的高位秀或者狀元秀多是全能內線和控衛。這是因為目前籃球場上的位置模糊化了,更多的控球后衛除了在擔任球隊組織者的同時,搶佔了得分後衛的進攻職能,出現了“雙能衛”這一概念。同時傳統的得分後衛也大多像鋒衛搖擺人的位置過渡,球員多以小前鋒身份出道,只能說現在得分後衛當選狀元的可能性越來越低了。


小秦說體育



給你一個得分後衛狀元大熱門!東契奇,201㎝,100㎏,99年出生,目前在歐冠場均20+6+4,得分第二,效率第一。在18歲這個年紀,東契奇算曆史獨一檔


歐耶說


NBA歷史上是有得分後衛狀元的。1975年NBA狀元大衛-湯普森就是得分後衛出身,只不過他在拿到狀元秀之後沒有選擇去NBA打球,而是去了ABA。但是嚴格來看,他仍然是一名實打實的得分後衛狀元,所以這個問題中說NBA沒出過得分後衛狀元,其實是錯的。

湯普森參加選秀的那一年,他是毫無爭議的狀元秀,沒有人能夠撼動他的位置,因為在當時他是一位劃時代的球員。湯普森大學期間曾率隊在NCAA取得過全勝賽季,也就是一整個賽季沒輸過一場球。而且他具備70年代絕對罕見的驚人彈跳力,也是他首次將空中接力這種具有震撼性的個人表演帶進NBA。

但是湯普森的職業生涯高開低走,最終毀於毒品與傷病。我們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的失敗導致球隊經理們對得分後衛狀元有了陰影,從湯普森之後,確實再也沒有得分後衛當選過狀元秀,哪怕是喬丹也不行。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從湯普森之後,沒有得分後衛能夠在學生時期貢獻他那樣令人震撼的表演,也是得分後衛無法再當選狀元的原因。就拿喬丹、德雷克斯勒、阿倫、韋德等一批優秀分衛來說,即便他們在大學或高中發揮再好,卻無法在湯普森之後更進一步、給人帶來更多的新鮮與震撼,那麼在同等的條件下,NBA球隊自然會更偏向選秀風險相對少一些的內線或控衛,這是聯盟長久以來的傳統。


菱鏡頭


從1947年至今,NBA總共產生了72位狀元(文章最後有一份歷屆狀元的表單),其中接近70%都是內線球員,唯一的一名分衛狀元是“天行者”大衛•湯普森,那麼為什麼得分後衛就這麼難以成為選秀狀元了?

自古以來NBA就流傳著這麼一句話—得內線者得天下,從最初的喬治麥肯、張伯倫、拉塞爾到後來的賈巴爾以及90年代的四大中鋒,這些長人們為球隊帶來了無數個總冠軍和榮光,技術可以磨練,可是身高不行,而這就是赤裸裸的天賦。

控衛和內線對球隊的重要性

眾所周知,籃球一般分5個位置,即控衛、分衛、小前、大前和中鋒,控衛作為1號位屬於球隊的大腦,大前和中鋒則主要負責搶籃板和護框,中鋒對於球隊防守的提升是驚人的,大家都知道喬丹的防守好,可從來沒有聽過幫主一人撐起一支球隊的防守這句話吧,但是中鋒可以,比如說魔術時期的霍華德。



內線成材率高

提到出名的分衛,想必除了喬丹、科比、韋德、艾弗森、麥迪、哈登後,就沒幾個了,四大分衛更是喬丹後帶起的一股熱潮,可是提到中鋒和大前了,那就太多了,遠的不說,就四大中鋒(大夢、尤因、上將、鯊魚)、鄧肯、馬龍、加內特、霍華德和姚明哪個不是響噹噹的人物,內線狀元是多,可是成材率真的高。


未來NBA的趨勢變化

都說如今小球時代,中鋒凋零,可是很多人卻沒有找到癥結所在,其實這主要是聯盟規則的變化和打法趨勢的改變所致,因為規則的變化,中鋒的作用漸漸被弱化,重型中鋒不能再死守籃下,因為這樣對後衛的突破不利,弱化內線,加強外線,這樣才能加快進攻節奏,讓觀眾買賬。

而且一個好的內線球員,要養成良好的籃下意識、練出不錯的籃下技術、練出足夠健壯的肌肉、育成大局觀和策應能力一般來說至少需要5年左右(中鋒極易受傷而凋零),這實在太漫長了,還不如用防守肉盾+天才外線來得快些,因此如今傳統中鋒越來越少,而控衛狀元逐漸增多(羅斯,沃爾,歐文和富爾茨)。






帕特萊利曾經說過:“未來籃球場上的球員身高都在2米左右,他們都有無限換防和持球的能力,擁有攻防轉換的速度。”這句話,如今來看,可能還真會實現。


籃球專區


NBA歷史上只有一個得分後衛獲得了狀元,那就是1975年的大衛湯普森。不過後來他去ABA打球了。得分後衛不僅幾乎沒有狀元,而且選秀的順位一般也不太高,這就與一號位和五號位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比如強如喬丹只是3號秀,科比更是13號新秀。不過仔細想想這是有道理的。


得分後衛為什麼很少有狀元,而且順位不高?

第一,得分後衛的作用單一,而且容易被替代。得分後衛顧名思義就算要得分的,比賽中組織球隊有一個號,陣容內線有四五號位,全能選手有三號位。所以二號位的作用就是要得分,我們知道僅僅靠一種方式是很難幫助球隊取勝,像科比這樣的得分爆發力除外。而且事實證明其他位置的球員得分能力我不差,如今的一號位又有越來越多的雙能衛,他們得分組織都很棒,去庫裡和威少等人。分衛在過去不受待見,未來更不行了。


第二,得分後位防守端不夠全面。分為的身高一般在1米95左右,這就導致了他只能一對一防守外線球員,有的三號位他都防不了。在擋拆以後換防四五號位的時候就更不行了,當然了這也是一號位的問題。如今的情況是內線球員越來越快,他們換防外線球員的時候很可能不吃虧,而二號位防內線球員由於身高體重的劣勢永遠都不行。

第三,一號位和內線更重要。我們現在看看容易出狀元的位置。以前是一號位和五號位,如今四五號位已經模糊了,就直接說內線吧。一號位可以組織球隊的進攻,同時自己也可以進攻,一個出色的一號位可以提高整個球隊進攻的級別,去納什,保羅等。而內線不僅能夠在內線一對一防守,還能協防突到內線的外線球員,是球隊內線的屏障,更加重要。由於這些位置在球隊中太重要了,所以容易成為建隊核心,也就經常出狀元了。



如今的聯盟位置已經越來越模糊,未來的聯盟應該是搖擺人的時代,要求所有人都要全能,現在聯盟已經沒有幾個純正的五號位了,也許不久以後一號位也沒有了。


銳理體育觀


首先現在人們對後衛的劃分並不像之前那麼清晰,分得分後衛和控球后衛,現在流行叫雙能衛,也就是既能組織球隊,還能自己得分,不存在專門意義上的控球后衛了。

例如羅斯、歐文、沃爾這三個狀元,你要怎麼去劃分他們的位置,表面上稱之他們為控球后衛,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得分能力是不遜於任何得分後衛的,甚至有的時候他們在場上的位置就是得分後衛。

例如歐文在騎士的時候,只要詹姆斯在場上,基本就是詹姆斯控球,歐文得分,詹姆斯下場時,歐文才會客串下控衛,所以說現在對後衛這個位置沒有什麼精確的劃分了。

再說說為什麼選秀經常會選大個為狀元,其實原因很簡單,身體天賦看得見,身高臂展彈跳等這些都是看得見的東西。


可樂籃球


得分後衛,只有在13順位才厲害!!!



悟不慧


這確實是歷來都存在的問題,最近被選為狀元的得分後衛是1996年的艾弗森,不過他在進入NBA之前是打控衛的。

首先,籃球是一項講究天賦的運動,尤其是身高是最基本的條件,“得內線者得天下”歷來都被認為是籃球場上的至理名言。尤其是在喬丹之前,張伯倫、賈巴爾等哪個不是雄霸一方的內線,就算是打控衛的“魔術師”約翰遜也是擁有著前鋒的身高。因此,在早前,秀選狀元大都被天賦異稟的內線鎖定。

之所以選擇高大內線還有一層原因在於,內線的成材率高,只有擁有身高跟天賦,內線的技術相對容易培養,而且下限不會太低。

除了內線之外,控衛是另外一個最容易當選狀元的,因為,控衛是一個球隊的大腦,控衛的水平直接決定了一支球隊的攻防節奏,而且一個好的控衛更是可遇而不可求,一旦有熱門的控衛出現,必將是各支球隊爭搶的大熱門。

得分後衛的備受推崇最應該感謝的人是喬丹,正是他的橫空出世,讓得分後衛的地位有了顯著的提高,在他的影響下,在20世紀初迎來了東艾西科北卡南麥的分位盛世。


但是隨著小球的盛行,球員位置越來越模糊,一個能夠掌控節奏的控衛更是顯得稀缺。位置的模糊使得得分後衛的功能日漸尷尬,因為無論是控衛還是前鋒都能夠兼具得分的任務。

歸根結底還是因為高大內線與潛力控衛的成材率要遠高於得分後衛,儘管喬丹已經被公認為歷史第一人,但是如果時光倒流到1984年秀選,在喬丹與奧拉朱旺之間,絕大多數的經理人還是會毫不猶豫地將“大夢”選為狀元。


夢在枕邊


因為:

1、場上5大位置職司定義

以及人們對其的偏見在作怪,

得分後衛處於小前和控衛之間,

並且定義和小前非常接近,

偏見在於人們事實上把得分後衛

限定成一個6尺多高較單純的得分手,

所以一個得分手

若比較全能且不矮通常被劃到小前鋒裡,

若組織能力強且偏矮通常被劃到控衛裡,

那麼所謂的得分後衛就很尷尬了。

2、NBA幾乎人人能得分,

不存在哪個球隊極為缺乏

1名所謂的單純的得分手,

那麼為什麼不選擇

能護框能成為防守支柱的中大前、

高大靈活又比較全能的大小前、

能組織全隊進攻的控球后衛?


殘劍斷塵


是的,分衛和小前鋒這兩個位置屬於搖擺人,從傳統看來,這兩個位置一般是不能作為隊伍重連核心的存在。

考慮到狀元秀一般都是那些墊底重建型的球隊,他們更願意選擇內線中軸核心(中鋒)或者是外線核心(控衛)。因為這兩點是隊伍組建的基石。因此歷年選秀,中鋒或者控衛一般都是狀元秀最多可能出現的位置。

至於其他位置,可替代性是要比中鋒或者主控衛的程度要高的。實際上這點從NBA的球員交易都能夠看的出來。如果說一個球隊把當家中鋒或者首發控衛擺上交易,基本上跟決定重組的意思差不多了。所以在選秀層面,球隊肯定是首選一個能長期成為球隊成長核心的角色。

這點歷年NBA大部分非中鋒或者控衛的大牌球星都沒能成為狀元秀的殊榮。甚至球神喬丹都不例外。公牛選喬丹的時候,甚至當時屬於無奈之選。因為他們看中的兩個中鋒,包括奧拉朱旺,還有另一個,被一號籤和二號籤都選走了。不過卻反而成了最大的驚喜。

包括現在的一些超級巨星,例如詹姆斯。雖然現在位置主要是小前鋒。然而當年騎士選擇他的時候,是意圖當做控衛的。模板是魔術師約翰遜。而狀元鄧肯,位置是大前鋒。但馬刺選他是意圖成為大偉羅賓遜的接班人,也就是中鋒。後來實際上也其實就是當真中鋒來用,不過是位置還是叫大前鋒而已。

所以分衛,小前鋒,大前鋒,這幾個位置能夠出現在選秀狀元籤,甚至是前三籤的幾率都是比較少的。除非是有超級驚豔的表現,才有可能出現在最高順位。

歷史上NBA有過一個狀元秀的得分後衛。不過基本上最終也沒有打NBA。不過那也是目前絕無僅有的一個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